帳號:guest(18.220.142.1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林佩萱
作者(英文):Pei-Hsuan Lin
論文名稱:指導高中生運用APP進行音樂創作之協同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of Instruct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Use APP to Learn Music Creation
指導教授:劉明洲
指導教授(英文):Ming-Chou Liu
口試委員:洪于茜
許惠美
口試委員(英文):Yu-Chien Hung
Hui-Mei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610688125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9
關鍵詞:音樂創作協同行動研究認知師徒制探究師徒制
關鍵詞(英文):music composition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inquiry mentorshipcognitive mentorship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8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7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翻轉學生於過去音樂課的學習模式,試圖從學生生活經驗切入,搭配有趣味性的App輔助創作學習,並透過這樣的創新教學引發學生學習動機,使之能主動搜尋所需資料與知識,進而對音樂有全面性的理解同時具備資訊統合能力,能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中。
研究採實作取向協同師徒制教學,研究對象為花蓮縣一所高級中學的一年級普通班學生,兩個班級共99人,進行為期約十六週的音樂創作學習課程,運用手機App來自創流行歌曲,課程共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樂器的認識與實作,藉此依序建立節奏、和弦、旋律三大音樂要素採用認知師徒制模式,第二階段為流行歌曲創作,輔以心智圖創作的歌詞進行統合錄製後進行班級成果發表與評鑑,採用探究師徒制模式進行。
研究中以質性資料為主,量化資料為輔,於兩階段課程進行規劃、行動、觀察及反省的循環行動研究,並透過教室觀察、師生訪談、音樂創作學習態度量表及收集相關文件資料來分析探究學生的學習歷程與成效,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供未來教師進行音樂創作教學之建議及研究之參考。本研究的結論茲有三項。
一、透過App進行音樂創作課程能有效提升學習者學習成效並對音樂創作持有正向觀感
二、在音樂創作學習課程中,App扮演的角色為一項有用的學習工具
三、實作取向協同師徒制模式有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
This research aims to reverse the learning mode of students in past music lessons, cut in from the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use creative learning through exciting applications, and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through innovative teaching enable them actively search for the required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which make them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music along with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 Let students put knowledge into practice.

The research conducts mentorship teaching. Objects are 99 first-year students in a senior high school in Hualien County. Carry out a music composition learning course of 16 weeks, using mobile application to create pop songs. The classe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first stage, cognitive mentorship, is the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musical instruments, to establish three musical elements of a rhythm, chord, and melody in sequence, the second stage, inquiry mentorship, is the creation of popular songs, supplemented by the lyrics created by the mind map for integrated recording and then the class results are published and evaluated.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qualitative data, supplemented by quantitative data, and conducts circular action research of planning, action,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in the two-stage curriculum. Through classroom observations, teacher-student interviews, learning attitude scale of music composition, collection of relevant documents, the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and effectiveness are analyzed and explored.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uggestions and research references for future teachers in music creation teaching are provid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11
第二節 音樂課使用App輔助教學的案例與成效 15
第三節 音樂創作的教育意義及困境 18
第四節 協同師徒制教學及教師專業成長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3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8
第四節 教學實施計畫 40
第五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分析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教學歷程與學習成果 61
第二節 實作取向協同師徒制之實施與發現 85
第三節 觀察省思與專業成長 98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0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31
第一節 結論 131
第二節 建議 136
參考文獻 139
附錄一 1998 - 2019年資訊科技融入音樂教育之相關研究 145
附錄二 課堂觀察紀錄表 153
附錄三 專家效度及審查意見 154
附錄四 音樂創作學習態度量表 156
附錄五 訪談大綱 158
附錄六 期中試卷 159

中文部分
王文中、呂金爕、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2017)。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五南。
王妤(2020)。教學實習課程協同師徒制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白亦方(2008)。課程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明禧(2019)。圖像融入國小五年級音樂創作教學之行動研究-以Icon Your Music軟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吳玟蒨(2014)。探索與實踐高中音樂欣賞教學評量方案之協同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培源(2006)。教學視導-觀念、知能與實務。新北: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林天祐(1997)。實作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15,68。
吳博明(1993a)。國民小學音樂遊戲化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灣省國民教育輔導叢書,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呂錘卿、林生傳(200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及現況之研究。教育學刊,17,45-64。
李佳蓉(2016)。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進階改變—從師資培育課程談起。台灣教育評論月刊,5(1),150-153。
李坤崇(2013)。學習成效之口語評量理念及其實例。教育研究月刊,226,112-129。
李俊湖(2007)。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4(6),97-102。
李雪禎(2006)。運用「兒童音樂短劇」及「創造性戲劇」於國小學童音樂創作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杜倩慧(2017)。高中職音樂教師教學信念、困境及其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周家卉(2008)。實作評量在生活科技課程實施之探討。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1(7),51-83。
林玉惇(2011)。教學實習應用擬師徒制之情形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素卿(2003)。協同行動研究-以班級經營之常規改善為例。師大學報 :教育類,48(1),91-112。
林嘉玲(2000)。數學遊戲融入建構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林耀弘(2009)。流行音樂運用在國小高年級音樂創作課程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凃明秀(2019)。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本、音樂素養與音樂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胡婷譽(2017)。融入多媒體教材於音樂欣賞教學對音樂學習態度與興趣之影響 以新北市泰山區某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孫麗卿(2015)。運用認知師徒制於師資生藝術活動設計。兒童照顧與教育,5,25-35。
席家玉(2006)。教室觀察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載於張德勝(主編),國民教育輔導叢書「追求卓越:教學輔導與實務之會合」。花蓮市:花蓮教育大學。
根納季˙齊平(2008)。音樂活動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翁慧榕(2012)。國中音樂教師音樂創作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高嘉晙、蔡銘修(2018)。淺談十二年國教在國民中小學推行科技領域課綱資訊科技學習之障礙與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2),80-84。
張世慧(2011)。創造力教學、學習與評量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0,1-22。
張永福(2008)。實作評量的特性及其理論基礎。研習資訊,25(3),79-86。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清濱(2005)。教學視導與評鑑。台北市:五南。
張統星(1984)。音樂科教學研究。台北:大陸書店。
張萬苓(2018)。I Pad融入高中音樂客程之實踐與省思。雙溪教育論壇,7,85-112。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發布版。
曹理 何工(2000)。音樂學習與教育心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梁雲霞(2006)。從自主學習理論到學校實務-概念架構與方案發展。當代教育研究,14(4),17-206。
梁寶華(2005)。音樂創作教學:新世紀音樂教育趨勢。香港:卓思。
梁寶華(2007)。中學生在參與音樂創作活動後動機和態度之改變。藝術教育研究,13,1-27。
莊明貞、邱愛鈴(2003)。國小教師學習評量信念與實踐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1),163-200。
陳木金、邱馨儀、蔡易芷、高慧蓉(2005)。從認知師徒制探討中小學師傅校長教導課程的系統建構。2005年海峽兩岸:中小學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嘉義大學。
陳伯璋(1989)。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陳冠伶(2015)。資訊科技融入音樂教學對國中學生音樂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及學習投入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美玉(1998)。 教室觀察-一項被遺忘的教師專業能力(下)。 研習資訊,15(6),60-69。
陳嘉彌(2000)。另類的教師成長:師徒式專業成長構念之探析。國立花蓮師院學報,10,27-46。
陳嘉彌(2000)。師徒式教育實習模式—台東師範學院之個案研究。亞太教師教育及發展學報,3(2),159-186。
陳嘉彌(2003)。師徒式教育實習之理論與實踐。臺北:心理出版社。
曾如詩(2009)。應用5E學習環觀點輔以資訊科技融入音樂創作教學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師範大學,臺北市。
程炳林、林清山(2001)。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量表之建構及其信效度研究。測驗年刊,48(1),1-41。
黃鈺婷(2015)。音感輔助學習軟體設計應用於國小音樂創作教學之研究。藝術研究學報,8(2),27-36。
葉子明、周君芳(2020)。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小教師專業成長及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全球科技管理與教育期刊,9(1),20-41。
葉子明、周君芳(2020)。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小教師專業成長及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全球科技管理與教育期刊,9(1),20-41。
劉沛妏(2014)。發展師徒制模式及其對初任教師數學探究教學知識與實務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劉岱姈(2016)。數位音樂創客-Garageband Maker編曲教學行動研究。105年「藝術教育的翻轉與創造學術研討會」研討會論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台北市。
歐怡君(2019)。編曲軟體融入國小五年級音樂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蔡福興(2000)。淺談九年一貫課程之「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生活科技教育,33(2),26-28。
鄧婷尹(2016)。運用1990〜2015年台灣華語流行音樂在國小音樂創作教學歷程之探究 -以國小高年級為對象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蕭奕燦(1996)。論「音樂創造」教育。奧福教育年刊,3,31-51。
薛佳昕(2019)。1993-2018年臺灣音樂創作教學相關學位論文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羅興發、林淑碧(2016)。翻轉教室在國小音樂教學上之運用。台灣教育評論月刊,5(2),90-94。
蘇金輝(2010)。從音樂創作的發展探討數位音樂在教學上的實踐。人文社會學報,6,85-107。
蘇金輝(2010)。創造力在音樂通識教育的探討與應用。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2(1),161-188。
蘇金輝(2011)。電腦科技在音樂創作教學上的發展與應用。人文社會學報,7(2),21-39。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英文部分
Collins, A., Brown, J. S., & Newman, S. E.(1989). Cognition Apprenticeship: Teaching the craft of reading, writing, and mathematics. In L.B. Resnick (Ed.)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Issues and agendas. (pp 2-37).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ickey. M & Webster. P(2001).Creative thinking in music. Music Educators Journal,88(1),19-23.
Keith A. Acheson & Meredith D. G. (1992). Techniques in the clinical supervision of teachers: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Applications (3rd). New York: Longman.
Pass & van Merriënboer(1993). The efficiency of instructional conditions: An Approach to combine mental-effort and performance measures. Human factors ,35(4),737-743.
Pass & van Merriënboer(1994). Variability of Worked Examples and Transfer of Geometrical Problem-Solving Skills: A Cognitive-Load Approac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6(1),122-133.
Pembrook , R.G. (1991). Exploring the musical side of pop.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77(8) ,.30-34.
Reimer, B.(1989). 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2nd 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ve-Hal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