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3.151.14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陳依琳
作者(英文):Yi-Lin Chen
論文名稱:社區缺乏社工系工作者之我見──邁向思辨的起點
論文名稱(英文):The Lack of Social Workers in Community Work: Moving towards Critical Thinking
指導教授:莊曉霞
指導教授(英文):Hiu-Ha Chong
口試委員:黃盈豪
林明禛
口試委員(英文):Ying-Hao Huang
Ming-Chen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學號:610698005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5
關鍵詞:社區工作社會工作教育社區政策文獻分析批判反思
關鍵詞(英文):community worksocial work educationpolicy on community workdocument analysiscritical thinki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2
  • 收藏收藏:0
本文以敘說自己在社區中工作的經驗與困惑為起點,意圖探究社區工作領域為何少見社工系工作者,從爬梳社區工作的歷史脈絡變化到發展出自己的社區工作思維,最終在探尋之中,走出自己的思辨之路。
本研究從 2010-2019 年不同人生階段與角色經驗出發,來回與文獻及前輩經驗進行對話、發展批判及反思能力,深入探究我國社會結構及政策和教育相互交錯下產生的社會工作價值,以及前述對社區工作教育與社區工作實務現場的影響,最終如何邊緣化社區工作在社會工作中的定位。本文便是將我內心這些喃喃自語和文獻對談脈絡化的梳理過程,透過更具系統性的整理,對台灣社工專業中社區工作少見社工系畢業生投入之現象,進行四個方向的討論與反思:1.社區工作的過去、現在與未來;2.政府的社區工作政策走向;3.社會工作教育中的社區工作樣貌;4.我所想像的社區工作與社區工作教育。
在自我經驗反覆批判、反思以及分析的過程中,逐漸讓我論述的思維與質地產生變異,讓論文各章節的變化與書寫脈絡本身具有意義。除了可以看到對經驗故事的解構再建構後所產生「三個身分我」的交疊及對研究方向的影響,撰寫過程中不斷和研究者的我相互碰撞,更致使我敲開思辨殿堂的大門,以三個我為基石建構並深化心中的社區工作涵養,而此思辨的萌芽最終與社區工作缺乏社工系工作者的疑問扣連起來,反思社區工作在社會工作中的意義與價值。
This dissertation begins with my experience and confusion about community work. It aims to explore the reason why there is only a small number of social work graduates working in communities. The research started from review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ommunity work, and ended with developing my own view on community work. I tried to develop critical and reflective thinking in this dissertation through a literature review, dialogues with predecessors, and my own experiences between 2010 and 2019. It was
argued that social work values were profoundly affected by social structure, policies and social work education, while the above-mentioned value made impact on the practices of community work. All these issues have marginalized how community work was placed in the field of social work. Critical discussions were therefore carried out as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1.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ommunity work; 2. policie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n community work; 3. community work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4. the community work and community work education that I imagined.
楔子 1
第一章 起點 3
第一節 台九線之旅──折返跑的助人專業養成 6
第二節 多麼痛的領悟──從教室到社區的距離 9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論文架構 14
第四節 開啟反思批判之路的論文撰寫過程 16
第五節 照照鏡子看自己──反思我和文本的關係 19
第二章 誰的社區工作?政府還是居民? 21
第一節 社會工作及社區工作的誕生 22
第二節 政府的社區工作 30
第三節 社區工作怎麼教/學 35
第四節 社區工作──從歷史、制度到我見 37
第五節 照照鏡子看自己──社工。社區。模式? 40
第三章 充權。改變。我們。 43
第一節 你很奇怪耶──社區的人事困境 46
第二節 「上頭」喜好說明書──證明專業及成效的各種文本 49
第三節 反社區的社區工作(國家政策)VS.基變社會工作(核心精神) 57
第四節 照照鏡子看自己──論文:邁向思辨起點及心中社區工作雛形 65
第四章 過去-現在-未來 67
第一節 過去 68
第二節 現在 69
第三節 未來 71
第四節 最後‧也許 74
後記 77
參考文獻 79
CHINYI WU(2019)。地方創生的內在靈魂就是獨立做主人【臉書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notes/chinyi-wu/%E5%9C%B0%E6%96%B9%E5%89
%B5%E7%94%9F%E7%9A%84%E5%85%A7%E5%9C%A8%E9%9D%88%E9
%AD%82%E5%B0%B1%E6%98%AF%E7%8D%A8%E7%AB%8B%E5%81%9
A%E4%B8%BB%E4%BA%BA/3219147374777676/
MAX FISHER(2016)。5 個問題看懂俄羅斯干預美國大選的來龍去脈【紐約時報中文網文字資料】。取自https://cn.nytimes.com/world/20161213/russia-trump-election-cia-fbi/zh-hant/
亞洲進步社會工作論壇團隊(2018)。社會工作的價值:踐行民主、自由、平等與人權/2018 亞洲進步社會工作宣言【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npost.tw/archives/41993
方昱(2006)。齊美爾的玫瑰:貨幣、貧窮與社會工作【網站文字資料】。取自
http://www.onegranary.com/luku2/reading/read27.htm
方昱(2009)。反思性社會工作:「漂流社工」的社區實踐與社工教育。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1 期,83-100。
王增勇(2014)。後證照時期的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如何自我解殖?。玄奘社會科學學報,12 期,1-18。
文化部(無日期)。成立沿革【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moc.gov.tw/content_246.html
文化部台灣社區通(無日期)。社造發展史【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Category/List/%E9%97%9C%E6%96%BC%E7%A4%BE%E9%80%A0#tab2
王志弘(譯)(2008)。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原作者:David Harvey)。台北:群學。(原著出版年:2006)
王增勇(2009)。解嚴後的台灣福利運動建制化的過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4 期,407-417。
王增勇(2010)。為社會工作重新掌握基進的「培力」論述。載於陳秋山(譯),培力、參與、社會工作研究(ix-x 頁)。臺北市:心理。
王增勇(2012)。親愛的社工,我把錄取率提高到44%!。台北:世新大學管理學院。
王增勇(2014)。後證照時期的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如何自我解殖?。玄奘社會科學學報,12 期,1-18。
王增勇(2015)。回應沈後山對《親愛的社工,我把錄取率提高到 44%》一文的回應【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tywangster.blogspot.com/2015/03/44.html
甘炳光、莫慶聯(1996)。社區工作的定義與目標。載於甘炳光等編著,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頁 1-31,台北:五南。
古學斌(2011)。推薦序:社區工作的歸來。載於鄧湘漪、陳秋山(譯),社會工作與社區-實踐的批判性脈絡(xiii-xv 頁)。臺北市:心理。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2010)。後山公路走過一甲子:交通部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 60 週年專刊。宜蘭:交通部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
行政院(2005)。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社區發展季刊,110 期,517-526。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原作者:W. L. Neuman)。台北: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伊佳奇(2019)。自砸陣腳的滾動式決策:衛福部如何讓認知症照護變成海市蜃樓?【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2473?utm_campaign=sharebtn&fbclid=IwAR1h93bANpM8BqmAIVqxeaex_4anrz6rY-THHDVK4QVDIevzTRhLWRja4qM
吳鄭重(2015)。研究研究論論文:研究歷程之科P解密與論文寫作SOP大公開。台北:穀德工作室。
吳宗仁(2017)。社區工作方法。載於王文娟等合著,社會工作概論(四版)(4-3-4-21頁)。臺中市:華格那企業。
呂寶靜(2002)。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台北:巨流。
李易駿(2008)。實務取向的「社區工作者」課程教學改進研究:行動研究的分析。靜宜人文社會學報,2 卷,1 期,1-44。
李易駿(2012)。朝向專業化的社區工作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8 期,93-105。
李易駿(2017)。當代社區工作:計畫與發展實務(五版)。台北:雙葉。
余漢儀(2013)。社會工作教育反思:承諾抑或背叛?。聯合勸募論壇,2 卷,1 期,1-18。
何春蕤(1989)。論文寫作: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演講【「論文寫作網站」文字資料】。取自 http://sex.ncu.edu.tw/papers/1-1.php
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無日期)。社區安全面相【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nlica.org/saftycommunity.html
林武雄(2000)。衛生室Health Room【國家教育研究院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網站文字資料】。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975/
林明禛(2013)。從當代社區的變異初探社區工作者角色。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3 卷,1 期,99-126。
林萬億(2002)。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三版)。台北:五南。
林萬億(2012)。臺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的分析。台北:五南。
林萬億(2013)。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勝義(2011)。社區工作。台北:五南。
卓春英(2016)。由社區工作實踐經驗省思社區工作教育。社區發展季刊,155 期,172-190。
唐佩瑾、吳美美(2013)。從文獻回顧探究碩士論文創新書寫現象。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9(2),4-25。
陶蕃瀛(2012)。社會工作、證照與專精化反思。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2 卷,1 期,65-78。
徐震(1982)。我國推行社區發展的回顧。載於莫藜藜主編(2007),徐震教授論社區工作,頁 230-258,台北:松慧文化。
徐震(2005)。社區工作教學與實務結合。載於莫藜藜主編(2007),徐震教授論社區工作,頁 158-174,台北:松慧文化。
徐詩思(譯)(2015)。NO LOGO:顛覆品牌統治的反抗運動聖經(原作者:Naomi klein)。臺北市: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1999)
泰德‧佩瑞(2014 年 5 月 21 日)。怎能出賣天空-印地安酋長的心靈宣言【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wildformosa.org/2014/05/blog-post_3487.html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10全見版。台北:小畢空間出版社。
張可婷(譯)(2010)。對話、論述研究法與文件分析(原作者:T. Rapley)。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原著出版年:2007)
國際社會工作者聯合會(2014)。社會工作專業的全球定義【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ifsw.org/zh-TW/what-is-social-work/global-definition-of-social-work/
國家發展委員會(無日期)。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設計翻轉、地方創生」示範計畫【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ndc.gov.tw/cp.aspxn=F5BC16A2AE8C8AB9&s=6D5CD422604E8E82
陶蕃瀛(2011)推薦序:正港的社區工作。載於鄧湘漪、陳秋山(譯),社會工作與社區-實踐的批判性脈絡(vii-ix 頁)。臺北市:心理。
陶蕃瀛(2012)社會工作、證照與專精化反思。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2 卷,1 期,65-77。
莊曉霞(2012),〈原住民社會工作文化能力內涵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6(1),133-183。
莊曉霞(2014)。淺談培力式的在地實踐【「人社東華電子季刊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journal.ndhu.edu.tw/e_paper/e_paper_c.php?SID=11
陳思賢(譯)(2018)。美國的反智傳統:宗教、民主、商業與教育如何形塑美國人對知識的態度?(原作者:Richard Hofstadter)。新北:八旗文化(原著出版年:1963)
許俊才、顏成仁、涂志雄(2012)。社區賦權的實踐與反思:以屏東排灣族部落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2 卷,1 期,29-63。
閏偉,同春芬(2011)。村莊的張力與掙扎:基變視角的農村社會工作。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3 卷,1 期,28-31。
梁文韜(2012)。何謂政治學。科學發展月刊,480 期,6-10。
張英陣、彭淑華、鄭麗珍(譯)(1998)。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原作者:Charles Zastrow)。台北市:洪葉文化。(原著出版年:1996)
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二版。台北:商鼎文化。
黃盈豪(2005)。社福組織與在地部落主體性實踐的對話。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 期,203-209。
黃盈豪(2009)。社區產業與泰雅部落~大安溪部落共同廚房對社區工作教育的反思。明道通識論叢,6 期,231-252。
黃盈豪(2010)。莫拉克風災社工經驗初探—一個社會工作教育工作者的實踐與想法。社區發展季刊,131 期,342-353。
黃盈豪(2019)。無標題【臉書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jason.huang.1004/posts/10218863675964012
黃肇新(2016)。半世紀社區政策與國家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54 期,165-170。
黃彥宜(2016)。社區充權:臺灣與英美經驗的對話。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6 卷,2 期,55-94。
黃彥宜(2007)。溫柔的權威:十九世紀湯恩比館的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19 期,387-402。
黃彥宜(2015)。基變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英語系國家與台灣的比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1 期,53-86。
黃源協、莊俐昕(2016)。從社區工作發展新趨勢談社會工作教育。社區發展季刊,105期,154-163。
黃源協(1999)。社會工作管理。台北:揚智文化。
謝秀芬(2010)。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臺北市:雙葉書廊。
彭淑華(2016)。臺灣社會工作教育之發展與前瞻。社區發展季刊,155 期,86-98。
華人正念減壓中心(2019)。何謂正念【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mindfulness.com.tw/mindfulness
詹火生(2007)。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經驗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20 期,21-29。
葉志誠(2010)。社區工作與社區發展。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萬佩萱(2019)。被壓迫者劇場——一條永恆的解放道路(之一)【網站文字資料】。取自 http://www.ctotw.tw/2016/11/blog-post.html#more
臺中市大里區公所(2017)。看見大里杙【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dali.taichung.gov.tw/media/122863/843016193971.pdf
鄭如雅、李易駿(2011)。社區工作者核心能力之探討:專業社會工作者之經驗與觀點。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1 卷,1 期,1-44。
鄭如雅(2010)。社區工作者核心專業能力之研究。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班論文。臺中市:靜宜大學。
廖石(2003)。從「地方治理」的思潮變遷探討「社區賦權」在鄉村發展政策中的定位與課題。城市與設計學號,15/16 期,93-115。
衛生福利部(2019a)。長照十年計畫 2.0──建立我國社區整體照顧模式,佈建綿密照顧網【網站文字資料】。取自 https://1966.gov.tw/LTC/cp-3636-42415-201.html
衛生福利部(2019b)。社會安全網計畫【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mohw.gov.tw/cp-4085-43311-1.html
衛生福利部(2018)。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入口網--據點清冊【網站文字資料】。取自 https://ccare.sfaa.gov.tw/home/statistics#
劉立偉(2008)。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都市與計畫,35 卷,313-338。
劉志偉(2012)。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台北: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明浩(2002)。從參與典範反思社會工作高等教育。社區發展季刊,155 期,62-72。
蔡弘睿(2010)。「深則厲,淺則揭」──一個社區行動者在社區互動歷程中的自我轉化。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臺北:臺北大學。
蔡弘睿、張菁芬(2016)。探究社區根本的價值與能量—從英國的社區培力與發展經驗探討臺灣的社區培力機制。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6 卷,2 期,27-54。
鄧湘漪、陳秋山(譯)(2011)。社會工作與社區-實踐的批判性脈絡(原作者:Paul Stepney, Keith Popple)。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2008)
劉怡馨(2018)。《農村的遠見》02│驚人的農村自主!德國懷揚鄉把土地規劃權交給鄉公所,歡迎年輕人來住【上下游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14349/
樂為良(譯)(201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原作者:Michael J. Sandel)。臺北市:雅言文化。(原著出版年:2009)
賴兩陽(2002a)。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台北:洪葉。
賴兩陽(2002b)。臺灣社區工作的歷史發展與功能轉型。社區發展季刊,100 期,69-80。
蕭文高(2007)。臺灣社區工作的政策典範與治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省思(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南投。
蕭惠中(2012)。新自由主義下原住民族土地的發展地景:一個新夥伴關係的初探。文化研究月報,132 期,44-68。
韓意慈。2017〈為曲高和寡的社會工作倡導提出整合取向的新途徑〉《台灣社會工作學刊》,18 期,頁 1-28。
魏榮宗(2009)。社區與都市發展的關係—政府社區政策與社區營造資源【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urbandesign.tainan.gov.tw/greencommunity/ch/years_02.asp?YearTitle=98
羅秀華(2016)。社工學生在社區中服務學習的專業累積。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1 期,1-36。
蘇景輝(2003)。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巨流。
蘋果日報(2008/8/9)。離譜 7 分可上大學。蘋果日報。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080809/30837540/
Popple, Keith (1995)Analysing Community Work:Its Theory and Practice.Bristol: Open University Press.
Twelvetrees, Alan C(2008). Community work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