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0.195.20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曹軒鳴
作者(英文):Xuan-Ming Tsao
論文名稱:合作式專題導向學習融入環境教育教材教法課程
論文名稱(英文):Integrat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into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指導教授:楊懿如
指導教授(英文):Yi-Ju Yang
口試委員:王順美
許世璋
口試委員(英文):Shun-Mei Wang
Shih-Jang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學號:610754002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8
關鍵詞:專題導向學習合作學習環境教育
關鍵詞(英文):Project-based LearningCooperative LearningEnvironmental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0
  • 收藏收藏:0
環境教育的目的是讓人們理解自己生存的環境,並且有能力解決環境問題; 但環境問題非單靠一人尌能解決的,需要透過眾人集結,集思廣益,激發出不同 的思考;也因如此,在環境教育教材教法課程中,利用合作式專題導向學習的學 習策略,輔助大學生主動學習與合作的能力,透過不同背景的學生聚在一貣小組 學習,透過主題的相關內容,並互相激盪、發展出多陎向思考,以達成學習目標。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合作式專題導向學習於大學之環境教育課程,學生學習成 長情形。研究對象為選修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學系所開設之環境教育教材教法 課程,19 位大學生,本課程為每週三節課,每次 180 分鐘,安排 16 週課程。
研究者以助教身份進行資料之蒐集,研究工具為參與式觀察、半結構式團體 訪談與學生學習文件。以質性研究方式將資料統整歸納,進行描述與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專題式探究促使學生自我學習。二、合作討論促使學 生思考與價值澄清。三、組員擁有基礎的同儕情感前提下,更能加速進入合作學 習情境。四、訓練學生陎臨問題時,擁有多元的應對方式。
此課程目標為訓練學生能擁有發展環境教育課程之能力,並期望學生未來能 夠將所學知識、技能或是處理問題能力等應用於自己未來從事工作或生活中。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into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ffered by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with 19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object. There are three lessons (totally equal to 180 minutes) a week, and a 16-week-course is arranged.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by observing the learning growth of 19 college students at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The objects studie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s their elective course, which was 3 hours per week for 16 weeks.
The data was collected by the researcher as a teaching assistant, with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semi-structured group interviews and student learning documents as criteri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is adopted to summarize the data for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Project-based learning promotes self-learning. 2.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motes thinking and value clarification. 3. Group members involve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situations more quickly on the premise that they possess basic peer emotions. 4. Both project-based learning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help students develop multiple coping methods when facing problems.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students gain capacity for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encourage them to apply the knowledge, skills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第三章 材料與方法 27
第四章 課程分析 43
第五章 各組合作學習之表現 59
第六章 個人學習成長分析 91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09
Barell, J.(2012)。問題引導學習-探究取向(Problem-based learning:An Inquiry Approach;黃永和、黃儒傑、陳新轉、林佑真、林耀聖、曾俊傑、張民杰、陳蕙芬、胡嘉智、洪福財、陳永裕譯)。台北市:華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7)。
Delisle, R.(2003)。問題導向學習(How to use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周天賜譯)。台北市:心裡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7)。
Engleson, D. C. & Yockers, D. H. (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A Guide to Curriculum Planning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85)。
Seidman, I.(2009)。研究訪談法(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李政賢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原著出版年:1991)。
Markham, H., Mergendoller, J., Larmer, J., Ravitz, J.(2013)。專案式學習手冊(Project Based Learning Handbook;國際教育資源網學會編譯小組譯)。高雄市:台灣國際教育資源網學會。(原著出版年:1985)。
Mayer R. E.(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Education Psychology:A Cognitive Approach;林清山譯)。臺北市: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7)。
方偉達(2019)。環境教育:理論、實務與案例。台灣:五南圖書出版。
王金國(2005)。第三章 合作學習在大學課程的應用—以「課程發展與設計」為例。查詢日期:20190519,檢自:
eportfolio.lib.ksu.edu.tw/~T093000191/repository/fetch/大學卓越教學法3.pdf
王凱(2004)。論合作學習的局限性。香港教師中心學報,132-137。
王喜青、林慧年、陳維立、周儒(2011)。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環境教育教師專業職能表現及成長需求初探。環境教育研究,9(1),75-108。
王維國(2006)。多元智能教育理論與實務。台灣:心理出版社。
朱玲慧(2011)。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復原力與幸福感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吳宗霖(2008)。運用專題導向學習策略與無所不在學習環境於國小六年級生態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縣。
李婉瑜(2014)。不同分組方式進行專題導向學習之研究―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何昕家(2016)。探究通識教育與環境教育融滲取徑。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4(1),137-174。
周保男(2012)。不同合作學習分組策略導入Wiki網頁編輯以輔助國中生理化科學習之研究。科技與工程教育學刊,45(2),55-75。
周雅容(1997)。焦點團體法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3,51-72。
周雅蓉(1997)。焦點團體法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調查研究,3,51-73。
周新富(2014)。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周儒(2004)。環境教育的理論與資源運用。第1394期東莞台商子弟學校(中學部)。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房振謙、林美惠、李慧珍、陳靜歆、薛雅惠(2008)。講述教學與討論教學應用於全球暖化議題教學成效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3,153-183。
林秀玉(2006)。小組合作學習達到真正成功必備的要點。科學教育月刊,295,23-32。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出版。
高翠霞、高慧芬、楊嵐智(2018)。十二年國教議題課程的挑戰—以環境教育為例。臺灣教育評論,7(10),68-75。
張自立、辛懷梓(2013)。問題導向學習融入「環境教育議題研究」課程。東海教育評論,9,1-23。
張雅鳳(2016)。分組合作學習對不同學習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之影響: 以國中國文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張新仁、黃永和、汪履維、王金國、林美惠(2013)。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手冊。台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張德銳、林縵君(2016)PBL 在教學實習上的應用成效與困境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9(2),1-26。
符碧真(2012)。小組合作的評分:如何處理 “free rider”。查詢日期:20200120,檢自:https://epaper.ntu.edu.tw/view.php?listid=87&id=13326
莊婉玲(2004)。思考風格對大學生進行專題導向學習之態度與學習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嘉義市。
陳孟可(201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校友職場發展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陳桂蘭(2002)。一位資深環境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之探索。未出版之所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台北市。
陳毓凱、洪振方(2007)。兩種探究取向教學模式之分析與比較。科學教育,305,4-19。
陳銘偉(2004)。「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對高職學生之合作學習與批判思考歷程與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陳錦榮、許明輝(2002)。合作探究學習:探討一種創新教學模式的可行性。教育曙光,46,57-66。
曾德明(2017)。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體操運動學習成效、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體育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童國偉(2011)。以同儕互動理論分析知識分享之影響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與應用研究所,台中市。
黃妙珠(2007)。資訊融入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教育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南市。
黃志雄(2017)。翻轉教室模式在大學課程中的實踐與反思。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0(1),1-32。
黃明信、徐新逸(2001)。國小實施網路專題式學習之成效與發展。研習資訊,18(16),29-44。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台中市:五南圖書出版。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黃秋霞(2016)。淺談量化與質性研究的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9),149-154。
楊可凡(2005)。觀光節慶活動整合行銷傳播與置入性行銷探討:以彰化縣2004台灣花卉博覽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台北市。
楊忠、王帥(2015)。看這本書,能幫你提升學習能力。台灣: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楊冠政(2002)。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創刊號。
葉欣誠(2012)。全國環境教育的推動與展望。環境工程會刊,23(4),1-15。
廖培如(2006)。大台北地區中年消費族群之健康食品認知與消費者行為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台北市。
鄭宜男(2001)。合作學習在大學課程的應用。通識教育,8(1),25-59。檢自:https://ctld.ntu.edu.tw/_epaper/news_detail.php?f_s_num=104
鄭章華(2018)淺論數學素養導向教學。臺灣教育,709,83-91。
鐘建坪(2014)模型本位之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台灣化學教育,1(2),203-209。
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關秉寅(2016)。問題導向與行動導向的通識教育。查詢日期:20190519,檢自:www3.nccu.edu.tw/~cyberlin/download/GEcore/PBLAL_report.doc。
蘇宏仁、楊樹森、游能悌、杜明進、黃輝源、劉志仁、余世章(2012)。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台灣: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Barrows, H. S. (1996).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ine and beyond: A brief overview. New Directions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68. 3-11.
Bell, S. (2010). Project-based lear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Skills for the future. The clearing house, 83(2), 39-43.
Cörvers, R., Wiek, A., de Kraker, J., Lang, D. J., & Martens, P. (2016). Problem-based and project-based learn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ustainability Science (pp. 349-358): Springer.
Davidson, N., & Major, C. H. (2014). Boundary crossings: Cooperative learn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Journal on excellence in college teaching, 25, 7-55.
Hmelo-Silver, C. E. (2004). Problem-based learning: What and how do students lear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6(3), 235-266.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2002).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Overview and meta‐analysis.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 22(1), 95-105.
Krajcik, J. S., Blumenfeld, P. C., Marx, R. W., & Soloway, E. (1994). A collaborative model for helping middle grade science teachers learn project-based instruc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4(5), 483-497.
Madden, D. S., Grayson, D. J., Madden, E. H., Milewski, A. V., & Snyder, C. A. (2012). Apprenticeships, collaboration and scientific discovery in academic field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4(17), 2667-2678.
Maslach, C., & Leiter, M. P. (2008). Early predictors of job burnout and engag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3(3), 498–512.
Miller, W. L., & Crabtree, B. F. (1992). Primary care research: A multimethod typology and qualitative road map. Miller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pp.3-28.
Palmer, J. A. (1998).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Theory, practice, progress and promise. New York: Routledge.
Praba, L. T., Artini, L. P., & Ramendra, D. P. (2018). Project-based learning and writing skill in EFL: are they relate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HS Web of Conferences. Retrieved 5 19,2019, from http://www.bobpearlman.org/BestPractices/PBL_Research.pdf
Tan, I. G. C., Sharan, S., & Lee, C. K. E. (2007). Group investigation effects o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perceptions of students in Singapore.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00(3), 142-15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