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6.25.10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劉芮妤
作者(英文):JUI-YU LIU
論文名稱:池南自然教育中心一日型台灣黑熊保育方案對小六生環境素養的成效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Effects of a One-day Black Bear Conservation Program on Sixth Grader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t Chihnan Nature Center
指導教授:許世璋
指導教授(英文):Shih-Jang Hsu
口試委員:楊懿如
周鴻騰
口試委員(英文):Yi-Ju Yang
Hong-Teng Ch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學號:610754005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7
關鍵詞:課程成效分析環境教育課程自然教育中心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4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為探討池南自然教育中心一日型環境教育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之環境素養提升成效,將環境素養分為環境態度、環境責任感、內控觀、環境知識、及環境行為等五個變項進行分析。本研究採用「不等控制組設計」,將受試對象分為接受一日型課程教學的實驗組(76人),以及未接受自然中心課程教學的控制組(60人)。而透過共變數分析後發現,實驗組學童在立即成效上除了環境行為不列入分析外,在環境態度、內控觀、及環境知識三個變項皆顯示具顯著成長,僅環境責任感未呈現成效;而在一個月後的延宕成效中,相較於前測分數,所有五個環境素養變項之分數皆有成長。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環境教育實務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
第一章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限制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3
第一節 自然教育中心 3
第二節 環境教育目標 8
第三節 環境教育教學法 11
一、角色扮演(表演、戲劇) 12
二、影片欣賞 13
三、遊戲體驗 14
第四節 環境教育教學成效 16
一、國外環境教育課程之教學成效 16
二、國內環境教育課程之教學成效 17
第三章研究方法 19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設計 19
第二節 測量與分析工具 19
第三節 課程內涵 20
一、森林偵查員 21
二、影片欣賞-台灣黑熊保育紀實 22
三、黑熊守門員 23
四、守護者嘟瑪 24
五、黑熊森林 2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7
第一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各變項之成效分析 27
一、實驗組與控制組各變項之前測比較 27
二、實驗組與控制組各變項課後之立即成效 28
三、實驗組與控制組各變項之延宕效果 28
第二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各變項之逐題成效分析 29
一、環境態度變項之逐題分析 29
二、環境責任感變項之逐題分析 30
四、環境行動變項之逐題分析 32
第三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環境知識逐題答題情形 33
一、黑熊與森林生態 33
二、黑熊保育 36
三、森林保育 40
四、全球環境變遷 42
第五章 結論、討論與建議 45
第一節 結論 45
第二節 討論 45
一、課程內容之整體性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環境議題 45
二、抽象問題與生活連結較低之概念不容易習得 46
三、教學法的應用有助於課程環境素養之提升 46
四、愉快之學習環境與趣味型教學助於學生學習 46
第三節 建議 46
一、對此黑熊方案之建議 46
二、對環境教育之建議 47
三、對林務局之建議 47
四、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48
參考文獻 49
附件一、施測問卷 52
1. 王千倖(2012)。「學習者主導」影片教學模式應用於師資生「生命教育」課程之初探。教育實踐與研究,25(1),163-188。
2. 王珩(2017)。運用影片教學提升跨文化能力。語文教育論壇,(12),16-19。
3. 王喜青、周儒(2018)。埋下幸福的種子:以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過夜型環境教育課程為例。環境教育研究,14(1),77-116。
4. 王慧勤(1995)。遊戲教學法妙用無窮。師友月刊,(331),48-51。
5.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2004)。永續發展政策綱領。查詢日期:2021年6月,檢自https://nsdn.epa.gov.tw/about/policy。
6.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9年12月5日)。林務局簡介-森林育樂。查詢日期:2021年3月21日,檢自https://www.forest.gov.tw/0002661。
7. 李佳蓉(2015)。提升教學成效 ─ 影片融入教學之探討與策略。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1(4),4-9。
8. 周儒(2000)。設置台北市新店溪畔河濱公園都市環境學習中心之規劃研究。台北市: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9. 周儒(2011)。實踐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臺北市:五南。
10.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臺北市:五南。
11. 林君嘉(2013)。應用遊戲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酸雨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12. 林君潔(2010)。運用影片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環境議題認知與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13. 林明瑞、王聖賢(2006)。「福寶濕地自然保育課程」實驗教學對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在濕地自然保育認知、態度之影響。環境教育研究,4(1),103-146。
14. 林進材(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15. 花蓮縣政府97年度計畫研究報告(2008)。環境教育活動設計及推廣成效之研究。花蓮縣環境保護局。
16. 施又瑀(2018)。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課程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0),76-84。
17. 珐济.伊斯坦大、楊珮琦、陳聰毅(2010)。線上角色扮演教學對於學習成效與環境態度影響之研究。中華管理發展評論,,2(2),237-252。
18. 徐長安(1997)人間有情—開放教育「寓教於樂」的成功策略。載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情意教學(上)(p.387-399)。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19. 翁淑娟、王雲充、馬國華、吳至翔、黃純政(2017)。影片教學及角色扮演對物理治療實習生溝通能力及學習滿意度探討。物理治療,42(4),369-370。
20. 高翠霞、張子超(2016)。環境教育的發展脈絡與融入十二年國教的方法。課程與教學,19(2),27-51。
21. 張天吉(2010)。角色扮演案例討論教學策略對國小品格教育利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碩士論文。
22.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23.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24.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
25. 許世璋 (2018)。台灣黑熊與山林保育方案對花蓮縣小六生環境素養的成效分析暨環境教育夥伴關係探索。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MOST 107-2511-H-259 -003 -MY3
26. 許世璋、林勁吾、吳明勳、林大成、陳嘉慧、黃怡華(2017)。池南自然教育中心第十年研究發展計畫暨環境教育教學工作委託專業服務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委託計畫。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27. 許世璋、徐家凡(2012)。池南自然教育中心一日型方案「天空之翼」對於六年級生環境素養之成效分析。科學教育學刊,20(1),69-94。
28. 許世璋、黃怡華(2017)。林務局池南自然教育中心環境教育遊戲方案對於六年級生環境素養之成效分析。科學教育學刊,25(2),169-196。
29. 陳民晟(2020)。環境教育到校推廣課程對花蓮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童環境素養之成效分析。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碩士論文。
30. 陳蓉倩、楊錦心、蘇照雅(2007)。角色扮演教學法在網路同步教學環境下實施之探究。生活科技教育月刊,5(40),3-13。
31. 黃美秀、潘怡如、林容安(2012)臺灣黑熊分布預測模式及保育行動綱領之建立(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保育研究系列100-14號,計畫編號100林發-7.1-保-76。225頁。
32.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臺北市:明文出版社。
33. 歐苺芋(2004)。遊戲教學應用於國小環境教育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34. 潘淑蘭、周儒、吳景達(2017)。探究環境素養與影響環境行動之因子:以臺灣大 學生為例。環境教育研究,13(1),35-65。
35. 賴羿鳴、曾喜育、曾彥學(2015)。內雙溪自然中心戶外教學方案「森林背包客棧」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環境教育之成效研究。林業研究季刊,37(3),181-194。
36. 108課綱資訊網(2020)。課程綱要-108課綱重點。查詢日期:2021年9月19日,檢自https://12basic.edu.tw/12about-3-1.php。
37.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20)。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查詢日期:2021年9月19日,檢自https://www.k12ea.gov.tw/Tw/Common/SinglePage?filter=F34E9417-8374-4A02-97CC-0DEDFD13514F。
38. 嚴開宏(2005)。生活及教育:涵義與疑義。南京曉庄學院院報,21(6),7-15。
39. Adcock, Lynne & Ballantyne, Roy(2007). Drama as a tool in interpretation: Practitioner perceptions of its strengths & limitations. Austral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3(2-3),31-44.
40. Arslan, H. O. , Moseley, C. , & Cigdemoglu, C. (2011). Taking attention on environmental issues by an attractive educational game: Enviropoly.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8, 801-806.
41. Baumgartner, E. and C.J. Zabin. (2008) A case study of project-based instruction in the ninth grade: a semester- long study of intertidal biodiversity.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4(2), 97–114.
42. Curtis, D. J. , Howden, M. , Curtis, F. , McColm, I. , Scrine, J. , Blomeld, T. , Reeve, I. , Ryan, T. (2013). Drama and Environment: Joining Forces to Engage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9, 182-201.
43. Edwards, S., & Cutter-Mackenzie, A. (2011). Environmentalis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urriculum through pedagogies of play.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36(1), 51–59.
44. Ferreira, S.(2012) Moulding Urban Children Towards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The Table Mountain National Park experience.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8 (2), 251–270.
45. Fishbein, M & Ajzen, I.(1974).Attitudes toward objects as predictors of single and multiple behavioral criteria. Psychological Review.81:59-74.
46. Hines, J .(1985).A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Doctoral dissertation, Southern J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 (1984)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6(3),655A.
47. Hungerford, H.R. & Volk, T. L. (1990). 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3), 8-21.
48. INCN & UNESCO(1970).The International Working Meeting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 , IUCN.
49. Johnson, B., and C. C. Manoli.(2008) Using Bogner and Wiseman’s Model of Ecological Values to Measure the Impact of an Earth Education Programme on Children’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4 (2), 115–127.
50. McNaughton, M . J . (2010). Educational drama i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pedagogy in action. Pedagogy Culture and Society,18(3),289-308.
51. Piaget, J.,& Inhelder, B. (1969).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New York : Basic Books.
52. UNESCO .(1977).Trend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UNESCO, Pari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