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5.164.23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詹家綺
作者(英文):Chia-Chi Chan
論文名稱:以現象學的觀點形成自閉症兒童的烘焙介入計畫
論文名稱(英文):Forming a baking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from a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指導教授:翁士恆
指導教授(英文):Shyh-Heng Wong
口試委員:莫少依
黎士鳴
口試委員(英文):Shao-I Mo
Shih-Ming L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學號:610783012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6
關鍵詞:自閉症類群障礙症體感轉化經驗烘焙療育計畫詮釋現象學屬己性
關鍵詞(英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somatosensory transformation of baking experiencebaking healing planhermeneutic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authenticit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5
  • 收藏收藏:0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患者經常有知覺與感官刺激處理方面的障礙與困難,這些行為表現對其在學校、日常生活及社區參與中產生許多負面影響,人際互動衝突及情緒管理障礙便是最為人所知的衍生問題。目前多數機構及團體提供多樣及多元的治療和改善方式,如園藝治療、音樂治療等。研究者亦透過一些工作坊與社福機構看見「烘焙」活動帶給自閉症孩子的療育可能性。本研究欲瞭解「烘焙」可以如何應用在心理治療的技術,並探究烘焙體驗對於自閉症兒童可能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是否可提升孩子於目前生活的「自我感(selfhood)」 ,形成更多具有「屬己性(authenticity)」的行動,使自閉症兒童在與症狀共處的自然狀態下更為活著。並以身體現象學為知識論的設計,形成一個富有體感經驗並且可以操作的烘焙療癒計畫。
本研究將以詮釋現象學為方法論,並透過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讓研究者共同置身於現象場中,藉由影像將現象場中的片段暫時滯留,待事後以他者的視角觀看受試者於所處脈絡如何理解與經驗事物,並探究受試者於烘焙歷程中的知覺轉化歷程。研究受試者為一名10歲自閉症兒童,案母亦一同參與烘焙活動,活動過程將全程以錄影方式紀錄,研究者會將影像形成逐字稿文本,並進行後續編碼與分析。研究結果共形成75項行為編碼,組成12個編碼類別,並形成三項共同主題:(1)基礎經驗;(2)在烘焙經驗中的改變與質變經驗;(3)從烘焙經驗所拓展的身體外經驗。研究者看見受試者更多「屬己性」行動的形成,脫離與打破臨床症狀的限制,在與症狀共存處的平衡之下,更自在、更真實的活著。
本研究建議套用此計畫時應考量孩子的自閉症狀及口語能力進行彈性與個別化調整;然而,以「烘焙」做為體感療育的媒介仍是適用於各種障礙症的患者,研究者期望本研究計畫能夠協助自閉症與其他障礙症的兒童,還望未來學界學者能夠參考本計畫並延伸更多豐富而多元的設計發想,療育更多受症狀之苦的孩子。
People with autism cluster disorders often have impairments and difficulties in processing perception and sensory stimuli. These behavioral manifestations have many negative effects on their school, daily life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terpersonal conflict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disorders are the most common problems. At present, most institutions and groups provide various and diverse treatment and improvement methods, such as horticultural therapy, music therapy, etc. Researchers have also seen the therapeutic possibilities of "baking" activitie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through some workshops and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how "baking" can be applied to psychotherapeutic techniques, and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baking experience on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whether these effects can enhance children's "selfhood" in their current life and form more actions with "authenticity" ,mak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more alive in a natural state of coexistence with symptoms.
This research will use interpretive phenomenology as the methodology,allowing researchers to immerse themselves in the phenomenon field together, and temporarily retain the fragments in the phenomenon field through images, and then watch the sub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thers later. The research subject is a 10-year-old autistic child, and the mother also participated in the baking activity.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activity will be recorded in the form of video record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formed a total of 75 behavioral codes, composed of 12 coding categories, and formed three common themes: (1) basic experience; (2) experience of change and qualitative change in baking experience; (3) extended from baking experience out-of-body experience.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children's autism symptoms and oral language skills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flexibility and individual adjustment when applying this plan; however, using "baking" as a medium for somatosensory therapy is still suitable for patients with various disorders, the researchers said. It is hoped that this research project can help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other disorders. It is also hoped that future academic scholars can refer to this project and extend more rich and diverse design ideas to treat more children suffering from symptom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自閉症兒童 5
一、診斷準則 6
二、感覺處理異常 7
三、語言溝通障礙 8
第二節 烘焙活動的臨床應用 10
一、烘焙活動在職能治療與復健的使用 10
二、烘焙活動做為ICF分類系統中的參與行動 10
三、烹飪合併藝術治療的復健活動 11
第三節 以知覺現象學理解烹飪的身體經驗 14
一、梅洛龐蒂:知覺與身體 14
二、身體與時間的串聯 15
第四節 以烘焙活動評估自閉症兒童進展的可能性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7
第一節 研究取向 17
第二節 資料蒐集 17
第三節 研究資料分析 2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6
第一節 個案概覽 26
第二節 返回烘焙現場 26
一、烘焙課程前期 26
二、烘焙課程中期 27
三、烘焙課程後期 28
第三節 產生行為編碼 29

第五章 綜合討論 36
第一節 透過烘焙而活躍的自閉症臨床症狀顯現 36
第二節 烘焙現場所促發的知覺經驗 37
第三節 詮釋烘焙經驗的主題分析 44
一、基礎經驗 44
二、在烘焙經驗中的改變與質變經驗 45
三、從烘焙經驗所拓展的身體外經驗 46
第四節 小結 47

第六章 把孩子視為一個「人」的烘焙現場 49

參考資料 52
中文部分 52
英文部分 55
附錄 57
附錄一 烘焙課程計畫 57
附錄二 家長同意書 61
附錄三 IRB通過證明 62
附錄四 IRB修正案通過證明 64
附錄五 受試者說明暨同意書 66

江先聲(譯)(2017)。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那些關於自由、哲學家與存在主義的故事。(原作者:Sarah Bakewell)。商周出版。(原著出版年:2016)
李維倫(2004)。作為倫理行動的心理治療。本土心理學研究,22,359-420。
李維倫、賴憶嫺(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275-321。
曾美惠、林巾凱、蕭舜友(2000)。自閉症兒童之感覺處理功能:先驅研究。台灣醫學,4(6),609-621。
鮑冠吟、林思瑜、林玲伊(2014)。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的感覺處理問題:文獻回顧。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10(2),103-114。
李玲玉、詹乃穎、何函儒、鄭如晶、蘇秀娟(2005)。音樂治療對自閉症幼兒發展之成效探討。特殊教育學報,(21),1-21。
姜忠信、宋維村(2005)。自閉症嬰幼兒的早期診斷:文獻回顧。臨床心理學刊,2(1),1-10。
簡意玲(2015)。自閉症類群疾患之神經認知、電生理表現型與遺傳研究(博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01-2707201515330900)
張靖宜(2011)。身體活動介入對自閉症學童動作協調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c3nsa
余雨軒、李淑貞 (民98)。利用居家輔具克服障礙生活。輔具之友,頁47-53。
李翠鵑(2004)。跨越視覺世界的藩籬─盲人的知覺現象學。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nh984
黃瑞琴 (2021)。質性教育研究方法。台灣:心理出版社。
畢恒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224-259。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李維倫(2015)。柔適照顧的時間與空間:余德慧教授的最後追索。本土心理學研究,43,175-220。
黃光國(2021)。「三重意識構作」。本土諮商心理學學刊,12(2),26-39。
王錦滿(2020年4月30日)。什麼是感覺統合?感覺統合的重要性?【線上論壇】。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9855
陶德高(2016)。感覺統合訓練對學齡兒童執行功能和數學能力的影響。Doctoral dissertation,山西醫科大學。取自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14-1016726553.htm
廖芳碧、朱經明 (民 92)。圖形溝通訓練對低功能自閉症者溝通能力影響之研究,特殊教育論文集-特殊教育叢書 9201,169-190。
李維倫(譯)(原作者:Robert Sokolowskil)(2004)。現象學十四講。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龔卓軍(2006)。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王欣宜、洪森豐、吳柱龍、于曉平、林巾凱、黃金源、高宜芝、黃韻如、李玉錦、蕭紫晴、李俊賢、劉萌容、關佩偉、張正芬(王欣宜主編)(2017)。自閉症學生的教育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莫少依、張正芬(2014)。不共脈絡性:輕症自閉症學生的人際互動特徵。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9(2),33-59。
莫少依、張正芬(2021)。什麼是進步?一個關於輕症自閉症青少年社會互動的現象學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 61,21-56。
劉畹芳(2002)。「身體-空間」經驗的現象學研究。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kujg5
吳錫德(2018)。現象學的翻譯論述-論梅洛-龐蒂感知現象學的翻譯觀。編譯論叢,11(1),83-104。
吳心萍(2018)。從自閉症知覺研究探討現象意識之爭辯。國立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ngmz74
曾雅惠(2013)。從梅洛龐蒂的身體知覺談抓拍的原初經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j97r67
施美英(2017)。感覺故事教學方案對一位泛自閉症兒童的感覺處理與社會行為成效的個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重度障礙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t878k
古智佑(2009)。論意識、身體與世界:從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一書來看。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49f8r
陳姵君(2017)。發展動物輔助治療於一位自閉症兒童的治療歷程:客體關係分析式觀點。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v24w49
李漢岳(2013)。身體活動介入對執行功能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88emp
蕭國倉(2020)。感覺統合對幼兒注意力影響之分析。台灣教育評論月刊,9(9),188-199。
何兆基(2010)。知覺的身體與被知覺的世界---當代藝術的身體話語。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24,92-96,100。
台北市自閉兒社會福利基金會(2017年8月25日)。認識自閉兒。取自http://www.ican.org.tw/content.asp?id=1。
曾雅盈(2017)。小小孩的烘焙練習曲:給2-6歲孩子的生活五育書。台北市:商周出版。
台灣精神醫學會(譯)(2015)。DSM-5精神疾病診斷手冊(原作者: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新北市:合記圖書。(原出版年:2014)
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編碼(翻譯文件)(民98年10月28日修訂)。【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科技研究企劃】。
黃子齡(2015年6月4日)。烘焙遇上職能治療師【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sc0307.pixnet.net/blog/post/43684938

DeGangi, G.A., Breinbauer, C., Roosevelt, J.D., Porges, S. and Greenspan, S. (2000), Prediction of childhood problems at three years in children experiencing disorders of regulation during infancy. Infant Ment. Health J., 21: 156-175.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002/1097-0355(200007)21:3<156::AID-IMHJ2>3.0.CO;2-D
Howlin, P. (1998). Autism: Understanding the Disorder. G. B. Mesibov, L. W. Adams, & L. G. Klinger. New York: Plenum, 1997. pp. 124.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Review, 3(4), 188-191. doi:10.1017/S1360641798211774
Farmer, N., Touchton-Leonard, K., & Ross, A. (2018). Psychosocial Benefits of Cooking Interven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 45(2), 167–180. https://doi.org/10.1177/1090198117736352
Linda, W. A. (2017, May 4). Re: How Cooking Dinner Helps You Bounce Back from a Tough Day [Online forum commen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minding-the-body/201705/how-cooking-dinner-helps-you-bounce-back-tough-day
Julie, O. (2021). Re: Culinary Art Therapy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ulinaryarttherapy.com/
(此全文20250626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