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89.195.3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張美暇
作者(英文):Mei-Hsia Chang
論文名稱:教保服務人員輔導兩歲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之探究
論文名稱(英文):A Study on Guiding Two-year-olds to Adapt Preschool Life for the Preschool Educator
指導教授:蔡佳燕
指導教授(英文):Chia-Yen Tsai
口試委員:施淑娟
高傳正
口試委員(英文):Shu-Chuan Shih
Chuan-Cheng K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
學號:610785512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5
關鍵詞:兩歲幼兒教保服務人員生活適應幼兒園生活
關鍵詞(英文):Preschool kidsPreschool educatorLife adaptationPreschool lif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4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指在探究教保服務人員輔導兩歲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之情形,其中包含生活自理能力的適應、常規、人際關係適應(包含同儕與師生適應),因此研究者以深度訪談法作為本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為現任或曾經擔任兩歲專班的教保服務人員,同時具有兩年以上幼兒園教學經驗,分別訪談九位教保服務人員,將所蒐集的資料進行分析,所獲致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教保服務人員輔導兩歲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之期待
(一)建立歸屬感讓幼兒快樂上學。
(二)與家長建立良好親師關係能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
(三)培養人際關係能提升幼兒社會化的能力。
二、教保服務人員輔導兩歲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之策略
(一)圖片配對能幫助幼兒理解生活自理行為。
(二)鼓勵與獎勵能幫助幼兒生活常規的建立。
(三)團體遊戲有助於幼兒人際關係的表現。
三、教保服務人員輔導兩歲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之挑戰
(一)生活自理能力的養成與常規的建立,需要長時間引導與練習。
(二)兩歲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需要家庭與幼兒園的正向連結。
根據結論提出建議以供現場教學者及未來研究者參考,並希望能促進研究者的專業成長。

關鍵字:兩歲幼兒、教保服務人員、生活適應、幼兒園生活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how preschool educators help two-year-old kids adapt to their preschool life regarding their self-care independence, routine adaptation,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ers and with teachers).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and participants were those who had been or were currently working as preschool educators. 9 participants were interviewed and all participants had preschool education experience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Through data analysi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I. Purpose of preschool educators helping two-year-old kids adapt to preschool life:
1. Create an environment for the kids to learn happily by establishing their sense of belonging.
2. Help the kids to adapt to preschool life better by building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s.
3. Improve the kids’ social skills by helping them buil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I. Strategies for preschool educators to help two-year-old kids adapt to preschool life:
1. Image pairing helps to understand self-care behaviors.
2. Encouragement and reward might help the kids learn to follow life routine properly.
3. Group game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II. Challenges that preschool educators might encounter:
1. Much time in guiding and practice is needed to help the kids build self-care independence and follow routines.
2. A positive connection between family and preschool is necessary for two-year-old kids’ adaptation to preschool life.
The findings are provided as suggestions for current preschool educators and could be used as references for future research. Moreover, this research might help the resear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when they do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 Preschool kids, Preschool educator, Life adaptation, Preschool life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iv
圖次 vi
表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生活適應之意涵 9
第二節 幼兒生活適應的相關理論 10
第三節 影響幼兒生活適應的相關因素 15
第四節 生活適應之輔導策略 20
第五節 幼兒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8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3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3
第五節 研究資料蒐集與分析 35
第六節 研究信實度 37
第七節 研究倫理 3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教保服務人員輔導兩歲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之期待 41
第二節 教保服務人員輔導兩歲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之策略 50
第三節 教保服務人員輔導兩歲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之挑戰 6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結論 75
第二節 建議 77
參考文獻 81
中文部分 81
英文部分 89
附錄一 訪談大綱 91
附錄二 參與研究同意書 93
附錄三 個別訪談知情同意書 95
壹、中文部分
王恩惠(2006)。已婚職業婦女工作家庭衝突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中央健康保險局為例。台灣性學學刊,12(2),13-35。
王佩玲(1999)。幼兒氣質研究。臺北:小太陽。
王淑芬(2016)。輕輕鬆鬆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師友月刊,590,87-89。
王皚莉、蘇育令(2021)。雙北市公立幼兒園兩歲專班教保服務人員 班級經營現況調查。幼兒教保研究期刊,24,73-100。
甘幸靈(2013)。行為學派教育理論與舞蹈教學運用。舞蹈教育,11,6-17。
行政院(2020)。補助地方政府發放二至四歲幼兒育兒津貼作業要點。2021年8月29日。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5C208DA85C814C47
余思靜(1999)。幼稚園大班的畢業生真的準備好上一年級了嗎?國小新生的同儕關係與學校適應。臺東師院學報,10,123-154。
吳庶深、魏純真(2010)。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幼兒教保研究期刊,4,19-33。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臺北:五南。
吳春鳳(2005)。一個班級幼教師營造同儕有情之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介至、李英中、劉雅淋、陳盈妃(2014)。親子互動對托育類型及二歲幼兒發展能力之調節效果。健康與照顧科學學刊,2(1),36-55。
李新民、蘇淑惠、鄭博真(2019)。快樂介入方案對幼兒生活適應的影響。華醫學報,51,16-38。
李湘凌、高傳正(2006)。隔代教養幼兒在幼兒園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幼兒保育集刊,2(1),37-56。

李純淨(2020)。幼兒園教育生活的實施問題與解決策略。台灣教育評論月刊,9(5),125-128 。
何薇玲(2005)。幼兒發展與輔導。臺北:高點。
谷瑞勉(2014)。幼稚園班級經營:反省性教師的思考與行動(第三版)。臺北:心理。
邱淑惠(2016)。評量學前幼兒的語言能力-探究提供對錯回饋的效果。幼兒教育年刊,27,69-90。
邱韻如(2015)。怎樣才能頭好壯壯?談國小學童的認知發展與數理學習。國教新知,62(2),13-23。
林天佑(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0-86。
林耀豐、施慧敏、劉佳杰(2017)。教保服務人員在身體動作與健康領域教學實
務及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屏東大學體育學刊,3,15-30。
林美珍、林惠雅、柯華葳、幸曼玲、陳淑美、陳李綢、陳小危、吳敏而、蘇建文(2004)。發展心理學。臺北:心理。
林美杏、莊宗倩、陳采玲、陳孟秦、鄭雅婷(2020)。幼兒遊戲情境中利社會行為之研究。中科大學報,7(2),127-150。
林廷華(2019)。教保服務人員專業觀察問題、因應策略及其成效。嶺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研究學刊,8(1),27-50。
林金定、陳美花、嚴嘉楓(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海清、倪麗娟、陳春滿、黃秋玉、連寶靜、曾榮祥、蔡淑桂、趙孟婕合著(2008)。幼兒保育概論。臺中市:華格那。
林維芬、徐碧秋(2009)。正向情緒輔導與介入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131-178。
林淑芬(2016)。輕輕鬆鬆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師友月刊,590,87-89。

林昭溶、毛萬儀、吳敏而(2013)。幼兒自主認知之初探。教育資料與研究,111,1-17。
林慧芬、涂妙如(2013)。國小低年級家長參與及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關聯研究。輔仁民生學誌,19(1),63-86。
段慧瑩、齊君蕙(2021)。學前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08,073-108。
教育部(2011)。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20年6月1日。取自 https://www.edu.tw/Default.aspx
教育部(2017)。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臺北市:教育部。
徐俊斌(2011)。學校本位品德教育實施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游美貴、李文懿(2012)。幼兒教保政策與法令。臺北:華騰。
張正芬(1990)。管教孩子的16高招-「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逐步養成策略的運用」。臺北:心理。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雀勤(2015)。跨國婚姻家庭幼兒在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瓊云、黃麗錦、謝孟岑、郭靜晃、魏弘貞(2008)。兒童發展(原作者:Joan Littlefield Cook, Greg Cook)。臺北:華都。
張怡君、黃耀榮(2005)。兒童認知發展應用在幼兒教育環境設計語言建構之探討。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報,10(4),1-17。
許依婷、黃素雲(2019)。國小低年級弱勢兒童生活適應團體之輔導效果。國立屏東大學學報,3,1-38。
許仲余、蘇育令、賴孟龍(2014)。幼兒學習區同儕互動情緒表達之個案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3,27-52。
許思景(2015)。國小一年新生學校適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許錦雲(2008)。幼兒園良好親師關係之探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13-2。
許瑛玿、洪榮昭(2003)。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的新詮釋。科學教育月刊,260,2-9。
陳世閔、曾世豐(2013)。NVivo10在臺灣質性研究中的位置與批判。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4),65-71。
陳雅萍(2012)。代幣制度運用在國民小學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以一個班級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陳妍宇(2021)。運用兒歌提升兩歲專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淑娟(2022)。幼兒園教師學習區規劃的困境與改善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1),179-185。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若琳、謝堉希(2014)。母親為幼兒初次入園準備與幼兒外顯分離焦慮的相關研究。輔仁大學民生學誌,20(1),71-88。
陳怡穗(2014)。運用繪本於小一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峰津(2016)。皮亞傑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臺北:五南。
黃永寬(2009)。幼兒運動遊戲理論與實務。臺北:洪葉文化。
黃世鈺(2006)。資優幼兒的教育輔導:早其發現與早期培育之研究。臺北:五南。
黃素惠、徐偉培(2008)。新竹市新移民子女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教育暨外國語文學報,7,1-18。
黃靖雅(2016)。感恩教學介入方案對幼兒園幼兒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黃美麗(2019)。情緒幸福感介入方案對幼兒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黃素琴(2011)。南投縣國幼班原住民幼兒園校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黃淑姬(2010)。普通班教師因應身心障礙幼兒需求時實施教學調整之現況-以新竹市幼稚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傅琍玲(2015)。輔導害羞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傅琍玲、蘇育令(2016)。輔導害羞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之行動研究。幼兒教保研究,16,31-59。
程鈺菁(2019)。幼兒學前融合教育教師自評融合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萊素珠、廖鳳瑞(2014)。上學這條路:兩歲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之銜接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8(2),69-92。
劉慈惠(2006)。學前幼兒被期待學些什麼?-以兩所幼稚園家長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51(1),131-158。
劉惠君、陳麗卿(2010)。雲林縣國小新生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幼兒教育研究,2,107-142。
劉嘉萍(2010)。從安全依附到安全探索再到發展探索力的學前幼兒養育之路。幼兒教育,297,68-76。
劉馥夢、陳殷哲(2016)。教保服務人員工作壓力與情緒勞務關聯性之研究。學校行政,105,85-110。
歐慧敏(2002)。國中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賡續調查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7,225-254。
蔡金定(2021)。「上學趣」教學活動方案對小班幼兒校園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蔡秉芳(2016)。新北市新住民幼兒的家庭資源和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佳霖、陳淑芳(2009)。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實施品德教育提升對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蔡麗鴻(2009)。父母離婚兒童生活適應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臺北:心理。
鍾鳳嬌(2000)。幼兒社會能力發展之研究。高雄市:高雄文化。
鄭瑛美(2016)。教保服務人員面對幼兒問題行為與輔導策略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鄭佩緹(2018)。一位新臺灣之子在幼兒園學習適應之個案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大學,臺中市。
蕭季芬(2014)。運用繪本教學對學前單親幼兒適應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霍秉坤、胡婧菁(2012)。課程研究範式:量性研究和質性研究之整合。香港教育學報,40(1-2),1-14。
簡宏江(2011)。幼托整合政策衝突之研究。育達科大學報,26,127-154。
簡茂發(1984)。國小教師教導態度與學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
17,99-120。
簡楚瑛(1996)。幼兒園教師教室管理困擾問題調查研究。幼兒教育年刊,9,
273-306。
賴美玟(2020)。幼兒園兩歲班教保品質評估指標之探討。耕莘學報,18,32-42。
賴麗敏、黃文三(2012)。多元文化社會下幼兒自我概念的發展研究。兒童教
育與照護,3,21-40。
魏美惠、邱嘉玲(2014)。幼托整合對公私立幼兒園影響之初探。幼兒教育年刊,25,163-184。
魏麗敏、黃德祥(1995)。 諮商理論與技術 。臺北:五南。
蘇淑惠(2019)。快樂介入方案對幼兒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蘇慧慈、陳俊卿(2010)。皮亞傑認知發展論對體育教學的之啟示。大專體育,108,30-37。
盧明、魏淑華、翁巧玲(2008)。學前融合教育課程建構模式。臺北:心理。

貳、英文部分
Gallahue, D. L. (1996). Development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oday’s children (3rd ed.). Dubuque, IA: Brown & Benchmark.
Guba, E. G. (1985). Criteria for assessing the trustworthiness of naturalistic inquiries.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29(2), 75-91.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SAGE.
Guralnick, M. J. (1992). A hierarchical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peer-related social competence. In: S. L. Odom, S. R. McConnell, & M.A. McEvoy (Eds.), Social competence of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pp. 37-64).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Kaplan, P., & Stein, J. (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Wadsworth Publish Company.
Lundin, R. W. (1989). Alfred Adler’s basic concepts and implications.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Inc.
Ladd, G. W. (1989).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and Social Supports Precursors of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In B. Schneider, G. Attili ,J. Nadel,& .Wssberg(Eds.), Social Competence in Development al Perspective, pp.277-29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