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2.164.10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杜翔
作者(英文):Hsiang Tu
論文名稱:音樂合奏對智能障礙者人際互動之研究-以幸福樂團為例
指導教授:黃榮真
指導教授(英文):Yung-Chen Huang
口試委員:林純真
王淑惠
口試委員(英文):Chwen-Jen Lin
Shu-Hui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
學號:610786004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6
關鍵詞:音樂合奏智能障礙者人際互動
關鍵詞(英文):music ensemble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4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音樂合奏對智能障礙者人際互動是否有影響,分析智能障礙者在音樂情境與生活情境中之「與人互動」、「與人輪流」、「與人合作」、「遵守規則」等四方面之情形,研究對象為幸福樂團之五位老師以及十一位團員,研究者以半結構式訪談對前述人員進行訪談,研究工具以自編訪談題綱蒐集資料,並將所得資料加以整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透過訪談認識幸福樂團,藉此了解樂團的創立契機、草創時期、創立中期和後期以及未來展望。幸福樂團透過運用非洲鼓與棒鐘之音樂合奏,能提升團員在人際互動之「與人互動」、「與人輪流」、「與人合作」、「遵守規則」等四向度的表現。
二、五位教師談及十一位團員參加音樂合奏後,於音樂情境和生活情境之「與人互動」、「與人輪流」、「與人合作」、「遵守規則」之人際互動表現,均有明顯提升。
三、透過十一位幸福樂團之團員自我陳述,了解團員在參加音樂合奏後,於音樂情境和生活情境之「與人互動」、「與人輪流」、「與人合作」、「遵守規則」之人際互動表現,均有進步。
四、綜合五位受訪教師、十一位團員自述及研究者於幸福樂團現場近一年之觀
察,智能障礙者透過音樂合奏,能正向改善「與人互動」、「與人輪流」、「與人合作」、「遵守規則」等人際互動表現。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提供相關機構、樂團等參考,並提出未來研究建議。
The current research aims at discussing whether musical ensemble has an impact on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of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nalyzing their performance in the musical and life contexts of “interaction”, “taking turns”, “cooperation”, and “observation of rules”. Taking five teachers and eleven group members of the Happy Orchestra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s the aforementioned objects i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e research method is to use the self-designed interview outlines to collect data and then organize the collected inform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Know more about Happy Orchestra through the interviews, gaining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orchestra’s founding motivation, initial stage, middle and late stages of establishment as well as future prospects. By using the musical ensemble of African Drums and Choirchime, Happiness Orchestra can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its members i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ncluding “interaction”, “taking turns”, “cooperation”, and “observation of rules”.
2.After taking part in the music ensemble, the five teachers mentioned that eleven group members show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musical and life contexts of “interaction”, “taking turns”, “cooperation”, and “observation of rules”.
3.Through the self-statement of the eleven group members of the Happy Orchestra, the researcher understands that their performance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n the musical and life contexts of “interaction”, “taking turns”, “cooperation”, and “observation of rules” has improved after participating in the musical ensemble.
4.In combination with the five interviewed teachers, the self-statement of eleven group members, and the researcher’s observation on the live performance of Happy Orchestra for nearly a year, researcher discovers that through music ensemble,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an positively improve their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n terms of “interaction”, “taking turns”, “cooperation”, and “observation of rules”.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er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related institutions, orchestras, etc.,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智能障礙者身心特質之探討 11
第二節 人際互動理論之探討 14
第三節 音樂活動相關理論之評析 19
第四節 身心障礙者音樂活動相關研究之探討 22
第五節 音樂活動對於身心障礙者與人際相關之研究探討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4
第四節 研究程序 4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7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0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51
第一節 曙光乍現 51
第二節 樂團成員成為一道曙光之歷程 59
第三節 與團員相見 75
第四節 綜合研究發現 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 結論 141
第二節 建議 144
參考文獻 147
中文部份 147
英文部份 154
附錄 157
附錄一 自編「音樂合奏對智能障礙者人際互動之研究」教師訪談題綱(初稿) 157
附錄二 自編「音樂合奏對智能障礙者人際互動之研究」團員訪談題綱(初稿) 160
附錄三 專家效度之邀請函 163
附錄四 自編「音樂合奏對智能障礙者人際互動」教師訪談題綱(專家效度檢核表)
164
附錄五 自編「音樂合奏對智能障礙者人際互動」團員訪談題綱(專家效度檢核表)
168
附錄六 專家校度意見統整表(教師版) 172
附錄七 專家校度意見統整表(團員版) 176
附錄八 知情同意書 179




一、中文文獻
王志全(1995)。智能障礙者之社會技巧訓練。特教園丁,10(4),5-11。
王欣宜(2005)。智障者缺乏社交技巧原因與訓練策略之探討。國教輔導,44(3),57-63。
王煜琪(2014)。擊樂及歌唱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伴隨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注意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王澎蘭(2007)。國小啟智班學生社會溝通技能量表之編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江心儀(2008)。擊樂合奏對身心障礙者的影響-以極光打擊樂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何盈庭(2013)。多元智能理論應用於音樂活動對自閉症學生學習注意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吳芊霈(2010)。融合式小團體音樂活動對學前智能障礙兒童社會行為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幸如(2003)。奧福取向音樂治療。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22(1),149-166。
吳幸如、黃創華(2006)。音樂治療十四講。台北市:心理。
吳素君(2011)。音樂教學活動對增進國小特教班學生社會技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吳素君、黃榮真(2013)。自編音樂教學活動對提升國小特教班學生社會技能成效之探析。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14,105-138。
呂潔昕(2010)。音樂治療在智能障礙學生溝通能力應用之初探。台東特教,32,31-34。
呂潔昕(2012)。以音樂為媒介之人際互動教學方案對解決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同儕互動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芸菁(2013)。探索教育活動在提升高職智能障礙學生人際關係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姿瑩、黃澤洋、鄭臻貞、詹孟琦、洪雅惠、林玟秀、葛竹婷、陳怡慧、黃玉枝、林慶仁、李淑玲、佘永吉(譯)(2016)。特殊教育導論(原作者:Hallahan, Daniel P, Kauffman, James M.,& Pullen, Paige C.)。台北市:華騰。(原著出版年:2014)
杜翔、黃榮真(2019)。音樂拉近彼此距離-樂器教學活動對特教班學生人際關係之研究。「2019國際融合教育暨原住民族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沈杏姿(2010)。奧福音樂治療教學方案對腦性麻痺兒童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林宛靖(2017)。音樂活動對憂鬱症病人之心理及社會功能之成效:以南部某區域醫院精神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美和科技大學,屏東縣。
林欣儒(2016)。社會技巧教學對提升國小智能障礙學生人際互動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林芳蘭(2000)。藝術治療。文化視窗,23。
林奕汝(2013)。創作性戲劇教學影響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人際關係之研究-以羅東國小資源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林素秋(2003)。音樂治療活動對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之攻擊與人際關係問題輔導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惠芬(2004)。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9,57-85。
林貴美(1987)。談音樂治療與其在智能不足兒童教學上之應用。國小特殊教育,7,22-31。
林寶貴、錡寶香(1992)。語言障礙學生輔導手冊。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姚世澤(1995)。重視音樂教學對智能不足學生行為的影響。載於啟智班音樂教材彙編(1-9頁)。臺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特教中心。
姚世澤(1997)。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洪佳琪(2008)。國中階段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訓練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洪瑟勵(2000)。音樂治療活動對國中階段中重度智障學生社會技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胡世紅(2011)。特殊兒童的音樂治療。北京市:北京大學。
徐天輝(1996)。高大宜教學法大綱。載於黃政傑(主編),音樂科教學(一)。臺北:師大書苑。
徐天輝(1996)。奧福音樂教學法。載於黃政傑(主編),音樂科教學法(一)。臺北:師大書苑。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夏瑞麟(1995)。學習障礙學生社會行為之探討。特教園丁,10,1-4。
孫琬鈴(2019)。國小六年級學童LINE使用行為、自我揭露與人際關係之探討-以汐止區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展桂馨(1996)。諾朵夫-羅賓斯創造性音樂療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財團法人台灣基督教門諾會黎明機構40週年紀念特刊。黎明刊物。2020年12月25日,取自:https://issuu.com/newdawnshalom/docs/
newdawn_40th__anniversary
張玄宛(2006)。奧福音樂治療教學方案對國小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功能性辭彙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張欣穎(2015)。音樂活動增進學前特殊幼兒與普通幼兒口語溝通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素珠(2004)。休閒活動指導對國小自閉症學生同儕互動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淑娟(2013)。以音樂教學活動改善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陳有容(2018)。人際發展介入方案對自閉症兒童提升人際互動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陳佳宜(2012)。高職綜合職能科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訓練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宣蓉(2003)。音樂治療活動應用於智能障礙兒童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昱憲(2015)。大學生現實人際關係、網路人際關係、現實人際滿意度、網路人際滿意度與寂寞感、自尊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淑瑜(2004)。特殊兒童音樂治療。台北市:市立師範學院。
陳淑瑜、鄧兆軒(2010)。奧福音樂治療的理論和應用。國小特殊教育,49,80-90。
陳淑鳳(2006)。學業取向的課程對幼稚園同儕互動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皎眉(2013)。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台北市:雙葉書廊。
陳斐君(2013)。奧福音樂教學活動對國小疑似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學童注意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陳繼勝(2005)。音樂活動運用於廣泛性焦慮疾患學生之過程研究。身心障礙研究,3(1),54-62。
傅清雪(2006)。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新北市:高立圖書。
傅清雪(2013)。人際關係:溝通與應用技巧。新北市:高立圖書。
彭懷恩(2012)。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新北市:風雲論壇。
游佳蓁(2015)。打擊音樂活動對增進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智能障礙者社交技巧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湘鈴(2012)。以音樂活動進行特殊兒童手部精細動作訓練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黃榮真(1994)。國小啟智班學童音樂治療研究。國立花蓮師院特殊教育叢書,27,1-148。
黃榮真、林怡伸(1994)。國小啟智班學童音樂治療研究。花蓮縣:花蓮師範學院。
黃榮真(2006a)。特殊需求學生音樂教學活動編製理論與實務。台北: 五南 。
黃榮真(2006b)。由多元智慧觀點探析學前融合班幼兒音樂教學活動之設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0,261-282。
黃榮真(2006c)。自編「音樂教學活動方案」在國小特教班實施成效之探討。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8,97-122。
黃榮真(2008)。特殊需求學生音樂教學活動:系列教材〈I〉。台北市:心理。
黃馥鵑(201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導師改善國中二年級人際互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楊甘旭(2003)。音樂活動對身心障礙學生適應行為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楊艾琳(1996)。達克羅次教學法。載於黃政傑(主編),音樂科教學法(一)。臺北:師大書苑。
楊艾琳(1996)。奧福音樂教學法。載於黃政傑(主編),音樂科教學法(一)。
臺北:師大書苑。
葉奕均(2019)。牌卡小團體輔導改善國中自閉症學生人際關係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昀家(2010)。應用奧福音樂治療教學方案於改善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童不專注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葉富乾(2015)。禮樂聖書。台北市。
蔡明富(2019)。國中小資源班學生社會技巧課程-處人技巧取向。台中市:台中市政府教育局。
蔡苗宜(2013)。I can do it!繪本教學介入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之初探與實務分享。東華特教,50,29 - 36。
鄧兆軒(2008)。奧福音樂治療活動對一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兒童不專注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鄧兆軒、陳淑瑜(2010)。奧福音樂治療的理論和應用。國小特殊教育,49,80-90。
鄭佩芬(2014)。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新北市:揚智文化。
鄭坤益(2013)。一個自閉症樂團的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怡瑾(2010)。合奏教學中合作學習對兒童社會能力之影響個案研究-以大安區山葉合奏專班國小中年級兒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錡寶香(2002)。重度障礙兒童的溝通需求與療育。國小特殊教育,34,13-20。
簡嘉怡(2014)。探討國中生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對憂鬱之影響 -以人際關係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顏伯霖(2010)。Facebook對大學生人際關係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羅信生(2014)。大學生學習表現、人際關係與課堂焦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蕭瑞玲、陳綺慧、孟瑛如(2017)。融入音樂治療之棒鐘活動於成人智能障礙者生活照護實務分享。特殊教育季刊,142,11-23。
二、英文文獻
Alice-Ann, D. (2012).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the music classroom. General Music Today, 26, p41-43.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17,October22). Definition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trieved from
http://aaidd.org/intellectual-disability/definition#.Wewo8luCzcd
Bharathi, G., Venugopal, A., & Vellingiri, B. (2019). Music therapy as a therapeutic tool in improving the social skills of autistic children. The Egyptian Journal of Neurology, Psychiatry and Neurosurger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doi:10.1186/s41983-019-0091-x
Boswell, B., &Vidret, M. (1993). Rhythmic Movement and Music for Adolescents with Severe and Profound Disabilities. Music Therapy Perspectives, 11(1), 37–41.
Davies, R.R., & Rogers, E.S. (1985). Social skills training with persons who are mentally retarded. Mental Retardation, 23,186-196.
Duffy, B., & Fuller, R. (2000). Role of music therapy in social skil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moderate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13(2), 77-89.
Greenspan, S., & Granfield, J.M. (1992). Reconsidering the construct of mental retardation: Implications of a model of social compet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 96(4), 442-453.
Homans, G.C. (1950). The Human Group. New York: Harcount, Brace &World.
Kim, J., Wigram, T., & Gold, C. (2008). The effects of improvisational music therapy on joint attention behaviors in autistic childr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8, 1758-1766.
Margalit, M. (1993). Social skills and classroom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s with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97(6), 685–691.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 370–396.
Schutz, W.C. (1958). A Three-dimension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 New York: Rinehart.
Sussman, J. E. (2009). The effect of music on peer awareness in preschool age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46(1), 53-68.
Thibaut, J.W., & Kelly, H.H. (198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 (2nded.). New York: Transactio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