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6.163.19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張芳瑀
作者(英文):Fang-Yu Chang
論文名稱:應用智慧型手機震動及視覺提示改善 ADHD 學生課堂分心行為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 study of improving the students with ADHD actively reduce distraction behavior in classroom use smartphone with a vibration and visual of reminder technology
指導教授:施清祥
指導教授(英文):Ching-Hsiang Shih
口試委員:蔣明珊
張家瑞
口試委員(英文):Ming-Shan Chiang
Chia-Rui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
學號:610786008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6
關鍵詞:輔助科技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震動結合視覺提示器分心行為
關鍵詞(英文):Assistive technologystudent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Vibration combined visual prompting deviceDistraction behavior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3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震動結合視覺提示器及回饋技術之介入,協助三名就讀國小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來改善學生之課堂中分心行為。研究中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跨受試多探試實驗設計來進行,分為基線期(A)、介入期(B)及維持期(M)三個階段。
數據顯示各研究對象在十分鐘的觀察時間內,其課堂中分心行為發生的時間。研究對象甲在基線期的平均數為427.4秒,介入期為310.4秒,維持期為291.6秒;研究對象乙在基線期的平均數為276.1秒,介入期為193.2秒,維持期為224.2秒;研究對象丙在基線期的平均數為312.8秒,介入期為199.7秒,維持期為245.2秒。因三個實驗階段之C統計分析結果皆達 p<.05的顯著水準,故研究能證實透過震動結合視覺提示器與回饋技術可協助三名研究對象改善課堂分心行為發生的時間。
而本研究三名研究參與者因介入實驗,使其能更加專心於課堂學習並對於課堂配合度也較介入前來得積極,對於研究上的發展及推廣,在未來更值得深入探討及研究,可擴增研究對象的年齡層及情境範圍,以利於本研究的參考價值。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use of vibration combined with visual cues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feedback techniques to assist thre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to improve their class-centered behavior.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multi-test experimental design of single test method, which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baseline stage(A), intervention stage (B)and maintenance stage(M).
The data showed that the time of distraction occurred in the classroom of each research subject during ten minutes of observation. The mean of baseline period was 427.4 seconds, intervention period was 310.4 seconds, maintenance period was 291.6 seconds. The mean of baseline period was 276.1 seconds, intervention period was 193.2 seconds, maintenance period was 224.2 seconds; The mean of baseline period was 312.8 seconds, intervention period was 199.7 seconds and maintenance period was 245.2 seconds. Since the C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of all three experimental stages reached the remarkable level of p<.05, the research can confirm that the vibration combined with visual cues and feedback technology can help the three subjects improve the time when the classroom distractions occur. The three research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are more focused on classroom learning and more active for classroom coope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research, it is more worth to explore and study in the future. It can expand the age and the scope of the research object,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reference value of this stud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ADHD學生的特質 11
第二節 ADHD學生的教學策略 16
第三節 輔助科技之相關研究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21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2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9
第四節 研究流程 3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7
第一節 研究對象甲改善課堂分心行為時間之成效分析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乙降低課堂分心行為時間之成效分析 43
第三節 研究對象丙降低課堂分心行為時間之成效分析 48
第四節 三位研究對象之比較 54
第五節 綜合討論 5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59
第三節 研究限制 60
參考文獻 63
一、中文部份 63
二、英文部份 65
附錄 69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69
附錄二 ADHD學生課堂行為調查表 70
附錄一 喜好增強物調查表 71
附錄一 ADHD學生課堂分心行為觀察記錄表 72
一、中文部分
丁凡(譯)(2006)。分心也有好成績(原作者:Edward M. Hallowell & John J.Ratey)。 臺北市:遠流。
王秋雅(2009)。認知行為改變策略對降低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分心行為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王慰祖(2012 年 12 月 23 日)。認識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幫助孩子做好情緒管理。 聯合報,13 版。
王韻婷(2013)。應用 Wii 遙控器行為偵測與回饋技術協助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主動降低隨意起身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何善欣(譯)(1996)。不聽話的孩子?-過動兒的撫育與成長(原作者:Mary Fowler)。 臺北市:商周文化。
何善欣(譯)(2002)。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原作者:Russell A. Barkley)。 臺北市:遠流。
李淑菁(2015)。找回課堂專注力。台灣教育評論月刊,4,178-181。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心理。
杜正治(譯)(1994)。單一受試研究法(原作者:J. Tawney)。心理。
林美和(1994)。智能不足研究-學習問題與行為輔導。師大書苑。
林依潔(2013)。應用條碼掃描器與正向回饋協助ADHD學生服從行動指令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育如(2008)。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的情緒行為問題及相關之功能障礙。赤子 心,27,政策推動專刊第四~五版。
林建平(1996)。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診斷與處遇。特殊教育季刊,101,1-8。
林鋐宇(2009)。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問題的亞型探究。職能治療學會雜誌,27 (2),49-63。
洪儷瑜(1991)。注意力缺陷及過動學生的人際關係及其相關問題研究。特殊教育 研究學刊,9,91-106。
許天威(2003)。個案實驗研究法。五南。
許瓊文(2015)。替換式數學教學對國小二年級數學學習困難學生之城法文字題解題與分心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臺南縣。
許芳菊(2008)。對症下藥治分心。親子天下,2,144-145。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重修版)。東華。
陳英三(2009)。知覺動作訓練理論與實際系列一。台南:國立台南大學。
陳湘(1999)。智能障礙學童知覺動作訓練初探。大專體育,45,94-98。
陳雅玲、許玫玲(2009)家長對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復健治療的滿意度之硏究。醫管期刊,10,289-308。
陳宥竹(2016)。淺談家有ADHD孩子父母之親職教育。家庭教育雙月刊,60,18-27。
陳郁婷(2010)。優弱勢能力與學習風格適性化數位學習設計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 動症學生數學乘除文字題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益民(2014)。淺談 HRV 在 ADHD 兒童臨床醫學上之應用。東華特教,51,31-37。
陳新儀(2011)。注意力缺陷過動兒(ADHD)之行為運動處方。屏東教大體育, 14,88-99。
陳麗香(2007)。多媒體輔助教學對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童實用客語學習之成效(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鈕文英(2006)。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正向行為支持取向。台北:心理。
賴蔓綺(2016)。應用震動提示器及回饋技術協助 ADHD 學生降低課堂過動行為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楊琇博(2005)。「親子互動團體治療方案」對 ADHD 兒童的輔導成效評估(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楊熾康、鍾莉娟、吳雅萍、何雅玲、邱聖凱、邱維靖、徐佩瑜、許世昌、許家彰、 陳明德、陳思允、張綵倫、黃光慧、游宜珍、劉坤孝、蔡燕怡、賴秀雯、賴 怡君、鍾正榮、羅素菁(譯)(2007)。輔助科技:原則與實行(原作者: Albert M. Cook & Susan M. Hussey)。臺北市:心理。
葉瑞琦(2011)。利用 Wii 遙控器與環境刺激提示技術協助 ADHD 學生降低肢體 過動行為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臺灣精神醫學會(譯)(2015)。DSM—5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原作者: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新北市:合記。
劉惠娜(2008)。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分心行為功能評量與介入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劉美君(2012)。自我管理策略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課堂專注行為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孟瑛如、謝瓊慧(2012)。國小 ADHD 出現率、鑑定、藥物治療與教養措施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5,1-36。

二、英文的部分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 Washington,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 . Washington,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nne-Kathrin Mayer, Gerhard W. Lauth, Peter F. Schlottke (2002).Training mit aufmerksamkeitsgestörten Kindern.Beltz :PVU.
Arkoff,A. (1968).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 McGraw-hill.
Ashburner, J., Ziviani, J., & Rodger, S. (2008). Sensory processing and classroom emotional, behavioral,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62(5), 564-573.
Amato-Zech, N. A., Hoff, K. E., & Doepke, K. J. (2006). Increasing on-task behavior in the classroom: Extension of self- monitoring strategie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3(2), 211-221
Barkley, R. A. & Murphy, K. R. (1998).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 Clinical Workbook.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Barkley, R. A. & Murphy, K. R. (2001).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 A Clinical Workbook.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Barkley, R. A. (1990).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handbook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Barkley, R. A. (Videotape) (1992).ADHD: what do we know.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Berdine, W. H., & Meyer, S. A. (1987). Assessment in special educa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Co.
Cook, A. M., & Hussey, S. M. (2002). Assistive techn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nd ed.). St. Louis: Mosby.
(此全文限內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1. 應用震動提示器及回饋技術協助ADHD學生降低課堂過動行為成效之研究
2. 結合Wii控制器動作感應與環境刺激提示技術提升多重障礙學生主動執行手部職能活動之研究
3. 運用Wii平衡板結合環境刺激提示技術提升智能障礙學生跳躍成效之研究
4. 運用wii平衡板控制環境刺激技術提升肥胖智能障礙學生接受步行活動指令之成效研究
5. 運用Wii平衡板控制環境刺激技術提升智能障礙學生聽從共同步行活動指令之成效研究
6. 利用Wii控制器動作感應功能與環境刺激提示技術協助腦性麻痺學生進行頭部控制訓練之研究
7. 應用多滑鼠分工合作技術提升智能障礙學生電腦合作學習滑鼠定位點擊成效之研究
8. 應用動態定位輔助點擊程式提升多重障礙學生溝通成效之研究
9. 應用多滑鼠動作合成技術提升國小身心障礙學生電腦合作學習成效之研究
10. 運用RFID控制環境刺激技術提升智能障礙學生主動執行手功能活動之研究
11. 應用滑鼠定位輔助程式提升腦性麻痺學生定位點擊成效之研究
12. 利用Wii遙控器與環境刺激提示技術協助ADHD學生降低肢體過動行為成效之研究
13. 運用RFID無線射頻偵測技術提升腦中風病患主動執行職能復健活動之研究
14. 應用Wii遙控器行為偵測與回饋技術協助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主動降低隨意起身行為之研究
15. 運用Wii平衡板結合電腦游標自動定位技術提升肥胖智能障礙學生身體跳躍活動成效之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