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中文部分 王文亞(2017)。行前講習對戶外教育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市。 王正宇(2016)。戶外教育效益機轉模式之典型相關研究-以新北市某國民中學隔宿露營為例。體驗教育學報,10,136-169。 王鑫、朱慶昇(1995)。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2-11。 永井正武、蔡清斌、陳姿良(2013)。Matrix Based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從 ISM, FSM, GSM 的介紹以及 RSM 的提案。第五屆科技與數學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數學教學工作坊。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未來Family數位編輯(2018)。雲林樟湖生態國中小:孩子除了自我實現外,更能發揮社會參與、積極助人的精神。未來Family數位專欄。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11237 江惠滿(2014)。學校特色發展與創新經營之研究-以南投縣一所偏遠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江嘉杰(2017)。偏鄉國小校本特色課程的在地實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5),90-95。 吳明清(1997)。發展學校特色理念與做法。北縣教育,18,21-26。 吳明清(2003)。知變、應變、求變:教改政策的行銷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620,2-12。 吳俊憲、黃懷慧(2018)。一所偏遠國小走向實驗教育的歷程與省思。台灣教育, 709,111-119。 吳清山(2015)。教育名詞-戶外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4, 129。 吳毓琪(2018)。國小教師實施戶外教育考量因素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桃園市。 吳滄洲(2012)。國小學童家長對於學童至主題樂園實施校外教學的態度及滿意 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李明新(2013)。顺自然承四季:“四季课程” 的整體構建。中小學管理,7,23-27。 林天祐(2009)。學校特色發展的概念與理論。載於吳清山等編,臺北教育111 學校經營手冊(頁18-27)。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林志成(2010)。臺灣地區特色學校之發展現況及未來展望。學校行政,66,1-19。 林志成主編(2011)。特色學校理論、實務與案例。高教出版。 林志成、林仁煥、田育昆(2011)。特色學校理論、實務與案例。高等教育。 林志成、彭靜文(2013)。大坪國小多元智能特色課程發展之研究。學校行政,86,130-150。 林明地(2000)。校長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復文。 林郁涓(2017)。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發展之研究-以臺中市福民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林俊成(2015)。實驗教育相關法規對當前教育之影響及公立學校經營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72-178。 林原宏、陳進春、許天維(2005)。詮釋結構模式分析法的應用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測驗統計簡訊,66,1-9。 馬益彬(2016)。依循時令 幸福四季—四季課程的建構和實踐。浙江教學研究,1,42-44。 徐敏榮(2018)。都會區傳統大型國民小學招生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及其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7(6),63-69。 唐彩斌、于孔慰、王雲英(2018)。“四季課程”:項目化學習的校本實踐。中國校長網。http://www.zgxzw.com/teacher/View.asp?ID=248762。 秦夢群、莊清寶(2019)。臺灣中小學實驗教育政策之推動與現況分析。教育研究月刊,299,55-74。 張益勤(2014)。「擇校世代」來臨:實驗教育法三讀通過,華德福:另類學習將進入公校體制。親子天下。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2231&page=2。 張琪、謝宜蓉(2019)。臺灣戶外教育發展現況及未來契機之探討。體驗教育學報,12,1-13。 張寧(2007)。從複雜到結構:詮釋結構模式法之應用。公共事務評論,8(1),1-28。 張碧如(2013)。臺灣南部對另類教育的需求初探。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8,33-53。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70/pta_2340_1949599_22688.pdf 教育部(2014)。教育部推動戶外教育實施計畫(草案)(104年至至108年)。教育部。 教育部(2014)。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教育部。 陳永龍(2015)。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蘊義與政策推展。教育脈動,4,4-11。 陳永龍(2015)。戶外教育的安全管理。載於黃茂在、曾鈺琪(主編),戶外教育實施指引(頁106-119)。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67/155454103.pdf 陳美玉(2011)。運用文獻分析法探討瑜珈運動對心理和生理健康之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陳柏君(2018)。高雄市國民小學小型學校特色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業大學,彰化縣。 陳秋政、孫同文(2019)。互動管理視角下原住民終身學習政策之研究。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 9(1),47-76。 許瑞芳(2016)。偏遠小校推動學校特色課程之困境與因應策略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9,1-21。 曾鈺琪、鄭辰旋、謝顥音(2012)。宜蘭縣國中小學教師之戶外教學認知研究。環境教育研究,9(2),57-90。 曾鈺琪、黃茂在、郭工賓(2015)。戶外教育:學習走出課室,讓孩子夢想起飛。教育脈動,4,12-24。 黃子舜(2018)。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實施戶外教育現況與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北市立大學,嘉義市。 黃茂在、曾鈺琪(2015)。臺灣戶外教育內涵與課程優質化初探。教育脈動,4,25-43。 黃湃翔、何俊青、邱莉蓁(2013)。國小校長推動學校特色課程之策略分析。現代桃花源學刊,3,84-99。 黃麗鈴(2019)。偏遠特色學校課程發展與實踐-以新北市東山國小[蕨代雙茄]特色課程為例。學校行政,123,121-132。 楊明融(2013)。12年國教下高雄市國中小學生選校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游婉琪(2017)。光武國中校長林茂成: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法拉第少年!教育家部落格。https://teachersblog.edu.tw/806/808/1312 游舒文(2019)。以 CIPP 模式評鑑偏鄉小學校本特色課程-以桃園市希望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游輝演(2005)。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學校發展學校特色之行動研究:以彰化縣王功國小國術彈腿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台北市。 甄曉蘭、鍾靜(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相關問題及其相應措施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7(1),1-16。 楊振昇(2015)。從實驗教育三法析論我國中小學教育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258,15-27。 楊崇德(2017)。國小施行戶外教育之問題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7), 164-166。 葉青雲(2016)。“四季課程”次第花開。教育文摘,4,35-36。 蔡淑惠(2004)。臺北市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及生態旅遊進行戶外教學意願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蔡清田(2005)。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五南。 歐用生(2004)。校長的課程領導和專業成長。研習資訊雙月刊,21(1),60-70。 鄭淵全(2003)。學校層級課程方案發展:以竹師實小家庭生活課程方案為例。管理與教育研究學報,創刊號,67-88。 鄭淵全(2008)。國小校長在校本課程發展的課程領導作為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5(1),1-19。 鄭伊伶(2011)。國民小學學校發展特色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鄭新輝、張珍瑋、賴協志(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入學方式—高中高職及五專特色招生之研究—兼論與創新教育、人才培育之關聯。教育部委託研究報告。 鄧振源(2012)。多準則決策分析方法與應用。鼎茂。 蕭才明(2015)。應用層級分析法與戰鬥機模擬機性能提升之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苗栗縣。 鍾敏菁(2018)。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指標建構之研究。中等教育,69(3),78-96。 簡良平、 甄曉蘭(2001)。學校自主發展課程之相關因素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6,53-80。 貳、英文部分 Brown-Jones, P. E. (2007). Implementation challenges for charter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VI. Denise, R. T. (2007). Perspectives on an arts magnet school: The voices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ortland State, OR. Donaldson, G. E., & Donaldson, L. E. (1958). Outdoor education: A definition. Journal of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29(17), 63-76. Ford, M. P. (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iley. Hammerman, D. R., Hammerman, W. M., & Hammerman, E. L. (1985). Teaching in the outdoors. The interstate. Horn, S. L. (2009).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ing of Minnesota charter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 Lewis, C. A. (1975). The administration of outdoor education programs. Kendall-Hunt. Priest, S. (1986). Redefining outdoor education: A matter of many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7(3), 13-15. Sharp, L. B. (1956). Basic Considerations in Outdoor and Camping Education. P. S. Printer, Inc. Stephens, B. J. (2008). Comparisons between high-performing and low-performing charter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ndiana State, IN. Thomas L. Saaty (2008). Decision making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Services Sciences, 1(1), 83-98. Ulpindo, C. M. (2008). Perceptions that led parents to choose a public chart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utheran, CA. Warfield, J. N. (1976). Societal systems planning, policy and complexity. Wile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