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8.69.10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馮靜芳
作者(英文):Ching-Fang Feng
論文名稱:拔河比賽選手培訓困境及其改善策略之個案研究:以花蓮縣一所小學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A Case Study of the Dilemma and its Improving Strategies for Tug of War Players’ Training: A Primary School of Haulien County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潘文福
指導教授(英文):Wen-Fu Pan
口試委員:林清達
簡梅瑩
口試委員(英文):Ching-Dar Lin
Mei-Ying Chi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學號:610787516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3
關鍵詞:個案研究改善策略拔河比賽培訓困境層級分析法
關鍵詞(英文):Case studyTug of WarImproving Strategies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Dilemma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3
  • 收藏收藏:0
國小拔河比賽是近年來盛行的一項團隊合作運動,然而各學校對於選手的培訓,同時也面臨許多困境,而其改善策略為何,也需要加以思考與探討。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個案學校拔河比賽選手培訓困境及其改善策略,研究目的有三:1.歸納個案學校拔河比賽選手培訓的困境與改善策略;2.分析參與培訓的不同背景代表對選手培訓之困境與改善策略看法的一致性;3.分析個案學校在面對拔河比賽培訓困境時,相對可行的改善策略。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研究者以花蓮縣新城鄉一所小學拔河比賽培訓現況作為探討的個案學校,邀請個案學校參與拔河比賽選手培訓的教練、校長、教師等共8人,作為研究參與成員,組成工作坊。在工作坊的研究過程,採用文獻分析、問卷訪談與層級分析法,進行多回合互動,蒐集困境與改善策略資料,並分析整理出量化數據與質性意見,再將分析結果在工作坊的焦點座談中共同討論、凝聚共識。最後本研究歸納的結論如下:1.在拔河比賽選手培訓所面臨的困境中,以「校內社團成員重疊性高」為個案學校首要優先處理之困境;2.工作坊成員認為「鼓勵選手依其自身能力與時間,選擇專長項目進行發展」,為最優先應採取的改善策略;3.本研究透過工作坊成員選擇的分析結果,將能協助個案學校,提出較適合改善拔河比賽選手培訓困境之相對可行策略,並應用於規模大小與發展拔河比賽的相關學校。研究者也提出建議給拔河比賽選手培訓之個案學校、教師與未來研究者,作為改善拔河比賽選手培訓之參考。
The tug of war is a popular team work sport at elementary school in recently years. However, the school also facing some issues about the dilemmas and its improving strategies for tug of war players’ training. The research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s three part: first, summarizing the dilemma and its improving strategies for tug of war players’ training in a primary school of Haulien county; second, analyzing the consistence of dilemma and its improving strategies for tug of war players’ training under the perspectives of different stakeholders; third, integrating the feasible and potential improving strategies for tug of war players’ training under the current dilemma in this case study. Thus, we use a primary school of Hualien as a case study, and apply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dilemmas and its improving strategies for tug of war players’ training to summarize the factor about the dilemmas and its improving strategies, and then invite the stakeholders to give related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questionnaire. This study applies the case study method and combines multiple approachs to get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such as questionnaire, focus group discussion and interview, and all literary resources. Moreover, this study also invites eight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s the tug of war players’ training in a primary school to create a workshop for collecting data, analyzing results, and getting a consensus afterward. Finally, this study generated th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 Among the dilemmas by the training of tug-of-war, the "high overlapping of members of the school community" is the first priority issue for the school; 2. The members of the workshop believe that encourage the players of tug-of-war to develop the specialties with their own capacities and timetable is the top priority for improvement strategies; 3. The analysis results selected by experts in this study will help individual schools to come up with relatively feasible strategies that are more suitable for improving the training plight of tug-of-war players, and apply them based on their scales and development mode. Develop relevant schools for tug-of-war competitions. Researcher also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ing strategies for tug of war players’ training.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拔河比賽的意涵與發展沿革 7
第二節 拔河比賽培訓困境與其改善策略探討 10
第三節 拔河比賽之相關研究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21
第一節 研究策略 21
第二節 個案學校與工作坊成員描述 23
第三節 研究資料蒐集 25
第四節 研究實施流程 28
第五節 研究資料分析 3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3
第一節 拔河比賽選手培訓困境與改善策略歸納排序 33
第二節 拔河比賽選手培訓困境與改善策略重要性及交叉分析探討 37
第三節 工作坊焦點座談的討論共識與分析 48
第四節 綜合討論 5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5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2
參考文獻 65
壹、中文部分 65
貳、英文部分 68
附錄 69
附錄一、花蓮縣○○國小拔河校隊109年度推動學校運動團隊發展計畫 69
附錄二、教育部108學年度下學期暨109學年度教育優先區計畫 73
附錄三、教育部學產基金補助學校培訓具特殊專長弱勢學生計畫 77
附錄四、拔河比賽選手之培訓困境及其改善策略開放問卷 79
附錄五、拔河比賽選手之培訓困境及其改善策略排序問卷 81
附錄六、拔河比賽選手之培訓困境及其改善策略AHP問卷 83
附錄七、拔河比賽選手之培訓困境及其改善策略焦點座談討論大綱 87

丁于珊、 林佳瑩、 徐郁倫、黃志欽、張文欣、 莊登州(2017)。適應體育發展與拔河運動專題探討。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5(2),22-45。
中華民國拔河運動協會 (2021)。最新消息。http://www.tugofwar.org.tw/?page_id=1463
永井正武、蔡清斌、陳姿良(2013)。Matrix Based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從 ISM, FSM, GSM 的介紹以及 RSM 的提案。第五屆科技與數學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數學教學工作坊。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江淑惠、徐錦啟(2018)。國中生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探討。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6,44-55。
余雅蕙(2002)。空氣汙染控制對策執行優先性評估方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余興劼(2016)。拔河運動與品德教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
Patton, M. Q.(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桂冠 (原著出版於1980)。.
李明聰(2008)。拔河運動在小型學校的萌芽以竹村國小為例。學校教育,109,85-90。
李昱伶(2015)。我國室外拔河運動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
李珮菁(2010)。彰化縣國民小學運動社團運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李德仁、黃錫秋 (2013)。臺灣 2012 年校園拔河運動推展成效分析。大專體育,125,23-31。
李德仁、謝立文(2011)。拔河運動學生選手知覺賽會服務品質量表之編製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1(4),297-315。
林育宗(2005)。國小拔河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76,152-159。
洪嘉文(2001)。推展各級學校八人制拔河運動成功因素分析,學校體育雙月刊,70,18-25。
洪嘉文(2005)。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異學生升學輔導辦法。師大書苑。
夏熏懋(2016)。國小拔河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涂純瀠(2020)。我國拔河運動發展之探討。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17,108-118。
翁崇銘(2016)。12週拔河運動訓練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
翁崇銘、傅正思、許績勝、吳明灝(2017)。12 週拔河運動訓練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與研究。臺東大學體育學報,26,13-26。
張良漢、許志賢(2002)。休閒運動阻礙量表編製與信效度分析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10,157-171。
張佩婷、洪至祥、吳玟琦、李晉、陳瑞銘(2016)。拔河運動發展之研究。2016休閒餐旅觀光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張寧、汪明生、郭瑞坤(2007)。社會判斷理論對互動管理成果之評估。管理學報,24(2),135-154。
陳正雄(2010)。臺灣八人制拔河運動發展之研究(1990-2008)(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學研究所。
陳俐璉(2017)。高雄市大專校院教職員工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弘光人文社會學報,20,215-248。
陳威如(2020)。平板電腦融入教學之困境及其改善策略:以臺北市一所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陳建文(2015)。男子室內拔河運動技術想像、創新與實踐之生命敘說與反思,(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陳美玉(2011)。運用文獻分析法探討瑜珈運動對心理和生理健康之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
陳進豐(2004)。國民小學校代表隊組訓的省思。國教世紀,213,41-46。
陳選如、丁于珊、徐郁倫、盧俊吉(2017)。高中生休閒活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5(2),1-11。
黃永旺(2006)。我國推展各級學校八人制拔河活動效益之研究。師大書苑。
黃宜柔、黃永旺(2019)。拔河運動與品德教育之探討。運動知識學報,16,1-9。
黃郁綺、陳昱文、湯添進(2016)。世界競技運動強國青少年選手培訓體系之困境探析。中華體育季刊,30(3),161-170。
黃國光、謝敏雅(2020)。花蓮地區國小學童家長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親子關係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4(3),1-16。
黃淑玲(2015)。運動阻礙於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間之調節效果分析~以排球運動學習為例。華醫學報 ,43,23-37。
黃琮祐、林瑞興(2006)。十二週拔河訓練對國小男童體型肌力、瞬發力與血壓之影響。體育學報,39(4),1-10。
廖冠博(2014)。以詮釋結構模式建構知識結構在教學上的成效探討-以國中自然科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
劉佳鎮、楊世英(2015)。教練的智慧觀與其對團隊競技運動發展之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7(2),127-137。
劉家呈、陳家祥、涂瑞洪、羅志勇(2009)。八人制拔河團隊隊形起始階段之運動學分析-以2008全國拔河錦標賽高中職男生組決賽為研究範圍。屏東教大體育,12,254-265。
蔡三雄、陳幸美(1997)。拔河。平安出版有限公司。
蔡文智、呂崇銘、劉佳哲、詹益欣(2011)。臺灣優秀拔河選手訓練歷程之研究。交大體育學刊,1,1-14。
蔡孟潔 、馬上閔(2016)。休閒阻礙協商與休閒運動參與關係之研究:以南部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為例。屏東大學體育,2,1-20。
蔡榮捷、陳正雄(2010)。臺灣八人制拔河運動之發展(1990-2005)。身體文化學報,11,59-89。
蕭才明(2015)。應用層級分析法與戰鬥機模擬機性能提升之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
謝宏昇、吳秀娟、吳狄、林俊達、涂瑞洪(2019)。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手與一般學童心率變異度之比較。運動表現期刊,6(1),11-17。
魏香明 (2015)。臺灣競技運動發展之目標定位及實現策略。大專體育學刊,17(1),1-17。
羅怡婷(2014)。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
Crawford, D. W. & Godbey, G. C.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Warfield, J. N. (1976). Societal systems planning, policy and complexity. Wiley.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