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88.95.23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張靜宜
作者(英文):Jing-Yi Zhang
論文名稱:一位黑戶兒童日常生命與學校經驗的敘說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 narrative study on the daily life and schooling experiences of an undocumented Taiwanese child
指導教授:蕭昭君
指導教授(英文):Jau-Jiun Hsiao
口試委員:李雪菱
林意雪
口試委員(英文):Shuie-Ling Lee
Yih-Sheue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610788108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7
關鍵詞:台籍黑戶自我敘說交織性多元家庭性別
關鍵詞(英文):undocumented childrenself narrative studylife historyintersectionalitygender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9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2
  • 收藏收藏:0
「黑戶」一詞指的是無戶籍、無身份的人,大多是因為未進行出生通報而導致,有時也牽涉無國籍問題。本文是我作為一名「準」教育工作者,回頭關注自己過去作為台灣本土無戶籍黑戶兒童的生命經驗研究。透過自我敘說,回看自身的家庭與生命故事,重新理解並呈現為何我會成為一名黑戶兒童以及黑戶家庭的日常景況。透過這份研究我發現,性別與階級深刻的影響了我和我的家庭的生命歷史,諸如重男輕女、性別歧視、城鄉差距、隔代教養和醫療資源不均等,進而促使我重新思考,這些經驗如何影響了我對於教育工作的看法以及困境。
In this self narrative study, I focused on my daily life and schooling experiences as an undocumented person in my own country. The Chinese term “hei hu” (黑戶) meaning black household refers to people without legal identification documents and as such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illegal immigrants but rarely seen in the case of Taiwanese nationals. However, my younger brother and I lacked legal documentation until our adolescent years. How do children become undocumented in their own country? How does an undocumented child go to school and obtain healthcare? Based on interviews with my family members and school teachers, I was able to examine the legal and cultural context that forced us to become undocumented. This study exemplifies the intersectionality of gender and social economic class and how it has a strong impact on undocumented children and their identities even after they became documented.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06
1.2.1 為了解開身上的未解之謎 0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什麼是黑戶──黑戶的想像 11
第二節 相關法源與規定 17
2.2.1 婚姻、接生與戶籍 18
2.2.2 黑戶與義務教育 23
2.2.3 小結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歷程 2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歷程 27
3.1.1 寫在研究方法之前 27
3.1.2 為什麼我要選擇這樣的方式講述故事 28
3.1.3 自我敘說是什麼? 30
3.1.4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32
3.1.5 資料蒐集 33
第二節 研究倫理 38
3.2.1 研究倫理是什麼?我如何謹守研究倫理 38
3.2.2 當你的受訪者是「犯罪者」的時候 40
第三節 研究限制 42
第四章 我和我的黑戶家庭故事 43
第一節 我們如何成為黑戶? 43
4.1.1 關於我的媽媽 43
4.1.2 關於我的爸爸 50
4.1.3 黑戶一號和黑戶二號 56
4.1.4 小結 60
第二節 黑戶及黑戶家庭的日常運轉(與不運轉) 60
4.2.1 經濟狀況/來源 61
4.2.2 島嶼北方的生活 70
4.2.3 黑戶如何就醫 75
4.2.4 小結 78
第三節 黑戶與受教權(就學機會、就學經驗) 79
4.3.1 回到鄉下 79
4.3.2 小學 82
4.3.3 國中 90
4.3.4 小結 97
第四節 漂白的歷程──從黑戶解套 98
4.4.1 從不報戶口到報戶口的契機 98
4.4.2 黑戶之後 103
4.4.3 我與家人關係的轉變 106
第五章 發現與分析 109
第一節 黑戶家庭中的性別不平等 110
第二節 黑戶家庭中的階級議題 115
5.2.1 城鄉差距、隔代教養與經濟不平等 115
5.2.2 健康/醫療不平等 116
第三節 我的出身和所學交互作用後的教育思考 117
第四節 結語 120
參考書目 123

表目錄
表一 生父可提出的訴訟之差異比較 16
專書
Lincoln, Y. S., & Gu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Miller, W. L. & Crabtree, B. F. (1992).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1st ed.). London:Sage.
Miller, W. L. & Crabtree, B. F. (1999).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London:Sage.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2007)。《敘事研究:閱讀、詮釋與分析》(吳芝儀譯)。台北:濤石。
白刷刷黑戶人權行動聯盟(2015)。《一線之遙:亞洲黑戶拚搏越界紀實》。台北:財團法人導航基金會。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游美惠(2014)。《性別教育小詞庫》。高雄:巨流。
傑羅姆.布魯納(Jerome S. Burner)(2018)。《教育的文化:從文化心理學的觀點談教育的本質(2版)》(宋文里譯)。台北:遠流。
蕭昭君(2011)。〈越界探遊學童家庭經驗的國度──積極肯定台灣豐富的家庭生命力〉。王儷靜、劉育豪、林慧文著,《一個家,一個故事:多元家庭物語》(15-26)。台北:女書文化。

期刊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吳麗芬(2003)。〈論教育質性研究報告另類書寫的合理性〉。《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1),297-320。
吳淑瓊、楊志良(1986)。〈嬰兒出生通報系統之研究〉。《台灣公共衛生雜誌》,6(2),15-27。
洪瑞斌(2013)。〈Pi的奇幻旅程以及故事述說:自我敘說之旅程、方法及文本〉。《應用心理研究》,57,21-28。
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敘說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裕焯(2013)。〈一個「黑戶小孩」的國籍身份與生存困境〉。《臺灣人權學刊》,2(2),129-141。
黃奎博、周容卉(2014)。〈我國「南向政策」之回顧與影響〉。《展望與探索》,12(8),61-69。
楊巧玲(2015)。〈邊緣與跨界:中等師資培育性別教育課程知識/權力關係之女性主義分析〉。《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5,1-43。
趙彥寧(2007)。〈親屬連結、社會規範與國境管理:中國福建省無證移民的研究〉。《台灣社會學》,13,129-171。
蕭昭君(2004)。〈誰需要女性主義的教育?一個師資培育者自我解放的敘述研究〉。《通識教育季刊》,11(1&2),171-198。
藍佩嘉(2006)。〈合法的奴工,法外的自由:外籍勞工的控制與出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4,107-150。

學位論文
王守華(2012)。〈跨國婚姻移民在台無證居留現象之研究:以東南亞外籍配偶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cc3s25
李孟珊(2017)。〈無證兒童少年身分取得與權益保障-以無證移工在臺所生子女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28rjk
林怡綺(2018)。〈黑戶兒少在臺現況之研究-以生母為失聯外籍移工為中心〉(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adb7t
范信賢(2003)。〈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轉變:敘事探究的取向〉(博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j3e8c
陳卉諭(2018)。〈從「大陳義胞」到「無證移民」:跨國遷移中的家庭實做〉(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wrbw6a
許耿修(2003)。〈台灣戶政制度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k834a
黃淑鳳(2009)。〈在臺無國籍兒童、少年現狀及其問題研究〉(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5xyue
葉南君(2010)。〈論無證移民的權利保障〉(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xnuph

新聞
〈18年未報戶口!母逝幽靈小兄妹曝光 社會局強制介入安置〉(2014年6月18日)。三立新聞,取自: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27323
〈台灣竟還有黑戶!藏20年沒報戶口 兄妹只上過幼稚園〉(2014年4月22日)。三立新聞,取自: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20700
王長鼎(2022年1月15日)。〈通緝母產子未報戶口 新北警今屏東尋回黑戶母子〉。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320/6036077
李雅雯(2017年5月16日)。〈少女當了13年黑戶 一句「爸爸我想上學」終於…〉。自由時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069595
張正(無日期)。〈我們身邊的新台灣人〉。天下雜誌,取自:https://40.cw.com.tw/story/opinion/migrants/#story1
黃子瑄(2022年7月11日)。〈還記得喬治瑪莉卡嗎? 23年前神卡「全民搶著辦」,過來人曝慘痛經驗:信用破產20年〉。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419280
賴筱桐(2020年9月29日)。〈新北五股垃圾山整頓 剩餘160家違建廠家全拆光〉。自由時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306942
藍麗娟(2001年7月15日)。〈收留過客 雲嘉移民落腳處 — 三重〉。天下雜誌,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6363

網頁資料
MamiBuy編輯部(2019年8月5日)。〈超過報戶口期限,後續狀況恐一堆!家長別輕忽自己權益〉。媽咪拜,取自:https://mamibuy.com.tw/talk/article/129078
企劃組(2015年8月24日)。〈消弭臺灣健康不平等之行動策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089&pid=6416
婦女新知基金會(2009年12月28日)。〈「子女姓氏修法」2007年報告〉。取自:https://www.awakening.org.tw/topic/1968
婦女新知基金會(2020年3月26日)。〈通姦除刑罰,幸福不能靠捉姦〉。取自:https://www.awakening.org.tw/news/5376
彭渰雯(2014年1月13日)。〈你家小孩跟誰的姓?子女姓氏選擇的家庭政治學〉。巷仔口社會學,取自: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4/01/13/pengyenwen/
雷皓明(2021年2月5日)。〈未婚生子戶口怎麼報?父親欄不想空白,這1點很重要!〉。85010,取自:https://85010.tw/blog/premarital-pregnancy/
維基百科(無日期)。〈大家樂〉。取自:https://reurl.cc/06yLE6
監測研究及健康教育組(2011a年9月20日)。〈背景與發展〉。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47&pid=1248&sid=1247
監測研究及健康教育組(2011b年9月20日)。〈通報流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47&pid=1247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11年6月28日)。〈新生兒出生60日內得以父母健保 IC 卡就醫〉。取自:https://www.nhi.gov.tw/News_Content.aspx?n=FC05EB85BD57C709&sms=587F1A3D9A03E2AD&s=7AF57F63C66F7B3C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20年9月7日)。〈非本國籍兒童及少年服務措施及適用法規一覽表〉。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175&pid=894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