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3.58.220.8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黃靖順
作者(英文):Jing-Shun Huang
論文名稱:瘋狂的生命劇場:三位「精神病」大學生的現代性自身主體重構歷程之探究
論文名稱(英文):Life Theatre of Madness: A Collaborative Inquiry with Three Mentally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 Re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Self
指導教授:廉兮
指導教授(英文):Hsi Lien
口試委員:劉惠琴
林香君
口試委員(英文):Whei-Ching Liu
Hsiang-Chun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610788201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7
關鍵詞:成就社會障礙研究瘋狂精神疾患心理疾病敘事探究現代性自身主體重構大學生社會運動
關鍵詞(英文):achievement societydisabilitymadnessmental illnessnarrative inquirymodern selfsubject reconstructioncollege studentsocial movemen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7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意識來自於,近年來台灣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的問題,「病人好好看醫生,配合醫生的治療,就能夠和正常人一樣生活」這樣的醫療模式觀點也逐漸為越來越多人所認同。本研究企圖探討精神障礙的話語權力體系,隱含「成就社會」的概念:要求人們依照社會要求的「以一個正常人的身分參與運作」;精神疾病患者需要接受治療,因為會影響「產值」。而部分無法配合達到社會要求者,則被冠上污名,成為社會秩序排除和管制的對象。此時,精神病患者的敘事與受苦經驗,往往會被當作不理性的「瘋言瘋語」因而不受重視。
本研究藉由生命敘事的方式,與三位被診斷為精神疾病的大學生摯友共同協作,從協作者們的角度出發,肯認受苦經驗,探討精神病患者在現代社會中建構自身主體性的歷程,並共同將生命敘事放置在社會與歷史的背景中再回看、再理解;在研究中呈現出主體建構動態的樣貌與面臨的挑戰。協作過程中的相互賦權與視域融合,也讓我們能更有力地直面成就社會下所塑造的失語和失落。而本研究的貢獻在於,與協作者們協同探究過程中,共同挑戰成就社會對於企業化自我的預設,說明敘事與持續對話之重要,也希望透過三位協作者的主體重構歷程之呈現,讓更多人能看見那些在研究之外,仍舊失語、從而在其生命中失落之人。
The idea of this study came from the tendency that in recent years, the public has become more conscious and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issue of mental health, as the medical model of promoting the viewpoint of “patient living a normal life by good compliance with doctor’s order” was gradually accepted by the society.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explore that this view implies the concept of “achievement society” since patient of mental disability should be treated for the disease’s impact on his or her “output value” in the society. The social norm demands people to “participate and conduct accordingly to the requirements set by the society”. For those who cannot cooperate within the norm, they are often stigmatized and subjected to social exclusion and control, resulting in patient’s narrative of the suffering experience is often interpreted as “irrational or crazy words”, which therefore, is not taken seriously.

Through narrative inquiry, the researcher in this study collaborates with three close college friends who have been diagnosed with mental disability. The researcher first recognizes their suffering experience from their perspective and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of mental patient constructing their subject in modern society. And, by integrating these life narrativ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society and history,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could review and truly understand again the presentation of dynamic appearance of subject’s constructing the subject and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d. The mutual-empowerment and fusion of horizons in the process of collaboration also allowed the researcher and participants to face more directly the aphasia and the sense of alienation shaped by the society in sole focus of achievement. This study helped to contribute by collaborating with subjects of life narratives to challenge the presupposition of "entrepreneur of oneself” in an achievement society and explain the importance of narrative and continuous dialogue. In hope of presenting th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three collaborators’ subject, more will come to realize that there are those who are still aphasic and alienated beyond the reach of this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壹 被醫師宣告為躁鬱症病患的摯友 1
貳 沒有產值的人 3
參 深刻的生命經驗,並非病人的瘋言瘋語 4
第二節 文獻回顧 9
壹 建構「正常」的生命政治:知識與權力關係 10
貳 正常的展演:劃界與互動 13
參 自我的建構 15
肆 尋找主體意識與自我認同:實踐-批判的取徑 17
伍 校園精障生的文獻回顧 20
陸 小結 2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22
壹 研究的協作者們:社會受苦的主體 23
貳 敘事交會下的視域融合 25
參 相互充權的研究與互動 26
肆 本章小結:研究分析架構與章節安排 33
第二章 阿嘎的生命史 37
第一節 阿嘎的小學時代 37
壹 諸多才藝班的兒童生活 37
貳 夢想的音樂班:小學階段努力追夢的阿嘎 38
參 望子成龍:母親各方面的高標準 40
肆 對家中經濟狀況的覺察:內心開始不平衡 42
伍 性侵未遂事件與校園霸凌 44
陸 隨著家中面臨破產一起放棄的夢想 46
第二節 阿嘎的國中時代 47
壹 音樂夢想的延續:縣立管弦樂團與劇團 47
貳 與母親管教的衝突 48
參 國中開始出現的症狀 50
肆 自殘被導師通報家長:國中的就醫經驗 50
伍 外公過世的打擊 52
陸 同儕的支持與逃逸空間的創造 53
柒 找不到讀書的熱情:打球、打網咖終究只是替代品 56
第三節 阿嘎的高中時代 57
壹 進入男校高中就讀:對於男性的恐懼、依然找不到方向 57
貳 與母親溝通失敗:逃學重啟對話 58
參 逃離家裡尋求更多空間 60
肆 對藥物仍然排斥:不想成為空洞的人 62
伍 與母親關係的轉機:母親遠赴中國工作 62
陸 公共議題的初參與:在318的氛圍下參選議長,直到遭到罷免 64
柒 認識台中一中蘋果樹公社的夥伴、綠島人權營的啟蒙 66
捌 彰化高中的空間:台灣文學研究社、走街公社 69
玖 選擇就讀東華族文:決定投身議題 88
第四節 阿嘎的大學時代 90
壹 大一上學期:延續高中的想法,持續投入與培力學弟妹 90
貳 大一下學期: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議題、開始密集到教育部開會 92
參 大二上學期:組織異議性社團、課綱攻防與培力中對反課綱的反思 95
肆 大二下:責任感驅使,參選學生會長 101
伍 大三上學期:會議繁忙的日子、助選原住民議員 102
陸 大三下:大爆炸的時期、被朋友們接住 111
柒 大四上學期:休學投入選戰工作、因生病被辭退的經驗 115
捌 大四下學期到大五上學期:巔峰狀態 117
玖 大五下學期至考上研究所 (2021年年底,協作時現況) 119
第三章 意婷的生命史 121
第一節 不被重視的童年 121
壹 在忙碌的家庭中被冷漠 121
貳 收掉店面後,來自母親的情緒 122
參 國三會考前遭到同學霸凌 123
第二節 離家的高中時期 127
壹 萌生與家庭保持距離的想法 127
貳 霸凌帶來的轉變:對同儕的排斥和恐懼 130
參 第一志願帶來的喘息空間 131
肆 外婆家作為逃逸空間 133
第三節 理想大學生活的追尋與挫折 134
壹 公共倡議的覺察:從中文系到社會系 134
貳 校園倡議的挫折:學生會經驗 135
參 公共參與的幻滅:勞基法修惡 138
肆 母親緊湊而來的情緒索求 139
第四節 當躁鬱症來敲門 141
壹 「病發」得突如其來 141
貳 在同儕互動中做好身分管理 143
參 老師覺察到異樣,進而給予協助 145
第五節 「治療」之旅:求神問卜和求診的漫漫長路 146
壹 與家人攤牌,開始四處求神問卜 146
貳 打工職場的經驗:老闆覺得是不夠累才會睡不著 149
參 求診經驗 151
肆 用藥經驗 153
伍 建立自己的社會安全網,回應家中的情緒和經濟壓力 155
第四章 大熊的生命史 159
第一節 從國小到國中 159
壹 望子成龍的公務員與農村家庭 159
貳 轉學的不適應 160
參 放學後的安親班:想念在祖母家的生活 162
肆 想和其他同學一樣自由 163
伍 升上國中前的暑假:離家出走事件 164
陸 國中時期:假借正當理由不回家 165
第二節 高中時期 171
壹 高一上學期:補習班翹課、參與台灣文學研究社、社會運動啟蒙 171
貳 高一下學期:反國光石化靜坐、參與紀錄片《跟著賴和去壯遊》 176
參 高二上學期:接任社長、徒步100公里為非洲水庫募款 179
肆 高二下學期:和友社台南女中文化隊接上線、開始認真念書 181
伍 高三:擔任賴和音樂節主持人、考上夢想的清大人社系 183
陸 升大學前的暑假:開始「高中異議性社團聯合幹訓」、創立「方向:D達仁鄉方舟團隊。」、認識「反台南鐵路東移」 183
第三節 大學時期 187
壹 「方向:D 達仁鄉方舟團隊」 187
貳 318學運的社會氛圍與「反台南鐵路東移」 193
參 發起「蚵仔寮青年陣線」與擔任「高雄中學鄉土文化研究社」指導老師 199
肆 反課綱學運相關:社團串聯聲援、課審會遴選委員、文白比爭議 201
伍 悄悄到來的躁鬱症 204
陸 決定就醫:連續11天無法入眠 206
柒 父母的反應:協助反倒成為壓力來源 208
捌 大學肄業:身體、精神、工作、感情、課業各方面都掉進谷底 210
玖 考上教育研究所:開始自主停藥 212
第五章 卓越的歷程與代價:多重視框的對話 215
第一節 協作者的政治與社會地景:2011 年至 2021 年 215
第二節 政治與社會實踐:地景變遷下的無力與轉機 217
第三節 從卓越到日常生活:邁向卓越的代價與受苦處境 220
壹 對「公共」責任感的追尋 220
貳 用藥與自主停藥 221
第四節 主體重構的歷程 222
壹 回應康復論述:康復作為一種主體再建構的歷程 222
貳 視域融合與銜接轉化 223
第五節 研究限制 224
第六章 與原生家庭的再對話與研究協作的賦權 227
第一節 阿嘎的再回看 227
壹 對母親的再理解:母親求學與職場經歷中對於學歷的遺憾 227
貳 對父親的再理解:作為自己與母親衝突間的溝通橋樑 230
參 與弟弟的關係:手足之間沒有言說的默契、家庭革命的成果 232
第二節 意婷的再回看 233
壹 與母親的和解談話 233
貳 今年過年的趣事 236
參 理解母親的困境、父親的盡力 237
第三節 大熊的再回看 238
壹 父母成長歷程的再理解 239
貳 邁向與父母和解之路 240
第四節 小結 240
參考文獻 245
壹 中文期刊論文 245
貳 英文期刊論文 245
參 中文專書文章 246
肆 英文專書文章 246
伍 專書 246
陸 網路資料 247
壹 中文期刊論文
蔡友月(2007)。遷移、挫折與現代性:蘭嶼達悟人精神失序受苦的社會根源。台灣社會學,13,1-69。https://www.ios.sinica.edu.tw/journal/ts-13/1-1all.pdf
貳 英文期刊論文
Aubrecht, K. (2016). Psy-Times: The Psycho-Politics of Resilience in University Student Life. Intersectionalities: A Global Journal of Social Work Analysis, Research, Polity, and Practice, 5(3), 186-200. https://journals.library.mun.ca/ojs/index.php/IJ/article/view/1660
Briant, E., Nick Watson and Gregory Philo (2013). Reporting disability in the age of austerity: the changing face of media representation of disability and disabled people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folk devils’. Disability & Society, 28(6), 874-889.
Grimes, S., Erica Southgate, Jill Scevak and Rachel Buchanan (2019). University student perspectives on institutional non-disclosure of disability and learning challenges: reasons for staying invisib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clusive Education, 23(6), 639-655.
Ingram, R.A. (2016). Doing Mad Studies: Making (Non)sense Together. Intersectionalities: A Global Journal of Social Work Analysis, Research, Polity, and Practice, 5(3), 11-17. https://journals.library.mun.ca/ojs/index.php/IJ/article/view/1680/1327
King, M. L., Jr. (1968). The role of the behavioral scientist in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23(3), 180-186. https://doi.org/10.1037/h0025715
Landry, D. (2017). Survivor research in Canada: ‘Talking’ recovery, resisting psychiatry, and reclaiming madness. Disability & Society, 32(9), 1437-1457. https://doi.org/10.1080/09687599.2017.1322499
Martinez-Hernaez, A. (2020). Neuronarratives of Affliction: Antidepressants, Neuropolitics and the “Entrepreneur of Oneself”.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44, 230-248. https://doi.org/10.1007/s11013-019-09651-8
McWade, B. (2016). Recovery-as-Policy as a Form of Neoliberal State Making. Intersectionalities: A Global Journal of Social Work Analysis, Research, Polity, and Practice, 5(3), 62-81. https://journals.library.mun.ca/ojs/index.php/IJ/article/view/1602/1331
McWade, B., Damian Milton and Peter Beresford (2014). Mad Studies and Neurodiversity: A Dialogue. Disability & Society, 30(2), 305-309. https://doi.org/10.1080/09687599.2014.1000512
Mulvany, J. (2000). Disability, impairment or illness? The relevance of the social model of disability to the study of mental disorder. 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 22(5), 582-601.
參 中文專書文章
林淑蓉(2018)。身體、意象與變異的自我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體經驗。在蔡友月、陳嘉欣(主編),不正常的人?台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理(頁167-210)。聯經。
Lewis, B. 著、陳羿安譯(2013)。瘋狂的戰鬥:精神病學與身心障礙運動。在劉人鵬、宋玉雯、蔡孟哲與劉聖勳(主編),抱殘守缺:21世紀障礙研究讀本(頁159-192)。蜃樓。
Price, M. 著、林家瑄譯(2011)。定義精神障礙。在劉人鵬、宋玉雯、蔡孟哲與劉聖勳(主編),抱殘守缺:21世紀障礙研究讀本(頁121-141)。蜃樓。
肆、 英文專書文章
Davis, L.J. (2006). Constructing Normalcy: The Bell Curve, the Novel, and the Invention of the Disabled Bod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Davis, Lennard J. (Ed.), The Disability Studies Reader [Second Edition] (pp.3-16). Routledge.
伍 專書
Fromm, E.(2015)。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恐懼(劉宗為譯)。木馬文化出版。(原著出版於1969年)
Goffman, E.(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徐江敏等譯)。桂冠圖書出版。(原著出版於1959年)
Goffman, E.(2010)。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曾凡慈譯)。群學。(原著出版於1963年)
Goffman, E.(2012)。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群學翻譯工作室譯)。群學。(原著出版於1961年)
Ferguson, I.(2019)。精神疾病製造商:資本社會如何剝奪你的快樂?(宋治德譯)。時報出版。(原著出版於2017年)
Goodson, I.F. & Gill, S.R.(2020)。敘事教育學:生命史取向(丁奇芳、王勇智、洪慧真、張慈宜、陳永祥、蔡仲庭、鄧明宇、賴誠斌譯)。五南圖書。(原著出版於2011年)
Foucault, M(2018)。生命政治的诞生(莫伟民、赵伟譯,第1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原著出版於 1979 年)。
Foucault, M.(2016)。古典時代瘋狂史(林志明譯)。時報文化。(原著出版於1960年)
Foucault, M.(2020)。監視與懲罰:監獄的誕生(王紹中譯)。時報文化。(原著出版於1975年)
Mills, C.W.(2020)。社會學的想像(洪世民譯,初版)。城邦。(原著出版於1959年)。
Newman, F.(2021)。心理學的迷思(王東美、郭姵妤、龍煒璿譯)。五南。(原著出版於1991年)。
Porter, R.(2018)。瘋狂簡史-誰定義了瘋狂?(巫毓荃譯)。左岸文化出版。(原著出版於2002年)
陸 網路資料
Costa, L. (2014, October 15). Mad Studies – what it is and why you should care. Mad Studies Network. https://madstudies2014.wordpress.com/2014/10/15/mad-studies-what-it-is-and-why-you-should-care-2/
(此全文20270622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