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9.164.10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楊振青
作者(英文):Chen-Ching Yang
論文名稱:教導國中生應用記憶法學習社會領域地理科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n Action Research of Teach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Learn Geography (Social Studies) with Memory Methods
指導教授:高建民
指導教授(英文):Chien-Min Kao
口試委員:何俊青
劉唯玉
口試委員(英文):Chun-Ching Ho
Wei-Yu L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610788504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0
關鍵詞:地理科記憶法記憶策略模組情意態度認知成效
關鍵詞(英文):geographymemory methodmemory strategy moduleaffective attitudecognitive proficienc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5
  • 點閱點閱:2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9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應用於國中社會領域地理科的記憶法課程方案,且實施此套課程歷程中,發現並解決可能遭遇的問題,以檢視此套課程對學生社會領域地理科情意態度及認知成效之改變情形。

研究對象為補習班十二名(女生八名與男生四名)國中三年級學生,採行動研究法且進行四個PAOR(計畫、行動、觀察及反思)的行動循環。研究者以六種單一記憶法,包含「字頭法」、「故事法」、「圖像記憶法」、「聯想法」、「諧音法」、「位置法」及「記憶策略模組」,實施十二週的行動教學。

本研究屬混合型研究,以質性資料分析為主、量化資料分析為輔。研究工具有五種,其中主要是以「課程學習單」、「訪談大綱」、「學生問卷」及「研究者觀察日誌」四種工具蒐集質性資料,輔以「社會領域學業成就測驗」成績進行成對樣本T檢定之量化資料分析,來檢視行動循環實施結果與成效。

根據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及討論,得到以下四項結論:
一、發展一套國中社會領域地理科記憶法的課程為可行方案
本研究將記憶法應用於社會領域地理科教學,規劃授課之進度單元,皆依課程進度自編學習單,以利師生所用。實施此方案,對教師課程設計與教學,以及學生輔助學習與記憶,皆可作為有效的策略工具。

二、四個循環中研究者發現的問題都有解決策略及成長
每一循環教學實踐中出現各種不同的問題,研究者秉持行動研究之精神,發現問題隨即加以反思並提出解決策略。過程中不少問題皆已獲得解決,使研究者成長許多,但尚有美中不足之處,而此相關經驗可供日後教學及研究參考。

三、本研究之課程方案有助於提升「不同程度學生」的情意態度
研究者從學生問卷及訪談大綱得知,實施記憶法教學後,學生雖因個人程度差異或喜好不一,而選用了不同的記憶法,但大部份學生對應用記憶法來學習地理課程表示認同,且有67%的學生表示,使用記憶法學習,不僅輕鬆又有趣,而且自己更願意主動學習或複習。因此,記憶法教學有助於提升「不同程度學生」地理科之情意態度。

四、本研究之課程方案有助於提升「低程度學生」的認知成效
歷經準備、建構、發展及自創記憶策略這四個行動循環,教學實施合計十二週。研究者收集社會領域學業成就測驗成績(包括十二次前後測及兩次學校月考地理科成績),以成對樣本T檢定進一步分析得知,其中兩位高程度與七位中程度學生,實施前後無明顯差異,但三位「低程度學生」地理科的認知成效有顯著進步,此為本研究之重要發現。據此,記憶法教學有助於提升「低程度學生」地理科的認知成效。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结論提出建議,以供社會領域地理科教學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develop a set of mnemonic curricular program for geography (social studi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and identify and solve any possible problems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ch courses. This helped the researcher examine the changes in the students’ affective attitude and cognitive proficiency toward geography (social studies).

Twelve third graders of 2 junior high schools (8 girls and 4 boys) were recruited from a tutoring center.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with 4 cycles of 4 steps (Plan, Act, Observe and Reflect, PAOR for short). The researcher used one of 6 memory methods, including first-letter method, story method, iconic memory method, association method, homophonic method, loci method, and the memory strategy module to implement a 12-week curricular program.
This was a mixed-methods study with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s the main assay and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as the supplement. Among the 5 research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Course Learning Checklist,” “Interview Outline,” “Student Questionnaire” and “Researcher’s Observation Log” were used to collect qualitative data, whereas the results were further supplemented by the scores of “Social-Studies Academic Achievement Test,” which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with paired sample t-test. These data and analysis assisted the researcher in exami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utcomes and their effectiveness.

Based on the results,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he following four conclusions were drawn:
I. It is feasible to develop a set of mnemonic curricular program for geography (social studi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his study, memory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of geography (social studies). The courses were carefully planned in progressing units with specific objective checklist to facilitate the use by both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rogram showed that the memory methods were effective strategic tools for the teacher in designing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nd could serve as helpful skills of learning and memorization for students.

II. There were solutions available for encountered problems and observable growth in students in this program of 4 four-step cycles.
Although various problems have risen in each cycle, the researcher was able to uphold the principle of action research to discover and reflect upon them to propose solutions. In the process, many problems have been resolved, allowing the researcher to develop along the way. Despite some shortcomings, this experience of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program could be a good reference for future teaching and research.

III. The curricular program in this study proved helpful to improve the affective attitude of “the students at different learning levels.”
The researcher inferred from the student questionnaire and the interview tha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rogram, most of the students were able to use corresponding memory methods to learn various geographic topics, even though they varied in the selection of memory methods due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 or preference. Moreover, 67% of the students not only approved of these memory methods as easy and interesting but also were more willing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learn or review lessons. Therefore, teaching mnemonic helped to improve the affective attitude of “the students at different learning levels” toward geography.

IV. The curricular program in this study proved helpful to improve the cognitive proficiency of “the students at low and intermediate learning level.”
During the 4 four-step cycles, the teaching was implemented for a total of 12 weeks.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test scores (including 12 pre- and post-tests and 2 monthly tests) and further analyzed the data with paired sample t-test to find that 2 students at high level and 7 students at intermediate level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program. However, 3 students at low learning level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cognitive proficiency for learning geography. This was an essential finding of the study. Therefore, teaching memory methods helped to improve the cognitive proficiency of the students at low learning level in geography.

Finally,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geography (social studie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記憶法相關理論 9
第二節 記憶策略相關的實證研究 25
第三節 社會科的教學法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7
第一節 行動研究與架構 47
第二節 研究情境與參與者 5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9
第四節 課程設計 6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2
第六節 本研究的效度 74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結果分析 77
第一節 建構課程方案與省思 77
第二節 實施記憶法教學困境與解決之道 111
第三節 檢視學生情意態度與認知成效的變化 119
第四節 自我省思 13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3
第一節 結論 153
第二節 建議 157

參考文獻 161
一、中文部份 161
二、英文部份 168

附 錄 171
﹝附錄一﹞課程學習單舉隅 171
﹝附錄二﹞平時測驗卷內容舉隅 182
﹝附錄三﹞訪談大綱 184
﹝附錄四﹞學生問卷 186
﹝附錄五﹞研究者觀察日誌 188
﹝附錄六﹞教學規劃舉隅 189
﹝附錄七﹞記憶法學習單舉隅 205
﹝附錄八﹞國民中學地理的學習表現 207
﹝附錄九﹞國民中學地理的學習內容 208
﹝附錄十﹞社會領域學習重點與核心素養呼應表參考 211
﹝附錄十一﹞研究參與者家長通知書 212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佩瑜(2017)。磨課師教學影片之鏡頭角度與背景設計對學習記憶與心流經驗之影響。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4(3),237-268。
王美珍(2006)。記憶策略應用於高中職校設計類科之色彩學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
王書敏(2019)。關鍵字法結合Quizlet英語學習App對 國中資源班學生英語字彙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王雅婷(2011)。討論教學法對永續發展概念融入國中地理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王嘉新(2011)。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創新教學之研究-以六上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孔為捷(2018)。地圖記憶創意教學對國中學生地理學習表現與創造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
石娟(2012)。50招提升孩子的記憶力。台北:世茂。
朱仲謀(譯)(2004)J. McNiff. & J. Whitehead.著。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Action research: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nd ed.) 。台北市:五南。
朱淑芳(2003)。以生活為中心的地理教學。教師之友,444(4),31-34。
朱熹(無日期)。教育部成語典。取自網址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8%AE%80%E6%9B%B8%E4%B8%89%E5%88%B0
李方(2003)。對立與融合: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方法。華南師範大學,6,91-97。
李日順(2001)。國中地理科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成效之研究─以台中縣立順天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彰化市。
李隆盛(1999)。國中工藝教師採行適性教學的概況。生活科技教育,32(3),2-4。
李惠敏(2003)。一位國小五年級社會科任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東縣。
余佩芬(2002)。多元化記憶策略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學習領域配對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市。
吳芷嫣(2017)。諧音法對英語單字的學習與記憶影響效益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台北市。
吳清山(2004)。教育概論(第一版)。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2014)。善用活化教學提升學生學習效能。師友月刊,559,31-35。
吳鳳姝(2019)。遊戲式創意地理教學對國中生地理學習表現、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
巫秀英(2018)。合作式心智圖融入國中歷史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彰化縣。
呂英沖(2003)。超級學習法。台北市:經典傳訊文化。
宋曜廷、潘佩妤(2010)。混合研究在教育研究的應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4),97-130。
林玉惠(1995)。學習策略訓練對國中英語科低成就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林吟霞(2015)。另類教會的教學實踐-故事教學與圖像式學習之研究。國際數位媒體設計學刊,7(1),55-66。
林怡先(2010)。地圖學:從傳播模式到地理視覺化。地圖,20(1),11-25。
林佳慧(2009)。國中生記憶策略應用、教師成語教學與國語文成就之相關因素探討─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林敏華(1999)。國中生英語字彙記憶策略訓練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林菁(2002)。資訊素養融入國小課程之探討—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載於嘉義大學教育科技所主編,2002世代創意教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3-249),嘉義大學。
林進材(2004)。教學原理。台北市:五南。
林詠芸(2016)。教授國小學童英語單字記憶術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兒童英語研究所,彰化市。
林揮凱(2006)。記憶策略應用於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歷史科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
洪久賢、洪榮昭、林麗娟、蔡長艷(2007)。影響教師創意教學因素之研究─以綜合活動領域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52(2),49-71。
施玄揚(2014)。記憶術輔助英語教學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及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台中市。
胡雅茹(2014)。輕鬆考高分的圖像記憶法:一分鐘就搞定難記的詩詞、公式、歷史事件。台北市:大樂文化。
孫邦正(1989)。教育概論。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孫易新(譯)(2007)Tony Bruzan. 著。開啟記憶金庫-心智圖法記憶術(Use Your Memory)。台北縣:耶魯。
高建民(2014,11月)。記憶潛能開發的研究與實務。論文發表於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育研究所舉辦之「第一屆教育與潛能開發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花蓮縣。
唐馨敏(2016)。運用創新教學於國中地理教學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高雄市。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張志豪(1999)。高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張玲蕙(1969)。地理教學的原理。師友月刊,30,21-22。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萍華(2007)。記憶大考驗-以後設認知為基礎之記憶策略探究國小二年級學生學習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張新仁(1983)。國中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5,35-44。
康淑佩(2004)。心像教學策略對國一動物生殖概念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常雅珍(2005)。全腦開發記憶策略與實務。台北:心理。
常雅珍、林冠良(2013)。多元化記憶策略對大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長庚科技學刊,19,53-74。
常雅珍、鄭淨文(2008)。多元化記憶策略教學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3,295-330。http://dx.doi.org/10.6556/TJSSER.2008.13.13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領域。
陳志國(2012)。高中記憶策略使用現況及其應用於英語字彙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陳伯銜(2001)。地形資料視覺化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台北市。
陳欣怡(2007)。以深度改寫經典童話提升國小學童創造力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花蓮縣。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市:麗文文化。
陳宥禎(2019)。雙語記憶術發音教學對國小學童英文長母音學習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外國語言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陳莉莉(1990)。智優學生與普通學生記憶策略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陳啟勳(2000)。教育大辭書:位置記憶法。取自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5367/?index=32
陳詠卉(2013)。整合「關鍵字學習法」、「栓釘法」與「心智圖法」之英文字彙記憶術對於英語為外語大學生字彙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英文學系博士班,新北市。
陳湘淳(2012)。兒童工作記憶發展縱貫研究:複誦策略的效果(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嘉義縣。
陳雅慧(2019,2月)。108新課綱系列─未來10年新教改啟動,不只學知識更要學素養。親子天下。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5252
陳瑩璟(2020)。國民小學英語字彙記憶策略教學設計與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博士班,台南市。
陳燕秋(2014)。公民與社會科教師、教材與高中生國家認同之形塑--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南區種子教師的觀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南市。
陳麒合(2003)。記憶策略訓練對工作記憶容量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嘉義縣。
莊美珍(2003)。社會科有效的教學法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2000a)。組織策略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0708/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2000b)。精緻化策略 Elaborative Strategies。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250/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2000c)。複誦策略Rehearsal Strategy。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018/
盛群力、李志強(2003)。現代教學設計論。台北市:五南。
黃光雄(1996)。教學原理。高雄市:復文。
黃志雄(2017)。翻轉教室模式在大學課程中的實踐與反思。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0(1),1-32。
黃美雲(2006)。英文衍生字習得—結合單字歸類法與音韻覺識訓練(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彰化市。
黃淑宜(2010)。以英文單字聯想法評估台灣大專生英語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英文學系博士班,新北市。
黃國貴(1977)。國中地理教學的幾點淺見。師友月刊,116,34-35。
黃雅萱、許麗齡(2012)。臨床教學創作—主動脈氣球幫浦標準技術流程。護理雜誌,59(4),88-93。
黃揚輝(譯)(1994)。南博著。記憶術20則。高雄市:復文。
黃聖慧(2007)。把「背單字」變成一件有趣又有成就感的事。英文新天地,16,4-12。
黃韻軒(2020)。創意教學法提升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游恆山(譯)(2010),Richard J. Gerring & Philip G. Zimbardo著。心理學(Psychology and life )。台北市:五南。
湯莉莉(2020)。TABATA訓練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記憶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曾慧敏(譯)(2001)。Rita L. Atkinson著。西爾格德心理學(上)(Hilgard's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台北市:桂冠。
傅學海(2002)。創意教學與模組。科學教育月刊,249,57-60。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1)。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市:復文。
歐陽教(1990)。教學的觀念與分析。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教學法研究(頁3-32)。台北市:五南。
劉世雄(2018)。素養導向的教師共備觀議課。台北市:五南。
劉政宏、張景媛、許鼎延、張瓊文(2005)。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成分之分析及其對學習行為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7(2),173-196。
劉素卿(2013)。「發問教學」與「講述教學」對閱讀理解力差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應用外語學系,新竹市。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8)。中華民國 107 年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少年篇。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71-43369-113.html
蔡佩倫(2006)。記憶功能與情境式記憶測驗的介紹。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2(2),65-73。
蔡美華(譯)(2008)Geofrey E. Mills 著。行動研究法:教師研究者的指引(Action Research: 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台北市:學富。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黎珈伶(2009)。全腦學習萬「試」通。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桂冠。
鄭淨文(2007)。多元化記憶策略對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蕭佳純(2020)。創意教學信念與創意教學行為關聯之研究:以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動機與情形為中介變項。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8(1),1-37。
賴桂琦(2017)。心智圖教學法對國中社會領域公民科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明道大學企業高階管理碩士班,彰化縣。
賴進貴、陳玉文、葉高華、黃清琦(2004)。台灣地圖觀點之研究。地圖,14,31-42。
謝石竹(2010)。記憶策略在華語詞彙教學中的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謝鴻欽(202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社會科領域學習成效管理之研究-以臺南某偏遠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康寧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鍾惠珍(2010)。記憶策略應用於國小五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兩所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簡慕貞(2015)。創意教學對國中學生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公民科為例。私立大同大學生物工程學系(所),台北市。
羅宜欣(2019)。太鼓學習對幼兒記憶力之影響-以千字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研究所,台中市。
蘇芷儀(2011)。英語單字記憶術與其在國中生字的適用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彰化市。
龔如馨(2019)。應用英語詞彙記憶策略於國中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花蓮縣。


二、英文部份
Anderson, L.W., Krathwohl, D. R., Airasian, P. W., Cruikshank, K. A., Mayer, R. E., Pintrich, P. R.,Raths, J., & Wittrock, M. C. (Eds.)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New York: Longman.
Ashcraft, M. H. (1989). Human menory and cognition (2nd ed.). New York: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Baddeley, A. D. (1999). Essentials of human memory. East Sussex, UK: Psychology Press.
Batlett, F. C. (1932). Remembering.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llezza, F. S. (1996). Mnemonic methods to enhance storage and retrieval. In E. L. Bjork & R. A. Bjork (Eds.), Memory (pp. 345-380). Academic Press.
Biggs, J. B. (1985). The role of metalearning in study process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5(3),185-212.
Cioca, L. I., & Nerisanu, R. A. (2020). Enhancing creativity: Using visual mnemonic devic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order to develop creativity in students. Sustainability, MDPI,12(5),1-11.
Denzin, N. K. (1978). The research ac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 (2nd ed.).New York: McGraw-Hill.
Driscoll, M. (2000). 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Fasih, P., Izadpanah, S., & Shahnavaz, A. (2018). The effect of mnemonic vocabulary instruction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 English Literature, 7(3), 49-59.
Glaser, R. (1962).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 R. Glaser, (Ed.), Train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pp. 1-30).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Huttner, J. P., & Robbert, K. (2018, August). The role of mental factors for the design of a virtual memory palace, In 24th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New Orleans, LA, USA.
Kibler, R. J., Cegala, D. J., Barker, L. L., & Miles, D. T. (1974). Objectives for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NY: Allyn and Bacon.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Lewin, K. (1946).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4), 34-46.
Malhotra, N. K. (1991). Mnemonics in marketing: a pedagogical tool.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2), 141-149.
McKeachie, W. J., Pintrich, P. R., Smith, D. A., & Lin, Y. G. (1986).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Ann Arbor, MI: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elton, A. W. (1963). Implications of short-term memory for a general theory.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2(1), 1-21.
Nelson, D. L., & Archer, C. S. (1972). The first letter mnemonic.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3(5), 482-486.
Oluwaseun, O., Tolulope, F., Lukuman, B., & Ikechukwu, E. C. (2020). Improving preservice teachers’ memory and retention using durable memory strategies in a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course.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11), 847-855.
Oxford, R. (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New York: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Parnes, S. J. (1967).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ew York, NY: Charles Scribner's Sons.
Seay, S. S., & McAlum, H. G. (2010). The use/application of menmonics as a pedagogical tool in audit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4(2), 33-47.
Sternberg, R. J. (2002). Contexutal psychology (3r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Thompson, I. (1987). Memory in language learning. In A.Wenden, & J. Rubin, (Eds.), 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pp. 43-56). New York: Prentice Hall.
Thomson, D. M., & Tulving, E. (1970). Associative encoding and retrieval: Weak and strong cu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86(2), 255-262.
Woodworth, R. S., & Schlosberg , H. (1965).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Winsto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