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8.101.9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褚秀敏
作者(英文):Hsiu-Min Chu
論文名稱:發展情緒教育桌遊之行動研究── 以轉念法為焦點
論文名稱(英文):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Education Board Game:A Focus on Mind-changing
指導教授:饒見維
指導教授(英文):Jian-Wei Rau
口試委員:李偉俊
高金成
口試委員(英文):Wei-Chun LI
Chin-Cheng K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610788506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3
關鍵詞:轉念桌遊情緒教育
關鍵詞(英文):mind-changingboard gameemotional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7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情緒教育桌遊協助玩家學習轉念,並以英語睿語幫助玩家覺察想法和情緒的關係、了解轉念的重要性,並培養玩家轉念的能力。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參與研究的是有工作經驗的成人和大學生。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透過反覆試玩來收集多元回饋資料,持續進行分析、省思、檢討改進桌遊的設計。歸納起來,玩家似乎能透過本桌遊來初步認識「轉念法」的意義,且漸能理解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解讀點及有些事件不一定有標準答案,玩家對於轉念法的理解差異很大。本研究亦對使用情緒桌遊的教師提出下列建議:課前需要暖身活動、活動中需要適時穿針引線、桌遊需要搭配玩家手冊、桌遊實施需要適度等待。對未來情緒桌遊的設計者之建議:桌遊設計應使用有功能的變數、遊戲鷹架及遊戲脈絡應循序漸進、桌遊製作應就地取材方便製作應用、善用功能卡。
This action research aims to develop an emotional education board game that uses English proverbs to help players perceiv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inking and emotions in order to help players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mind-changing and develop the player's mind-changing capabilit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hrough an action research process. Participants were adults and college students who had working experience. The researcher improved the board game based on feedback from participants. The findings are: Players seem to be able to get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mind-changing through this board game and understand that everything can be understood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Some events do not necessarily have standard answers and players' understanding of mind-changing varies greatly.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using emotional board games: warm-up before lessons; lead and help players during the game; the board game manual is needed; be patient to players. Suggestions to board games designers: use functional variables; game scaffolding and step-by-step guides are necessary; make good use of handy materials and functional card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情緒涵養的探討 7
第二節 情緒教育的探討 21
第三節 桌遊的探討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情境 45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45
第三節 本研究的行動構想 47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8
第五節 資料蒐集及分析 56
第六節 研究倫理 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情緒桌遊發展歷程之省思與檢討 61
第二節 情緒桌遊對玩家轉念能力之影響 99
第三節 玩家對此「情緒桌遊」的興趣與態度 103
第四節 本情緒桌遊的實施條件與限制 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6
中文參考文獻 119
英文參考文獻 123
中文參考文獻
Albert Ellis著,何長珠、何真譯(1984)。你不快樂—合理情緒治療法。台中:大洋。

Altrichter, Posch和Somekh著,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Bill O’Connell著,李家琦譯(2006)。焦點解決治療法。新北市:桂冠圖書。

François Lelord 和 Christophe André著,羅可譯(2016)。理性的情緒化:精神科醫師拆解七種支配生活的基本情緒。臺北市: 二魚文化。

Hilary Jacobs Hendel著,林麗冠譯(2019)。不只是憂鬱:心理治療師教你面對情緒根源,告別憂鬱,釋放壓力。台北市:時報。

John Gottman著,劉壽懷譯(2015)。與孩子一起上的情緒管理課。台北市:時報文化。

John Schindler著,楊玉功、張嬌、張丹鳳、徐露丹譯(2010)。情緒決定你的健康:無病無痛快樂活到100歲。台北市:大都會文化 。

Jonathan Cohen著,鄭雅方譯(2004)。社會情緒素養:二十一世紀全人類的課題。載於兒童情緒教育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Joseph Yankura & Windy Dryden著,陳逸群譯(2001)。Albert Ellis艾里斯:理情治療學派創始人。台北市:生命潛能文化。

Marianne Schneider Corey, Gerald Corey & Cindy Corey著,王沂釗、蕭珺予、傅婉瑩譯(2014)。團體工作導論。載於團體諮商歷程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Marjorie E. Weishaar著,廖世德譯(2002)。Aaron T. Beck 貝克:認知治療學派創始人。台北市:生命潛能文化。

Peter De Jong, Insoo Kim Berg著。許維素譯(2013)。建構解決之道的會談—焦點解決短期療。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Tara Brach著,江翰雯譯(2006)。全然接受這樣的我:18個放下憂慮的禪修練習。台北市:橡樹林文化。

Windy Dryden著,武自珍譯(1998)。理性情緒心理學入門。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淑芬,素雲(2014)。社會團體工作重點整理。2020-02-02取自https://reurl.cc/vDbdj1

台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2019)。EQ師資培訓課程 - 小學中年級。2019-10-05取自https://www.happinessvillage.org/lesson/154

台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2019)。EQ師資培訓課程 - 小學高年級。2019-10-05取自https://www.happinessvillage.org/lesson/94

台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2019)。芯福里EQ教育課程簡與摘要。2019-10-05取自www.happinessvillage.org/files/004%20芯福里EQ教育課程簡介與摘要-2019-10-27.pdf

未來Family數位編輯(2018)。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有情緒困擾的孩子愈來愈多,學校教育更該幫助孩子提高 EQ。未來Family。2019-10-05取自: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11823

曲智鑛(2019)。曲老師的情緒素養課:生活中教出孩子的高情商和好品格。台北市:商周。

吳英璋(2001)。情緒教育的理論與內涵。學生輔導,75,66-79。

吳熙琄(2002)。問題焦點,焦點問題。載於焦點解決諮商案例精選。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李玉嬋(2006)。SFBT的基本認識。載於焦點解決諮商的多元應用。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李佩璇(2019)。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創20年新高,家長不該忽視的情感教育。 2019-06-21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9663-/

林雅萍(2011)。兒童情緒調節策略與社會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邱珍琬(2018)。圖解情緒教育與管理。台北市:五南。

施顯烇(1990)。認知與行為的治療。台北市:幼獅文化。

夏偉(2019)。每個負面情緒裡,都隱藏著改善生命的正能量。2020-06-01取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65446076

桌上遊戲(2019)。2019-11-02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桌上遊戲

翁世雄(1996)。從情緒文盲談學校情緒教育。師友月刊,354期,頁87-89。

許芳菊、張則凡(2016)。台灣友緣基金會:營造教室絨絨的氣氛載於情緒教育,怎麼
教?家校攜手,共讀共玩的50+提案。台北市:親子天下。

許榮哲、歐陽立中(2016)。桌遊課:原來我玩的不只是桌遊,是人生。台北市:遠流。

許維素等,陳秉華總校閱(1998)。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黃月霞(1989)。情感教育與發展性輔導。台北市:五南。

黃秋霞(2016)。情緒智力的正思與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7),101-110

黃鼎殷(2015)。情緒生病,身體當然好不了—黃鼎殷醫師的心靈對話處方。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遊弈思(2011),什麼是桌上遊戲?取自2019-10-05 https://yoits5pigs.pixnet.net/blog/post/8930375-【桌遊】什麼是「桌上遊戲」?

賓靜蓀(2016)。專訪EQ大師丹尼爾˙高曼史上第一個「分心時代」讓情緒混亂載於情緒教育,怎麼教?家校攜手,共讀共玩的50+提案。台北市:親子天下。

趙安安(2018)過勞腦:讓大腦一例一休、情緒排毒的8週正念計畫。臺北市: 時報文化。

劉忠岳(2015)。寫給老師們的桌上遊戲指南與心法。 2019-10-05取自http://board-gamification.blogspot.com/2015/04/blog-post.html

潘柳燕(2006)。現在自我教育探析。廣西大學學報。28卷4期,111-116。

瘟疫危機 2019-10-05取自https://reurl.cc/4ROQE2

緯中(2020a)。如何培養情緒智能1:用「情緒拼貼卡」,練習和自己的情緒在一起。2020-05-12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5869

緯中(2020b)。如何培養情緒智能2:成為孩子的情緒導遊,共同繪製情緒地圖。2020-05-27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5915

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台北:揚智。

鄭和鈞(2004)。論自我意識與自我教育。中國教育學刊 。2004卷5期,頁4 - 7
學次方(2018)。【2019桌遊應用x團體力】3+5款桌遊,凝聚團隊向心力。2019-10-05取自https://learn4power.com/2019groupbg/

盧怡萍(2011)。情緒智慧及職場友誼對工作績效的影響-以南部高科技產業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論文。

親子天下編輯部(2019.06.27更新)提升數學力的7款桌遊。2019-10-05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0059-提升數學力的7款桌遊/

親子天下編輯部、楊俐容、呂俐安、黃欣妏、黃瑞英、賴奕銘等(2016)情緒教育,怎麼教?家校攜手,共讀共玩的50+提案。台北市:親子天下。

賴佩霞(2011)。越洋專訪「轉念作業」創始人 拜倫.凱蒂。2020-01-20取自https://magazine.chinatimes.com/amazing/20111004003003-300305

賴淑敏(2011)。國民小學中年級實施情緒涵養理念取向的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碩士論文。

謝孟雄、鄭照順(2001)。談情緒智慧與圓融的人生。臺灣教育,608,2-9。

饒見維(2004)。情緒涵養。台北市:五南。

饒見維(2019)。情緒教育—理念與實務。未出版上課講義。

英文參考文獻

Boardgamegeek(2019)。2019-10-05Retrieved from https://boardgamegeek.com/browse/boardgamecategory

Byron Katie(2002)。Loving what is:Four questions that can change your life。New York

Joaquín Selva (2018)。Albert Ellis' ABC Model in the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Spotlight。

Joaquín Selva(2020)Albert Ellis’ ABC Model in the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Spotlight。2020-04-29 Retrieved from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albert-ellis-abc-model-rebt-cbt/#theory-abc-model

Morse,W.C.(1982).The place of affective education in special education. Teaching Exceptional Chldren,14(6),209-211.

The Albert Ellis Institute (2020).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2020-06-01 Retrieved from https://albertellis.org/rebt-cbt-therapy/

(此全文20250720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