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6.22.17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劉芝辰
作者(英文):CHIH-CHEN LIU
論文名稱:單車課程建構初探-以高關懷多元彈性課程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ycling courses-using high-care multi-flexible course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尚憶薇
指導教授(英文):I-Wei Shang
口試委員:胡凱揚
徐偉庭
口試委員(英文):K-Y HU
Wei-Ting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學號:610789502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7
關鍵詞:單車高關懷學生高關懷多元彈性課程中介教育措施
關鍵詞(英文):bicyclehigh-care students,high-care multi-flexible coursesintermediary education measure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3
  • 收藏收藏:0
隨著社會問題與家庭結構日漸複雜,青少年的輔導工作更具有挑戰性。本研究探討在國中輔導工作上實施單車高關懷多元彈性課程的實踐過程與反思,課程目標以自我探索為主,用腳踩踏單車向前轉動時,我們也在跟高關懷學生做連結,單車之美就在旅程中認識自我,學習人際之間的互動所產生的變化,透過語言的溫度與調和,懂得互相包容和學習並培養單車運動的樂趣。為了改善本校高關懷學生負面自我概念、學習動機低落的問題,本方案經109學年度先行實施後,提出建議修改後續執行之方案,以「單車」課程為研究方案,希望讓學生藉著學習維修單車、規劃執行各職場的參訪行程,培養團隊互助、解決問題的能力,累積學習成就,建立學習的信心。另外也在與職場達人的互動中,藉由典範的引導、經驗分享,引發其探索生涯的內在動力。最後將所習得的單車維修技術服務於校內師生,除了體會付出的快樂,也提高自我的價值感。研究者設計單車高關懷多元彈性課程以泰勒課程評鑑模式為基礎,共設計13次的課程。並進行文獻探討及了解中介教育措施,將高關懷多元彈性課程的實際教學情形及歷年來高關懷多元彈性課程運作上遇到的問題跟相關行政同仁、老師們討論,並在課程中進行系統討論並滾動式調整建構適合本校高關懷學生參與的單車高關懷多元彈性課程。
With increasingly complex social issues and family structures, youth counsel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hallenging.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s of a previously run bicycle-course created by middle-school teachers for the benefit of high-care students. The goal of this innovative course is self-exploration through the act of biking and bike-repair. Simultaneously, through the act of biking together, the teachers connection with the student is enhanced. The beauty of this course lies in the student's increase of self-knowledge; learning how to interact with people; learning how to use language and empathy for improved relationships and to simply experience to joy of biking.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how schools support high-care students with problems such as a negative self-concept and low learning motivation, a bicycle course was implemented in the semester of year 2020 followed b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mproved implementation of future programs. In using the bicycle-course and its subsequent proposed improvements as a research topic, the hope is to have more students benefit from such a course. Benefits include: planning and execution skills; ability to work in teams; problem solving skills; accumulation of 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finally increased self-confidence. Additionally,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with professionals in the workplace, students can receive guidance and are able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 thereby triggering their inner motivation to explore their career. Finally, the student can share his/her bicycle maintenance skills with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ich apart from the joy of giving, also helps with the students sense of self-worth.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the high-care multi-flexible bicycle course based on Taylor’s evaluation model and designed a total of 13 courses. Moreover, literatur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ntermediary education measures, followed by systematic discussions with the relevant administrative colleagues and teachers on the actual teaching situation of the high-care multi-flexible courses and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operations of these courses. Adjustments were made during the course in order to create a high-care multi-flexible bicycle course suitable for the participation of high-care students of the school in subjec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高關懷的意涵 9
第二節 高關懷課程相關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3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6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4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2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信效度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5
第一節 單車高關懷多元彈性課程 55
第二節 以泰勒目標模式為基礎的課程回饋 62
第三節 探討高關懷多元彈性課程實施歷程 65
第四節 教師對高關懷多元彈性課程的反思 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結論 77
第二節 建議 79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1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貞玲(2016)。社會權力下的中輟生-以汐止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王真麗、李宗文(2000)。多元評量方式在統整和合科課程之運用。國教天地,137,11-17。
王麗雯(2000)。國民中學中輟生復學模式之分析研究-以中途學校與高關懷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全球法規資料庫(2022)。學生輔導法第六條。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H0070058&flno=6。
行政院(2009)。教育部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中輟生預防追蹤與復學輔導工作原則修正規定:附件四預防中輟高關懷課程計畫。行政院公報,015(242),34807-34809。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2022)。國中小中輟人數。取自: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DetailData.aspx?sn=hx!KNVvYeXrDat0YsCboVQ%40%40&d=m9ww9odNZAz2Rc5Ooj%24wIQ%40%40。
吳其鴻(2003)。公民營中介教育設施課程與教學之個案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芝儀(2000a)。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濤石
吳芝儀(2000b)。國中階段中輟學生輟學經驗與危機因素之研究。犯罪期刊。第五期,P179-232。
吳芝儀(2000c)。生涯探索與規劃:我的生涯手冊。嘉義:濤石。
吳采晴(2010)。猜猜我有多愛你-高風險家庭單親母女情感表達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吳亭儀(2010)。以Kolb經驗學習圈進行國民小學高關懷學生小團體輔導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呂紹弘(2014)。中輟生對於中介教育認同度之研究-以香港群育學校為參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宋宥賢(2017)。臺灣國中中輟輔導復學資源運用之困境與相關挑戰:以生態系統論整合國中輔導教師觀點為例。臺北市立大學學報,48(2),53-84。
周玉裡(2017)。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輔導中輟生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縣。
周玉蓮(2010)。許自己一個未來-高職復學生求學生涯發展歷程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周愫嫻(2000)。社會結構、中途輟學率與青少年犯罪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243-268。
林千瑄(2008)。中輟生中介教育設施實施情形之研究-以一所合作式中途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杏足、陳佩鈺、陳美儒(2006)。國中高危險群學生對其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的知覺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2),151-176。
林萬億、黃韻如、胡中宜、蘇寶蕙、張祉翎、李孟儒…林佳怡(2010)。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合作。臺北市:五南。
林樹(2006)。我國中輟生之問題與對策。教育暨外國語文學報,2,1-13。
林興根(2009)。中輟生復學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中輟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邱韻如(2015)。台中市國民中學中輟生復學過程協尋機關網絡合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縣。
洪久雯(2016)。家有中輟生之單親父職實踐與親師互動經驗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縣。
洪怡慧(2016)。淺談中介教育機構(慈輝班)的師生衝突。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0),118-122。
郁雲龍(2011)。中輟之虞學生相關輔導人員之角色與協同合作經驗—以臺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馬雅琪(2013)。發展國中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評量示例之行動研究-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商嘉昌(1995)。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以新竹少年監獄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崔宏伊(2015)。對高關懷學生實施服務學習課程之探究:以東部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張清濱(1992)。中途輟學的社會學分析及輔導策略。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教育部(2010)。中輟學生輔導資源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8)。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臺: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綜合活動領域:壹、基本理念。取自: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mid=6729。
教育部(2020)。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未入學或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取自: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8941#lawmenu。
莊美琪(2007)。台北市中輟生服務網路探究-以少年服務中心之中輟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市。
許富美、王姿勻(2007)。國中中輟高關懷班學生之課程規劃。北縣教育,61(6),49-55。
許舜賢(2015)。青少年中途輟學相關因素之探討。台灣教育評論月刊,4(8),161-178。
連芬蘭(2018)。看見犯「輟」的世界-中輟生合作式中途班經驗的解釋性互動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郭靜晃(2001)。中途輟學青少年之現況分析及輔導。台北市:洪葉文化。
郭靜晃、曾華源、王順明(2001)。中途離校青少年現況分析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委託研究(編號:89NYC-4-01)。
陳秋金(2014)。國民中學中輟生成功復學歷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縣。
陳華芬(2013)。中學中輟生經由中介教育復學歷程探討-以某民俗技藝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縣。
陳逸萍(2018)中輟生輔導政策與其執行有效策略之探討-以台中市某國中學生為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縣。
陳嘉輝(2017)從台灣電影反思中輟生教育問題以《指間的重量》與《飛行少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游雅麗(2019)。國中技藝教育對中輟生生涯規劃影響之研究:以屏東縣飛夢林學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黃俊凱(2006)。臺北縣中輟高危險群學生處遇方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政傑(1983)。課程概念剖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集刊,25,149-174。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炳煌(譯)(1981)。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原作者:R. W. Tyler)。台北市:桂冠。
楊士隆、吳芝儀(2003)。我國處遇中輟生復學之各類中介教育設施實施現況及成效評估研究報告。教育部訓育委員會,未出版。
楊奇芬(2001)。合作式中途學校課程與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葉玉珠(2002)。高層次思考教學設計的要素分析。中山通識教育學報,1,75-101。
劉秀汶(1999)。國民中學中輟生問題及支持系統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宗岳(2014)。探索教育活動課程應用於建立國中高關懷學生自尊心成效行動研究-以台中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淑言、周桂如(2000)。兒童青少年團體心理治療。護理雜誌,47(6),59-64。
潘文忠(1997)。台北縣國民中學高關懷學生彈性分組教學實施調查研究。高雄:麗文文化。
蔡亞彤(2011)。國中中輟高關懷學生中輟危險因子影響架構與中輟保護因子調節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幸秀(2006)。青少年刺青次文化認同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蔡青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盧沛綉(2018)。國中輔導教師協助中輟生返校之研究-以日本為視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縣。
謝文彥(2005)。台灣地區犯罪未來趨向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委託研究報告,未出版。
謝麗紅(2002)。團體發展歷程之分析研究-以結構與非結構成長團體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5,195-214。
羅汶欣(2015)。跨專業團隊合作模式運用中輟生服務方案之研究-以屏東縣某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台南市。
(此全文20280105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