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部份】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2017)。奧林匹克憲章 OLYMPIC CHARTER 2016。台北市:作者 中國舉國體制發展精英體育有害。大紀元(2008)。 http://www.epochtimes.com/b5/8/8/19/n2234101.htm 中國國家體育局(2012)。國內大型體育綜合效益研究成果報告—以安徵省第12屆運動會為例。取自 www.sport.gov.cn/n322/n3407/n3414/c564663/part/304973.doc 王顥中(2015)。運動必須政治化:「第三勢力」的再檢視。取自 https://forum.ettoday.net/news/484972 王靖雅(2012)。我國申辦世界柔道錦標賽可行性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 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巿。 王飛(2013)。區城體育產業協調發展中地方政府職能轉變探析。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6(6)。引自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YTB201306003.htm 王秀惠(2006)。運動、民族主義與國際政治角力:二十世 紀以來的國際運動比賽。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電子雜誌。取自 https://beaver.ncnu.edu.tw/projects/emag/article/200604/ 方科(2017)。政府職能轉變背景下體育社會組織的角色定位。武漢體育學院學報,6(9),1145-1149。 任海、羅湘林(2005)。論2008年奧運會對中國政治的影響。體育與科學期刋,26(2),1-10。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6)。兩岸暨國際關係與體育。專題研究計劃(八)。 宋文傳譯(2000)。性政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millett,K.,1970) 余蓉暉、周福建(2005)。政治對奧林匹克運動的双重影響。浙江體育科學,27(4),4-15。 肖平(2005)。國際政治博弈中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6(11),281-283。 汪暉(2009)。「去政治化的政治」與大眾傳媒的公共性。傳播與社會學刊傳播論壇,2008(8),135–153。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念芯(2016)。現在的「中華臺北」怎麼來的?其實1960年前的奧運場上飄揚著「臺 灣」。取自https://hk.thenewslens.com/article/69009 李芝儀、吳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杜宇峰(2003)。運動、民族主義與國際政治角力:二十世 紀以來的國際運動比賽(未 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嘉誠(1992)。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台北巿:黎明。 林萬表(2009)。遷台後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領導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巿。 林芮緹(2016)。「體協最黑,坐椅待斃」尸位素餐,讓選手要竿没竿、要飯没飯卻等著分奬金。BuzzOrange報橘,取自 https://buzzorange.com/2016/08/09/shame-on-you/ 林中進( 2006)。申辦國際綜合運動賽會成敗因素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巿。 周宏室、張嘉澤(2006)。德國體育運動制度行政院體委會專題研究計劃(5)。(計畫編號Sac-Res-095-001),未出版。 邵建(2008)。國家辦體育就是奧運政治化。愛思想。取自 http://www.aisixiang.com/data/20229.html 邱賽松、黃正揚、羅應嘉(2006)。論我國申辦2011年世界大學運動會策略分析。輔仁大學體育學刋,2006(5),263-275。 邱金松、黃煜(2011)。運動賽會管理理論與實務。新北巿:揚智。 承立帄、杒英儀(2009)。運動賽會產值與經濟效益衡量方法之建立。中央大學經濟系會議。取自http://econ.ccu.edu.tw/2009/conference 胡戈(2008)。美國聯邦政府沒有任何部門是與體育有關的。大紀元電子書。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8/8/20/n2234632.htm 施正鋒(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 姜濤(2018)。大型綜合體育賽事的政府職能研究-基于2012年全國第十二屆冬運會的研究。文檔投稿賺錢。取自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1012/5140144222001321.shtm 袁方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梁焜珉(2008)。臺灣體育政策規劃過程之探討—以黃金計畫為例(未出版博/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巿。 郝勤(2004)。政府在體育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體育學刋,11(2),5-8。 陳貞樺(2007)。體育協會成魔之路。報導者。 www.twreporter.org/a/taiwan-athletics-problems-associations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鴻雁、陳楷傑(2009)。球場,政治人物的另一個舞台。中正學報,7,191-197。 陳隆豐(2008)。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新世紀智庫論壇,42,102-109。 陳子軒(2018,10月16日)。68五十:台灣體育的時空膠囊何時解封。 鳴人堂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5769/3425020 陳龍(2016)。體育的政治意義。取自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8914463.htm 陳鴻雁、陳楷傑(2009)。臺灣舉辦國際性運動賽會之關鍵成功因素研究。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2009(8),17-33。 張魯寧(2006)。論政治因素與奧林匹况運動的相互制約與影響。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5(3),23-25。 黃光玉、 劉念夏、陳清文譯(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研究途徑,臺北:風雲論壇。 黃世席(2008)。奧運會的政治功能。正義網。 http://www.jcrb.com/xueshu/fzay/200806/t20080613_21598.html 黃世席(2008)。奧運政治化之法律解讀。中国体育科技,44(4),3-7。 黃崇哲(2017)。世界各國爭搶重要賽事主辦權大型賽事創造經濟效益更創造永續資產。台灣銀行家,3月號。https://tw.money.yahoo.com 黃東治(2006)。運動與國家認同初探。口頭發表形式於2006年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學術研討會,文建會暨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台北,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黃榮護(2008)。 設置我國地方運動行政專責單位及推動策略。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計畫編號:Sac-Res-096-003),未出版。 許樹淵 (2003)。運動賽會管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許耿豪 (2017)。台灣體育外交進行式之研究-兼以世界棒球經典賽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元智大學,桃園巿。 教育部 (2009)。英國學校體育政策之研究,97年度公務人員出國專題研究。報告人:蘇錦雀 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出版社。 郭長壽、劉穎(2003)。奧林匹克運動與反恐怖主義。體育文化專刋,8,31-33。 程紹同(2011)。運動賽會管理導論。載於程紹同(主編),運動賽會管理─理論與實務(3-47頁)。臺北市:揚智文化。 程紹同(2009)。台北市申辦聽障奧運後申請大型國際賽會之策略評估。市政專題研究報告,台北巿,(366,37)。 程紹同(1990)。職業運動與政治關係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刋,19(4),11-14 湯志傑(2009)。體育與運動之間:從迥異於西方「國家╱市民社會」二分傳統的發展軌跡談運動在台灣的現況。思與言,47(1),1-126。 曾興華、陳夢真(2011)。體育去政治化構想-從政治權力視角分析。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9(3),115-118。 喬玉成、許登云(2009)。論體育的政治化傾向—以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為例。體育學刋,16(7),1-8。 葉公鼎 (1994)。籌辦各項運動競賽理論與實務 (體育場經營管理實務手冊之二)。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葉明德(2006)。政治學。台北:五南。 葉公鼎(1990)。從經濟發展觀點談職業運動。國民體育季刋,19(4),,22-27。 葉公鼎(2009)。大型運動賽會經營管理。台北巿:華都。 楊庭輝(2018)。運動精英化是政治的延伸。獨立媒體。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58690 董傳升(2013)。論中國體育發展方式的公共轉向:從國家體育到公共體育。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6(1),14-19。 奧運精神專欄—奧運起源。(2008)。大紀元。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8/3/1/n2028851.htm 熊曉正(2008)。體育概論。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鄭勵君(2007)。高雄巿成功申辦世界運動會策略分析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巿。 趙天麟( 2002)。大型運動賽事辦理模式與城巿發展關連性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巿。 廖清海、張志成(2008)。從社會變遷與現象看體育運動發展的趨勢。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183-194。 蔡心怡(2003)。兩岸主權主張對於我國參與國際體育活動之影響(未出版博/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巿。 蔡英文(2016)體育政策/點亮台灣LIGHT UP TAIWAN 蔡英文。 2016蔡英文、陳建仁競選官網 http://iing.tw 蔡長啟(1995)。我國申辦國際運動賽會應有之認知。國民體育季刋。24(2),4-12。 劉修武(1988)。奧林匹克大全。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劉敏夫(2018)。倫敦奧運經濟效益幾何?。財經投資pchome新聞網 http://pchome.megatime.com.tw/magazine/report/fi/investment-quarterly/8261/134150400071268128002.htm 劉學謙(2006)。增強當代中國的凝聚力。黨建研究9(22)。 劉照金(2013)。我國中央體育組織-體育署的組織架構。國民體育季刊,42(1),27-32。 衛京偉、王勇(2006)。從奧運歷史看現代奧林匹克與政治的關係。 體育學刋,13(2),15-18。 龍春曉(2001)。奧林匹克運動的政治化與商業化。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5(1),33-35。 謝仁義(2003)。戰後台灣社會變遷對全國運動會發展之影響(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謝佶櫳(2018)。從法律觀點與政治現實,分析「東奧正名公投」,可能影響。 http://www. thenewslens.com/article/108715 賴廷佑(2016)。運動商機大運動經濟正夯台灣跟上了沒?。台灣全球化教 育推廣協會期刊,2016(56)。 儲新宇(2006)。國際政治視角下的國家需求結構分析。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8),78-83。 吳春夏(2009)。高雄世運會舉辦效益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桃園 巿。 顧力仁(1998)。歷史法及其在圖書館學研究上的應用。書府,18(19),48-62 竇卉平、江亮(2005)。 論我國社會體育發展的政治條件。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4(3),51-53。 體委會(2009)。爭辦大型國際綜合性運動賽會民眾感受調查分析報告。執行機構:蓋洛普徵信股份有限公司。 英文部份 Bairner, A. (2001). Sport, nationalism, and globalization: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aldwell, G.( 1982). International sport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34(2),173-183. Castells, M. (1997). The power of identity. London: Blackwell Defrance, J., & Pociello, C. (1993).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Field of Sports in France (1960-1990).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28: 1-23 Hargreaves, J. (1986). Sport, power and culture: a social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of popular sports in Britain. Cambridge: Polity. Hargreaves, J. (1992). Olympism and Nationalism: Some 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s.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27(2), 119-34. Harvey, J., & Proulx, R. (1988). Sport and the state in canada. In J. Harvey (Ed.), Not just a game: essays in Canadian sport sociology (pp. 93-119). Ottawa: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Kate Millett (1970). Sexual politic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7027#comment-43510 Maguire, J., G. Jarvie, L. Mansfield, and J. Bradley. (2002). Sport worlds: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Champaign: Human Kinetics. Oakley, B., & Green, M. (2001). The production of Olympic champion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elite sport development systems. European Journal for Sport Management, 8(1), 83-105 Smith, A., and D. Porter. (2004). Sport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post-War world. London: Routledge. Sportcal, (2016).Global sport Impact report 2016.by sportcal global communications, ltd https://www.sportcal.com/pdf/12DoC2016/Day_10_GSI_Report_Economic_Fact_Files_and_Event_Analysis.pdf Strenk,Andrew.(1997).Sport as a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Tool. Arena Newsletter 1:3-10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eda4dc2d6e8df70b.html Stoddart, B. (1982). Sport and Cultural Imperialism: Some Explanatory Thoughts. Proceedings of the 7th Commonwealth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ort, PE, Recreation and Dance, 9.http://www.tisanet.org/activity/20060610/conference/3-8.pdf Wilkinson, D. G (1988). The event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institute:The event marketing process. Toronto, Canada:The Event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