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9.26.8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陳震庭
作者(英文):Zhen-Ting Chen
論文名稱:登封黑山溝宋墓壁畫家具的家庭表現
論文名稱(英文):THE FAMILY REFLECTED IN THE WALL-PAINTED FURNITURE OF DENFENG HEISAN VALLEY SONG DYNASTY TOMB
指導教授:陳元朋
指導教授(英文):Yuan-Peng Chen
口試委員:金仕起
沈宗憲
口試委員(英文):Shih-Chi Chin
Tzong-Hsien S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學號:610803009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0
關鍵詞:仿木結構磚室墓宋代家庭墓葬壁畫
關鍵詞(英文):BurialFamilyImitation Wooden Structure Brick TombSong DynastyWall Painti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1
  • 點閱點閱:2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8
  • 收藏收藏:0
  宋代墓葬作為研究宋代物質文化史的一大途徑,於過往的考古收穫中除了歷代帝王陵寢外,亦得以見到平民一般墓葬佔有相當的分量,其中又以中原地區的一般墓葬最具有代表性。長久以來在墓塚作為已逝之人居所的觀念下,宋墓內部所建立出的「格套」不外乎為希望墓主依自然法則達到「升仙」的境界,且能在彼岸享有安樂生活的家宅。因此在墓室往往具有許多仿木結構雕磚,而在墓室牆面上更能見到描繪日常生活的壁畫。

  本研究以此作為基礎,並利用登封黑山溝宋墓為研究個案,透過墓室壁畫家具圖像討論其與宋代家庭倫常觀的連結。首先,研究將墓葬與家宅的關係做梳理後,便先討論壁畫內家具的個別功能與角色。再搭配不同的文本與之相比,希望藉由現存之家禮類文本中有關於祭祀、喪儀的紀錄試圖找出家庭與墓葬之間的連結。再透過家禮類文本與話本、軼事等文學作品互相徵引,討論墓室壁畫與現世家具所共有的意涵,亦點出墓室壁畫家具圖像的獨特,最後藉以反映出宋代家庭的倫常觀。
Song dynasty tombs are a major way to study the mater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Song dynasty. Apart from the tombs of former emperors, there are also many common people's tombs in the archaeological collection. Among them,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re the general burials in ZhongYuan Region. For a long time, the concept of a tomb as the residence of a deceased person has led to the creation of a "pattern" inside the Song tomb. It is only in the hope that the deceased will reach the state of "immortality" according to the laws of nature, and will be able to have a decent house in the afterlife. As a result, there are often many carved tiles imitating wooden structures in the tombs, and wall paintings depicting everyday life can be seen on the walls of the tombs.

Based on the above, this study uses the Song tomb in Heihegou, Dengfeng as a case study to discuss its connection with Song family ethics through the images of furniture painted in the tomb. First, after sorting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mb and the house, the study first discusses the individual functions and roles of the furniture in the wall paintings. Second, by comparing the wall paintings with different texts, we hope to fi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amily and burial by using the records of rituals and funerals in the existing house ritual texts. Through the cross-referencing of family ritual texts with literary works such as journals and anecdotes, we discuss the connotations shared by the tomb paintings and modern furniture. In addition, the distinctive images of the furniture in the tomb paintings reflect the moral values of Song dynasty famil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第三節 論文大綱與架構 12
第二章 登封黑山溝宋墓中的家宅意象 15
第一節 墓葬空間中的圖像格套 15
第二節 登封黑山溝宋墓的格套 18
第三章 黑山溝宋墓壁畫中的家具及其功能 29
第一節 富含生活感的家居空間 29
第二節 彰顯身分的家具使用 37
第四章 黑山溝宋墓與文本中的禮儀 47
第一節 家廟觀念與祭祀的關聯 47
第二節 墓葬與祭祀中的家禮 50
第三節 黑山溝宋墓中家庭倫常的表現 57
第五章 黑山溝宋墓壁畫與文本中的家庭 61
第一節 家具於家庭的表現 61
第二節 黑山溝宋墓壁畫中的家具與生活 65
第六章 結論 77
徵引文獻 81
丁傳靖編,《宋人軼事匯編卷》,北京:中華書局,2003。
孔子,《禮記》,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不可考,《儀禮譯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不著撰人,《宣和畫譜》,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北京大學中文系《關漢卿戲劇集》編校小組,《關漢卿戲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福建按查司刻本,明嘉靖十一年,明嘉靖十一年福建按察司刊本)。
司馬光,《司馬氏書儀》,(汪亮采刻本,清雍正二年,清雍正甲辰汪亮采仿宋刊本)。
李昉,《太平廣記(十二)》,收入《太平廣記》,第12冊,北京:學苑音像出版社,2004。
李昉,《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吳自牧,《夢梁錄》,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
李誡撰、鄧其昌點校,《營造法式》,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孟子諸弟子,《孟子》,蘭州市:甘肅民族文化出版社,1997。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
洪楩,《清平山堂話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
洪邁,《夷堅志》,台北:明文書局,1994。
袁采,《袁氏家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陸游,《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
徐幹,《中論》,上海市:泰東圖書局,1929。
脫脫,《宋史》,(清乾隆三十八年,摛藻堂四庫全書本)。
黃廷鑑,《第六絃溪文鈔》收錄於《後知不足齋叢書˙第四函》(光緒甲申年,後知不足齋叢書本)。
葛洪,《西京雜記》,台北:中華書局,1985。
歐陽修,《歸田錄》,台北:中華書局,1981。
黎靖德,《朱子語類》(清乾隆三十八年,欽定四庫全書本)。
魏收,《魏書》,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羅曄,《醉翁談錄》,上海市: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王玉波,《中國家長制家庭制度史》,天津市: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
王玉波,《中國古代的家》,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8。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2005。
王善軍,《宋代宗族與宗族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田欣,《宋代商人家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民國文物考古期刊匯編第十七卷》,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06。
阮長江,《新編中國歷代家具圖錄大全》,南京市: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邢鐵,《宋代家庭研究》,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何價鈞,《馬王堆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巫鴻,《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巫鴻,《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沈宗憲,《宋代民間的幽冥世界觀》,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
吾妻重二著,吳震編,《朱熹家禮實證研究(附宋版家禮校勘本)》,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2。
李曉東,《中國封建家禮》,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
邵曉峰,《中國宋代家具》,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易晴,《登封黑山溝宋墓圖像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胡德生,《中國古代家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秦大樹,《宋元明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徐吉軍,《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高朋,《人神之契:宋代買地券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南港:中研院史語所,2001。
徐書城,《宋代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陸益龍,《中國歷代家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宿白,《白沙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張玉蓮,《古小說中的墓葬敘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葉驍軍,《中國墓葬歷史圖鑑(中)》,蘭州市:甘肅文化出版社,1994。
董新林,《幽冥色彩:中國古代墓葬壁飾》,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04。
董新林,《墓葬:歷代帝王及百姓死後的家》,台北:書泉出版社,2007。
黃寬重,《宋代的家族與社會》,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楊泓,《美術考古半世紀:中國美術考古發現史》,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97。
楊泓,《地下星空》,廣州市:花城出版社,1981。
楊育彬,《河南考古》,鄭州市:中洲古籍出版社,1985。
楊育彬,《河南考古探索》,鄭州市:中洲古籍出版社,2002。
楊育彬、袁廣闊,《二十世紀河南考古:發現與研究》,鄭州市:中洲古籍出版社,1997)。
楊寬,《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中和:谷風出版社,1987。
楚啟恩,《中國壁畫史》,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2。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北京:中華書局,2008。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5。
羅世平、廖暘,《古代壁畫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嚴昌洪,《中國近代史史料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6。
于德山,〈《韓熙載夜宴圖》的敘事傳播〉,《江西社會科學》,2007:9(南昌市,2007),頁18-21。
王世襄,〈「束腰」和「托腮」──漫話古代家具和建築的關係〉,《文物》,1982:1(北京市,1982),頁78-80。
王麗卿、聶志高,〈中國歷代繪畫中文人博古鑑賞活動與家具主從關係之研究〉,《設計研究》,2(台北,2002),頁1-9。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瀘州市博物館敘永縣文物管理所,〈四川敘永天池宋墓清理簡報〉,《四川文物》,2010:2(成都,2010),頁3-18。
白彬、丁曼玉,〈宋金時期北方地區墓主人像類型及表現含意-兼論開芳宴定名問題〉,《美術學報》,2020:6(廣州市,2020),頁108-113。
朱漢民,〈宋代儒家經典與民間教化──從《四書》學到家訓家規的生成〉,《文史哲》,2020:4(濟南市,2020),頁80-88。
邢義田,〈格套、榜題、文獻與畫象解釋──以失傳的「七女為父報仇」漢畫故事為例〉,收錄於邢義田主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中世紀以前的地域文化、宗教與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頁183-234。
杜正勝:〈「編戶齊民」的出現及其歷史意義——編戶齊民的研究之一〉,《史語所集刊》,57:3(台北,1983),頁77-111。
李濟,〈跪坐、蹲踞與箕踞—殷墟石刻研究之一〉,《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4(台北,1953),頁283-301。
李清泉:〈紅峪村元墓壁畫的「畫中有畫」形式再思〉,《社會科學戰線》,2018:5,(長春市,2018),頁112-122。
李清泉,〈空間邏輯與視覺意味──宋遼金墓婦人啟門圖新論〉,《美術學報》,2012:2(廣州市,2012),頁5-25。
李清泉:〈一堂家慶的新意象-宋金時期的墓主夫婦與唐宋墓葬風氣之變〉,《美術學報》,2013:2(廣州市,2013),頁18-30。
杭侃,〈試論唐宋時期椅子在中原地區的傳播〉,《故宮博物院刊》,204(北京市:2019),頁4-19。
林春梅,〈宋代家禮家訓的研究〉,收錄於林慶彰主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八編:第十五冊》,(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頁1-87。
易晴,〈宋金中原地區壁畫墓「墓主人對(並)坐」圖像探析〉,《中原文物》,2012:2(鄭州市,2011),頁73-80。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井陘縣柿庄宋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62:2(北京市,1962),頁32-73。
林州市文物管理局,〈河南林州市李家池宋代壁畫墓清理簡報〉,《華夏考古》,2010:4(鄭州市,2010),頁32-39。
林素娟,〈喪禮儀式中的空間象徵、遞變與倫理重整——以三禮書之喪禮空間象徵、轉化為核心進行探討〉,《漢學研究》,33:4(台北市,2015),頁1-36。
周愚文,〈司馬光的家訓內涵及其對宋代家族教育的影響〉,《師大學報:教育類》,50:2(台北,2005),頁1-12。
周耀、張吉慶,〈試論屏風在古代室內生活中的作用〉,《學術探索》,1982:1(昆明市,1982),頁107-109。
武懷軍,〈影堂源流考論〉,《文史哲》,2020:4(濟南市,2020),150-168。
柳立言,〈何謂唐宋變革?〉,《中華文史論叢》,81(上海市,2006),頁125-171。
郝紅星,〈登封箭溝宋代壁畫墓〉,2016:7《黃河、黃土、黃種人》,(鄭州市,2016),頁12-18。
柯嘉豪,〈椅子與佛教流傳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4(南港:1998),頁727-763。
翁牛特旗文化館 昭烏達盟文物站,〈內蒙古解放營子遼墓發掘簡報〉,《考古》,1979:4(北京市,1979),頁330-334。
夏天,〈宋遼金時期墓葬裝飾燈檠初探〉,《中國國家博物館期刊》,2018:11(北京市,2018),頁81-92。
高莉芬,〈垂直與水平:漢代畫像石中的神山圖像〉,《興大中文學報》,23(台中,2008),頁123-161。
高莉芬,〈九尾狐:漢畫像西王母配屬動物圖像及其象徵考察〉,《政大中文學報》,15(台北,2011),頁57-94。
唐祭根、鐘雯,〈曹操墓出土《七女復仇》畫像石解讀〉,《美成在久》,2020:4(南昌市,2020),頁30-45。
陳霞,〈唐代的屏風──論吐魯番出土的屏風畫〉,《西域研究》,2002:2(烏魯木齊市,2002),頁86-93。
陳章龍,〈宋墓裝飾映射的宋代家庭陳設風尚〉,《民俗研究》,2012:3(濟南市,2012),頁61-69。
張朋川,〈《韓熙載夜宴圖》反映的室內陳設的發展變化〉,《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0:6(南京市,2010),頁1-16。
賀西林,〈洛陽卜千秋墓墓室壁畫的再探討〉,《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6(北京,2000),頁70-78。
焦作市文物探勘隊,〈河南焦作宋代劉智亮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2012:6(鄭州市,2012),頁9-12。
黃林納,〈河南地區北宋時期壁畫墓區域特徵分析〉,《中原文物》,2013:6(鄭州市,2013),頁31-36。
彭美玲,〈「立主」與「懸影」──中國傳統家祭祀先象神樣式之源流抉擇〉,《臺大中文學報》,51(台北,2015),頁41-98。
馮保榮、劉靜,〈山東漢代畫像石中「二桃殺三士」圖考〉,《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5(台北,2011),頁1-7。
楊逸,〈「復禮」抑或「從俗」:論宋代家禮中的婚禮〉,《民俗研究》,126(濟南市,2016),頁51-58。
楊遠,〈河南北宋壁畫墓的分期研究〉,《考古與文物》,2007:3(西安市,2007),頁85-90。
楊遠、張家強,〈河南北宋壁畫墓的題材及藝術特色〉,《中原文物》,2007:1(鄭州市,2007),頁80-87。
楊愛國,〈漢墓中的屏風〉,《文物》,2016:3(北京市,2016),頁51-60。
趙凡奇,〈宋金時期的屏風--以北方宋金墓資料為中心〉,《文物世界》,2013:3(太原市,2014),頁27-30。
鄭以墨,〈內與外、虛與實-五代、宋墓葬中仿木建築的空間表達〉,《故宮博物院院刊》,2009:6(北京市,2009),頁64-77。
鄭以墨,〈微縮的空間-五代、宋墓葬中仿木建築構件的比例與觀看視角〉,《美術研究》,2011:1(北京市,2011),頁32-47。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密市文物保管所,〈新密下庄河宋代壁畫墓〉,《中原文物》,1999:4(鄭州市,1999),頁4-10。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市文物局,〈河南登封黑山溝宋代壁畫墓〉,《文物》,2001:10(北京市,2001),頁60-66。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市文物局,〈登封高村壁畫墓清理簡報〉,《中原文物》,2004:5(鄭州市,2004),頁4-12。
劉雲濤,〈山東莒縣東莞出土漢畫像石〉,《文物》,2005:3(北京,2005),頁81-87。
譚凱,〈晚唐河北人對宋初文化的影響──以喪葬文化、語音以及新興菁英風貌為例〉,《唐研究》,19(北京市,2013年),頁255-285。
羅志偉,〈〈快嘴李翠蓮記〉的趣味性和嚴肅性——兼與〈齖䶗書〉相較〉,《高雄師大國文學報》,33(高雄市,2020),頁155-195。
佚名,《(故宮典藏資料檢索)宋人博古圖》,
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14237&Dept=P#,擷取日期:2021年11月16日。
李公麟,《孝經圖卷》,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39895,擷取日期:2022年6月4日。
張訊禮,《(故宮典藏資料檢索)宋張訓禮圍爐博古圖》,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1356&Dept=P,擷取日期:2021年11月16日。
顧閎中,《(北京故宮博物院)韓熙載夜宴圖卷》,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9/2138/img0003.xml,擷取日期:2021年11月17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