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5.186.7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鄭瑀謙
作者(英文):Yu-Chien Cheng
論文名稱:政府採購制度政策變遷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Research on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ct and Policy Change
指導教授:王鴻濬
指導教授(英文):Hurng-Jyuhn Wang
口試委員:劉家榛
羅晉
王鴻濬
口試委員(英文):Jia-Jhen Liu
Jin Lo
Hurng-Jyuhn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學系
學號:61084C514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4
關鍵詞:政府採購制度政策變遷政策網絡採購評選委員會
關鍵詞(英文):Government Procurement Actpolicy changepolicy networkProcurement Evaluation Committe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9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係觀察我國政府採購制度政策自政府採購法實施20多年以來,期間母法經過六次修法及其他子法多次的修訂,最近一次大幅修法在2019年,此次共修訂二十一條。由於以往政府採購制度的研究多以探討法制面、行為面或政治經濟面為主,本研究從政策變遷觀點及倡導聯盟架構分析影響採購制度政策變遷的因素,並透過政策網絡分析,探討政府採購制度政策變遷過程及採購評選制度中行動者間的互動關係。
從研究結果得知在採購制度政策變遷的過程,以內部因素-政策次級系統內的影響因素較大,在幾次修法過程,都能看到兩大聯盟「政策維持聯盟」及「政策挑戰聯盟」相互拉扯,而政策挑戰聯盟以營造公會力量最為顯著;另外在外在影響因素部分則以執政者信念為主要影響政策改變的因素,在採購招決標制度部分能見到因為執政者信念的不同而對政策所產生的影響。
在政策變遷網絡中,位於核心網絡的政策社群成員主要為工程會與立法委員,外圍網絡係以社會團體與採購機關所形成的專業網絡,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行政機關及具有專業知能的社會團體依據他們在政策執行或參與過程中遭遇的狀況適時反映給工程會;最外層的邊陲網絡,由媒體與廠商形成的議題網絡,透過行動者間集結與結盟,得到政策資源,網絡成員間因為沒有共同的信念或目標存在,水平間的意見沒有整合,結構較為鬆散。
採購評選制度由招、決標政策擬定的開始至決標,評選委員與採購機關在採購評選制度中的關係相當密切,屬於核心網絡中的政策社群;另外工程會因為採購政策訂定或解釋函的發佈間接影響採購機關辦理採購的決策考量,並提供採購機關專業的諮詢,屬於外圍網絡中的專業網絡:而廠商在網絡中依其意願配合機關招標文件規定投標,有自由決定是否投標的自主性,在網絡關係中屬於較鬆散的成員,屬最外圍邊陲網絡中的議題網絡。
The research observes our country’s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ct since its implementation 20 years ago.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act itself has been amended a total of six times and the sub-laws have also been revised several times. The act was most recently substantially amended in the year 2019, in which a total of 21 lines were amended. In the past, research on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ct was mainly focused on discussion of its legality, action, and political economy. This research will analyze how procurement policy changes have been affected by policy changes in perspective and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We will discuss the process of the changes in the procurement act a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gents of the procurement evaluation system through policy network analysis.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we know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anges in the procurement act, the internal element – the effect of the subsystem was greater. During the few amendment processes, we can see that the two alliances: “policy preservation alliance” and the “policy challenge alliance” challenged each other. The most significant action made by the policy challenge alliance is building up the strength of trade unions. Part of the external element is the leader’s belief which affects policy change. From the procurement bidding standard we can see how different leader’s belief affect the policy.
Within the policy change network, the core network’s policy group consists of the public construction commission and legislators. The outer network consists of social groups and procurement organizations, which forms the professional network. During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policy, the administrative agency and social groups, with i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notifies the public construction commission of the situations they face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and part-taking of the policy. The most outer border network consists of the media and vendors, which forms the topics network. Through the agents’ grouping and alliances, they’re able to receive government resources. The members do not have a common belief or goal and there is no integration of opinions, therefore the structure is looser.
The procurement evaluation system starts with recruitment, drawing up the bidding policy, and proceeding to the actual bidding. The evaluation committee and procurement agency work closely with each other in the procurement evaluation system, making up the policy group of the core network. The public construction commission will gradually affect the procurement agency’s consideration regarding the procurement either because of stipulations of the procurement act or announcement of rulings. It’ll also provide professional consultation to the procurement agency, serving as the professional network of the outer network. Vendors within the network work with the agency to tender a document for bidding based on their willingness. They have the freedom to decide if they’d like to bid. Within the network, they are considered a looser member and makes up the topic network of the most outer border network.
目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概念界定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政策變遷 9
第二節 理論應用的歸納與討論 21
第三節 政府採購制度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9
第三節 研究執行 40
第四章 資料分析 45
第一節 政策變遷因素 45
第二節 政策網絡分析 56
第三節 政策變遷與政策網絡關係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1
第一節 結論 81
第二節 政策建議 83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85
參考文獻 89
附錄一訪談逐字稿 95
壹、中文部分
方凱弘、梁綰琪。〈政策為何變遷?以桃園開徵地方稅為例〉,《臺灣民主季刊》,第六卷,第三期:125-167。
丘昌泰(2019)。《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麗鳳(2005)。我國政府採購的政治經濟分析,1949-2004。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王麗鳳(2006)。《我國政府採購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寶玲、賴彥魁(2006)。〈建構公平、透明採購制度-論最有利標評選委員之公正角色〉,《營建知訊》,第285期,頁64-70。
王素惠(2014)。二代健保政策合法化過程的政策網絡分析。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王莉珺(2018)。政府採購人員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以警察機關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鎮明(2005)。〈公務夥伴的整合之道-論政策網絡的管理〉,《研考雙月刊》,第二十九卷,第三期,頁95-108。
呂蕙蕙(2018)。政府採購政策變遷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聯合採購發包中心設置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李足能(2006)。我國土地增值稅政策變遷與改革之政經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信田(2010)。票票不等值下政府採購法中最有利標評選委員加權計分作業之研究。長榮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翠萍(2006)。社會福利政策執行網絡探析。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理論之研究。臺北,瑞興。
林水波(2006)。政策變遷的三面向分析。政策研究學報第六期。頁1-18。
林水波、王崇斌。《台灣政治學刊》,第三期,245。
林妮燕(2008)。英國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政策網絡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林益年(2012)。〈政府採購制度變革-從新制度主義之觀點〉,《全球商業經營管理學報》,第四期,頁67-81。
林益年(2013)。從制度主義觀點論公共工程採購制度之困境。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庭伃(2015)。我國再生能源之政策變遷-以風力發電政策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范宜芳(2000)。美國「失依兒童家庭救助」計畫之研究:政策變遷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周靜莉(2007)。我國政府採購法採購評選委員會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定(2008),《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吳季娟(2014)。公務員廉政倫理規範之回應性評估研究-以交通部公路總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洪添福(2004)。我國政府採購制度變遷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洪浩華(2013)。限制性招標採購法制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碩士論文。
姜姿安(2019)。我國幼兒教育券政策之研究-從政策變遷觀點。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柯于璋(2015)。〈我國都市更新條例政策變遷之研究-結合倡導聯盟架構與多層次學習的觀點〉,《臺灣民主季刊》,第十二卷,第三期,頁1-42。
胡龍騰、黃瑋瑩及潘中道(譯)(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Ranjit Kumar)》。台北:學富文化。
施焜松(2019)。〈工程會副主委顏久榮拜訪聯營會討論完善最有利標等議題〉,《營造天下》,第181期,頁40-41。
孫同文、廖秀滿(2011)。政策網絡與政策終結-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污泥乾燥焚化爐之設置與拆遷。《政策與人力管理》,第2卷第2期,頁1-39。
莊文忠(2003)。政策體系與政策變遷之研究:停建核四政策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
徐慧莉(2017)。以政策網絡檢視地方治理的態樣:玉里米產地標章的應用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書局。
陳恆鈞(2001)。〈團體分析邁向政策網絡模式的歷史進程〉。見於余致力、郭昱瑩及陳敦源(主編)。《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務》,頁145-174,台北:韋伯文化事業。
陳恆鈞(2001)。〈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的運作分析模式〉。《政治科學論叢》,第15期:241-264。〉
陳恒鈞、劉邵翔(2007)。〈由政策選擇觀點談政策變遷〉。《T&D飛訊》,第56期:1-18。
陳恒鈞(2009)。〈我國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政策變遷之分析:整合型分析模式〉。《政治科學論叢》,第39期:1-54。〉
陳基峰(2009)。政府勞務採購最有利標作業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玉琴(2016)。臺北市政府設置發包中心機制之回應性評估-以臺北市區公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黃子彥(2006)。我國師資培育政策變遷與政策順服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黃英忠、曾榮豐(2008)。〈政府採購、關係網絡與體制規範關係之研究〉。《T&D飛訊》,第71期:1-16。
黃源銘(2010)。機關外聘委員法律地位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碩士論文。
黃齡玉(2011)。臺灣防制人口販運政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彭德富(2001)。台灣地方選舉與民主轉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馮辰茹(2014)。論政府採購之制度:以新制度主義途徑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魯炳炎(2003)。〈我國工業專用港轉型改制為工商綜合港之公共政策觀點-政策網絡與政策變遷的應用〉,《政治科學論叢》,19:255-296。
魯炳炎、張永明(2006)。〈政策倡導聯盟架構之研究:以國道五號蘇花段高速公路為例〉,《政治科學論叢》,第三十期,頁131-164。
魯炳炎(2007)。〈政策倡導聯盟架構之研究:以我國自由貿易港區政策為例〉,《航運季刊》,16(3):75-102。
魯炳炎(2014)。《誰說了算?從蘇花高到蘇花改政策變遷政策變遷的倡議聯盟分析(1990-2014)》,第一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鄭宜婷(2018)。從政策網絡觀點探討參與式預算下社區營造之成效-以台北市松山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盧俊偉(2012)。政策變遷的動力因素分析-以產業租稅獎勵政策的演化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盧瑞祥(2017)。政府採購決標策略與採購行為之研究-以中央銀行為研究對象。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碩士論文。
羅晉(2014)。《政策變遷整合性分析架構之研究:臺灣菸害防制政策的觀察》。政策研究學報7月:1-31。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19)。工程會採購基礎班講義。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9)。政府採購制度問題探討與對策(RDEC-RES-097-032)。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2007)。最有利標評定方式之檢討研究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NSC 95-2221-E-027-097)。
貳、英文部分
Marsh, D & Rhodes, R.A.W.(1992).Policy communites and issue networks:Beyond typology. In David Marsh & R.A.W. Rhodes(Eds.),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pp.249-268).Oxford:Oxford University.
Van Waarden,F.(1992).Dimensions and Types of Policy Networks.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21),29-52.
Hogwood,Brian W.and B. Guy Peters.1983. Policy Dynamics. Egland:Wheatsheaf Books.
Howlett, Michael and Michael Ramesh.1995.Studying Public policy: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Canada: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ks,S& Wright, M.(Eds.)(1987).Comparative government-industry relation: Western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Oxford:Clarendon Press.
參、網站資訊
李雅雯(2019/03/04)。公共工程評委不是已退休人士就全為政府人員 工程會:會檢討。自由財經。取自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715651。(檢索日期:2020/09/10)
盧素梅(2016/06/15)。吳宏謀:鼓勵重大工程建設採用最有利標評選優良廠商。三立新聞網。取自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55894。(檢索日期:2020/09/10)
陳建宇(2016/06/20)。最有利標就天下無弊?。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620000368-260109?chdtv(檢索日期:2020/10/05)
童振源(2001)。西風蕭瑟瑟 經濟回春待幾時。2001年12月10日,取自http://www3.nccu.edu.tw/~ctung/newspaper.html。(檢索日期:2021/04/27)
溫貴香(2006/3/22)。蘇揆:工程採購原則最低標 最有利標為例外。大紀元。取自https://www.epochtimes.com/b5/6/3/22/n1262712.htm。(檢索日期:2021/04/30)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新聞稿。本署偵辦台電公司經辦「六輸變電計畫」涉舞弊乙案。取自https://www.tph.moj.gov.tw/4421/4509/4517/168874/。(檢索日期:2020/4/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