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3.59.42.20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邱莞娟
作者(英文):Chiu-Wan Chuan
論文名稱:花蓮某佛教團體之放生者的行為與信念
論文名稱(英文):The Behaviour and Beliefs of the Life Releasers of a Buddhist Organization in Hualien
指導教授:李光中
指導教授(英文):Kuang-Chung Lee
口試委員:蔡建福
邱奕儒
口試委員(英文):Jiehn-Fu Tsai
Chiu-Yie R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學號:610854016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7
關鍵詞:放生佛教團體信念生態保育
關鍵詞(英文):release,Buddism grouprelieveecological conserv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
  • 收藏收藏:0
有關放生,過去的研究較著重在放生團體的信念探討及呈現出其生態認知不足的現象,和與環保團體之間的認知落差。本研究參與觀察花蓮某佛教團體之放生活動,著重了解該佛教團體為何堅持「放生」這項活動,以及在放生信念下,他們是否會為了順應環保氛圍及社會輿論壓力調整做法。本研究採質性資料蒐集方法,透過文獻整理、文件資料分析、參與觀察(實際參加團體課程、參與放生活動)、訪談團體相關成員等資料蒐集方式,進一步分析對該佛教團體之放生者而言,放生的意義、放生的目的、放生的作法、以及放生的成效等相關面向的看法和作法。研究結果發現,首先,有關放生的意義,主要包括放生者們的價值觀,像是「給個活下去的機會」和「放生不是棄養」;有關放生的目的,主要包括「慈悲心」、「做功德」、「善行」、「平等心」、「生態平衡」、「歡喜心」和「教育意義」;有關放生的方法,在如何選擇放生物種方面,主要發現有「放生物種及條件」和「被放生物產地」的考量;有關如何運送放生物種到放生地點和時間安排,主要考慮「放生地點及條件」、「放生時間及考量」和「運送過程及設備」;有關如何邀約放生夥伴,主要考量「放生者的關連」、「讀經後去放生」、「放生活動的產生」、「放生盛況」和「通訊方式」等;有關放生的儀式、規定和程序方面,主要發現「放生過程」、「合法性」、「社會觀感」、「放生儀軌的呈現」、「放生前的活動準備」及「放生前的思想教育」等重要訊息;有關放生經費,主要考量「放生物種及條件」和「被放生物產地」;有關放生成效,主要呈現在「與其放生不如護生」、「不殺生」、「有條件的放生」、「不強求」、「行為」、「進步」及「受益」等意義;其他有關的訊息主要包括「用放生之外的方式(吃素)」、「認知」和「負面」等意義。研究結果多元的展現該佛教團體在堅持放生信念下,努力調整符順現今環保氛圍,像是與政府合作放流,只放生政府規定魚種,盡可能找尋適合的棲息地去放生等行為。最後希望放生這項宗教活動,能在學界、政府各方面的努力下,真正成為一件純真善美的事情。
Regarding the release of animals, most previous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beliefs of the release groups, their ecological awareness as well as the perception gap wi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oups. This study participated in observing the life release activities of a Buddhist group in Hualien, and focused on understanding why the Buddhist group insisted on the activity of "releasing life" and whether they would adjust their practice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tmosphere and public opinion pressure under the belief of releasing animals.
This research employs qualitative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including documental analysi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participation in group study courses, participation in life release activities) and interviewing with elevant members of the group. Research questions include the meaning and purposes of the release, the method of release, and the effect of release and other related views and practic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Buddhist group, under the belief of releasing animals, tried to adjust and conform to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tmosphere, such as cooperating with the government to release fish, only releasing fish species prescrib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finding suitable habitats for releasing animals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researcher hopes that the religious activity of life releasing in the future can truly become a pure, good and beautiful thing through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s among the religious groups, the academic, the public and the governm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和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名詞釐清與解釋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第一節、 「放生」的意義 5
一、 放生的由來 5
二、 六大面向 6
第二節、 「放生」的目的 8
一、 慈悲心 8
二、 還債 9
三、 尊重 9
四、 功德 10
五、 吃素不等於放生 10
六、 多救一個是一個 10
第三節、 「放生」的方法 10
一、 放生物的選擇 11
二、 放生物種運送、放生地點和時間 11
三、 放生夥伴邀約 12
四、 放生儀式、規定和程序 13
五、 放生經費來源 14
六、 其他方式代替放生 14
第四節、 放生的「成效」 14
一、 放生果報 15
二、 如何知道放生物被「放生」 15
第五節、 放生的「是與非」 15
第六節、 小結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7
第一節、 研究問題 17
第二節、 資料收集方法 17
一、 文件資料分析 18
二、 參與觀察 19
三、 訪談 19
四、 訪談人員分析 2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1
第一節、 「放生」是什麼(What)? 21
一、 給個活下去的機會 21
二、 放生不是棄養 21
第二節、 「放生」是為什麼(Why)? 21
一、 慈悲心 22
二、 做功德 22
三、 善行 22
四、 平等心 23
五、 生態平衡 23
六、 歡喜心 23
七、 教育意義 23
第三節、 如何進行「放生」(How)? 23
一、 如何選放生物種(who)? 24
二、 如何運送放生物種到放生地點(where)?什麼時間(when)放生? 24
三、 如何邀約放生夥伴(who)? 26
四、 放生有什麼儀式?規定?程序? 28
五、 放生經費來源 30
第四節、 放生的成效(outcome)? 32
一、 放生者在放生後有什麼收穫? 32
二、 如何知道動物真的被「放生」? 34
第五節、 其他有關放生的訊息 35
一、 用放生之外的方式(吃素) 35
二、 認知 36
三、 負面 36
第六節、 討論 3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39
第一節、 結論 39
一、 放生的意義 39
二、 放生的目的 40
三、 放生的方法 40
四、 放生成效的考量 42
五、 其他有關放生的訊息 43
第二節、 建議 44
引 用 文 獻 47
于君方(1990)。戒殺與放生 -- 中國佛教對於生態問題的貢獻。東大圖書公司。
朱增宏(2013)。真的不能「見死不救」?從佛教經典談放生的虛實與有無。生態台灣,38: 5-10。
杜珮如(2015)。從《放生與放死之間:臺灣的放生迷思》紀錄片看放生的迷思。生態台灣,48: 36-39。
林本炫、李宗麟(2012)。正確放生論述的形成-台灣戰後動物放生文化的歷史考察。台灣社會研究,87: 217-265
林宇雋(2017)。海濤法師的放生研究。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宗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梁乃崇(2011)。從生態保護談放生的現代意義。佛學與科學,12(2): 64-73。
陳家倫(2008)。台灣佛教信眾的放生態度與行為:宗教信念與生態認知的影響。思與言思與言,46(3): 133-170。
陳家倫(2010)。台灣佛教的放生與不放生:宗教信念、動物風險與生態風險考量。台灣社會學,20: 101-143。
陳義孝(2015)。佛學常用詞彙。福智之聲。
詹芳澤、蔡繼鋒、林桂賢、鄭琪叡(2019)。當代宗教放生新方向-論傷癒野生動物放生。自然保育季刊,107: 18–25。
劉明欣(2007)。信徒對宗教活動的參與分析─以福智團體放生活動為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釋聖嚴(1996)。https://book.bfnn.org/books/0069.htm#a08
(此全文20250924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