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9.118.20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余明善
作者(英文):Ming-shan Yu
論文名稱:我的溪流我的家- 花蓮淡水魚環境教育課程規劃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My streams my home- Action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Freshwater Fish in Hualien
指導教授:楊懿如
指導教授(英文):Yi-Ju Yang
口試委員:黃木蘭
李光中
口試委員(英文):Mu-Lan Huang
Kuang-Chung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學號:610854029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6
關鍵詞:環境教育行動研究淡水魚
關鍵詞(英文):Environmental EducationAction Researchfreshwater fish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8
  • 收藏收藏:0
婆娑美麗的臺灣,這片孕育我們的美麗寶島,擁有孑然於世的生態與豐富的地貌。雖為蕞爾之島,卻有131條水系。更因地理隔離的緣故, 64種原生種淡水魚。其中更演化出30餘種特有種淡水魚。如此豐富的淡水魚生態,使我們傲然。
而在臺灣追求經濟發展的年代,肆意的取用自然,破壞這片哺育我們的大地。我們忘了祖先取用天地萬物的原則,更忘了對於這片大地的敬畏。臺灣珍貴的原生種淡水魚,正因人類的破壞與貪婪的取用,造成有滅絕之虞。再不喚起人們的重視也許有一天我們的孩子,只能透過圖鑑去認識,曾經悠遊在臺灣溪流中的魚兒了。
本研究利用行動研究之方法,結合研究與實務,透過實際教學及反思批判。以文獻收集開始,規劃出一份教學簡案。經過七場試教,全程錄影方式後。透過專家訪談、偕同教學教師訪談、同儕訪談等,給予課程內容意見。綜合訪談意見及研究者課程反思與學員反饋進行修正教案。
教案共分「花蓮溪流裡的魚兒」、「花蓮溪流水生植物」、「溪流的環境問題」、「守護我們的溪流」四大部分。從認識花蓮原生的淡水魚類與水生植物開始,到溪流環境問題及如何守護溪流。讓學員能在課程結束後,萌發保護溪流的行動。
祈願這份教案,能讓這片土地上的孩子知道,原來我們家鄉有怎麼多美麗的溪流生態,需要我們去珍惜與保護。
Taiwan, the beautiful island nurtures us, has an isolated ecology and rich landforms. In this minuscule island, there are 131 water systems. Also because of geographical isolation, there are 64 native species of freshwater fish which have evolved into more than 30 endemic species. Such a rich ecology of freshwater fish makes us proud.
In the era of Taiwan's pursui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 abuse nature resource and destroys the land that nurtures us. We have forgotten the principle of our ancestors- taking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and we neglect to respect our world. The precious native species of freshwater fish in Taiwan are in danger of extinction due to human destruction and consume these resources without restraint. If we don't raise people's attention, one day our posterity can only get to know the fish that once swam in Taiwan's streams through the illustrated book.
This research applies action research to combine research and practice, starting with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n through practical teaching and reflective criticism to construct a brief lesson plan. Collect the advice on course content from expert interviews, co-teaching teacher interviews, peer interviews, etc.. from the recording of seven trial teaching sessions. The teaching plan was revised based on interviewees’ advice, the researcher's course reflection and the feedback from the students.
This lesson plan includes four parts: "Fish in Hualien Streams", "Aquatic Plants in Hualien Stream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Streams", and "Guarding Our Streams". Starting from Hualien native freshwater fish and aquatic plants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streams and how to protect the streams. This lesson’s goal is to let the students take action to protect the streams.
I pray that this lesson plan will let the children on this land understand how gorgeous the stream ecology is in our hometown, and we need to cherish and protect this ecology.
目錄
誌 謝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第一節 花蓮淡水魚 3
第二節 環境教育課程 9
第三節 行動研究 12
第一節 研究流程 14
第二節 研究背景 17
第三節 研究收集及分析方法及初步規劃教案 19
第四節 初步規劃教案及課後問卷 1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25
第一節 第一階段課程實施及教學者觀察 25
第二節 第一階段課程實施後訪談紀錄 29
第三節 第一階段課程實施後課程檢討反思 31
第四節 第一階段課程實施後實施後修正教案 32
第五節 第二階段課程實施研究者觀察及協同教學者訪談 44
第六節 第二階段課程實施後修正教案 4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1
第一節 結論 61
第二節 建議 62
參考文獻 65
附錄1 「我的溪流我的家」課程紀錄照片 67
附錄2 「我的溪流我的家」課程投影片 75
附錄3 小魚要回家遊戲地圖與機會卡 79

圖目錄
圖 1、研究流程圖 16
圖 2、「我的溪流我的家」課程模組 47

表目錄
表 1、實施課程的學校及日期 15
表 2、我的溪流 我的家 教學活動初步規劃簡案 20
表 3、我的溪流 我的家 課後問卷調查表 23
表 4、第一階段修正後教案 34
表 5、第二階段修正後教案 47
陳義雄、曾晴賢、邵廣昭(2012)。台灣地區淡水域湖泊、野塘及溪流魚類資源現況調查及保育研究規劃(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研究報告。
羅聿(2014)。消失的多樣性:臺灣淡水魚類的瀕危與滅絕。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8d8t6
蕭玉晨、陳冠如、楊順德(2014)。日本人工繁殖鰻魚近況。水試專訊。 48,30-32。取自https://www.tfrin.gov.tw/News_Content.aspx?n=300&s=26754
趙惠群(1996)。聽魚說話臺灣魚類故事,台北市。聯經
楊冠政(2002)。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取自http://163.21.236.197/~envir2/documents/journal/vol1_1.pdf
楊孟軒(2019)。消失中的瑰寶:臺灣原生淡水魚的滅絕危機。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56wds
曾晴賢、王子元(1999)。臺灣淡水魚類多樣性。科學月刊,0354。取自http://resource.blsh.tp.edu.tw/science-i/content/1999/00060354/0012.htm#%E9%9D%A2%E8%87%A8%E7%9A%84%E5%8D%B1%E6%A9%9F
彭健禮(2019)。「銅鑼「鬥魚選美」15日登場 比長比豔麗」。自由時報。2022年1月19檢索。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Miaoli/breakingnews/2914236
傅麗玉(2004)。原住民生活世界的科學-醃苦花魚篇。原住民教育季刊,35,5-28。
陶天麟(2008)。臺灣淡水魚類保育現況及其威脅因素之專家意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q67ar
陳榮宗、何平合、李訓煌(2003)。外來種淡水魚類及蝦類在臺灣河川之分布概況。特有生物研究,5(2), 33-46。取自https://www.tesri.gov.tw/Uploads/userfile/A15_2/2019-09-24_0946303998.pdf
陳冠如、黃家富、楊順德、劉富光(2013)。臺灣本土淡水觀賞魚的繁養殖。農業生技產業季刊,(34),35-42。2021年12月23檢索。取自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140709001-201307-201407100010-201407100010-35-42
陳佳利(2010)。寂寞溪塘。我們的島。取自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708
許世璋(2001),我們真能教育出可解決環境問題的公民嗎﹖--論環境教育與環境行動,中等教育,52:2卷頁52-75。
洪萱芳、顏瓊芬、張妤萍、洪韶君(2016)。以偏鄉國小為場域之地方本位環境教育課程省思。科學教育學刊,24(3),299-331。2022年01月10檢索。取自https://dcs-lib.ndhu.edu.tw:3802/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027507x-201609-201611160056-201611160056-299-331
邵廣昭(2021)。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取自http://fishdb.sinica.edu.tw, (2021-12-30)
林進材, 林香河(2012)。寫教案 : 教學設計的格式與規範。臺北市:五南
林文隆、蔡顯修、吳雪如(2007)。水圳水泥化對其間生物數量變動之影響。中華水土保持學報。取自http://trrn.wra.gov.tw/web/view1aef.html?id=1485f12e994000007015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台北:五 南。
汪靜明(2003)。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 環境教育學刊第2期P.9-46,臺北市。 取自https://envir.utaipei.edu.tw/var/file/83/1083/img/1227/197975937.pdf
李淑菁(2015)。找回課堂專注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5),178-181。
吳清山(2018)。教育名詞-地方本位教育。教育脈動,(14),1-1-013。
吳清山(2016)。教育名詞-混齡教學。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8,1-2。
朱耀沂(2005)。臺灣昆蟲學史話,台北,玉山社
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1)。秀姑巒溪洄游生物祭。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新聞稿。2021年12月23檢索。取自http://life.nthu.edu.tw/~labtcs/HKL2001/0424.htm
甘耀明(2001)。苦花勇士,您好。自由副刊。2021年12月23檢索。取自http://old.ltn.com.tw/2005/new/aug/19/life/article-1.htm
卡照 查勞(阮文彬)(2001)。《卑南溪原水向東流》。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台北。頁127-156
方力行 陳義雄(2002)。臺灣淡水魚的來龍去脈。科學發展,352期。取自http://203.145.193.110/NSC_INDEX/Journal/EJ0001/9104/9104-06.pdf
尹俞歡(2018)。水污染有多嚴重?全台25%河段中重度污染 不能飲用、灌溉。風傳媒,2018-03-05。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405773
Reigeluth, C. (1992). Elaborating the elaboration theor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40(3), 80-86
Marean。2016。涂可欣譯。地表最強入侵種。科學人雜誌。取自https://sakb.ylib.com/article/201601.7833。
Lewin, K. (1948).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In G.W. Lewin (Eds.), Resolving social conflicts (pp. 201-216). NY: Harper.
George S. Myers (1949)。Salt-tolerance of Fresh-water Fish Groups in Relation to Zoogeographical Problems。Bijdragen Dierkunde, Vol. 28: 315-322。2021年12月23檢索 取自http://people.wku.edu/charles.smith/biogeog/MYER1949.htm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76). The Belgrade charter. 2021年12月23, 取自https://naaee.org/sites/default/files/153391eb.pdf
遠藤朱萌,石井伸弥,菊池尚子,名和玲子,豊田恵美,斉藤千映美(2010)。タナゴ Acheilognathus melanogaster を題材とした環境教育プログラムの実践:小学校の総合的な学習の時間を通して。宮城教育大学 環境教育研究紀要 第 12 巻,取自http://www.eec.miyakyo-u.ac.jp/meme/data/kiyou12/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