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1.147.9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楊奕
作者(英文):YI YANG
論文名稱:《tjemenun 做一個織布的人》創作自述
論文名稱(英文):Tjemenun,Being a Weaver: An Artistic Statement
指導教授:王昱心
指導教授(英文):Yu-Hsin Wang
口試委員:劉亮延
陳怡方
口試委員(英文):Liang-Yen Liu
Yi-fang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學號:610875004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8
關鍵詞:sicawvan織布tjvangas家族敘事創作實踐
關鍵詞(英文):weaving (tjemenun)family (tjvangas)narrativecreative practic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3
  • 收藏收藏:0
從學習織到發現家中的一塊布(sicawvan),那些過往未曾觸碰及瞭解的,都因為織布(tjemenun)開始串聯起來。不同生命經驗的連結,讓不同空間的我們有了對話。
而藉著文獻回顧去追尋與家族相關織作記憶、從族語訪查去追尋布的名稱及來源,意外串聯起vuvu sudipaw、vuvu kingcu和我之間的記憶。又因vuvu kingcu的一句「anema su varung?」,讓我開始了做一個織布的人的這個念頭。

排灣族人用織布去記錄身邊所發生的事情,布對於我們而言就像是書籍。《tjemenun 做一個織布的人》是一個連結彼此生命經驗的過程,透過「織」去記錄發生的事情,也藉此際探問及梳理自己的生命脈絡。

《tjemenun 做一個織布的人》創作實踐分成四大系列,首先從影像裝置《衣櫥裡的織者》講述家族對於織布的記憶,軟雕塑《日記》則記錄著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而《包裹》系列講述因為vuvu的一句話,衍生出對於離世後被織布包裹著的想像,空間裝置《parualjis》由贈與織布的行為,講述織布如何讓人們產生連結。

關鍵字:sicawvan織布、tjvangas家族、敘事、創作實踐
From learning to weave to discovering a piece of fabric in my home (sicawvan), the previously untouched and unknown aspects are now interconnected through the act of weaving (tjemenun).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s allow us in different spaces to engage in conversation.

By conducting literature reviews to explore the weaving-related memories of my family and conducting inquiries into the names and origins of fabrics through the tribal language, unexpected connections between vuvu sudipaw, vuvu kingcu, and myself emerged. Furthermore, a simple question from vuvu kingcu, "anema su varung?" sparked the idea of becoming a weaver.

For the Paiwan people, weaving is used to record the events that occur around us, and fabric is like a book to us. " Tjemenun,Being a Weaver: An artistic Statement" is a process that connects our life experiences, using "weaving" to record events and, in doing so, explore and organize the context of our lives.

The creative practice of " Tjemenun,Being a Weaver: An artistic Statement" is divided into four main series. First, the visual installation "Weavers in the Wardrobe" narrates the family's memories of weaving. Second, the soft sculpture "Diary" records the experiences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Third, the "Wrapping" series tells the story of imagining being wrapped in fabric after passing away, sparked by a single sentence from vuvu. Last, the spatial installation "Parualjis" depicts the act of gifting woven fabric and illustrates how weaving creates connections among people.

Keywords: weaving (tjemenun), family (tjvangas), narrative, creative practic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創作目的及問題意識 7
第三節 創作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 創作學理基礎13
第一節 田野調查訪談分析 13
第二節 創作與敘事 25
第三章 創作實驗 40
第一節 技法 40
第二節 造型 43
第三節 轉化 48
第四章 創作表現及內涵 50
第一節 《衣櫥裡的織者》 51
第二節 《日記》 59
第三節 《parualjis》 65
第四節 《包裹》 72
第五章 創作反思 80
參考文獻 86
附錄 88
中文書目
許春美(2020)。《tjinenun nuwa paiwan排灣族的織布》。台東市:卡塔文化工作室
張至善主編;楊奕、黃雨葳、劉家妤、何姸蓉 著(2020)。《Varung迴念:接續排灣族織布記憶與技藝》。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王蜀桂著(2004)。《臺灣原住民傳統織布》。台中:晨星發行 何傳坤、廖紫均主編(2009)。《不褪的光澤=台灣原住民服飾圖錄》。 台中:國立自然 科學博物館
賴玉玲編(2018)。《織路繡徑穿重山:台灣原住民族服飾精品聯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尤瑪.達陸、施秀菊、吳佰祿作(2015)。《彩虹與蜻蜓:泰雅服飾與排灣璃珠的對話》。台北市:台灣博物館
簡明雄、王昱心主編(2020)。《纏繞Lemikalik》。屏東: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王力之 等/ 專文撰稿(2018)。《島嶼跫音: 臺灣南島當代藝術側記》。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影像文獻
神奈川大学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詳細画面https://www.irepository.net/il/meta_pub/detail 《ivucung誰迷了路》。https://www.ipcf.org.tw/zh-TW/Program/Program_Detail?programID=21081806314228434

網路資料
裹山紀行-彼時,會再回來的地方http://www.pulima.com.tw/Pulima/0308_21052700042113660.aspx
綴織畫
https://aat.teldap.tw/AATFullDisplay/30006198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