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2.249.13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顏如玉
作者(英文):Ju-Yu Yen
論文名稱:LINE 群組運用於幼兒園親師溝通之現況、效益、困境與改進策略
論文名稱(英文):Applying Messaging Technology in Teacher-Parent Communication- Current Implementation, Benefits, Challenges, and Improvements of Using LINE Group Chat
指導教授:陳慧華
指導教授(英文):Hui-Hua Chen
口試委員:施淑娟
林俊瑩
口試委員(英文):Shu-Chuan Shih
Chunn-Ying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
學號:610885004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8
關鍵詞:LINE群組幼兒園親師溝通
關鍵詞(英文):LINE chat grouppreschool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 LINE 群組運用於幼兒園親師溝通的現況、效益、困境與改進策略。透過質性研究方法,採用焦點團體以及半結構式的訪談法,分別訪談八位教保服務人員以及八位幼兒園家長,將蒐集之訪談內容、文獻資料和 LINE 群組對話的截圖記錄,進行整理、分析比較,並採以三角校正,獲得下列研究結論:
一、現況:LINE 群組設立動機包含介面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可即時傳遞訊息,目的為作為網路通知單,佈達班級、幼兒園訊息,並增進親師間情感交流。LINE 群組以團體公共事務的佈達與聯繫為主要目標,其內容包含(一)全園、班級事務與活動;(二)課程活動、幼兒學習表現;(三)幼兒群體行為問題;(四)突發事件處理與交辦;(五)親職教育相關資訊;(六)幼兒例行生活事項。
二、效益:(一)具有即時性與方便性,獲得親師間高度認同;(二)具有團體佈達的優點,節省溝通時間,增加溝通效率;(三)提高家長、幼兒對於課程的參與度;(四)家長對於公告訊息的閱讀率與接收度高,且可隨時查閱通知內容;(五)增進家長之間的交流與情感建立;(六)提供免費線上語音通話,方便聯繫家長。
三、困境:(一)訊息溝通時間不一致,未能達成親師間即時的互動溝通;(二)遣詞用字有失禮節、過度的情緒發言易造成溝通阻礙;(三)教保服務人員間的管理差異,影響群組的運作;(四)家長間的負面群起效應,影響班級和諧氣氛的營造;(五)LINE 群組的經營,增加教保服務人員的壓力與工作量;(六)過度依賴 LINE 群組為親師溝通的管道;(七)隔代教養、低社經地位者較無使用 LINE 的習慣與能力,無法接收到訊息或公告;(八)影響教保服務人員的私人時間,造成心理的焦慮與壓力。
四、改進策略:(一)訂定 LINE 群組使用公約,建立使用共識;(二)園長、園主任可加入群組,瞭解與掌握各班級群組的運作情形;(三)教保服務人員應培養正向的溝通觀念,建立專業、積極的態度從事親師溝通;(四)勿過度依賴 LINE 群組,應運用多元的溝通管道;(五)善用記事本的功能;(六)留意組織溝通的禮儀,以達到良善的溝通歷程;(七)LINE@ 生活圈社群的運用。
最後依據以上研究結果,對幼教現場實務措施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how LINE chat group was adopted to facilitate the contemporary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its pro and cons, benefit and challenge,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e study provides a sound and practical advice when preschool educators are using LING chat group to interact with parent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Eight preschool educators and eight preschool parents were interviewed respectively, using focus group approach and semi-structure interview approach. These interview content, researched publication, and LINE chat group communication dialogue were organized, cross-examined, and analyzed to form the conclusions. With abovementioned methodologies adopted, the study reach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I.Motivation of using the application includes its easy-to-access platform, its instant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and user friendly program design. LINE chat group serves as a good tool for e-news distribution, broadcasting of school and class information, and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The main objective of LINE chat group is to announce and communicate school public affairs, including (a) campus and class wide events and activities, (b) curriculum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related subjects, (c) addressing children group behavior issue, (d) extraordinary events management and assignment, (e) knowledge sharing of useful parenting information, and (f) children’s routine activities in school.

II.The benefits of LINE chat group include the followings: (a) its immediacy and convenience, which were highly recognized by parents and educators; (b) the application saves abundant communication time and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via group broadcasting; (c) it enhances parents and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the curriculum program; (d) Parents were pleased to constantly check announced message and read the message whenever they want without time restriction; (e) parent and teacher relationship were strengthened; and (f) its free online audio call function which makes the communication more economical.

III.The challenges of LINE chat group were observed as followings: (a) its varied communication time and lack of prompt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b) sometimes impolite expression in written and over emotional message lead to communication difficulty; (c) management inconsistency among educators would adversely impact on chat group operation; (d) sometimes parents may be effected by the other parents’ negative comments, which would impair the harmonized atmosphere in class; (e) LINE chat group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increases the pressure and workload of educators (f) treat LINE chat group as primary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tool and be over-dependent on it without considering other communication channel; (g) skipped generation families or families with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may be not used to or incapable of assessing to the application and therefore not be able to receive message or announcement; and (h) Educators’ off-work time may be occupied because of managing the LINE chat group’s correspondence, which increases educators’ anxiety and pressure.

IV.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ere considered as followings: (a) set up convention to guide LINE chat group users; (b) President and executive managers can join the chat group to supervise the operation in each class group; (c) educators shall be equipped with positive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order to build professional and constructive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experiences; (d) adopt multipl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o avoid over-depended on the LINE chat group as primary tool; (e) make good use of notepad function in the application; (f) mind the communication rules and maintain a virtuous interaction in the chat group; and (g) utilize LINE@ account to 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 quality.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0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0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0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0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09
第一節 親師溝通的意涵和重要性 09
第二節 親師溝通相關理論 16
第三節 即時通訊軟體LINE之發展與應用 22
第四節 以SWOT分析LINE群組運用於親師溝通之現況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8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44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47
第六節 研究倫理 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幼兒園運用LINE群組於親師溝通之現況 51
第二節 幼兒園運用LINE群組於親師溝通之效益 67
第三節 幼兒園運用LINE群組於親師溝通之困境 73
第四節 幼兒園運用LINE群組於親師溝通之改進策略 83
第五節 綜合討論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結論 99
第二節 建議 101

參考文獻 103
中文部份 103
英文部份 110

附錄一 參與研究同意函(教保服務人員) 113
附錄二 參與研究同意函(幼兒園家長) 114
附錄三 焦點團體訪談大綱(教保服務人員) 115
附錄四 個別訪談大綱(幼兒園家長) 116
附錄五 LINE 群組使用公約案例一 117
附錄六 LINE 群組使用公約案例二 118
壹、中文部分
LINE 商家報(2020年4月30日)。全新LINE官方帳號計畫說明。取自https://www.linebizblog.com.tw/%E5%85%A8%E6%96%B0line%E5%AE%98%E6%96%B9%E5%B8%B3%E8%99%9F%E8%A8%88%E7%95%AB%E8%AA%AA%E6%98%8E/。
內政部統計處(2020年6月)中華民國內政統計月報。取自https://ws.moi.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T2xkRmlsZS9zaXRlX25vZGVfZmlsZS85MDYyLzEwOTA2LnBkZg%3d%3d&n=MTA5MDYucGRm&icon=.pdf
尤薏茹(2010)。幼稚園運用部落格進行親師溝通之參與式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方姵茹(2017)。國小導師運用 LINE 通訊軟體於親師溝通現況與知覺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王宥鈞(2015)。國中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之行為意圖及滿意度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王美珍(2018)。以即時通訊軟體探討新北市幼教從業人員透過LINE進行親師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王淑俐(2012)。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三民。
王連生(1997)。親師合作樂無窮 ─ 論親師溝理念與技巧。班級經營,2(1),5-9。
石育倫(2011)。彰化縣偏遠地區小學教師與隔代教養家長之親師溝通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何秋燕(2019)。國小學童家長透過LINE與教師進行親師溝通之行為意圖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吳侑倢(2018)。談數位時代國小教師之網路使用行為現況。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6),172-178。
吳宗立(2002)。班級經營-班級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吳明隆(2013)。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淑文(2014)。幼兒園教師與家長應用即時通訊軟體溝通經驗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麗君(2015)。請問你用哪一個LINE溝通親師—睞/徠/賴/籟/瀨/癩。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5),200-201。
呂文堯、王維歆、郭倩彣、吳霽哲、李淑媚(2017)。推動室內設計技師高考之策略研究,建築學報,100,77-94。
呂君蕙(2014)。學前教師與特殊幼兒家長親師溝通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李君儀(2018)。國小初任教師親師溝通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李宛霖(2016)。影響國中小教師使用行動通訊軟體LINE於親師溝通之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李怡靜(2018)。醫院志工團隊運用即時通訊軟體與志工組織承諾之相關探討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李昕芮(2015)。幼兒園家長使用LINE App 進行親師溝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李秉芳(2017)。國中教師運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李俐誼(2012)。公立幼兒園教師親師溝通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李錫津(1997)。有溝不一定會通-親師溝通的理論與實務。班級經營,2(1),10-14。
李靜宜(2019)。國小導師班級經營和親師溝通 — 智慧型手機即時通訊軟體 LINE 親師群組的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市。
官佩蓉(2013)。花蓮縣陽光國小低年級教師親師關係及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林俊瑩、林淑華(2000)。哈伯馬斯(J.Habermas)「溝通行動理論」在親師溝通歷程中的啟示。研究資訊,17(2),70-75。
林美貞(2009)。南投縣國中教師組織溝通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巨流。
林莉玲(2016)。國小教師透過LINE 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以嘉義縣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市。
林慧萍(2019)。少子女化趨勢班級導師在班級經營上之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5),86-89。
林穎蓵(2015)。非都市型小學應用LINE於班級經營及親師溝通之成效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凃保民、黃月琴(2017)。行動即時通訊(LINE)與親師溝通─探究影響教師接受之正、負向影響因子。資訊社會研究,33,115-146。
凃保民、顏春枝(2017)。即時通訊軟體與行政溝通: 以台南市學校行政人員採用 LINE 為例。康大學報,7,83-98。
胡惠君(2015)。察覺 App 使用者之心智模式:以即時通訊軟體 LINE 為例。設計學報,20(2),25-42。
凌嬿茹(2015)。親師溝通效果與LINE的使用及家長教養模式之研究-以台中市Y國小低年級家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僑光科技大學,臺中市。
徐千惠(2006)。親師溝通。載於鄭燿男、陳怡靖(主編),班級經營-管理與實務取向。臺北市:華騰。
徐修德(2007)。管理中的溝通媒介與溝通效率研究。東方論壇,20(1),119-126。
徐敏容(2015)。哈伯瑪斯的批判理論對高齡教育教師專業之啟示。華醫學報,45(12),132-148。
徐嵐萱(2019)。格格不入?-不同族群親師溝通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涂怡如(2000)。論親師溝通的理論與實務。國教之友,556,14-22。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9年12月22日)。2019 年臺灣網路報告。取自https://report.twnic.tw/2019/assets/download/TWNIC_TaiwanInternetReport_219_CH.pdf
酒小蕙、謝佳容、張蓓貞、許智皓(2019)。以強弱分析子宮頸癌篩檢防治策略。婦癌醫學期刊,49,25-29。
國防部政風室(2019)。 LINE 來 LINE 去, LINE 出問題。清流雙月刊,20(1),10-14。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9年8月)。108 年持有手機民眾數位機會調查。取自https://ws.nd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hZG1pbmlzdHJhdG9yLzEwL2NrZmlsZS9hZjg2Nzg1Ny01YWE0LTRjZTYtODQ3OS00NzVhMWY5NTkyOGMucGRm&n=6ZmE5Lu2OS0xMDjlubTmiYvmqZ%2Fml4%2FmlbjkvY3mqZ%2FmnIPoqr%2Fmn6XloLHlkYot5YWs5ZGK54mILnBkZg%3D%3D&icon=.pdf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家菊(2013)。智慧型手機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評估-以LINE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市。
張峻嘉、張羨雯、林士彥(2016)。臺中市會展旅遊之SWOT分析。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4(2),138 – 153。
張進丁(2018)。先就業後升學?-SWOT 分析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4),65-67。
張慧玉(2017)。嘉義特殊教育學校關係行銷對家長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親師溝通為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教育部(2014年5月29日)。幼兒園教保專業知能研習實施辦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57
教育部(2016年12月01日)。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取自https://www.ece.moe.edu.tw/ch/preschool/.galleries/preschool-files/NEW1.pdf
教育部(2017年4月26日)。教保人員服務條例。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71
梁佳蓁(2016)。國小附幼實施品德教育親師聯絡簿之探究。幼兒教育年刊,27,25-45。
莊雅然(2017)。運用 LINE 通訊軟體輔助經營跨校教師社群之研究—以彰化縣藝術與人文輔導團為例。2017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675-681。
許書榮(2017)。從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探討警察對話與溝通(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縣。
郭明德(2002)。班級經營實務-教師如何與家長做有效的溝通。空大學訊,301,64-74。
陳又瑄(2016)。幼兒園教師與新住民家長親師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仕宗(1997)。溫馨的雙向互動─談親師溝通。班級經營,2(1),15-20。
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怡潔(2015)。國小教師透過LINE 進行親師溝通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春梅、林淑珍(2007)。親師互動策略之探討-教師與家長的家庭功課。第7 屆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徵件暨成果發表會高職組成果集,臺北市。
陳昭吟(2010)。從少子女化下談如何建立良好親師關係。教育趨勢導報,37,125-134。
陳桂凰、蘇育令(2020)。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22(3),49-78。
陳啟昌(2009)。台東縣外籍配偶親師溝通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陳淑惠(2017)。應用網路社群軟體在國小親師溝通之研究-以LINE App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慧華(2021)。淺談 LINE 於班級親師溝通的運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1),217-222。
彭慧怡(2018)。倫理氣候對組織信任與知識分享關係之研究-以國小班級 LINE 群組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玉娣(2010)。輔導新手教師親師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童巧雯、邱淑惠(2013)。非試不可(Facebook)--另類的幼兒園親師交流。2013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臺中市,223。
黃月琴(2015)。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於親師溝通之研究-以 LINE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
黃音霓、陳星沐(2015)。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行為之研究—以LINE為例。圖文傳播藝術學報,6,345-352。
黃瑞祺(2007)。批判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黃嘉雄(2016)。運用SWOT分析於校本課程發展之要領。教育脈動,7,21-34。
黃蕙娟(2014)。臺灣地區運動觀光發展之策略性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8(1),1-9。
楊欣怡(2017)淺論學校如何運用 LINE@社群行銷平台提升學校品牌形象。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6),114-118。
楊清貴(2009)。幼稚園教師使用班級網站進行親師溝通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勝任、王淑慧(2007)。E化溝通模式在親師溝通的效能與限制研究。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16-22。
楊憲章、侯世光(2017)。國中校長應用溝通理論探究校園衝突管理策略──來自七位校長的經驗。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3(4),41-64。
楊豐兆、傅議鋒、常棕盛(2017)。學生與校務行政人員使用即時通訊軟件對組織管理之研究。管理資訊計算,6(S3),186-195。
楊麗櫻、陳棟樑、陳俐文(2019)。國小學童家長運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進行親師溝通行為意圖與滿意度之研究。兩岸職業教育論叢,3(1),44-57。
葉克樓(2015)。智慧型裝置 LINE 群組與紙本家庭聯絡簿於親師溝通成效之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臺南市。
葉重新(201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詹孟潔(2015)。Parents education or educate parents。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2),12-13。
詹慧珊(2019)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組織溝通之個人效益研究-以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廖祝雍、李介至(2016)。員林市公立幼兒園之需求評估及發展策略:以SWOT分析為例。中州學報,30,103-114。
管倖生、王明堂、王藍亭、李佩玲、高新發、黃鈴池、…盧麗淑(2010)。設計研究方法(第三版)。臺北市:全華出版社。
維基百科全書(2019)。LINE。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LINE。
翟彗鏵(2019)。幼兒園親師溝通運用社群軟體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苗栗縣。
趙品灃、莊梅裙(2019)。LINE 進行親師溝通、家長參與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工業科技教育學刊,12,115-132。
劉育其(2020)。幼兒園家長使用社群軟體進行親師溝通成效之探討─以 LINE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南投市。
劉佳蓉(2015)。臺北市國中特教教師親師溝通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潘淑滿(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佩玲(2018)。使用LINE與親師溝通之研究-以金門縣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蔡昌宏(2015)。運用網路即時通訊軟體對親師溝通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區公立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蔡淑汝、吳明德、林廷華(2017)。高雄市國小家長對家庭聯絡簿與LINE運用親師溝通之研究。高苑學報,22,133-150。
蔡燕平(2004)。組織採用即時通訊軟體與組織溝通之研究-以 MSN Messenger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鄧素君、方志華(2018)。關懷取向的弱勢家庭親師溝通。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291-297。
盧宗緯(2015)。網路社群應用於班級經營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1),141-144。
蕭仲廷(2012)。論家長參與類型與親師溝通。休閒與社會研究,5,63-75。
薛逸珊(2019)。教師面對親師溝通的困境及因應之道。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4),111-114。
謝政勳(2016)。SWOT 分析應用於社區發展經營策略研究—以參與農村再生培根計畫之社區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6(3),1-44。
韓長澤(2011)。數位時代的來臨對教育的影響。研習資訊,28(6),5-10。
貳、英文部分
Adams, K. S., & Christenson, S. L. (2000). Trust and the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 examination of parent–teacher difference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grade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8(5), 477-497.
Barrella, E. M. (2012). Strategic planning for a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system: A SWOT-based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 and implementation guidance for transportation agencie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tlanta, GA.
Cameron, A. F., & Webster, J. (2005).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emergi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stant messaging in the workplace. 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 21(1), 85-103.
Can, M. H. (2016). Use of mobile application: Mean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lass teacher. World Journal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urrent Issues, 8(3), 252-257.
Clay S. (2005). Communicating with parents: Strategies for teachers. The School Community Journal, 16 (1), 117-130.
Coelho, V (2019). Predictors of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during infant transition to childcare in Portugal,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189(13), 26-40.
Derks, D., & Bakker, A. B. (2014). Smartphone use, work–home interference, and burnout: A diary study on the role of recovery. Applied Psychology, 63, 411-440.
Gupta, A. & Li, H. & Sharda, R. (2013). Should I send this message?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interruptions, social hierarchy and perceived task complexity on user performance and perceived workloa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55,135-145.
Habermas, J. (1979) Communicative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 Boston: Beacon Press.
Janesick, V. J. (1944). The danc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Metaphor, methodolatry, and meaning.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p. 209-219). Sage Publications, Inc.
Mansi, G., & Levy, Y. (2013). Do instant messaging interruptions help or hinder knowledge workers’ task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33(3), 591-596.
Nardi, B. A., Whittaker, S., & Bradner, E. (2010). Interaction and outeraction: Instant messaging in action. In H. Donelan, K. Kear, & M. Ramage (Eds.), On LINE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pp. 102-120). Oxon, UK: Routledge
Natale, K., & Lubniewski, K. (2018). Use of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among educational professionals and families. l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10 (3), 377-384. doi: 10.26822/ iejee.2018336196
Ng, S. W., & Yuen, G.(2015). Exploring teaching professionals' constraints in implementation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school education.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91, 1077-1081.
Olmstead, C. (2013). Using technology to increase parent involvement in schools. TechTrends, 57(6), 28-37.
Philip, J., Najmi, H., Orudzheva, L., & Struckell, E. (2017). Work life overlap in the millennial generation: The role of ubiquitous technology.Journal of Strategic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12(1),80-98.
Prokopiadou, G. (2011). Us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school administration: Researching greek kindergarten schools. Educational 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 Leadership, 40(3), 305-327
Samset, K. (2010). Early project appraisal: Making the initial choices. Hampshire, UK: Palgrave Macmillan.
Urden, L. D. (2003). Don’t forget to ask : Using foucus group interview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Thousand Oaks, CA: Sage.
Wilford, S. (2004). The role of families in your program. Scholastic Early Childhood Today, 19(1), 18-19.
Weihrich, H. (1982). The TOWS matrix--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Long Rang Planning, 15(2), 52-64.
Caner, H.A. & Tertemiz, N. (2015). Beliefs, attitudes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A study on prospective teachers.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86, 155–16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