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2.108.24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鄭汝悅
作者(英文):Ju-Yueh Cheng
論文名稱:音樂活動方案增進發展遲緩幼兒社交技巧歷程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 Case Study of Using Social Skill Program Combine Music Activity to Improve the Social Skill of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指導教授:鍾莉娟
指導教授(英文):Li-Chuan Chung
口試委員:鄭雅莉
蘇育代
口試委員(英文):Ya-Li Cheng
Yu-Tai 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
學號:610886005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關鍵詞:音樂活動方案發展遲緩幼兒社交技巧
關鍵詞(英文):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music activitysocial skill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音樂活動方案增進發展遲緩幼兒社交技巧之歷程,以兩名發展遲緩幼兒為研究對象,採行動研究,藉由研究過程中的幼兒活動參與過程、觀察紀錄表、教學省思表、教師訪談表等研究工具,了解音樂活動方案對展遲緩幼兒社交技巧之影響。
經十週的研究歷程,研究結果發現音樂活動方案對於發展遲緩幼兒增進社交技巧能力確實有幫助。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相關建議,以提供給未來研究者以及教學者之參考。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編製音樂活動方案的歷程可分為二大階段,分別為「擬訂」、「執行與循環修正」,且是滾動式的,除此之外,編製音樂活動方案的歷程能提供研究者在教學方面的自省、成長機會。
二、音樂活動方案對發展遲緩幼兒在社交技巧之學習歷程有正向提升的輔導效果。
(一)發展遲緩幼兒在參與音樂活動方案後,在增進「適當表達自己內心想法或感受」歷程研究結果是正向提升的輔導效果。
(二)發展遲緩幼兒在參與音樂活動方案後,在增進「調整自己的行動,遵守不同的活動規則」歷程研究結果是正向提升的輔導效果。
(三)發展遲緩幼兒在參與音樂活動方案後,在增進「聆聽他人說話或想法,並正向回應」歷程研究結果是正向提升的輔導效果。
(四)發展遲緩幼兒在參與音樂活動方案後,在增進「與他人分工合作」歷程研究結果是正向提升的輔導效果。
(五)發展遲緩幼兒在參與音樂活動方案後,在增進「同理他人,並與他人
互動」歷程研究結果是正向提升的輔導效果。
三、班級導師對於發展遲緩幼兒參與音樂活動方案給予肯定,以及具體的建議,而其中一位家長亦表示其幼兒在互動對象方面的進步。整體而言,音樂活動方案對於發展遲緩幼兒、研究者以及普通幼兒在不同面向都有正向影響。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how music activity influenced social skills of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Two preschool students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who were received special education services were targeted participants of current study. The case study was used for the research. Direct observations, children’s responses,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feedbacks from children’s classroom teachers were collect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interventions.
After ten week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have improved their social skills after music activity intervention.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r has made sugges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field practices as well as future study.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Social Skill Program Combine Music Activity was able to improved the social skill of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2. After program, children’s classroom teachers were give more positive support and recognition to the Social Skill Program Combine Music Activity.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第五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發展遲緩幼兒的身心特質與需求 7
第二節 社交技巧的內涵與理論基礎 16
第三節 音樂活動的內涵與理論基礎 27
第四節 音樂活動應用於特殊教育之相關研究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設計 4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0
第五節 音樂活動方案 52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1
第七節 研究信效度與研究倫理 6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編制音樂活動方案之歷程 65
第二節 發展遲緩幼兒社交技巧學習之歷程 82
第三節 教師對於音樂活動方案的看法與建議 10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 結論 119
第二節 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5
附錄 139
附錄一 幼兒基本資料表 139
附錄二 教師同意書 140
附錄三 家長同意書 141
附錄四 家長訪談大綱(教學前) 142
附錄五 家長訪談大綱(教學後) 143
附錄六 教師訪談大綱(教學前) 144
附錄七 教師訪談大綱(教學後) 145
附錄八 音樂活動積分卡 146
附錄九 教學活動省思表 147
附錄十 社交技巧檢核表 148
附錄十一 觀察紀錄表 149
附錄十二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身心障礙之社會技巧課程學習能力指標 150
附錄十三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之社會領域學習能力指標 151
附錄十四 十九堂音樂活動方案 152
附錄十五 音樂活動方案之教案範例(向度一:與自己) 157
附錄十六 音樂活動方案之教案範例(向度二:與他人) 160
附錄十七 音樂活動方案之教案範例(向度二:與環境) 163
附錄十八 音樂活動之類型分類 166
一、中文部分
二保泉(2004)。發展疾患。載於篠田知璋和加藤美知子(主編),標準音樂治療入門(陳美如譯,346-379頁)。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王乃嫻(2011)。互動式鋼琴音樂活動對國小自閉症兒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王淑玲(2020)。團體音樂活動對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老人身心健康之探討-以台中市某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王煜琪(2014)。擊樂及歌唱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伴隨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注意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王璧如(2014)。讓星星不再孤獨-團體活動中同儕的介入對提升亞斯伯格症兒童人際關係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9)。人口統計資料處。取自https://www.stat.gov.tw/np.asp?ctNode=3606&mp=4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9)。衛生統計資料處。取自https://www.stat.gov.tw/np.asp?ctNode=3609&mp=4
方美月(2012)。音樂活動教學方案增進發展遲緩幼兒的動作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方韻筑(2017)。歌唱音樂活動提升成年自閉症者語言之聲調及構音能力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朱文雄(1999)。班級經營。高雄市:復文。
朱蓮親(2012)。音樂活動對自閉症幼兒問題行為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汪彥青(2003)。音樂治療的定義。載於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作者群(主編),音樂與治療(頁 20-35)。新北市:星定石文化。
週文麗、鄭麗珍、林惠芳(2000)。台灣早期療育的發展與未來展望。文教新潮,5,7-12。
週筠珍(2012)。以融合式遊戲團體提昇自閉症兒童社會遊戲層次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杜宜展(譯)(2008)。幼兒行為觀察與輔導(原作者:Jillian Rodd)。台北市:五南。
林麗英(1998)。家有學語兒-遊戲篇:幼兒語言遊戲。台北市:信誼。
林奏延、長庚兒科精英醫療團隊(2016)。華人育兒百科。台北:親子天下。
林柔含(2017)。多感官音樂教學活動對國小自閉症學生注意力成效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林坤燦(1996)。行為改變原理與策略之運用。載於黃政傑(主編),行為改變與學習策略(71-92頁)。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林芳如、鈕文英(2006)。國中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訓練方案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4,1-28。
林貴美(1991)。音樂活動介入對中度智能不足兒童之學習不專注行為與語文學習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貴美(1994)。啟智班音樂教材彙編。台南市:台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林宛萱(2009)。音樂活動於腦性麻痺兒童粗大動作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復文吳書。
何盈婷(2013)。多元智能理論應用於音樂活動對自閉症學生學習注意力持續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何華國(2013)。啟智教育研究(第二版)。台北:五南。
何華國(2007)。特殊幼兒早期療育。臺北市:五南。
吳武典(2004)。特殊教育的基本原理。載於何英奇(主編),心理與特殊教育新論,193-220。台北市:心理。
吳幸如、黃創華、李招美、李玉珊、何采諭、盧鴻文、李家雯(譯)(2017)。音樂治療理論與實務(原作者:William. Davis, & Kate. Gfeller, & Michael.Thaut)。台北: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2001)
吳幸如(2003)。奧福取向音樂治療。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22(1),149-166。
吳幸如、黃創華(2006)。音樂治療十四講。新北市:心理。
吳素君(2011)。音樂教學活動對增進國小特教班學生社會技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吳佳蒨、鈕文英(2012)。社交技巧訓練對高功能自閉症及亞斯柏格症者介入成效之後設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7(2),29-57。
吳芊霈(2010)。融合式小團體音樂活動對學前智能障礙兒童社會行為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李惠瑛(2011)。音樂照護活動對高齡者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李宗璇(2010)。同儕互動課程對增進亞斯伯格症兒童社交技巧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玲玉、何函儒(2017)。多感官音樂活動促進多重障礙幼兒持續注意力與肢體動作之學習成效。特殊教育學報,45,25-54。
李欣潔(2016)。以音樂活動增進國小中重度自閉症學生社交技巧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品麒(2011)。音樂活動對自閉症學童與同儕互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翊欣(2018)。音樂活動對自閉症兒童語言表達及自我刺激改善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李慶良(2002)。美國一九九七年IDEA修正案的研究。特殊教育叢書,9101,57-114。
曾筱倩(2011)。運用社會故事提升輕度智能障礙幼兒社交技巧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邱上真(2004)。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臺北:心理。
黃榮真(1994)。國小啟智班學童音樂治療研究。特教園丁,10(1),25-28。
黃榮真、邱子華(2010)。開啟特殊需求幼兒人際互動的一扇窗─自編兒歌教學活動對學前融合班特殊需求幼兒人際互動之成效探討。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2,1-24。
簡上仁(2001)。台灣福佬語語言聲調與歌曲曲調的關係及創作之研究。台北市:眾文圖書。
張春興(198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淑娟(2013)。以音樂教學活動改善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張茂英、張瑛(2017)。幼兒‧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志光。
張淑娟(2013)。以音樂教學活動改善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張嘉琦(2017)。桌上遊戲增進國小自閉症學童社會技巧之成效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瓊丰(2018)。音樂活動對於國民小學學童學習效益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台中市。
張筱雲(2010)。音樂活動發展融合班帅兒美語表現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張雅淳(2015)。音樂活動對自閉症兒童認識情緒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英鵬(2001)。反應個別差異的教學模式—協同教學、合作學習與同儕指導。創刊號,41-53。
張媛媛(2003)。藝術治療對國小學習障礙兒童提昇注意力的輔導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03)。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台北:心理。
胡幼慧編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郭又方、林坤燦、曾米嵐(2006)。台灣融合教育的實施與展望。東華特教,56,1-9。
郭為藩(1993)。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文景。
郭盛城(2009)。社會故事融入社交技巧訓練方案對增進國小亞斯伯格症學生同儕互動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雅婷(2011)。社會技巧訓練方案對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課堂學習適應行為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斐君(2013)。奧福音樂教學活動對國小疑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陳幗眉、洪福財(2004)。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陳采緹(2010)。發展遲緩兒童家長參與家庭中心取向教育方案(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學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惠珊(2008)。學齡前兒童—點解兒童要社交。新界屯門: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
陳若琳(1999)。臺灣幼兒社會能力量表之編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H88-2413-H-030-181),未出版。
陳宛萱(2013)。社交技巧訓練方案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同儕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榮華(1986)。行為改變技術。台北市:五南。
陳瀅巧(2014)。融合活動課程對國小特教班學生社交技巧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逸之(2014)。以桌上遊戲課程促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與普通班同儕融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淑文(2005)。談卡爾‧奧福「原始自然型」(Elemental Style)的教育理念。奧福教育年刊,7,75-90。
陳淑瑜(2004)。發展音樂治療的理論與應用。國小特殊教育,42,10-22。
蔡昀家(2010)。應用奧福音樂治療教學方案於改善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童不專注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蔡宛錚、王欣宜(2016)。融合幼兒園社會技巧教學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9,1-22。
蔡雨軒(2013)。統合式遊戲團體對提升智能障礙兒童社交技巧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蔡沛吟(2015)。繪本融入社會技能教學方案對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同儕互動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蔡侑欣(2014)。「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社會技巧領域能力指標」在國小特殊教育班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蔡怡姿(2010)。多媒體結合同儕教導之社交技巧案對國小資源班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蔡明富(1998)。融合教育及其對班級經營的啟示。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349-380。
蔡瑞洪(譯)(1994)。不要低估你的孩子:如何發現孩子的潛能(原作者:M.Stoppard)。台北市:信誼。
孟瑛如、吳東光(2004)。非語文學習障礙兒童社會技能課程互動多媒體材之設計與探討(三)。行政院國家科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3-2520-S-134-003)。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許沛雯(2011)。以遊戲提昇特教班學生類化社交技巧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盧彥蓁(2009)。音樂活動對融合班中發展遲緩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之研究~以兩位發展遲緩幼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盧明、柯秋雪、曾淑賢、林秀錦(2013)。早期療育。新北市:心理。
游佳蓁(2014)。打擊音樂活動對增進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智能障礙者社交技巧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游碧鳳(2016)。音樂活動對幼幼班幼兒札向情緒及人際互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鄭惠文(2013)。電腦劇本編寫策略增進國小亞斯伯格兒童社會互動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鄭雅莉(2012)。繪本教學介入發展遲緩幼兒同儕互動之個案研究。特殊教育季刊,124,37-54。
鄭方靖(2012)。當代五大音樂教學法。高雄市:復文。
鄭如晶(2007)。音樂活動對學步兒音樂反應及人際互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鄭昭明(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學富文化。
蕭瑞玲、孟瑛如(2016)。注意力交響樂:運用音樂活動改善孩子的注意力。新北市,心理。
劉素君、林清文 (2007)。國中教師班級經營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 29(1),1-24。
劉慧君(2013)。桃園地區國小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音樂教師之奧福教學法實施現況與看法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鄒啟蓉(2004)。建構接納與支持的班級文化:學前融合班教師促進普通與發展遲緩幼兒,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7,19-38。
萬育維(2001)。早期療育中心角色與定位之研究。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報告(編號:NOI-CBI-089-022)。花蓮:慈濟大學。
陶蕃瀛 ( 2002 )。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23,33-48。
傅秀媚(1997)。特殊幼兒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葛守真(1994)。特殊教育之音樂治療。社會科教育學報,2,173-209。
葉心儀(2019)。臺灣1985-2017年五大音樂教學法相關學位論文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賴麗敏、黃文三(2012)。多元文化的社會下幼兒自我概念的發展研究。兒童照顧與教育,1,21-40。
賴怡伶(2016)。桌上遊戲應用於提升特殊需求幼兒社會互動技巧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謝鴻鳴(2000)。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簡介。國教世紀,190,33-37。
顏寧(譯)(2013)。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原作者:Sharan B. Merriam)。台北:五南。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9)。新生兒篩檢歷年成果表。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083&pid=401
教育部統計處(2018)。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類特殊教育概況。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brief/%E9%AB%98%E7%B4%9A%E4%B8%AD%E7%AD%89%E4%BB%A5%E4%B8%8B%E5%AD%B8%E6%A0%A1%E8%BA%AB%E5%BF%83%E9%9A%9C%E7%A4%99%E9%A1%9E%E7%89%B9%E6%AE%8A%E6%95%99%E8%82%B2%E6%A6%82%E6%B3%81.pdf
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20)。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10
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3)。特殊教育法。取自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9136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9)。108學年度身心障礙學生適性輔導安置。取自https://www.set.edu.tw/actclass/act/
教育部(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身心障礙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20)。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10
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0)。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31
教育部(2000)。教育大辭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0)。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31
藍亦禾(2012)。聲調性音樂歌唱活動提升國小重度自閉症兒童語言表達能力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二、英文部分
Ayoub,C.C., & Fischer, K.W.(2006). Developmental Pathways and Intersections among Domains of Development.In K.McCartney &D.Phillips(EDs.), The blackwell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Malden, MA:Blackwell.
American Music Therapy Association (1999). Music therapy and young children.Retrieved from: http://www.musictherapy.org/assets/1/7/MT_Young_Children_2006.pdf
Anita, C. (2014, July 22). How playing an instrument benefits your brain [Audiopodcast ]. Retrieved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0JKCYZ8hng
Bowe, F. (2007).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Birth to eight: Recording for the Blind & Dyslexic.
Beirne-Smith, M., Patton, J. R., & Kim, S. H. (2006). Mental retard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Caldarella, P., & Merrell, K. W. (1997). Common dimensions of social skill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taxonomy of positive behaviors. The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6(2), 264-278.
Campabello, N, De Carlo, M. J, O’Neil, J, & Vacek, M. J. (2002). Music Enhances Learning .Saint Xavier University & Sky Ligh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ield-Based Masters Program. Il: Chicago.
Coyne, N.M., Dwyer, M.L., Kennedy, M., & Petter, N.M. (2000). The effects of systematic implementation of music on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of the special needs student.
Chiago, IL: Saint Xavier university& IRI/Skylight Field Based Masters progra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52644).
Dunlap, L. L. (1997). Infants, toddlers, and preschoolers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s. In L. L. Dunlap (Ed.), An introduction to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pp.50-72).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Farlow, L. J., & Snell, M. E. (2006). Teaching self-care skills. In M. E. Snell, & F. Brown (Eds.), Instruction of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6th ed., pp. 328-374).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NY:Basic Books.
Guralnick, M. J. (2001). Social competence with peers and early childhood inclusion: Need for alternative approaches. In M. J. Guralnick (Eds.), Early Childhood Inclusion: Focus on change (pp. 481-502). Baltimore, MA: Paul H. Brookes.
Hallam, S., & Council, M. E. (2015). The power of music: A research synthesis of the impact of actively making music on the intellectual, social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International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 Centre (iMerc).
Horn, E. M., & Childre, A. (1996). Assessing adaptive behavior. In McLean, M., Bailey, Jr., D. B., & Wolery, M. (Fds.), Assessing infants and preschoolers with special needs (2nd ed., pp.462-490).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formation Center forChildren and Youth with Disabil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71025).
Lowman, D. K.(2004). Self-care skills. In F. P. Orelove, D. Sobsey, & R. K. Silberman (Eds.), Educating children with multiple disabilities: 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4th ed., pp. 609-638).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Mattson, B. (2002). Related Service (2nd ed.). National Information Center for Children andYouth (NICHCY )News Digest, p22. Washington, DC: National
Maudale, P. (1997). Music: an invitation to listening, language and learning. Early childhood connections: the journal of music and movement-based learning. V3, No. 2.
Mathur, S. R.,& Rutherford, R. B.(1996).Is social skills training effective for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or behavioral disorders? Research Issues and needs. Behavioral Disorders,22,21-28.
Menon, V., & Levitin, D. J. (2005). The rewards of music listening: response and physiological connectivity of the mesolimbic system. Neuroimage, 28(1), 175-184.
Merrell, K.W. & Gimpel, G. A.(1998). Social Skill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J:Lawrence Erlbaum.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al Restructuring and Inclusion (1994). National Study of Inclusive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375606).
Samanci, O. (2010). Teacher views on social skills development i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Education, 131(1), 147-157.
Shokoff, J. P., & Meisels, S. J. (1990).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The evolution of a concept.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3-31.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Samanci, O. (2010). Teacher views on social skills development i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Education, 131(1), 147-157.
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2004)
Teske, P. W. (1989). Beginning musical strategies with social implications for level v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Baltimore county. Recent Trends In Curriculum, P34. Maryland: Loyola College.
Kirk, S.A.,& Gallagher, J.J.(1983).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 Boston:Houghton Mifflin.
Walker, H. M., Ramsey, E., & Gresham, F. M. (2004). Antisocial behavior in school:Evidence-based practices. Belmont, CA: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
Westling, D. L., & Fox, L. (2004). Teaching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Wilson, R. (2003).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early years: Routledge.
(此全文20261011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