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7.152.6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吳麗君
作者(英文):Lee-Chun Wu
論文名稱:三位聽覺障礙兒童家長親職經驗與遠距視訊教學經驗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 Case Study of Parenting and Distance Video Teaching Experiences of Three Parents with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指導教授:鍾莉娟
指導教授(英文):Li-Chuan Chung
口試委員:楊熾康
錡寶香
口試委員(英文):Chih-Kang Yang
Pao-Hsiang Ch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
學號:610886010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8
關鍵詞:聽覺障礙兒童聽覺障礙兒童家長聽覺口語法遠距視訊教學
關鍵詞(英文):parentschildren with hearing-impairmentauditory-verbal therapydistance teachi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6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作為一個個案研究,旨在探討三位聽覺障礙兒童的家長之親職經驗與參與遠距視訊教學的經驗,藉此了解他們在早期療育、親職壓力與遠距視訊教學下的經驗歷程。本研究以聽覺障礙兒童的家長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法來探討以下三項研究主題:(一)家長協助孩子進入早期療育的經驗,(二)家長自身的親職經驗,以及(三)家長協助孩子進行遠距視訊教學之歷程。
本研究的研究結論有三:(一)聽覺障礙兒童的早期療育機會與療育場域的選擇性太少;(二)聽覺障礙兒童家長的陪伴壓力大、輔具知識缺乏與補助金不足;(三)聽覺障礙兒童家長教學知能缺乏與對數位資訊的掌握有明顯的落差。
The purposes of this case study were to examine the parenting experiences of three parents with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and their experiences with distance online teaching, in order as well as to understand the parents’ experiences with early intervention, parental pressure, and distance online teaching.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are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to explore three research themes: (a) parental experiences in helping their children enter early intervention, (b) indivdual own parenting experiences, and (c) parental experiences in helping their children during online teaching.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s follows: 1) there is too little choice in early intervention opportunities and care settings for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2) parents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have high companionship stress, lack knowledge of assistive devices and inadequate subsidies; 3)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lack knowledge of teaching and have a significant gap in their knowledge of digital information.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五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聽覺障礙兒童與早期療育 9
第二節 教育聽覺障礙兒童之方法 16
第三節 聽覺障礙兒童家長親職壓力 25
第四節 遠距視訊教學之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1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3
第五節 研究倫理與信效度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聽覺障礙兒童家長之早期療育經驗 61
第二節 聽覺障礙兒童家長之親職歷程 69
第三節 聽覺障礙兒童家長使用遠距視訊教學之經驗 81
第四節 綜合討論 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5
參考文獻 109
中文部分 109
英文部分 126
附錄一 訪談導引 129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131
附錄三 研究檢核函 133
中文部分
Joanna Nichols(1996)。實施「聽覺口語法」教導我的極重度聽障孩子的成效。特殊教育季刊,59,38-44。
ViewSonic(2020)。ViewSonic X「溫老師備課Party」攜手提升數位師資!【Yahoo!新聞】。線上檢索日期: 2021年10月13日。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viewsonic-x-%E6%BA%AB%E8%80%81%E5%B8%AB%E5%82%99%E8%AA%B2party-%E6%94%9C%E6%89%8B%E6%8F%90%E5%8D%87%E6%95%B8%E4%BD%8D%E5%B8%AB%E8%B3%87-%E7%B4%A0%E9%A4%8A100%E7%A7%91%E6%8A%80%E9%A0%98%E8%88%AA-034600111.html
王文惠(2009)。接受聽覺口語法訓練之國小低年級聽障生的學校適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王建傑(2018)。數位遊戲化的聽覺口語法輔助工具之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元建助聽器(2020a)。想買助聽器?三分鐘看懂台灣各品牌評價》新手必看!【元建助聽器】。線上檢索日期: 2021年11月07日。取自:https://www.digibionic.com/%E5%8F%B0%E7%81%A3%E5%8A%A9%E8%81%BD%E5%99%A8%E5%93%81%E7%89%8C%E9%81%B8%E6%93%87
元建助聽器(2020b)。助聽器價格及推薦大整理》國產助聽器比價中心!【元建助聽器】。線上檢索日期: 2021年11月07日。取自:https://www.digibionic.com/%E5%8A%A9%E8%81%BD%E5%99%A8%E5%83%B9%E6%A0%BC%E4%BB%8B%E7%B4%B9%E6%96%87
王振德(2000a)。手語。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線上檢索日期: 2020年05月03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170/
王振德(2000b)。殘餘聽力。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線上檢索日期: 2020年10月27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1353/?index=1
王庭萱、王笙諭、張綺芬(2020)。台北地區0~3歲聽損嬰幼兒於醫學中心接受整合性早期療育之語言治療成效初探。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42,1-14。
李芃娟(1997)。聽覺障礙學童輔助工具使用之調查研究。臺南師院學報,30,315-337。
李芃娟(1998)。聽覺障礙兒童教學方法。臺南:國立臺南師院特殊教育中心印行。
李明洋、林妙、楊盛吉、徐文林(2008)。助聽器公司銷售員提供國小聽力損失學童助聽器服務情形之探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8,31-49。
李淑玲(2010)。在家教育的肢體障礙學生實施遠距教學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1,17-55。
李曼曲(2016)。以家庭為中心的早期療育發展沿革。國教新知,63(4),46-54。
李維倫、賴憶嫺(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275-321。
李曉華、劉淑嫻(2005)。現代遠程教育在新疆的發展。喀什師範學院學報,26(6),73-75。
李穎慧(2006)。身心障礙學童父母親親職壓力、休閒效益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玉琳(2007)。我們班有聽障生─融合教育下班有國中聽覺障礙學生的班級經營。特教園丁,22(4),17-22。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原作者:Michael Quinn, Patton)。臺北:桂冠。
吳育偉(2002)。家長教育選擇權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吳佳玲(2008)。臺灣親職壓力相關研究之回顧與分析。台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7,63-90。
吳哲民(2014)。長庚醫院人工電子耳費用補助最優惠【林口長庚醫院】。線上檢索日期: 2020年10月30日。取自:https://www1.cgmh.org.tw/intr/intr2/c3350/new/column_article.asp?pno=69&RR=R1&Language=
吳哲民(2014)。波動型聽力喪失-先天性前庭導水管異常擴大患者人工電子耳植入手術時機之探討【林口長庚醫院】。線上檢索日期: 2021年10月03日。取自:https://www1.cgmh.org.tw/intr/intr2/c3350/new/column_article.asp?pno=68&RR=R1&Language=
吳振吉、許權振(2012)。基因醫學於耳科疾病之新進展。臺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雜誌,47(2),91-99。
吳雅瑜、謝其文(2017)。女教師拒戴發射器 逼聽障童拔助聽器【公視新聞網】。線上檢索日期: 2021年10月13日。取自: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57824
杜嘉煒、吳俊良、楊惠美(2020)。配戴助聽器孩童之語音知覺表現。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雜誌,55(4),201-207。
余雅筑、楊雅茹(2019)。循序漸進,正面迎對 教導聽損兒的壓力。雅文聽語期刊,35,20-25。
呂宜珍、林秀娟、黃美智(2003)。新生兒篩檢之社會衝擊與倫理考量。台灣醫學,7(5),774-779。
呂淑如(1993)。聽覺障礙兒童語言發展能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邢敏華(2001)。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特殊教育品質的提升【專刊】。提升Stokoe的手語研究對國內啟聰教育的啟示。臺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何金針(2006)。身心障礙兒的家庭壓力與心理調適。諮商與輔導,246,58-61。
何華國(2004)。特殊兒童親職教育。臺北市:五南。
利翠珊(2005)。身心障礙兒童家庭中夫妻的壓力、付出與恩情。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8(2),25-54。
林玉霞(2014)。人工電子耳科技在聽覺障礙兒童早期療育之成效。雲嘉特教,19,6-13。
林志成、黃健庭(2021)。疫情下的學校行政及教師教學因應對策。學校行政,135,28-52。
林芝安(2001)。口語手語伴我學習路。聲暉雙月刊,7(2),9-13。
林佳穎(2010)。影響聽覺障礙兒童家長使用早期療育福利滿意度的相關因素分析-以台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林坤霖、許權振、林凱南、徐茂銘(1994)。植入式助聽器之最新進展。中華民國耳鼻喉科醫學會雜誌,29(2),333-338。
林坤燦(2012)。融合教育現場教師行動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桂如(2009)。從實證本位觀點探討聽障兒童早期介入聽覺口語法療育之成效。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98,27-50。
林桂如(2011)。聽力損失幼兒在早期療育階段之聽能訓練與管理。雲嘉特教,14,19-25。
林桂如(主編)(2014)。以家庭為中心的聽覺障礙早期療育:聽覺口語法理論與實務(附光碟)。新北市:心理。
林珮璇、吳振吉(2020)。兒童聽神經病變之評估與處理。臺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雜誌,55(2),61-68。
林萬億(2010)。建構以家庭為中心、社區為基礎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社區發展季刊,129,20-50。
林鴻清、徐明燦、張克昌、Bruan, S. M.,(2000)。嬰幼兒聽力篩檢。中華民國耳鼻喉科醫學雜誌,35,376-381。
林鴻清(2006)。新生兒聽力篩檢之必要性與實施。臺灣醫學,10(5),602-607。
林寶貴(1983)。我國聽覺障礙兒童語文學習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27,79-101。
林寶貴(1994)。語言障礙與矯治。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寶貴(2001)。手語教學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專刊】。手語意見調查研究,45-67。
林寶貴、錡寶香(2002)。聽覺障礙學童口語述說能力之探討:語意、語法與迷走語之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2,P127-154。
林寶貴(2005)。聽覺障礙教育與復健。臺北市:五南。
林寶貴(2006)。聽覺障礙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林寶貴(策劃主編);王欣宜、王淑娟、吳亭芳、沈慶盈、林寶貴、邱滿艷、陳明聰、黃志雄、廖華芳、蔣明珊、簡明建(2016)。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心理。
邱于瑄(2021)。停課不停學,家長喊崩潰!遠距教學三大問題怎解?【遠見】。線上檢索日期: 2021年10月14日。取自: https://www.gvm.com.tw/article/79632
邱彩惠(2000)。早期療育單位之語言介入方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岳修平、梁朝雲(2014)。遠距教欲實施與數位教材輔助對工程學習者成效之中介效果影響。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08,1-15。
孟瑛如(1999)。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臺北市:五南。
官育文(2016)。來去台東~非機構本位式(到宅、定點)服務手札【婦聯聽覺健康社會福利基金會】。線上檢索日期: 2020年04月03日。取自: https://hh1314.org.tw/2016/12/21/%e4%be%86%e5%8e%bb%e5%8f%b0%e6%9d%b1%e9%9d%9e%e6%a9%9f%e6%a7%8b%e6%9c%ac%e4%bd%8d%e5%bc%8f%ef%bc%88%e5%88%b0%e5%ae%85%e3%80%81%e5%ae%9a%e9%bb%9e%ef%bc%89%e6%9c%8d%e5%8b%99%e6%89%8b%e6%9c%ad/
侯羽穜(2016)。OSET2016自由軟體與教育科技研討會【專刊】。資訊科技在教材教法上之應用,76-83。
宣崇慧(2000)。學前聽障及聽常兒童讀寫發展能力與口語發展能力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宣崇慧(2009)。影響聽覺─口語溝通訓練取向成效之相關因素探討。特殊教育季刊,111,26-30。
洪右真、林桂如、馬英娟(2018)。聽覺障礙學童日常聽力監控之必要與策略。特殊教育發展期刊,66,33-41。
洪萱眉、張逸屏、陳姵樺、林卓垣、馬英娟 (2018)。以家庭為中心的聽能創/復健:家長教學技巧與聽能管理之角色。第十九屆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國際論文發表大會發表之論文,台中教育大學。
柯惠菁(2013)。互動視訊遊戲提升身心障礙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雲嘉特教,17,29-37。
翁毓秀(修訂)(2019)。親職壓力量表(第四版簡式中文版)(PSI-4-SF)(Parenting Stress Index, Fourth Edition Short Form)(原作者:Richard R. Abidin)。新北市:心理。
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2016)。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報告補充資料,台北市。
曹秀美(1990)。國小聽障學生與普通學生句型理解能力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正芬(總校閱);張正芬、李姿瑩、黃澤洋、鄭臻貞、詹孟琦、洪雅惠、林玟秀、葛竹婷、陳怡慧、黃玉枝、林慶仁、李淑玲、佘永吉譯(2020)。特殊教育導論(二版)(Exceptional Learners: A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14E)(原作者:Daniel P. Hallahan, James M. Kauffman, Paige C. Pullen)。臺北市:華騰。
張欣戊、林淑玲、李明芝(譯)(2010)。發展心理學(原作者:David. R Shaffer, Katherine Kipp)。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張春興(201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市:東華。
張蓓莉(1979)。各種教育安置下國中聽覺障礙學生自我觀念與適應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蓓莉(1989)。創造無障礙的學習環境簡介資源教室方案的理念。教與愛,28,9-12。
張蓓莉(1994)。台灣地區聽覺障礙學生句型理解能力。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209~227。
張蓓莉(2003)。聽覺障礙學生學習特質與需求。聽障教育期刊,2,7-17。
陳小娟(1997):聽覺障礙個案經營動力模式探究。高雄師大學報,8,92-112。
陳正文、陳培濤、邱耀興、邱昱嘉、劉必筠、林秀茵(2005)。新生兒聽力篩檢之合作模式。臺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雜誌,40(2),51-59。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加偉、蘇茂昌、吳宛玲(2003)。聽神經病變。中山醫學雜誌,14(2),375-379。
陳妍君(2017)。聽覺障礙媽媽母職經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雨鑫(2019)。早療資源難尋 孩子六歲了等不到語治課程【聯合報】。線上檢索日期: 2021年10月13日。取自: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54/4255237
陳怡君(2019)。手語是助力還是阻力?淺談手語學習對學齡前聽損兒童的影響。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電子學報,88。
陳昭儀(1995)。身心障礙兒童與家庭。師大學報,40,187-212。
陳姵樺(2016)。療育無界限:談視訊科技運用於聽語復健療育。雅文聽語期刊,30,16-18。
陳姵瑱、許君翎(2018)。發展遲緩兒童母親的親職壓力與相關因子探討。身心障礙研究,16(2),121-137。
陳素勤(2000)。比手劃腳談聽障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清栩(2011)。影響學前聽損兒童詞彙能力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陳瑋婷(2012)。親職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之關係研究:身心障礙者家長與普通家長之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7(3),1-26。
陳瑞玲、王紀勳、吳俊良、范君揚、周昱甫、林鴻清(2015)。台灣實施公費新生兒聽力篩檢之過去、現況與未來。臺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雜誌,50(2),67-73。
陳嘉祥(2016)。Psychiatric practice in the era of precision medicine.在精準醫學時代的臨床精神醫療。臺灣精神醫學,30(3),158-168。
陳麗婷、林佑恩、邱宜君(2018)。門諾脫手19年兒發中心,誰來照料花蓮早療兒?【報導者The Reporter】。線上檢索日期: 2021年10月13日。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child-early-intervention-hualien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新北市:精華。
章凱閎(2020)。因應遠距教學 教部急備載具、網路【聯合報】。線上檢索日期: 2020年03月31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6885/4455626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5)。身心障礙權益保障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7)。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8)。偏遠地區學校分級及認定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9a)。特殊教育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9b)。專科以上學校遠距教學實施辦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20)。特殊學校各教育階段學生數統計【特殊教育通報網】。線上檢索日期: 2020年05月12日。取自: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default.asp?sec=2
教育部(2021)。教育部學校衛生資訊網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教育專區。線上檢索日期: 2021年10月13日。取自https://cpd.moe.gov.tw/index_new.php?guid=BD28807E-9D44-A1D4-D795-3408DA587793
教育部電子報(2020)。教育部提前部署線上補課措施 透過公私協力 確保學習不間斷【教育部電子報】。線上檢索日期: 2020年05月03日。取自: https://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1137&period_num=912
國民健康署(2019)。新生兒聽力篩檢 讓愛聽得見 幫助孩子回到有「聲」世界【國民健康署】。線上檢索日期: 2020年10月13日。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136&pid=3132
許庭瑜、余雅筑、張至麗、潘杏宜、顏寶軒(2016)。身心障礙學生母親對子女成長期望調適歷程之探討。家庭教育雙月刊,59,6-18。
許巍鐘(無日期)。小兒及兒童中耳炎【臺大醫院】。線上檢索日期: 2021年10月14日。取自https://epaper.ntuh.gov.tw/health/201212/child_1.html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修訂版)。臺北:雙葉書廊。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2016)。聽覺口語訓練介紹【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線上檢索日期: 2020年10月28日。取自https://www.chfn.org.tw/service/learn/12
雅文宣導教育部(2015)。為了孩子 各種難題都能解決。雅文聽語期刊,28,30-31。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2017)。掌握早期療育 幫助聽損兒能聽會說【遠見雜誌】。線上檢索日期: 2021年10月13日。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41016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2020)。回顧2019,感謝所有支持雅文的您【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線上檢索日期: 2020年09月13日。取自https://www.chfn.org.tw/news/index/1/1262
黃美惠(2006)。學前聽障幼兒家長親職教育認知及其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富源(2016)。談早期療育的重要性【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線上檢索日期: 2020年03月03日。取自https://www.chfn.org.tw/publication/article/4/328
黃裕惠、陳明媚、莊季靜(譯)(2008)。特殊教育導論:創造不同的人生(原作者:Deborah Deutsch Smith)。臺北市:學富文化。
游寶達、賴膺守(2010)。縮減偏遠地區數位落差行動研究。數位學習科技期刊,2(3),61-82。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
葉淑芬(總編輯)(2016)。雅文二十週年專刊【專刊】。實證研究與臨床療育相輔相成,44-47。
葉建宏、葉貞妮(2020)。Covid-19疫情下的遠距教育教學策略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1),145-149。
曾淑賢、王文伶(2007)。影響早期療育機構間合作的因素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1),57-76。
溫嘉榮、張建原(2014)。通識教育採用遠距教學成效及滿意度之研究–以計算機概論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學報,16(1),133-145。
萬誼(2011)。聽覺口語法的關鍵在於家長的深度參與。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誌,19(3),258-259。
董媛卿(1998)。補救教學:資源班的運作。臺北:五南。
趙美聲、陳姚真(譯)(2002)。遠距教育-系統觀(原作者:Michale G.Moore & Greg Kearley)。高雄市:麗文文化。
嘉義大學特殊教育中心(2006)。特殊教育學生輔導手冊-聽障類。嘉義市:嘉義大學。
臺中承輝聽語中心(2014)。中心簡介【臺中承輝聽語中心】。線上檢索日期: 2020年05月13日。取自:http://www.t-rex.org.tw/mode02.asp?m=20140625085300666&t=list
臺灣網路報告(2020)。上網時段及使用內容【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取自https://report.twnic.tw/2020/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新北市:心理。
潘惠玲(2015)。學習與教學中心遠距教學手冊。新北市: 淡江大學。
鄭靜宜(2004)。如何增進學生的口語溝通能力(台南大學特教叢書-第四十輯)。台南市:台南大學。
衛生福利部(2014)。嬰幼兒聽力篩檢指引。臺北: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2020)。身心障礙者輔具費用補助基準表(20191129修正)。臺北:衛生福利部。線上檢索日期: 2021年11月03日。取自:https://newrepat.sfaa.gov.tw/home/download?conditions%5Blike-subject%5D=%E8%BA%AB%E5%BF%83%E9%9A%9C%E7%A4%99%E8%80%85%E8%BC%94%E5%85%B7%E8%A3%9C%E5%8A%A9%E5%9F%BA%E6%BA%96%E8%A1%A8
衛生福利部(2019)。守護範圍全面擴大!新生兒篩檢項目翻倍增【衛生福利部】。線上檢索日期: 2021年10月13日。取自:https://www.mohw.gov.tw/cp-4252-49488-1.html
衛生福利部(2021a)。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人數。臺北:衛生福利部。線上檢索日期: 2021年11月03日。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2978-13981-113.html
衛生福利部(2021b)。預告修正「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第八條。臺北:衛生福利部。線上檢索日期: 2021年11月03日。取自:https://www.mohw.gov.tw/cp-18-62987-1.html
蔡承璋(2006)。我國早期療育的發展沿革與實施現況。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4。線上檢索日期: 2020年06月03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4/54-26.htm
蔡易錚、梁家光、陳明秀、陳美齡、陳瑛雀(2004)。變頻耳聲傳射新生兒聽力篩檢。臺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雜誌,39(5),177-183。
蔡循典、林鴻清、陳柏年、徐銘燦、張克昌(1999)。幼兒聽障的病因。中華民國耳鼻喉科醫學雜誌,34(2),114-118。
蔡榮豪(1989)。助聽器之認識與使用。慈濟醫學雜誌,1(3),61-66。
慧智基因(無日期)。「感覺神經性聽損基因檢測」衛教資訊【慧智基因】。線上檢索日期: 2021年10月13日。取自:https://www.sofivagenomics.com.tw/zh-tw/Product/5/3/item/31
劉佩修(2006)。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商業周刊,960,62-90。
劉姿廷(2012)。具身心障礙之家長及其配偶親職壓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殿楨(2004)。中耳炎患者之助聽器選配。臺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雜誌,39(s_1),49-51。
鄧慧蘭(2013)。手語雙語和共融教育的關係。2013年兩岸溝通障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17。
樓威(2018)。聽障生20問:融合教育現場實務【臺北市聽障教育資源中心】。線上檢索日期: 2021年10月12日。取自:http://www.tmd.tp.edu.tw/rchi/infor_detail.php?p_id=9&id=62&flag=menu
蕭金土(2000)。整體溝通法。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線上檢索日期: 2020年07月02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570/
蕭美珠(2004)。國小聽障學生家庭動力及家庭需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縣。
賴筱桐(2017)。醫病》人工電子耳納健保給付 1歲男童聽得見了【自由時報】。線上檢索日期: 2020年10月28日。取自: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170799(2017-08-22)
謝其濬、鄭雅文(2019)。愛使生命動聽。臺北市:遠見天下。
韓福榮、林寶貴(2000)。學前聽覺障礙兒童家長溝通訓練課程教學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79-103。
聯合行銷研究股份有限公司(2017)。107 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國家發展委員會,臺北市。
關慧凌(2012)。對外華語文聽力理解訓練:一對一同步遠距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羅綸新(1997)。遠距教學之新趨勢。臺灣教育,560,22-25。
蘇心怡(2017)。談語言治療界的差異與協調。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電子學報,74,1-4。取自: https://www.slh.org.tw/upload/files/%E7%AC%AC74%E6%9C%9F-%E4%BA%BA%E7%89%A9%E5%B0%88%E8%A8%AA-%E8%AB%87%E8%AA%9E%E8%A8%80%E6%B2%BB%E7%99%82%E7%95%8C%E7%9A%84%E5%B7%AE%E7%95%B0%E8%88%87%E5%8D%94%E8%AA%BF(3).pdf
蘇怡文(2011)。口語?手語?談聽障雙語模式【國語日報-特殊教育】。線上檢索日期: 2020年03月03日。取自:https://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940
蘇芳柳(1993)。聽覺障礙兒童之聽能訓練(1)--提供良好的聽覺發展環境。特殊教育季刊,49,5-10。
英文部分
Abidin, R. R.(1990).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The stresses of parenting.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19(4), 298-301.
Bogdan, R. C., & Biklen, S. K.(2007).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5th Edition.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Dunst, C. J., & Trivette, C. M. (1996). Empowerment, effective helpgiving practices and family-centered care. Pediatric Nursing, 22, 334-337, 343.
Dunst C.(2002). Family-centered practices: birth through high school.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6(3), 139-147.
Easterbrooks, Susan, O'Rourke, C, & Todd, N. (2000). Child & famil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af children's success in A-V therap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tology. 21. 341-344.
Estabrooks, W.(1993). Staill listening...auditory-verbal therapy for "older" children. The Volta Review, 95(3), 231-252.
Giorgi, A.(1997). The theory, practice, and evaluation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method a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procedure. Journal of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28(2), 235-260.
Goldberg, D. M.(1993). Auditory-verbal philosophy: A tutorial. The Volta Review, 95(3), 181-186.
Howlin, P.(1988). Living with impairment: the effects on chilldren of having an autistic sibling.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14(6), 395-408.
Ling, D.(1976). Speech and the hearing-impaired child:Theory and practice。Washington, D.C.:Alexander Graham Bell Association for the Deaf。
Ling D.(1993). Auditory-verbal options for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Helping to pioneer an applied science. The Volta Review, 95, 187–196.
Minichiello V., Aroni R., Timewell E. & Alexander L.(1995). In-depth Interviewing, 2nd ed. South Melbourne, Victoria.
Frankfort-Nachmias, C. and Nachmias, D. (1996).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Fifth Edition, Arnold, London.
Nelson, H. D., Bougatsos, C., & Nygren, P. (2008). 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systematic review to update the 2001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Pediatrics, 122(1), 266-276.
Paul, P. V.(1993).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deafness and reading. Bulletin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Rehabiletation, 3, 117-119.
Russell, F. (2003). The expectations of parents of disabled children. British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0(3), 144 149.
Simser, J. (1991). Auditory-Verbal Intervention:Infants and toodlers. The Volta Review, 95, 217-229.
Williams M.(1997). Social Surveys: Design to Analysis. In: T. May( Ed. )Social Research Issues, Methods and Process. Buckingham, Virginia.
Yu-Ying, Lin.(2018). A Case Study On An English Online Tutoring Program At Rural Area Elementary School(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Pingtung.
(此全文20280102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