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5.107.24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陳欣慈
作者(英文):Hsin-Tzu Chen
論文名稱:花蓮縣國民中學實施自造教育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 Case Study of Junior High School’s Implementation on Maker Education in Hualian County
指導教授:陳成宏
指導教授(英文):Cheng-Hung Chen
口試委員:范熾文
林清達
陳成宏
口試委員(英文):Chih-Wen Fan
Ching-Dar Lin
Cheng-Hung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學號:610887002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關鍵詞:自造者教育創客教育科技教育
關鍵詞(英文):Maker educationMaker-based EducationTechnology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以花蓮縣一所具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之國中為研究對象,旨在了解個案學校在十二年國民教育新增科技領域的背景下,實施自造教育之現況。自造教育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環,被視為培養多元優質人才的教育模式。本研究動機來自研究者自身在個案學校有協助自造教育推動之經驗,並對其內涵感到好奇,故進而選擇此主題進行研究。研究採用個案研究之半結構式訪談及文件分析法,探討在教育部於各縣市設立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之背景下,個案學校自造教育推動之緣起與理念、推動歷程、推行過程中行政端、課程端、教師端、資源端、學生端所面臨的困境與解決之道。歸納本研究所獲致之研究結論如下:

一、個案學校實施自造教育所遭遇的困境
(一)行政端:校內推廣困難,其他領域教師融入自造教育資源不易
(二)課程端:生活科技課程投入太少,課程設計合乎課綱不易,教案撰寫困難
(三)教師端:教師人力使用達最大化,教師專業仍有待提升空間
(四)資源端:交流機會少,硬體設備保養不易
(五)學生端:學生設備資源使用率不同,學生學習動機低落

二、個案學校因應困境之策略
(一)行政端:善用外部資源,提供各領域教師與自造教育合作之機會
(二)課程端:邀請講師協助各領域課程之轉化,提升教案撰寫能力
(三)教師端:鼓勵教師加註第二專長,邀請具專業執照教師加入團隊
(四)資源端:拜訪在地藝術工作者以提升交流機會,提升基本故障排除能力
(五)學生端:提供學生建立信心之舞台,均衡分配自造教育設備資源使用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欲推行國中端自造教育之教育單位、教師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Hualien City with a Maker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Center.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ker Education in Hualien County Junior High Schools.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is in case study metho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Maker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Centers in various counties, the research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origin, concept, promotion process,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case school’s Maker Education promotion which are based on the
administration, curriculum, teacher, resource, and student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he case school in implementing Maker Education.
(a) Administration: It is difficult to promote Maker Education in the case school, and it is hard for teachers in other fields to integrate Maker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to their
teaching.
(b) Curriculum: It is seldom to integrate Maker Education into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rses in the case school. It is hard to design the courses with the syllabus, and making lesson plans are also real challenge for the teachers.
(c) Teacher: Utility of teacher for teaching reaches a maximum,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d) Resource: There are few opportunities for exchanging resources, and hardware maintenance takes lots of work.
(e) Student: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students' equipment resources is different, and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is low.
2. The case school’s coping strategies
(a) Administration: Make good use of external resources and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teachers in various fields to cooperate with Maker Education.
(b) Curriculum: Invite lecturers to assist in the conversion of courses in various fields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make lesson plans.(c)Teachers: Encourage teachers to add second expertise and invite professionally licensed teachers to join the team.
(d)Resource: Visit local art workers to increase opportunities for communication and improve basic capabilities of malfunction solving.
(e)Student: Provide a stage for students to build their confidences, and allocate Maker Educational equipment resources in a balanced way.

To sum up,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ers propose recommendations for educational units, teachers and subsequent studies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Maker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四節 名詞釋義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自造者教育相關政策9
第二節 自造教育意涵15
第三節 自造教育相關理論18
第四節 自造教育的相關研究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35
第二節 研究方法38
第三節 研究對象40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41
第五節 研究信效度46
第六節 研究倫理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9
第一節 學校自造教育推動緣起與理念49
第二節 自造教育推動歷程60
第三節 自造教育之推行困境72
第四節 自造教育的解決之道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3
第一節 研究結論93
第二節 研究建議98
參考文獻101
壹、中文部分101
貳、英文部分109
附錄 111

表 次
表 2-1 教育部推動自造者教育相關計畫一覽表14
表 2-2 自造者定義16
表 2-3 自造者教育的功能相關文獻17
表 2-4 自造教育推動現況分析彙整表23
表 2-5 自造教育教師能力與現況分析彙整表27
表 2-6 自造教育設備與需求分析彙整表31
表 3-1 訪談對象基本資料表41
表 3-2 訪談紀錄表44
表 3-3 資料蒐集方式編碼44
表 3-4 訪談資料編碼 44
表 3-5 文件資料編碼整理45
表 4-1 生活課技課程架構圖56
表 4-2 資訊科技課程架構圖56
表 4-3 自造教育與科技中心開發課程 57
表 4-4 個案學校自編之自造實作課程63
表 4-5 自造教育融入國中、小端之年段與科目表64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36
圖 3-2 研究流程圖3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方崇雄(2001)。九年一貫國中生活科技教育的基本理念生活科技教育。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4(8),1–1。
方朝郁(2018)。自造者教育在十二年國教校訂課程之發展模式:學校本位課程的觀點。教育研究月刊,288,69-84。
方朝郁(2018)。自造者教育在十二年國教校訂課程之發展模式:學校本位課程的觀點。教育研究月刊,288,73。
王令宜(2015)。美國推展自造者空間(Makerspace)對我國之啟示。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7,163-169。
王金國(2015)。創造正向的教師研習經驗。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4(10),55-58。
王根順、庄薇(2008)。均衡教育资源问题探析。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5(5), 117-120。
王儷儒(2020)。參與研習內在動機對研習成效認知之影響:課程滿意度的中介角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朱珮禎、曾淑惠(2018)。創客 (Maker) 教育實踐於十二年國教課程之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3), 160-163。
朱耀明(2011)[動手做]的學習意涵分析-杜威的經驗學習觀點。生活科技教育,44(2),32-43。
朱耀明(2018)中小學自造者教育的推動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288, 31-41。
朱耀明、李宜芳(2017)。自造者教師的教學信念研究。工業科技教育學刊,10,1-11。
自造教育及科技輔導中心(2018)。107 學年度縣市科技總體計畫與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計畫申請書。取自https://maker.nknu.edu.tw/news_content.php?aWQ9NzM=
佐藤學(2018)從世界的課堂改革思考臺灣的改革現狀-以學習共同體為中心。教科書研究,11(2),91-107。
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1),35-54。
吳偉全(2015)。創客教育於國小校園推動與實踐。新北市教育局教育季刊,18,49-50。
吳聲毅(2020)。STE (A) M教育中的創客運動:從文獻中學習。科學教育,5,3-17。
呂百理(2001)。 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李宗岳(2016)。台灣的自造者教育之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李欣宜(2015)。行政院啟動 vMaker計畫,三階段打造創客力。數位時代。
李則叡(2018)。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試辦國民中小學自造教育與科技中心計畫申請書內容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李晟瑋、郭癸賓、巫昌陽、林靜宜(2020)。探索體育中的自造教育-以自力造筏課程為例。運動管理,47,2-14。
李隆盛(2000)。九年一貫生活科技課程綱要與教科書用書編審。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3(2),16-25。
林生傳(2004)。教學新世紀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林秀珍(2001)。 [教育即生活] 抑 [生活即教育]?-杜威觀點的詮釋。教育研究集刊。(47),1-16。
林坤誼(2017)。應用 3D 列印技術於 STEM 專題學習活動之分析。中等教育,68(2),83-88。
林坤誼(2018)。臺灣推動自造教育的省思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2),6-9。
林振成、李大偉(2008)。建構論與建造論應用於人工形態組合學習之研究。 應用藝術與設計學報,3,15-26。
林淑馨(2010)。 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高雄市:巨流。
林逸青(2013)。學校行政溝通。台北市:五南。
林鴻銘(2017)。恆星 X 行星 X 衛星自造者基地-自造教育扎根式系統化推動。師友月刊,602,9-15。
侯一欣(2017)。課程推廣的理論建構之探究:以閱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侯苑伶(2018)。高雄市國小教師參與自造教育研習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施亞辰(2017)。自造者教育教師研習課程與十二年國教科技領域課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施佳成(2017)。從科學知識社會學視野探討臺灣自造者教育現況。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6),143-162。
施能木(2008)。應用樂高教學方案在國小生活科技課程對學童的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洪培琪(2019)。以社會資本觀點探討自造者空間營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洪榮昭(2020)。創造力與STEAM教育之重要性。中等教育。71(1),6-9。
胡惟喻、陳依婷、劉素真(2016)。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動機,專業知能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中華科技大學學報,66,103-120。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教育脈動電子期刊,5,1-6。
徐式寬(2019)。教育科技與教育實踐間的差距及省思。清華教育學報,35(2),71-103。
涂紀亮、陳波(2006),《杜威文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翁嘉玟(2015)。國小教師進行翻轉教室使用數位教材的教學態度與學生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學校行政支持、校長領導與家長參與為中介變項---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建國科技大學,彰化。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科技領域課程綱要草案。臺北市:教育部。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科技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張乃文(2018)。國小主題式學習自造教育的行動研究:以環境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張庭綸(2021) 。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執行狀況與建議-以新竹縣六家高中為例。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8),138-142。
張玉山(2016)。從創客教育培養創造力、實踐力、以及承受力。新北市教育季刊,18,14-15。
張玉山(2017)。STEAM Maker創客/自造者教育的課程思維。中等教育,68(2),8-11。
張玉山(2017)。以STEAM創客教育培養21世紀能力。新北市教育季刊,22,13-15。
張玉山(2018)。STEAM Maker跨域整合,實踐12年國教。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2),1-5。
張玉山、周家卉(2018)。Maker教師的培育與認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7(3),164-174。
張良弘(2014)。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在教學上的影響評估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台北。
張芳瑜(2018)。科技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規劃與教學評量之探討。 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 5(2),1-15。
張炳煌(2015)。教師人力代理代課常態化的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35-37
張湘洛(2013),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中國北京市,國家行政學院。
張雅惠(2018)。自造教育現況研究 —以104~106年高屏地區藝術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張睿麟(2014)。3D列印與自造者時代的商業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
張瀞文(2013)。無效研習,如何促進有效教學。親子天下,52。
張體偉、孫豫寧(譯)(2013),Jeremy Rifkin著,『第三次工業革命』,(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臺北市:經濟新潮社。
教育部(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網站。教育部。
教育部(2014)。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推動創新自造教育北部大學基地盛大開幕,教育部電子報》。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2),29-38。
教育部(2016)。「自造 X 教育 週-手‧創自己的世代」暨「玩創春遊趣」起跑記者會。教育部即時新聞網,取自 http://depart.moe.edu.tw/ED2400/News _Content.aspx?n=E8E2E9E3E4EAE332 &s=19506BCA523858E9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6)。105 年度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推動高級中等學校3D列印普及培育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連育德(譯)(2013),Chris Anderson著。自造者時代。臺北市:天下遠見。
郭韋青(2020)。 自造者空間在區域創新系統中的角色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
陳世聰(2004)。學校資源分配與管理。論文發表於國立教育資料館、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聯合舉辦之「現代教育論壇」學術研討會,屏東縣。
陳玉芬、高靖岳(2017)。落實生活科技課程,推動自造教育-新北市立永和國民中學。中等教育,68(2),136-149。
陳向明(2002)。 社會科學質的硏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羿汎(2010)。推行十二年國民教育公立高中定位及入學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
陳韋邑(2017)。生活科技課程與自造者的思維-以桃園市建國國中為例。中等教育,68(2)。160-167。
陳婉筠(2015)。嘉義縣市國民中學資訊科技行政支持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陳淑敏、李文淵、楊育修、黃幼萱、吳志富 (2016)。自造者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國際案例與我國經驗之分析。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6,20-37。
單文經(2020)。在十二年國教課綱 [總綱] 中遇見杜威。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8(2),1-29。
曾偉苙(2019)。高雄市國民中小學教師參與創客教育聯盟學校行政支持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
游玉英(2020)。新北自造中心,蘆洲國中創客漾。中等教育。71(1),125-132。
黃郁倫(譯)(2013)佐藤學著。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郁倫(譯)(2014),佐藤學著。學習革命的願景:學習共同體的設計與實踐。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黃郁倫、鐘啟泉(譯),佐藤學著。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臺北市:親子天下。
黃國明、賴維祥 (2018)。創力時代:成為創客的第一堂課。臺北市:佳魁資訊。
黃嘉莉、武佳瀅(2015)。我國教育實習學生知覺教師專業知能習得,運用與重要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60(2),1-32。
黃馨漪(2016)。析論佐藤學之學習共同體與合作學習的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黃蘚茹(2017)。自造教育示範中心之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教師研習與12年國中生活科技課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楊孟山、林宜玄(2018)。Maker 教育理論與實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2),29-38。
楊曉萍(200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重慶:西南師範
溫富榮、施淑棉(2018)。南投縣 Maker 教育的實踐與探究~以國小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2),57-60。
葉俊巖、羅希哲(2015)。 以 Maker 的角度來看臺灣小學的資訊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2),110-114。
葉惠如(2013)。國中數學學習共同體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詹志禹(1996)。 認識與知識:建構論 VS. 接受觀。教育研究,49,25-38。
趙珩宇(2018)。從在地發展而起的 Maker 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2),67-70。
劉正(2006)。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52(4),1-33
劉佳儒(2018)。非制式教育場域辦理自造及科技教育活動之調查。科技博物,22(3),135-156。
劉明洲(2016)。創客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應該被關注的配套設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自由評論),158-159。
劉明洲(2017)。創客教育、運算思維、程式設計~幾個從「想」到「做」的課程與教學設計觀念。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138-140。
劉明洲(2018)。創客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應該被關注的配套設計。從 C. Anderson 的《自造者時代》 探討自造者教育的課程實踐,教育研究月刊,288,42-49。王文科、王智弘(2010)。 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7, 29-50。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潘慧玲(2017)。促動改變的扳手:學習共同體影響學校變革之分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2(4),209-239
蔡立旭、洪英正(2016)。台灣推行創客教育的實施策略。新北市教育季刊,18,40-43。
蔡依帆(2017)。MAKER 精神的初探-螺旋式生活科技課程設計。中等教育, 68(2),150-159。
蔡清田(2014)。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核心素養。師友月刊,566,17-22。
鄭青青(2012)。研習表象 VS 深層意涵-以系統支持觀點檢視友而教師在職進修研習活動。兒童照顧與教育,1,81-86。
賴志樫(1995)。五育均衡發展的生活科技教學。中學工藝教育,28(3),11-13。
戴淑芬(2018)。 談教育部國教署自造者教育之推動。教育研究月刊,288,18。
謝文全(2006)。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臺北:五南書局。
謝沛原(2018)。自造教育在達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核心素養效能與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謝依珊(2016)。打造未來成功的關鍵-創客教育。師友月刊,592,93-97。
鍾乙豪(2019)。新課綱下小學科技課程設計的新模式 。學校行政,124,172-185。
鍾政偉、施佩辰、 李美君(2018)。台灣創客發展現況之探討。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0(2),113-131。
簡于菁(2011)。國中成績優異學生放學後的學習世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簡良諭(2003)。國中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藍珠瑜(2018)。自造教育推動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宜蘭縣自造教育示範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
貳、英文部分
Fried, B., & Wetstone, K. (2014). The White House Maker Faire:“Today's D.I.Y. Is. Tomorrow's 'Made in America'” [White House blo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itehouse.gov/blog/2014/06/18/president-obama-white-house-maker-faire-today-s-diy-tomorrow-s-made-america
Dewey, J. (1958). Experience and nature. New York, NY: Courier Corporation.
Godfrey-Smith, P. (2014). John Dewey’s experience and nature,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Dordrecht, 33(1), 285-291.
Halverson, E. R., & Sheridan, K. (2014). The maker movement in education.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84(4), 495-504.
Honey, M., & Kanter, D. E. (Eds.). (2013). Design, make, play: Grow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TEM innovators. New York, NY: Routledge.
Martinez, S. L., & Stager, G. S. (2013). Invent to learn: Makers in the classroom. The Education Digest, 79(4), 11.
Noddings, N. (2006). Critical Lessons: What Our School Should Teach.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trieved from: https://ebookcentral-proquest-com.ezproxy.lib.ncu.edu.tw/lib/ncutw/detail.action?docID=258515
Resnick, M., Ocko, S., & Papert, S. (1988). LEGO, Logo, and design. Children’s Environments Quarterly, 5(4), 14–18.
Roth, W. M. (1997). Designing communitie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Schneider, R., Krajcik, J., Marx, R. W., & Soloway, E. (2002). Student learning in projectbased science classroom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9(5), 410–422.
Schön, S., Ebner, M., & Kumar, S. (2014). The Maker Movement. Implications of new digital gadgets, fabrication tools and spaces for crea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Learning Papers, 39. 1-1
Schwartz, P., Webb, G., & Mennin, S. (Eds.). (2001). Problem-based learning: Case studies,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East Sussex,UK: Psychology Press.
Spence, L. K. (2015). Invent to Learn: Making, Tinkering, and Engineering in the Classroom. Language Arts, 93(1), 65.
Taylor, B. (2016). Evaluating the benefit of the maker movement in K-12 STEM education. Electron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rts, and Science (EIJEAS), 2.
Wigfield, A., & Eccles, J. S. (2000). 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68-81.
Williams, P. J. (2000). Design: the only methodology of technology? Journal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11(2), 48-60.
Dewey, J. (1944).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此全文20280802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