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8.128.10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蘇巧畇
作者(英文):Chiao-Yun Su
論文名稱:「教學訪問教師計畫」實施困境與其改善策略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 Case Study on the Implementing Dilemma and Improving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Visiting Project
指導教授:潘文福
指導教授(英文):Wen-fu Pan
口試委員:林清達
簡梅瑩
口試委員(英文):Ching-Dar Lin
Mei-Ying Chi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學號:610887504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2
關鍵詞:偏鄉地區學校教學訪問教師計畫訪問教師受訪學校
關鍵詞(英文):School in Rural AreasThe teaching visiting programTeaching Visiting TeacherInterviewed school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4
  • 收藏收藏:0
教育部為改善偏遠地區學校教育問題,在105年擬定偏遠地區教育條例草案,106年正式公布偏遠地區教育條例。此辦法中研擬了許多提升偏遠地區學校教育問題之方法,其中包括了本研究主題的教學訪問教師計畫,寄望透過此計畫之實施,減緩偏遠地區學校師資不穩定且難以提升教師專業之問題。但自105學年度試辦以來,已邁入第五年,這期間以來,獲得不少正面之評價。但計畫之實施難免有需多方磨合之難題與困境,研究者本身又為教學訪問教師計畫之參與者,深感此計畫對偏遠地區學校教師專業成長具有實質助益。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1.瞭解個案學校教學訪問教師計畫實施所遇到之困境;2.分析個案學校教學訪問教師計畫實施困境之改善策略;3.分析教學訪問教師計畫實施的單一困境中,相對可行的改善策略。研究者針對參與教學訪問教師計畫中五位訪問教師、二位受訪學校承辦主任、三位受訪學校合作教師組成工作坊。在工作坊的研究過程,採用個案研究法,輔以文獻分析、焦點團體與層級分析等多元的資料蒐集分析方法,進行多回合的互動,先分析並整理出量化數據與質性意見,最後再將分析結果在工作坊的焦點訪談中共同討論、凝聚共識。本研究的結論如下:1.教學訪問教師計畫實施最需優先克服的困境為「偏遠地區學校教師兼任行政業務繁重,合作計畫時常被繁雜業務干擾。」;2.工作坊成員認為最需優先採取的策略為「合作雙方要了解彼此的想法,互相給予尊重、信任與肯定」;3.不同的困境需要相對適合的改善策略教學訪問教師計畫實施困境類型1至8,對應適合採用的改善策略分別為策略7,2,7,1,4,9,4,7。最後本研究將提出研究建議給未來參與教學訪問教師計畫的相關人員,作為計畫執行的參考。
In order to improve school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rafted the Rural Area Education Regulations in 2016 and officially promulgated the Act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Schools in Rural Areas in 2017. This action has developed many solutions to improve school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including the teaching visiting program, which is also the subject of this research. It hoped that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rogram, the instability of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and the difficulty in improv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problem would be reduced. It has entered its fifth year since the 105th school year’s trial run. Many positive comments have been received since then. Howev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has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that need to be integrated. The researcher is a participant in the teaching visit teacher project and deeply thinks that this project has substantial help to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school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1. To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teaching visit plan of the individual school may encountered; 2. To analyze the difficultie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or the teaching visit plan of the individual school; 3. To analyze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figure out a feasible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the teaching visit plan. The researcher organized a workshop for five visiting teachers, two interviewed school directors, and three interviewed school cooperating teachers.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the workshop, adopting literature analysis, focus group,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analyze data on the multiple rounds of interaction, analyze first and sort out quantitative data and qualitative opinions, and then combine the analysis results in the focus of the workshop. Finally,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were : 1. In the teaching visit plan, the most concern is “school teachers in remote areas are burdened with lots of administrative duties. Cooperating with the project would often disrupted by complicated duties.” It is the difficulty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most urgently. 2 In the feasible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difficulty for the workshop members, “both school and the teaching visiting teacher must understand each other’s ideas, respect, trust and affirm each other” It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preferred strategy. 3 Different difficulties require relatively suitabl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Teaching visiting teacher plans to implement breakthrough types 1 to 8. To correspo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suitably are strategies 7,2,7,1,4,9,4,7. This study also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for related unit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教學訪問教師計畫的意涵與實施現況 7
第二節 教學訪問教師計畫實施的困境與改善策略 19
第三節 教學訪問教師計畫的相關文獻探討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7
第一節 研究策略 37
第二節 工作坊成員描述 38
第三節 研究資料蒐集 40
第四節 研究實施流程 43
第五節 研究資料分析 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7
第一節 教學訪問教師計畫實施困境與改善策略的歸納與排序 47
第二節 困境與改善策略的重要性比較與交叉分析 54
第三節 工作坊焦點訪談與研究主要發現 70
第四節 研究發展歷程與歸納回應 8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2
參考文獻 95
壹、中文部分 95
貳、英文部分 99
附錄 101
附錄一 教學訪問教師計畫實施困境與改善策略之開放問卷 101
附錄二 教學訪問教師計畫實施困境與改善策略重要性排序問卷 103
附錄三 教學訪問教師計畫困境與改善策略層級分析問卷 105
附錄四 焦點訪談討論大綱 113
附錄五 109學年度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教學訪問教師計畫 115
附錄六 教學訪問教師計畫歷年內容修訂變遷之比較表 119
附錄七 105-109學年度教學訪問教師媒合成功名單 129
壹、中文部分
Tanivu(2017)。教學訪問教師觀察筆記-布農文化體驗。師友月刊,602,85-89。
中華民國憲法(1947)。
方金雅(2017)。「老師,你會不會回來?」談偏鄉教師的任用與流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2),127-134。
王彥喬(2014)。別再撒錢了!台灣偏鄉教育的問題在「人」。風傳媒。http://www.storm.mg/article/34165
王麗雲、甄曉蘭(2007)。台灣偏遠地區教育機會均等政策模式之分析與反省。教育資料集刊,36,25-46。
立法院(2016a)。立法院第 9 屆第 1 會期第 14 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105(37)。立法院。
立法院(2016b)。立法院第 9 屆第 1 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 22 次全體委員會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105(46)。立法院。
立法院(2016c)。立法院第 9 屆第 1 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偏鄉教育專法」制定公聽會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105(51)。立法院。
立法院(2016d)。立法院第 9 屆第 2 會期第 1 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105(66)。立法院。
立法院(2016e)。立法院第 9 屆第 2 會期第 6 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105(73)。立法院。
立法院(2016f)。立法院第 9 屆第 2 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 10 次全體委員會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105(88)。立法院。
立法院(2016g)。立法院第 9 屆第 2 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 10 次全體委員會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105(88)。立法院。
立法院(2017a)。立法院第 9 屆第 3 會期第 1 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106(17)。立法院。
立法院(2017b)。立法院第 9 屆第 4 會期第 9 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106(103)。立法院。
行政院(2018)。偏遠地區學校分級及認定標準。行政院公報資訊網,取自https://gazette.nat.gov.tw/egFront/detail.do?metaid=99068&log=detailLog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7)。行政院會通過「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草案,https://www.ey.gov.tw/News_Content.aspx?n=F8BAEBE9491FC830&s=F109F87C61683AD3
何俊青(2017)。偏鄉教育問題的迷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5-19。
吳惠花(2016)。談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台灣教育評論月刊,5(2),1-3。
呂佳玲、林耀榮(2015)。教育資源分配公平之探討:Rawls 正義論觀點。臺灣教育,695,52-54。
呂玟霖(2016)。淺談偏鄉學校教師人力的困境與突破。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26-28。
李怡嫻(2018)。臺南市偏鄉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宋峻杰(2019)。偏遠地區學校教學訪問教師制度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新北市。
林天祐(2012)。偏鄉學校的師資課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3),25-26。
林玟蒨(2020)。教學訪問教師參與偏鄉之閱讀推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金山(2013)。不適任前的適任危機:代理代課教師適任的隱憂。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12),51-53。
林彥佑(2016)。專長教師的偏鄉挑戰—教育部第一屆教學訪問教師。師友雙月刊,593,26-31。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2017年12月6日)。
國家教育研究院(編)(2012)。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1422/
張寧、汪明生、郭瑞坤(2007)。社會批判理論對互動管理成果之評估。管理學報,24(2),135-154。
教育基本法(1999,6 月 23 日)。
教育部(2016)。「點亮教育之光‧創新教學策略」-教學訪問教師計畫開跑。https://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49423
教育部(2016)。105學年度教學訪問教師試辦計畫—教學訪問教師及受訪學校合作主軸。http://www.k12ea.gov.tw/files/common_unit/1ccf4ebc-f8f3-4181-97457c9caa6130a5/doc/教育部國教署105學年度教學訪問教師試辦計畫各校主軸.pdf
教育部(2017)。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698
教育部(2019)。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教學訪問教師計畫。http://www.hhjh.tp.edu.tw/my_content/uploads/2019/03/11364694_1083014669_ATT1.pdf
教育部統計處(2016)。104學年度各級教育統計概況分析。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4_all_level.pdf
許家驊(2017)。臺灣偏鄉教育政策之師資穩定效益可能性評估及其涵意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6-11。
陳乃愿(2020)。偏遠地區教師流動因素與因應政策之探討-以雲林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心彤(2020)。偏鄉學校特色發展策略之研究:以高雄陽光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陳虹汝(2019)。我國偏鄉學校教育安定政策之回應性評估:以嘉義縣偏遠地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曾婉晴(2017)。偏鄉學校教育安定方案之評估:臺東縣偏遠國中小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馮莉雅(2017)。偏鄉學校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困境和解決方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0),51-53。
黃智信(2017)。教學訪問教師參與偏鄉學校教育服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楊深坑(2008)。社會公義、差異政治與教育機會均等的新視野。當代教育研究, 1716 (4),1-37。
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商店文化出版社。
榮泰生(2011)。Expert Choice在分析層級程序法(AHP)之應用。五南。
劉珮均(2019)。偏遠地區久任獎金制度對教師留任意願之影響-以恆春鎮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劉鎮寧(2019)。偏鄉教育問題的批判思考與政策評析。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期刊,19,7-11。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5-22。
鄭雅文(2018)。台灣偏遠地區中小學校長校務治理困境分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羅翊文(2019)。台東縣偏鄉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蘇慧珊(2017)。大學團隊協助偏鄉地區學校發展課程與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貳、英文部分
Beeby, C. E. (1966).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leman, J. S. (1990). Equality and Achievement in Education. Westview.
Luhmann, N., & Lenzen, D. (2002). Das erziehungssystem der gesellschaft (Vol. 1). Suhrkamp.
Sleeter, C. E., & Grant, C. A. (2007). 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 Wiley.
Tannenbaum, M. D. (2000). No Substitute for Quali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7(8), 70-7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