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91.9.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林冠吟
作者(英文):Kuan-Yin Lin
論文名稱:花蓮縣國民小學代理教師情緒管理之困境及其改善策略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 Case Study of the Dilemma and its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Emotion Management of Substitut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of Hualien County
指導教授:潘文福
指導教授(英文):Wen-Fu Pan
口試委員:簡梅瑩
林清達
口試委員(英文):Mei-Ying Chien
Ching-Dar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學號:610887511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9
關鍵詞:代理教師情緒管理個案研究層級分析
關鍵詞(英文):substitute teachersemotion managementcase study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3
  • 收藏收藏:0
在臺灣,人口結構老化已嚴重影響到中小學教師的需求量。各縣市為因應此一趨勢,要求學校有教師缺額不要聘滿、懸缺控管,大量進用代理、代課或兼任教師,導致剛取得合格教師資格者,若想進入中小學工作職場成為正式教師,通常都要先行代理、代課。然而代理教師在學校的身分曖昧,既是教師,又屬勞工。代理教師面臨許多工作上的不平等,包括:專業不被認同、待遇與制度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工作要求、社會給予的壓力、家長不友善的態度等,導致代理教師心理產生許多負面的情緒,因此有效的情緒管理策略對代理教師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1. 歸納何者為代理老師在職場最需優先克服的情緒管理困境;2. 歸納何者為代理教師遭遇情緒管理困境最優先採取的改善策略;3. 分析代理老師情緒管理的單一困境中,相對可行的改善策略。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法,研究者針對花蓮縣10位代理教師作為研究參與成員,成立代理教師情緒管理議題的工作坊。在工作坊的研究過程,採用文獻分析、問卷訪談與層級分析法,進行多回合的互動,蒐集資料並分析量化數據與質性意見,最後再將分析結果在工作坊的焦點訪談中共同討論,以凝聚共識。本研究結論如下:1. 代理教師在職場所面臨的情緒困境中,「政府無法釋出足的正式教師名額,擔心未來的出路」為工作坊成員目前最需優先克服的困境;2. 代理教師在職場所面臨的情緒困境之可行改善策略中,以「不斷吸取新知,積極投資自己,增進專業能力」為工作坊成員認為最應該優先採取的策略;3. 不同的困境需要相對適合的改善策略,例如:首要困境為「在學校就像沉默的過客與局外人,隨時都可能被取代」,其對應適合採用的改善策略即為「不斷吸取新知,積極投資自己,增進專業能力」。最後本研究提出研究建議給即將進入職場或現職的代理教師、代理教師的主管單位與未來研究者,作為改善代理教師情緒管理困境的參考。
Aging population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demand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wan. To respond to this development, the schools were required to not hire enough teachers to control the teacher vacancies in each counties and cities, and hired a lot of agent substitute teachers or part-time teachers. Therefore, if the person who got the license of qualified teacher would like to enter elementary or secondary school as formal teacher, he/she usually needed to substitute first. However, the identity of substitute teacher in the school was ambiguous, it was regard as the teacher also the labor. Substitute teachers faced many inequalities in workplace, including their profession were not approved, the unfair treatment and system, the unreasonable work requirements, the social pressure, and the unfriendly attitude from parents. These caused substitute teachers formed negative emotion, thus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the negative emotion were important to them. Hen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ere to: 1. Figure out the top emotional management dilemma that substitute teachers should overcome in workplace; 2. Figure out the top priority of improvement strategy for emotional management dilemma that substitute teachers should adopt; 3. Analyze a relatively feasible improvement strategy in the single dilemma of managing the negative emotion. Case study was us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researcher singled out ten substitute teachers in Hualien city as research participants to establish the workshop of the negative emotion management. In the research processing of the workshop, the researcher adopted literature analysis,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on the multiple rounds of interaction to collect data and then analyze quantitative data and qualitative opinions. The members discussed the analytical results in the seminar of the workshop to maintain a consensus.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 Inadequate formal job positions available to substitute teachers as released by government and worry about career was the top diploma that workshop members have faced and needed to overcome first. 2. The top priority strategy of constant learning of new knowledge through investing in oneself and improv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adopted by the workshop members as the most feasible solution to the emotional dilemma faced by the substitute teachers. 3. Each situation required corresponding improving strategy that the approach of being silent as a passers-by and outsider in school in the face of aforementioned dilemma would only lead to being replaced at any time and hence, the best choice would be to "continuously absorb new knowledge, actively invest in oneself and improve professional ability". Finally, this study would hopefully provide as a reference to those substitute teachers or teachers-to-be, as well as the authoritative department of these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to improve their dilemma of emotional management.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情緒管理的意涵與相關理論 7
第二節 代理教師情緒管理的困境與改善策略 20
第三節 代理教師情緒管理之相關研究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第二節 工作坊成員描述 46
第三節 研究策略與資料蒐集 48
第四節 研究實施流程 52
第五節 資料分析 53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7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59
第一節 代理教師情緒管理困境與改善策略歸納排序 59
第二節 困境與改善策略的重要性比較與交叉分析 64
第三節 工作坊焦點訪談討論共識與分析 77
第四節 研究發展歷程與綜合歸納 8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8
參考文獻 101
壹、中文部分 101
貳、英文部分 105
附 錄 107
附錄一、代理教師情緒管理困境與改善策略之開放問卷 107
附錄二、代理教師情緒管理困境與改善策略之重要性排序問卷 111
附錄三、代理教師情緒管理困境之改善策略層級分析問卷 113
附錄四、焦點訪談討論大綱 119

壹、中文部分
尹玫君(2018)。台南市國小代理教師的工作壓力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方雅欣(2020)。那些流浪的日子—國中代理教師角色壓力覺知及其調適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校務經營碩士在職專班。
王文科、王智弘(2012)。研究教育法。五南。
王淑俐(2003)。情緒管理—祝你健康快樂。全華。
江孟聰、林原宏(2011)。運用S-P表與概念結構詮釋模式於國小五年級學童幾何概念階層之研究。載於2011第三屆科技與數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99-807)。旗標。
自由時報(2018年09月03日)。社論:台灣的人口危機。自由時報社論。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229281
自由時報(2019年07月21日)。花蓮教甄13人 6人曾任代理教師。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304745
吳建源(2012)。國小代理教師對教師專業認同、工作滿意度及離職意象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在職專班。
宋慶瑋(2017年07月30日)。【投書】錢少事多壓力大,代理教師何時才能不再當「小媳婦」?獨立評論。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5933
李倩慧(2015)。國民小學代理代課教師的工作價值觀和工作壓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
李素卿(譯)(2002)。感性與理性—了解我們的情緒。(原作者:Richard Lazarus)。五南文化。(原者出版年:1991)。
李嘉琪、溫景財(2020)。金門縣中、小學教師職場友誼、職場幸福感對工作滿意度之影響。國立金門大學學報,8(2),27-43。
李選 (2003)。情緒護理。五南。
杜信暹(2018)。代理、代課教師情緒距離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林原宏、陳進春、許天維(2005)。詮釋結構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18,120-121。
武自珍(譯)(1997)。理性情緖心理學入門。(原作者:Dryden, Windy. )。心理。
邱淳孝(2019)。暗黑情緒。寶瓶文化出版。
胡興梅、王淑俐(2018)。情緒管理與人際溝通。揚智文化公司。
唐璽惠、王財印、何金針、徐仲欣(2005)。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心理。
孫頌華(2019)。生命中的美好缺憾—初探代理教師所承受的壓力、人格特質與離職意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孫寶璟(2016)。代理教師工作壓力、情緒耗竭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班。
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6年06月29日)。中小學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105 年 06 月 29 日。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50024
張民杰(2012)。過渡的日子-代理教師生涯發展困擾之分析權。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 26(2),1-24。
張宗義、林嘉珮、邱莉萍、洪靜春、鄭雅尹(2011)。你好,我也好:教師溝通技巧.初版。臺北市,教育部。(教育部輔導計畫叢書電子書)。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第一版。台灣東華。
張春興(1999)。現代心理學。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東華書局。
張研(2015)。平心靜氣的日常練習——再忙也要學會撫慰自己的情緒。養沛文化館。
張美惠(譯)(1996)。EQ-Emotional intelligence。(原作者:D.Goleman)。時報。
張雅瑄(2015)。流浪教師的旅程—國小代理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的敘說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張寧(2007)。從複雜到結構:詮釋結構模式法之應用。公共事務評論,8(1),1-28。
張曉雲(2008)。教師情緒管理與工作壓力之研究─以台中縣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莊耀輝(2011)。情緒管理(第二版)。新文京開發出版。
許宏儒(2015)。待課、代課、怠課:臺灣中小學代課教師的處境與困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38-41。
郭俊賢、陳淑慧(譯)(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遠流。
陳雪麗(2000)。情感教育 : 儒佛情緒觀的現代應用。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聖謨(2015)。代理教師功能的再進化----社會系統理論的觀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 78-82。
曾盈琇(2018)。代理教師面臨之不平等待遇的淚與累。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2018,7(10),323-325。
游韻馨(譯)(2017)。情緒鬆綁:跟自己和好的44個方法。(原作者:西多昌規)。今周刊出版社。
黃寶園(200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華立。
楊家瑜(2013)。國小代理教師情緒勞務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7(1),39-55。
楊馥譽(2018)。台南市國小代理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壓力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葉至誠、葉立誠(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三版)。商鼎
董事基金會。什麼是情緒。2015年08月01日,資料引自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網站https://www.jtf.org.tw/psyche/knowledge/mood.asp
董燕如(2017)。代理教師在學校的生存與困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7),100-101。
褚志鵬(2009)。層級分析法理論與實作。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暨研究所教學講義。
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揚智文化。
劉婉愉(2015)。境隨心轉,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62-62。
歐陽榕(2010)。花蓮縣國民小學導師工作情境中負面情緒來源及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學碩士在職專班。
潘怡如(2018)。成人成己的荊棘之路:從生涯韌性觀點看國小代理教師的職涯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學系碩士班。
蔡仁政(2018)。代理教師的美麗與哀愁。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0),210-218。
蔡秀玲、楊智馨(2007)。情緒管理。揚智文化公司。
鄧振源(2012)。多準則決策分析方法與應用。鼎茂。
鄭昭明、陳億貞譯(譯)(2012)(原作者:Robert J. Sternberg)。普通心理 學。台北市,雙葉書廊。
蕭才明(2015)。應用層級分析法與戰鬥機模擬機性能提升之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蕭舒文(2018)。小學代理教師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7(12),42-46。
賴惠辛(譯)(1996)。做情緒的主人。(原作者:Gary D. Mckay、Don Dinkmeryer)。雅音出版。
繆靜芬(譯)(2008)。秘密沒說完的事——如何擁有好情緒。(原作者:Peggy McColl)。方智出版社。
謝牧瑾(2015)。代課教師面臨之不平等待遇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63-65。
謝秋瑩(2008)。高屏地區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鍾聖校(1992)。正向心理情意:教與學,第一版。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簡鈺玲(2015)。職場甘苦-代理教師的累與淚。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57-58。
藍采風(2003)。全方位壓力管理。幼獅文化出版。
蘇揚期(2015)。當代理代課教師成為學校主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47-51。
饒見維(2003)。情緒涵養。五南。

貳、英文部分
Averill, J. R. (2005). Emotional creativity-toward “spiritualizing the passion”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172-18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Bantam Books.
Mayer, J. D. & Salovey, P.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P. Salovey & D. Sluyter (E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plications for educators (pp. 3-31). Basic Books.
Salovey, P. & Mayer, J. D. (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 185-211.
Shaver, P., Schwartz, J., Kirson, D., & O'Connor, C. (1987). Emotion knowledg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a prototype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6), 1061-1086.
Watson, D., Clark, L. A., & Tellegen, A. (1988).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rief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The PANAS sca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1063-1070.
Warfield, J. (1982).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M) group planning & problem solving methods in engineering. Wiley.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