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9.132.16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郭乃禎
作者(英文):Nai-Chen Kuo
論文名稱:外籍大學生的學習處境與能動性—— 一部台灣東部大學的校園民族誌
論文名稱(英文):The Learning Situation and Agenc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 Campus Ethnography of University in Eastern Taiwan
指導教授:林意雪
指導教授(英文):Yih-Sheue Lin
口試委員:蕭心怡
王采薇
口試委員(英文):Hsin-Yi Hsiao
Tsai-Wei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610888207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5
關鍵詞:外籍大學生學習處境能動性民族誌涵化
關鍵詞(英文):international students for bachelor’s degreelearning experiencesagencyethnographyaccultur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7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從多元文化教育、社會心理發展理論與能動性,探討外籍生到台灣就讀大學學士班的學習處境與能動性。研究場域為台灣東部一所大學,研究參與者是年紀相仿、來自不同國家、就讀不同學院科系的兩位女學生、一位男學生,共三位。採用民族誌研究方法,以參與觀察、訪談為主,蒐集學生就讀大學的課業、校園生活、人際關係等經驗進行分析。

研究發現得知,學生決定高中畢業以後到台灣的大學留學,不僅是單一原因,而是受到背景的影響或限制、學習目標的需求、這所東部大學提供的學習環境等做出決定。入學後因背景、學院領域、語言與學習方式等差異,產生不同的限制與能動性。此外,除了求取學位的目標以外,學生在課餘時間選擇打工、參與社團、選修有興趣的課程等,也因自身背景、限制、能動性等差異,而有不同的留學生活樣貌。從賦能的角度來談,對三位研究參與者而言,共同重要的賦能資源為人際圈,共同常用的資源為行動網路,而每種資源對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意義,需要尋找適合自己達到目標的賦能資源。

透過本研究,建議招收外籍大學生的學校提供多元的賦能資源,例如多元的課程、社團、打工等機會,並留意語言環境,了解外籍生的語言背景與需求,此外能主動關心與邀約外籍生參與團體、活動等,也讓外籍生、台灣學生互相理解,建立多元文化意識。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則可再探究其他類型的限制與能動性,並找尋不同國家、科系的大學生與研究生做比較,或是比較都會區大學、郊區大學留學處境與能動性的差異,探討留學生活的能動性對其未來發展的影響,增添相關研究的豐富性。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agenc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nrolled in undergraduate programs at universities in Taiwan, drawing up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ies of soci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agency.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at a university in eastern Taiwan, involving three participants, two female and one male students, all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enrolled in various academic disciplines. Ethnographic research methods were employed, primarily utilizing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to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students' experiences in terms of academic coursework, campus lif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decision of these students to pursue tertiary education in Taiwan after completing high school was influenced by multiple factors rather than a single reason. These factors included background influences or constraints,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fered by the university in eastern Taiwan. Upon enrollment, differences in background, academic fields, language, and learning approaches resulted in distinct limitations and agency among the students. In addition to the goal of obtaining a degree, the students engaged in variou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uch as part-time work, club participation, and taking courses of interest during their leisure time. These aspects of their international student life varied due to differences in personal backgrounds, constraints, and agency. From an empowerment perspective, interpersonal networks emerged as a significant common empowerment resource for all three participants, while mobile internet access was a frequently utilized resource. Each resource held different meanings for different students, and they sought appropriate empowerment resources aligned with their individual goals.

Through this study, it is suggested that universities admitt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rovide diverse empowerment resources, such as varied courses, clubs, part-tim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backgrounds and need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addition, actively reaching out and invit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groups, events, etc., fosters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Taiwanese students, thereby fostering a sense of multicultural awarenes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clude investigating other types of constraints and agency, comparing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academic disciplines, or examining differences in agency between universities located in urban and suburban areas.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agency during study abroad on future development could further enrich research in this fiel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四節 名詞定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多元文化教育 12
第二節 社會心理發展 17
第三節 結構與能動性 22
第四節 相關研究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1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39
第三節 研究場域 41

第四章 研究發現 43
第一節 為何而來——留學並非單一的原因 44
第二節 語言文化——求取學位的限制與賦能 54
第三節 各自目標——從背景長出的生活樣貌 67
第四節 賦能資源——每人所需的賦能不同 74
第五節 回看留學過程與面對未來 91

第五章 結論 9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11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21
附錄二 研究參與者同意書內容 123
一、中文資料
Giddens, A.(2004)。社會的構成(李康、李猛譯)。左岸文化。(原著出版年:1984年)
Giddens, A. & P. W. Sutton(2021)。紀登斯的社會學基本概念(許雅淑、李宗義譯)。商業周刊。(原著出版年:2021年)
Barker, C.(2007)。文化研究智典(許夢芸譯)。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4年)
Erickson, F.(2008)。社會與教育實務中的文化(莊啟文譯)。載於James A. Banks & Cherry A. McGee Banks(主編),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35-69頁)。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4年)
Angrosino, M.(2016)。民族誌與觀察研究法(張可婷譯)。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2007年)
Twenge, J. M.(2020)。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林哲安、程道民譯)。大家出版。(原著出版年:2017年)
Merriam, S. B. & Tisdell, E. J.(2018)。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邱炳坤、李俊杰、李欣霓、黃美珍、楊宗文、陳子軒、李建興、陶以哲、楊啟文、高麗娟、姜敏君、顏伽如譯)。五南圖書出版。(原著出版年:2016年)
Pai, Y. & Adler, S. A.(2006)。教育的文化基礎(黃純敏譯)。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01年)
王暄博、林振興、蔡雅薰、洪榮昭(2018)。「外籍生在臺文化涵化量表」的信效度衡鑑與潛在剖面分析。測驗學刊,65(1),1-28。
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心理出版社。
白玉琪、招靜琪(2016)。臺灣作為體驗跨文化溝通的學習場域:個案研究三位來自歐美地區華語學習者的敘事經驗。華語文教學研究,13(3),143-174。
何佳真(2013)。大專院校外籍生來臺身心適應歷程研究-以東南亞與中南美洲外籍生為例[未出版之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巫麗芳(2014)。中興大學外籍生與本地生之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
李明軒、余凱倫(2022)。國人文化認同意識對全球化與日韓偏好的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8,113-145。
周宛青(2019)。由境外生在臺面對問題反思高等教育國際化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1),7-15。
周宛青(2022)。從臺灣大學生的跨文化經驗省思跨文化素養議題。課程研究,17(1),69-88。
林美珍、黃世琤、柯華葳(2007)。人類發展。心理出版社。
林意雪(2010)。文化工具做為教與學之分析架構:一個文學圈的實例探討。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8(4),79-119。
林顯明(2018)。新南向國家學生在臺留學之社群媒體使用與社會資本。新社會政策(60),93-103。
邱雅萍、蘇中南(2019)。在臺外籍生跨文化適應問題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以中原大學馬來西亞學生為例。中原企管評論,17(1),39-58。
洪佳伶(2017)。外籍生來臺就讀因素及適應問題探討-以東部t大學越南外籍生為例[未出版之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桂田愛、王金國(2019)。境外學生在臺留學動機、問題與因應-以靜宜大學日籍學生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1),21-27。
馬安妮(2015)。跨文化遷移下旅居者認同發展歷程之紮根研究─以在臺國際學生為例[未出版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馬藹萱(2014)。從在臺外籍生之學習選擇看留學生遷移決策之社會建構。人口學刊(48),43-94。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書局。
許博涵(2017)。在台國際學生文化衝擊與跨文化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陳奎憙(2013)。教育社會學(修訂四版)。三民書局。
陳彥宇(2021)。社會文化適應做為中介變項:國際學生在臺之華語文能力與學業表現相關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陳素櫻(2012)。台灣東南亞國際研究生學習經驗之研究:文化霸權觀點[未出版之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
陳彩綾(2013)。外籍生因文化衝擊引發之失落經驗與正向成長[未出版之論文]。亞洲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
陳貴凰、劉韻平(2010)。在台外籍學生飲食適應經驗之研究。健康管理學刊,8(1),1-22。
游美惠(2014a)。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基礎。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多元文化教育(41-60頁)。高教出版社。
游美惠(2014b)。性別教育小詞庫。巨流。
游美惠(2015)。交織性/交錯性。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1),109-111。
黃璉華、羅漢強(1996)。外籍生適應問題及相關因素之探討。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5(5),457-468。
黃騰(2022)。什麼才是他/她要的幸福?從能動性角度探討新住民子女教育的可能性。教育實踐與研究,35(1),75-111。
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麥田出版。
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5-162頁)。巨流。
蔡文榮、石裕惠(2015)。日本籍國際學生在臺灣中部大學適應議題之個案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9(2),1-37。
蔡文榮、徐主愛(2013)。外籍學生在臺灣的大學適應議題之研究:以中興大學之泰國學生為例。教育科學期刊,12(2),82-111。
蔡文榮、楊秋燕(2020)。蒙古學生在臺灣求學的語文、課業、社交與文化適應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9(1),77-102。
韓光俐(2009)。來台大學國際學生課業學習經驗與學習適應歷程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學部學生為例[未出版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譚光鼎(2014)。族群關係與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多元文化教育(115-159頁)。高教出版社。


二、外文資料
Ahearn, L. M. (2001). Language and agency.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30, 109-137.
Bastien, G., Seifen-Adkins, T., & Johnson, L. R. (2018). Striving for success: Academic adjust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U.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8(2), 1198-1219.
Baxter, A. (2019). Engaging Underrepresente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 Partners: Agency and Constraints Among Rwandan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3(1), 106–122.
DomNwachukwu, C. S. (2010).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Gebregergis, W. T., Huang, F., & Hong, J. Z. (2019). Cultural intelligence, age and prior travel experience as predictors of acculturative stress and depression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9(2), 511-534.
Giddens, A. (1979). Central problems in social theory: Action, structure, and contradiction in social analysis. Macmillan Education UK.
Kim, Y. Y. (1988).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 integrative theory. Multilingual Matters.
Mahmood, H., & Burke, M. G. (2018). Analysis of acculturative stress and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 a non-metropolit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8(1), 284-307.
Matthews, B. (2017). "I wouldn't imagine having to go through all this and still be the same person. No way": Structure, reflexivity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6(3), 265-278.
Nieto, S. (2017). Re-imagining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New visions, new possibilitie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Review, 9(1), 1-10.
Oberg, K. (1960). Cultural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Practical Anthropology, 7(4), 177-182.
Ratner, C. (2000). Agency and culture.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30(4), 413-+.
Tran, L. T., & Vu, T. T. P. (2017). "Agency in mobility': Towards a conceptualis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agency in transnational mobility. Educational Review, 70(2), 167-187.

三、網路資料
OECD (2021), “What is the profile of internationally mobile students?”,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21: OECD Indicators, OECD Publishing, Paris.
https://www.oecd-ilibrary.org/sites/5a49e448-en/index.html?itemId=/content/component/5a49e448-en (取用日期:2023年5月16日)

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23a)。測驗類別:聽力測驗能力描述 https://tocfl.edu.tw/index.php/test/listening/list/3(取用日期:2023年5月15日)

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23b)。測驗類別:閱讀測驗能力描述 https://tocfl.edu.tw/index.php/test/reading/list/3(取用日期:2023年5月15日)

教育部(2011)。高等教育輸出-擴大招收境外學生行動計畫。https://ws.nd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hZG1pbmlzdHJhdG9yLzEwL1JlbEZpbGUvNTU2Ni81MjQxLzAwMTQ0NDUucGRm&n=6auY562J5pWZ6IKy6Ly45Ye6LeaTtOWkp%2BaLm%2BaUtuWig%2BWkluWtuOeUn%2BihjOWLleioiOeVqy5wZGY%3D&icon=..pdf
(取用日期:2020年6月7日)

教育部(2013)。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中華民國102年12月編印),頁72。https://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6919/%E6%95%99%E8%82%B2%E9%83%A8%E4%BA%BA%E6%89%8D%E5%9F%B9%E8%82%B2%E7%99%BD%E7%9A%AE%E6%9B%B8.pdf
(取用日期:2020年6月7日)

教育部(2016a)。新南向人才培育推動計畫。https://ws.moe.edu.tw/001/Upload/7/relfile/8053/51384/5fd31e54-beb7-48c1-b018-22ccf3de1e19.pdf
(取用日期:2020年6月7日)

教育部(2016b)。「邁向華語文教育產業輸出大國八年計畫(102-109)」_105年修正版。https://ws.moe.edu.tw/001/Upload/7/relfile/6648/57459/01438e4a-a6d9-454c-b42d-43a3b8f86ade.pdf
(取用日期:2020年6月14日)

教育部(2019a)。108年度世界各主要國家之我留學生人數統計。https://depart.moe.edu.tw/ED2500/News_Content.aspx?n=2D25F01E87D6EE17&sms=4061A6357922F45A&s=40189E41FE9CF7A4
(取用日期:2020年5月24日)

教育部(2019b)。2008-2018各年度我國學生赴主要留學國家留學簽證人數統計表。https://depart.moe.edu.tw/ed2500/News_Content.aspx?n=2D25F01E87D6EE17&sms=4061A6357922F45A&s=A6AD068477F61649
(取用日期:2020年5月24日)

教育部(2019c)。各年度大專校院境外學生在臺留學/研習人數統計表。https://depart.moe.edu.tw/ED2500/News_Content.aspx?n=1F2B596FE760D1FC&sms=F42C4CEA6ED95269&s=1DFFB3B78ADF0E40
(取用日期:2020年5月24日)

教育部(2020)。國際及兩岸教育交流(1090309_本部教育現況簡介)。https://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0/1153/e32e5390-788e-4b29-a955-8a970849727c.pdf
(取用日期:2020年6月7日)

統計處(2023)。教育統計名詞解釋。
https://eds.moe.gov.tw/edust/webmain.aspx?sys=100&funid=edunm
(取用日期:2023年5月18日)

新南向政策專網(2016)。新南向推動計畫。https://newsouthboundpolicy.trade.gov.tw/PageDetail?pageID=12&nodeID=21
(取用日期:2021年7月22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