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 中文部分 石安樂、田耐青、林小麗、黃玉、張景媛、楊昌裕、馮莉雅、劉安訓(2017)。劉若蘭(主編)。國民中小學服務學習教師手冊(第二版)。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朱朝煌(2006)。學生參與社團動機、阻礙因素與組織承諾之關聯性:以成功大學為例。〔論文發表〕國立成功大學行政業務研究發展計畫案期末報告。臺南市,臺灣。 但昭偉(2001)。生命教育的生命。教育資料集刊,(26),113-130。 何青蓉、丘愛鈴(2010)。服務利他生命教育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特色及其挑戰:以大學服務學習課程為例。高雄師大學報,(28),1-22。 何福田、吳榮鎮、鄭石岩、孫效智、陳浙雲、邱愛鈴、吳庶深、黃麗花、紀潔芳、劉可得、張淑美(2006)。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心理。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學富文化。 吳清山、林天祐(2000)。生命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7),98。 李采霞(2018)。關懷理念的國中社區服務學習方案之行動研究。(系統編號:106NKNU0332039)〔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清偉(2013)。優質公民從服務學習開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2),94-97。 沈六(1997)。服務學習。公民訓育學報,6,43-60。 周文祥、磨韻如(2016)。生命教育課程建構歷程與推動經驗分享─以雲林科技大學為例。教育脈動,(3),74-85。 林怡汝(2019)。以經驗學習模式探討服務學習的歷程。(系統編號:107NTHU5395038)〔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阿倫.甘地(2019)。甘地教我的情商課〔李康莉譯〕。天下文化。 林振春(1990)。開放學習的理念與社區服務學習的實踐。社教雙月刊,(97),42-45。 林勝義(2001)。服務學習指導手冊。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勝義(2003)。中等學校服務學習實用手冊。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萬怡(2005)。臺北縣正德國中服務學習課程之探討。(系統編號:093TKU05631003)〔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繼偉、潘正德、王裕仁(2002)。學校生命教育現況分析。載於林治平(主編),生命教育集思,167-204。宇宙光。 邱信慧(2011)。生命教育教學方案對國中八年級學生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系統編號:099NTPTC788055)〔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施宜煌、吳佩芬(2018)。讓生命說故事─探思實施幼兒教育生命教育的內涵。經國學報,(34),1-11。 科技部(2019)。科技部對研究人員學術倫理規範。2021年10月15日取自https://law.most.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282&KeyWord= 孫效智(2000a)。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37-48。寰宇。 孫效智(2000b)。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22。寰宇。 孫效智(2014)。生命教育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的定位、理念與願景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之研究計畫(編號:NAER-102-10-A-1-01-02-2-04)。 孫效智(2015)。生命教育核心素養的建構與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發展。教育研究月刊,(251),48-72。 孫智辰、涂靜宜(2011)。服務─學習方案融入社會服務活動的設計與實踐之探究-以活動參與者觀點為例。崇仁學報,(5),35-66。 徐明、林至善(2008)。服務學習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載於黃玉(主編),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127-204。洪葉文化。 徐明、楊昌裕、葉祥洵(2008)。服務學習的歷史發展與教育功能。載於黃玉(主編),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57-86。洪葉文化。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 中等學校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 中等學校-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國家教育研究院。 張淑美(2001)。國中生的生命教育─從死亡概念與態度論國中階段生死教育之實施。教育資料集刊,(26),355-375。 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2014)。服務學習推動方案。教育部。 教育部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2018)。教育部生命教育中程計畫。2019年12月16日取自https://life.edu.tw/zhTW2/node/436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8)。修訂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動方案(103-106年)。2021年03月27日取自https://www.edu.tw/Default.aspx 郭靜晃(2002)。生命教育。揚智文化。 陳金貴、張雪梅(2009),推動服務學習的再省思。師友月刊,(507),8-14。 陳美伶(2004)。生命教育融入英文教學對高中生自尊、自我概念、英語學習動機之影響研究。(系統編號:092NKNU0332014)〔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致宏(2012)。「服務-學習」課程之規劃、執行與反思-以「生命教育」課程為例。關渡通識學刊,(8),39-66。 陳務(2009)。青少年國際志願服務學習對落實生命教育理念之研究。(系統編號:098NKNU5332013)〔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德光(2010)。生命教育與全人教育。幼獅文化。 陳錫琦(2013)。十二年國教生命教育課程概觀與反思。國民教育,53(3),1-6。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載於李遠哲(主編),享受生命-生命教育。1-7。聯經。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論文寫作。雙葉文化。 鈕則誠(2015)。大智教化─生命教育新銓。揚智文化。 馮莉雅(2013)。國中推動服務學習成效與困境之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2),44-51。 黃玉(2001)。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具體實踐。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12(3),20-42。 黃培鈺(2002)。生命教育通論。新文京。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41-253。寰宇。 楊慕慈(2014)。生命教育。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2015)。與自閉症特質同行。衛生福利部。 劉雨家(2013)。應用服務學習方案提升國中學生社區意識之行動研究。(系統編號:101NTNU5732022)〔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劉若蘭、楊昌裕(2008)。服務與學習的連結-反思。載於黃玉(主編),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225-276。洪葉文化。 潘淑滿(201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 蔡培村、武文瑛(2008)。生命教育:探索與修練。麗文文化。 鄭玉卿(2005)。增進國小學生認知與探索生命能力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6(1),65-94。 鄭仲恩(2016)。席勒(F. Schiller)遊戲理論及其教育美學蘊義之衍釋。(系統編號:104NTNU5332005)〔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鄭伃珊(2014)。服務學習實踐生命教育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服務社團為例。(系統編號:102HCHT0189012)〔碩士論文,華梵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鄭崇趁(2001)。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39),18-20。 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實務,37-48。寰宇。 賴兩陽(2011)。志願服務、時間銀行與服務學習之比較。社區發展季刊,(134),428-440。 錢永鎮(1998)。生命教育的實施背景及基本理念。研習資訊,15(4),23-30。 錢永鎮(2000)。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涵初探。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27-149。寰宇。 謝昌達(2012)。生命教育國際志工服務學習方案之研究。(系統編號:100THU00636043)〔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顏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 羅光欣(2018)。山野教育融入生命教育教學對高中生生命態度影響之探討—以南投縣弘明實驗高中為例。(系統編號:106THU00331003)〔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貳、 西文部分
Dewey, J. (1963).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 Collier Books. Earl R. Babbie(2015).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2ed. Belmont, CA:Wadsworth. Fertman, C. I., White, G. P. & White, L. J. (1996). Service learning in the middle school: Building a culture of service. Columbus. OH:National Middle School Association. Fontana, A.& Frey, J.H.(1994).The Art of Science. In N.K. Denzing & Y.S. Lincoln(Eds.),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Material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Concept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Sage Publications, Inc. Morton, Keith, and Troppe, Marie (1996). From the Margins to the Mainstream:Campus Compact’s Project on Integrating Service with Academic Stud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Vol.15, No. 1, January. National Service-Learning Cooperative (1999). Essential Elements of Service-Learning. St. Paul: National Youth Leadership Council.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Act of 1990, S. Rept 101-176; H. Rept 101-893(1989)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Trust Act of 1993, H. Rept 103-155; H. Rept 103-219(1989)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1999). NCES. https://nces.ed.gov/pubsearch/pubsinfo.asp?pubid=1999022 Noddings, N.(1995). Care and moral education, In W. Kohli(Eds.), Critical conversations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pp.137-148)N. Y. Routledge. Sigmon, R. (1996). The problem of definition in Service-Learning. In R.Sigmon (Eds.), The Journey to Service-Learning. Washington, D. C.: Council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Wade, R.C. (1997). Community service-learning:an overview. In R. C. Wade (Ed), Community Service-Learning:a Guide to Including Service in the Public School Curriculum. (pp.19-34)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Wiechman, M. C. (1996). Investigating urban community needs:Service learning from a social justice perspective.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28(2), 224-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