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5.183.13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林敬敏
作者(英文):Ching-Min Lin
論文名稱:國民小學體育教學模組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以五年級為個案
論文名稱(英文):Action Research on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Modules in National Primary Schools -Take fifth grade as a case
指導教授:林如瀚
指導教授(英文):Ju-Han Lin
口試委員:李加耀
徐珊惠
口試委員(英文):Chia-Yao Lee
Shan-Hui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學號:610889002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3
關鍵詞:體育課程學習成效教學成效教學評量
關鍵詞(英文):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learning effectivenessteaching effectivenessteaching evalu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8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體育教學模組內涵進行課程設計實施教學,期以協同教師的觀察意見與教學者省思等兩項來評量學生學習的成效,同時參照學生學習單與訪談的內容,瞭解實施體育教學模組後,學生對於上課情形的看法與感受;並以錄影、教學日誌的記錄、教學觀察單與訪談的方式,來瞭解教師對於實施體育教學模組課程進行方式的看法,同時教學者省思教學過程以促進教師在體育教學專業能力成長。參與研究之學生以新北市某國小五年級學生,男生13人,女生12 人,共25人為研究對象。設計16節的體育教學模組課程,並以協同教師的觀察意見與教學者省思來評量學生學習的成效。蒐集資料部份,蒐集教師日誌、協同教師觀察單、學生學習單、學生訪談所得的資料,以三角檢核法進行內容分析。
研究發現如下:1.學生在分組方面以及競賽方式進行課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有產生反彈以及負面的影響,經由詢問協同教師經驗及訪談學生統整資訊修改教學策略後能有效改善;2.在協同教師的觀察意見部分,建議拉長介入時間學習成效會更明顯,教學內容建議與協同教師議課更能符合教學目標;3.在教師自我省思部分,教學者透過行動研究發現問題、提出策略、解決問題、檢視成果的歷程,藉由協同教師給予之建議與學生給予的回饋,可以讓教學者檢視是否符合體育教學模組的程度及特徵,並自我省思與成長。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國小實施體育教學模組的建議,以供未來體育教學模組之研究方向做參考。
There were thre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First of all, used action research to explor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ules, and then implemented the course design and teaching. Next,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 learning was evaluated by two ways, one was the opinion of the subordinate teacher, and the other was the reflection of the main teacher. At the same time, refer to the student's study lists and interview contents to understand students' views and feeling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Last, through video recording, teaching log records, teaching observation lists and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the teachers' opin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o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in physical education.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study were fifth grade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There were 13 boys and 12 girls, total 25 students. Designed 16 physical education module courses, and evalu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learning based on the subordinate teachers' observations and the main teachers' reflections. Collected four contents and used triangle inspection to analyze, which were main teacher logs, the subordinate teacher observation lists, student study lists and interview lists.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were the study results:
1. Students had a rebound and negative impact in the course of grouping and competition methods. By asking the subordinate teacher's experience and interviewing students to integrate the information, has modified the teaching strategy and improved it effectively.
2. In the subordinate teacher's observation part, there were two suggestions of the subordinate teacher. One was to extend the intervention time for learning; and the other was to discuss the teaching content with the subordinate teacher before the class. Since then, the effect would be more obvious and more in line with the teaching goals.
3. In the self-thinking part of teachers, the researchers discovered problems, proposed strategies, solved problems, and reviewed the progress of results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With the suggestions given by subordinate teacher and the feedback given by students, it was possible for researchers to check whether they met the degre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ules, and got self-reflection and growth.

Last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not only gave advice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ules, but also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future physical education module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體育教學相關之行動研究 7
第二節 傳統式教學與教學模組 12
第三節 傳統式教學與其他教學法對學習成效影響的相關研究 18
第四節 體育教學模組相關之研究 22
第五節 文獻總結 25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0
第四節 研究程序 3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7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39
第一節 學生對體育教學模組的看法 39
第二節 協同教師對體育教學模組的反饋 48
第三節 教學者在體育教學模組的省思 54
第四節 小結 6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7
第一節 結論 67
第二節 建議 69
後記 73
參考文獻 75
附錄 83
一、中文部分
于素梅(2005)。國小體育健康教程:教案設計。臺北縣:諾雅。
水心蓓(2005)。動作教育概念詮釋與定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8(2),379-400。
王儀旭(2004)。探討不同體育教學模式對學習情境知覺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網球初學者為例。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聖文、蔡政霖(2019)。樂趣化與傳統式教學對籃球運球上籃之學習與保留效果。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8(1),38-49。
王建臺等 (2000)。學校體育教學研究方法(再版一刷)。台北市。師大體研中心。
石志如 (2003)。葛蘭姆技巧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嘉義國中舞蹈才能班現代舞課程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江文嘉 (2009)。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仲謀(2006)。行動研究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Andrew P.Johnson,2005)。
江新妹 (2005)。打造健康校園:提升學童健康體能之行動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世雄 (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對高中生足球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習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隆盛(1994)。工藝教材教法新趨勢:模組化的課程設計與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載於李隆盛(主編),科技與職業教育的課題(頁317-341)。台北:師大書苑。
李靜宜(2010)。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教師發問技巧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習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功棋、馬上閔、林秀卿 (2018)。不同教學方式對網球正手擊球教學成效之研究:理解式教學與傳統式教學課程設計之比較。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8(1),12 – 31。
卓子文 (2002)。舞者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一項針對舞者實施身心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林生傳(1995)。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自由開放社會中的個別化教學與後個別化教學。台北:五南。
周宏室(1994)。Mosston 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素卿(2003)。協同行動研究—以班級經營之常規改善為例。師大學報,48(1),91-112。
林益源(2004)。國小高年級健康與體育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清華(2010)。國中運動代表隊實施觀功念恩之行動研究—以台北縣立蘆洲國中男子籃球隊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習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聖家(2019)。運用科技媒體於國小舞蹈教學之初探。舞蹈教育,17,103-120。
林婷婷(2011)。創意教學法融入體育課之學習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林建仲、陳長振(1995)。科技教育的教學方法。中學工藝教育月刊,28(6),13-20。(Fecik, John T. , 1995)
林群叡、李國維、黃政翰、林偉豪(2013)。提升運動意願對新移民學童心肺體適能之行動研究:以台中市大墩國小為例。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8,35-47。
施勳鉁(1997)。生活科技課程模組化教學之探討。中學工藝教育,30(7),16-20。
梁仲偉 (2006)。登山攀岩在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12cur.naer.edu.tw/category/post/189
陳怡真(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國小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陳建宏 (2009)。理解式球類教學應用於國小四年級羽球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陳盈志 (2012)。讓體育課變有趣-淺談創造思考教學法。以第五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發表,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臺灣。
陳春安、熊明禮(2006)。合作學習與傳統學習在排球低手傳球學習成效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5年度,88-92。
張紅玉、陳春安、章文英(2009)。不同教學法與學生能力對桌球反手推擋學習成效之影響。文化體育學刊,9,23 – 34。
張佑誠、陳子威、林如瀚(2019)。翻轉教學對大專籃球課程之學生技能表現的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9(1)。(文章已獲同意刊登,但尚未出版)。
曾文章(2006)。媒體介入對國中學生游泳教學認知與技能表現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巧妏(2010)。球類遊戲教學融入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志成(2004)。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羽球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曾榮廷(2003)。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對羽球知識及動作技能學習成就之影響。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2年度(上),291 – 299。
傅一峯、許政順(2017)。淺談體育教學模組。學校體育,160,56-66。
黃月嬋、林俐伶(2007)。初學者理解式體育教學行動研究。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2,7-10。
掌慶維(2017)國小體育教學模組之設計理念與實踐策略。學校體育。160,46-55。
葉人豪(2007)。國小五年級理解式巧固球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芬林(2004)。舞蹈課程統整設計及實施之行動研究以嘉義市崇文國民小學舞蹈班跳鼓陣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廣銓 (2006)。舞蹈融入南湖高中排球校隊訓練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金昌(1997)。傳統教學與精熟學習應用於體育教學效果之比較-以排球鉤腕發球為例。體育學報,23,97-107。
鄭竣玄、黃啟彥(2003)。模組化生活科技教學設計。生活科技教育月刊,10 (2),53-65。
蔡清田 (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顏欣加 (2002)。傳統教學與媒體教學對龍舟知識及動作技能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金昌、李建平 (2007)。鷹架與傳統教學應用在排球教學對班級氣氛影響之研究。臺中學院體育,4,26 – 34。
鄭金昌、黃永賢 (2007)。不同教學法對排球選手傳球的學習成效與學習保留之影響。成大體育學刊,40 (1&2),13 – 24。
鄭金昌、張紅玉、盛世慧 (2011)。理解式教學法在桌球教學之研究。興大體育學刊,11,149 – 158。
鍾畯豐、陳玉枝(2012)。理解式球類訓練法(Game Sense)應用於國小足球隊訓練之行動研究。臺東大學體育學報,17,1-21。
蕭明芳、林靜萍(2010)。小組檔案評量在國小運動教育模式教學之行動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5 (1),67-91。
龔建昌 (2002)。資訊科技融入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外文部分
Altricher, H., Posch, P., & Somekh, B. (1993).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NY: Routledge.
Atweh, B., Kemmis, S., & Weeks, P. (1998). Action research in practice. New York: Routledge.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Philadelphia, PA: The Falmer Press, Taylor & Francis Inc.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Elliott, J. (1992).What is action-research in schools. In Deakin University. The action research reader (pp.121-122) Geelong,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Elliott, J. (1998). The curriculum experiment.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Kincheloe, J. L. (1991). Teachers as researchers: qualitative inquiry as a path to empowerment. London: Philadelphia: Falmer Press.
McNiff, J. (1995).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McNiff, J., Lomax, p. & Whitehead, J. (1996). You and your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London: Routledge.
McKernan, J. (1996).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a handbook of methods and resources for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London: Kogan Paul.
Noffke, S. E., & Stevenson, R. B. (1995).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Becoming practically criticall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Obermier, T.R. (1994). Modular Facilities and Curriculums for Technology Education: Blessing or Curse? Paper presented at Mississippi Valley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 Conference.
O'Hanlon, C. (1996).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London: Falmer.
Schon, D. 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Schon, D. A. (1987).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London: Jossey-Bass.
Sweeney, M., Everitt, A, and Carifio. (2003).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A paradigm shift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J. Butler, L. Griffin, B. Lombardo and R. Nastasi (Eds.),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p. 113-122), Oxin Hill, MD: AAHPERD Publications.
Winter, R. (1995). Learning from esperienc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ction research. London: Falmer.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