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2.200.10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林承緯
作者(英文):Cheng-Wei Lin
論文名稱:宜蘭縣國中學生籃球代表隊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ived Coaching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Team Cohes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Basketball Teams in Yilan County
指導教授:尚憶薇
指導教授(英文):I-Wei Shang
口試委員:徐偉庭
胡凱揚
口試委員(英文):Wei-Ting Hsu
Kai-Yang H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學號:610889007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8
關鍵詞:國中籃球選手多元領導模式凝聚力
關鍵詞(英文):junior high school basketball player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leadershipcohes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4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了解宜蘭縣國中學生籃球代表隊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籃球代表隊選手對於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差異情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宜蘭縣參加108學年度國中籃球聯賽之籃球代表隊選手為研究對象,共回收有效問卷194份,男子選手144人,女子選手50人。以研究者修編「國中學生籃球代表隊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量表」做為研究工具,將所得之所有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Pearson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後,獲得研究結果如下:一、宜蘭縣國中學生籃球代表隊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以訓練與指導行為為主。二、宜蘭縣國中學生籃球代表隊團隊凝聚力以工作凝聚力為首要因素。三、不同訓練時間對「關懷行為」與「獎勵行為」有顯著差異,且以1-2小時的得分最高。四、不同訓練時間之「社會凝聚力」有顯著差異,且以1-2小時得分最高。五、宜蘭縣國中學生籃球代表隊在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有顯著正相關,除「專制行為」與團隊凝聚力各構面為負相關。本研究提供下列建議做為宜蘭縣國中籃球代表隊教練之參考:一、提升自身專業知能,參與教練研習等精進專業知識,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達到訓練目的;二、團隊凝聚力應以設定任務目標為優先;三、進行集中式、訓練時間以1-2小時為主要練習。而在未來研究對象可針對不同主題、不同群體進行研究,研究方式可以質性的方式進行研究,使研究結果更加完整。
The current study is dedicated to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ived coaching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team cohes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basketball varsity teams in Yila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adopted. Participants were players from teams competing in the 108-semester Junior High School Basketball League in Yilan County. A total of 194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including 144 male players and 50 female players. Based on the "Table of the Perceived Coaching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Team Cohes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Basketball Teams", we were able to collect data pe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The data were then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ur findings were listed as follows: 1. The perceived coaching leadership behavior was mainly conducted through training and instruction. 2. The primary factor affecting team cohesion was task cohesion. 3. The length of training showed significant impact on both “Social Support” and “Positive Feedback ”with the highest score for the length of 1-2 hours. 4. The length of training was also significant as far as “Social Cohesion” was concerned with the highest score for the length of 1-2 hours. 5. All perceived coaching leadership behavior but “authoritative behavior” showed positive association with team cohesion. Based on our findings, we hav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the coaching staff: 1. Participation in advanced professional coaching conferences is essential for coach staff to train more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 2. To enhance team cohesion, training should be task-oriented. 3. Training should be conducted centrally with a length of 1-2 hours. Finally, a mor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can be done, for future research, by focusing on different topics or participants with a more thorough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第壹章 緒論 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参章 研究方法 39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4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7
參考文獻 71
一、中文參考文獻
王加微(1990)。行為科學(初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秉鈞主譯,Stephen P. Robbins原著(1995)。管理學。臺北:華泰書局。
王明如(2008)。大專排球特優級選手之家長式領導、團隊凝聚力與團隊滿意度相關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王貞治(2012)。桃園縣國中乙級籃球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英人(2013)。臺灣曲棍球教練知覺領導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宗騰(2014)。新北市國小田徑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王志銘(2015)。臺中市國中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方慎思(2009)。2008年亞洲盃巧固球代表隊選手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及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牛炳鎰、陳世勳(1979)。運動訓練概論。臺北市:維新書局。
江小梅(2011)。HBL 甲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及成績表現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聖約翰科技大學,新北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
吳定、陳錦德、黃靖武等譯,Robret A. &David D. &Van F. 原著(1991)。組織行為。臺北:天一圖書公司。
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臺北:心理出版社。
吳秉恩(1993)。組織行為學。臺北:華泰。
吳慧卿(1998)。運動組織衝突與因應策略初探。中華體育季刊,46期,15-25。
吳慧卿(2002)。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正賢(2017)。台灣地區國中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合譯,Stephen P. Robbins原著(1994)。組織行為學。臺北:華泰書局。
李建平(2002)。大專網球優秀選手對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炯皇(2003)。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內在動機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4,123-134。
李松宜(2010)。高中職羽球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李雲翔(2010)。超級籃球聯賽(SBL)球隊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李凱筠(2016)。公開一級大專男女排球運動目標取向、參與動機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周彥真(2015)。高中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林澤民、黃泰盛(2011)。現代足球陣型攻守戰略的運用與分析。高應科大體育,10,80-87。
林澤民、蔡玉卿(2012)。高中足球運動代表隊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2),58-68。
邱旺璋(2002)足球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台北市。
邱翊瑋(2014)。全國國中桌球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侯雯孆(2017)。田徑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以參加 2016 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選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沛綺、郭癸賓、廖俊欽(2007)。足球教練領導行為之差異研究 以95年度足協盃大學菁英賽為主。大漢學報,22,215 227。
留聖傑(2009)。全國高中排球校隊教練家長式領導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徐茂洲(2016)。運動教練領導理論在結構方程模式之應用。大專體育,139,1-9。
涂志賢(2000)。運動教練領導風格對選手成績表現與滿意度影響之研究。體育學報,28,45-58。
馬玉濱(2007)。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衝突及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以臺北市高中籃球校代表隊知覺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志成(1997)。自我效能和集體效能與團隊凝聚力的相關研究暨不同凝聚力組型輸贏歸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張麗卿(2006)。我國女子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張永文(2008)。國中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相關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許義雄(1989)。運動教練的角色—就人本主義觀點談起。中華體育季刊,3(3),60-62。
許經坦(2012)。球員人格特質、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以大專籃球聯賽之一班組籃球運動代表隊為例。世新大學,台北市。
莊豔惠(1997)。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及內在動機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莊俊喬(2008)。我國高中籃球聯賽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添財(2004)。國小桌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其昌(1993)。排球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的影響暨驗證運動情境領導理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陳玉娟(1995)。台灣地區游泳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成績表現及滿意度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景星(1996)。教練領導的智慧與哲學。國民體育季刊,25(4),20 27。
陳鼎華(2006)。台灣地區國中甲級籃球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明宏、黃素珍、施國森、張世沛(2012)。大專籃球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週期滿意度之研究。長榮運動休閒學刊,6,128 137。
陳明宏(2013)。大專校院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研究。中原體育學報,2,82-89
陳彥臻(2013)。國中籃球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中乙組籃球校隊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文益(2014)。新北市國小田徑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冠傑(2015)。彰化縣國、高中籃球隊選手社會支持、教練領導行為及團隊凝聚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至誠(2018)。新竹市高中職乙級籃球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彭建都(2009)。國中橄欖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彭加豪(2017)。競技啦啦隊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黃金柱(1985)。體育社會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黃金柱(1990)。國家級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調查。臺北:宏學書局。
黃金柱(1993)。體育管理。臺北:師大書苑。
黃瑋諄(2015)。臺北市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性研究。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黃俊翔(2016)。高中乙級籃球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志顯(1998)。大學運動選手背景特性隊教練領導行為動要性認知之影響。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七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325-331。
游聰吉(2007)。台灣地區高中籃球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高中乙組籃球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亞洲大學,臺中市。
葉憲清(1997)。建立學校運動教練制度之芻議。國民體育季刊,26(4),36-44。
廖啟宏(2013)。花東地區國中籃球代表隊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承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劉衡江(1999)。再創我國大專籃球聯賽新紀元。大專體育,45,7-8。
劉典謨(2001)。規則修訂帶隊籃球運動的發展。成大體育研究集刊,6,11-25。
劉希曄(2017)。成功籃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以永仁高中女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
劉時毓(2018)。基隆市國中籃球選手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經國管理學院,基隆市。
蔣憶德、陳淑滿、葉志仙(2001)。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0,195 206。
鄭敏雄、劉一民(1991)。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研究-以參加 79 學年度大專男子排球國手選拔賽之球隊為例。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八十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報告書,235-252。
鄭敏雄(1992)。大專院校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鄭志富、方明營(1994)。大專院校足球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志富(1995)。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復刊號,1,75-90。
鄭志富(1996a)。運動組織與團隊衝突管理。第廿七屆大專院校運動會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1-44。
鄭志富(1997a)。運動教練的領導行為研究取向。國民體育季刊,26(2),82 89。
鄭志富(1997b)。運動領導量表(中文版)之編製。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臺北:師大書局,45-47。
盧素娥(1995)。大專籃球選手知覺運動動機氣候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盧俊宏(1998)。運動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賴世堤(2002)。我國籃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臺中市。
謝文全(1986)。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景書局。
謝政剛(2014)。全國高中空手道團隊凝聚力與訓練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謝翔宇(2017)。變革認知知覺、團隊凝聚力、慣性知覺及變革成效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簡淑婕(2012)。高職學生參與定向越野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及身心健康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闕如平(2018)。儒家思想對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的影響—以大專公開組游泳教練與選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羅虞村(1987)。領導理論研究。臺北:文景書局。
羅嘉明(2017)。臺北市國中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蘇姵華(2013)。 大專籃球運動聯賽公開男子組一級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訓練滿意度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二、英文參考文獻
Alemu, S. M., & Babu, M. S. (20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ch leadership styles, Team cohesion and the success: The case of premier league soccer clubs in Ethiop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11, 1-13.
Carron, A. V., Chelladurai, P. (1981). The dynamics of group cohesion insport.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3, 123-139.
Carron, A. V.(1982). 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s:Interpre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123-138.
Carron, A. V. &Brawley, L. R. (1985).The Development to assess cohesion in sport teams.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7,244-266.
Chelladurai, P., & Salah,S. D.(1978). Preferred Leadership in sports.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Sciences.3,85-92.
Chelladurai, P.(1993).Leadership.In R. N. Singer, M. Murphry&L.K.Tennant(Ed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y. NY:Macmillan.
Chelladurai, P. & Salah, (1980). Dimensions of leader behavior in sport.(pp.34-35):New York.
Fisher. A. C.,&Zwart, E. F.(1982).Psycholgical analysis of athletes'anxiety responses. Journal of Sport Phychology, 4, 248.
Liukkonen, J., & Salminen, S. (1990).The athletes perception of leader behavior of finish coaches.Paper prexented at the World Congress on Sport for All Tamper, Finland, June 3-7, 1990.
LeUnes,A.D.,&Nation,J.R.(1989).Sport psychology.Chicago,IL:Nelson-Hall.
Osborn,R. N.,& Hunt,J.G. (1975).An adapt-reactive theory of leadership researdh.InJ.G.Hunt and L.L.Larson(Eds.)Leadership frontiers.OH:Kent State University.
Riemer,H.A.,&Chelladurai,P.(1998). Development of the Apple athlete satisfactionquestionnaire(ASQ).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0,127-156.
Ramzanineezhad, R., & Keshtan, M. H. (2009).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ch’s Leadership styles and team cohesion in Iran football club professional league.Brazilian Journal of Biomotricity, 3(2), 111-120.
Shields, D.L.L.(199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group cohesion in team sports.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131(2), 196-210.
Williams, J. M., & Widmeyer, W. N. (1991).The cohesion performance outcome relationship in coaching sport. 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 13, 364-371.
Weinberg, R. S., & Gould, D. (1999).Achievement attributions and self-instructions under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goal structure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 78-87.
Wester, K. R., & Weiss, M. R. (199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ived coaching behaviors and group cohesion in high school football teams. The Sport Psychology, 5, 41-54.
Wu, K. H.(2000).A competitive study of collegiate coaches’leadership behavior in Taiwan.Abstract of 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Sport Management 15th Anmual Conference,157.
(此全文20250712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