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5.97.17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吳王良
作者(英文):Wang-Liang Wu
論文名稱:雲開月明 - 王毓秀生命流轉史
論文名稱(英文):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A Life History of Wang Yu-Xiu
指導教授:陳鴻圖
指導教授(英文):Hung-Tu Chen
口試委員:張力
陳進金
口試委員(英文):Li Chang
Chin-Ching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學號:610903001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2
關鍵詞:口述歷史生命史自傳傳記養女
關鍵詞(英文):Oral HistoryLife HistoryAutobiographyBiographyAdopted Daughter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位戰後臺灣女性成長的生命故事,研究對象為王毓秀女士,她於昭和16年(1941)出生在今花蓮縣吉安鄉太昌村的一個林姓農村家庭。王氏出生3個多月就被原生家庭送人當養女,其少時生活艱辛困苦、流離遷居,求學過程周折,10歲時開始念小學,直至34歲方完成高職學業。王氏有二段婚姻,先後嫁給本省宜蘭人吳慶壽、外省河南人龐景盛,共有七位女兒,為家庭辛苦付出,照顧女兒成長。她的工作從小孩褓姆,學校工友十年,因表現優秀後被提拔成為公務員,直至55歲退休。數十年的歲月流逝,她照顧養母及同住的李阿煌叔叔終老,女兒們長大相繼離巢,退休後積極的新學習,老年了開始照顧逐漸失智的丈夫,直到81歲精神與體力不堪負荷,選擇搬離獨居。這是一位女性從貧乏困頓、命運被安排、心裡受壓抑的年代走出到「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故事,也是臺灣戰後一位平凡女性與時代共同成長的故事。
本研究以王氏心理視角,探討其生命成長的故事,包括家族問題,如何影響個人生命?教育體制變遷,如何在職涯中找到新的機會?在婚姻中面對不同族群,如何調適與融合?從日常的衣食住行育樂,如何看見產業的轉變與進步?婦女的多重角色,如何更稱職的扮演?面對生活的挑戰,如何邁步跨越?老年照護的課題,如何使身心安頓?從王氏逾八十年的生命中,可以觀察到臺灣戰後至今的社會脈動,如何與個人生命交互流動。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life of a post-war Taiwanese woman, Mrs. Wang Yu-Xiu, born in the 16th year of the Showa era (1941) in the Lin family of Taichang Village, Ji'an Township, present-day Hualien County, Mrs. Wang was sent away as an adopted child by her biological family when she was around three months old. In the early life was marked by hardship, displacement, and a tumultuous educational journey. She attended elementary school at 10 and completed 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the age of 34. Mrs. Wang had two marriages, first to Mr. Wu Qing-Shou from Yilan in Taiwan, and later to Mr. Pang Jing-Sheng from Henan in mainland China. She had a total of seven daughters and dedicated herself to their upbringing, enduring the challenges of raising a family. In her employment journey included working as a nanny and serving in various positions at schools for a decade. Due to her exceptional performance, she was promoted to a government position and retired at 55 years old. In decades, Mrs. Wang took care of her foster mother and her uncle, Mr. Li Ah-Huang, until their old age. As her daughters grew up and left home, she actively pursued new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fter retirement. In the late ages, she began caring for her gradually declining husband, who suffered from dementia. At the age of 81, burdened by physical and mental exhaustion, she chose to move out and live alone. This is the story of 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 a woman who emerged from poverty, oppressive circumstances, and the constraints of her time. It is also a tale of an ordinary Taiwanese woman's simultaneous growth alongside the era of post-war Taiwan.
This essay adopts a first-person perspective to explore Mrs. Wang's life journey, addressing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issues on personal life, navigating career opportunities amidst changing educational systems, adapting and integrating in interethnic marriages, perceiv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progress of industries through daily life, fulfilling multiple roles as a woman, overcoming challenges in life, finding peace of mind in the context of elderly care, and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vidual lives and Taiwan's post-war social fabric, as observed through Mrs. Wang's more than eight decades of life.
緒言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 3 -
貳、文獻回顧與探討 - 5 -
參、研究方法及步驟 - 11 -
肆、論文架構安排 - 14 -
王毓秀生命流轉史 - 19 -
壹、十六歲之前的流離(1941-1956) - 21 -
貳、工作與第一次家庭建立(1956-1978)- 35 -
參、第二次家庭建立(1977-2010) - 52 -
肆、人生的黃昏時節(2010- ) - 69 -
結語 - 77 -
徵引文獻 - 81 -
附錄一、口述訪談計畫及訪談大綱 - 87 -
附錄二、王毓秀女士大事年表(1941-) - 89 -
附錄三、王毓秀女士作品 - 95 -
一、 專著
Roberson,Beth M.著、黃煜文譯,《如何做好口述歷史》,臺北:五觀藝術事業有限公司,2004。
王吾非,《拙筆墨緣:王吾非書法作品專輯》,臺東: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2012。
吳楊秋瑾等著,張美鳳等訪談紀錄,《宜蘭女聲-阿媽的故事﹝童養媳・養女篇﹞》,宜蘭:宜蘭縣史館,2015。
范情等著,《女人屐痕:臺灣女性文化座標》,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范麗卿,《天送埤之春》,宜蘭:宜蘭縣史館,2012。
秦孝儀總編纂,《中國現代史辭典-史事部分(一)》,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7。
秦孝儀總編纂,《中國現代史辭典-史事部分(二)》,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7。
徐枕,《阿毛從軍記》,臺北:福記文化出版社,1987。
桑品載,《岸與岸》,臺北:爾雅出版社,2001。
康培德主修,《續修花蓮縣志-民國七十一年至民國九十年》,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08。
張正隆,《雪白血紅》,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0。
張拓蕪,《代馬輸卒手記》,臺北:爾雅出版社,1975。
張曼娟,《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
許雪姬主編,《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臺灣口述歷史學會,2014。
曾秋美訪問、江文瑜編,《消失中的臺灣阿媽》,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游鑑明,《傾聽她們的聲音: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口述史料的運用》,臺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游鑑明訪問、吳美惠等紀錄,《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楊雅慧採訪紀錄,《阮的心內話: 十位女性的生命告白》,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蔡金鼎著、蔡宗傑口述,《白水湖青春曲:魚販蔡宗傑的跨世紀回憶錄》,臺中:臺灣東鯤文史協會,2021。
鄭至慧等著,《女人屐痕Ⅱ:臺灣女性文化座標》,臺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8。
鄭美里等著,《百年女史在臺灣》,臺北:臺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2019。
駱香林主修,《花蓮縣志》,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1974。
駱香林主修,《花蓮縣志稿》,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1960。
鍾立德主修,《續修花蓮縣志》,花蓮:花蓮縣政府,1995。
二、 期刊論文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臺北,1996),頁147-184。
林冠宏,〈阿茲海默氏症〉,《慈濟醫學雜誌》,18:5_S(花蓮,2006),頁39-48。
唐德剛,〈文學與口述歷史〉,《傳記文學》,45:4(臺北,1984 ),頁10-15。
翁開誠,〈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第16期 (臺中,2002),頁23-69。
袁子賢,〈臺灣外省籍國軍的日常生活與記憶〉,《田野與文獻》,第68期(香港,2012),頁11-14。
熊同鑫,〈窺、潰、餽:我與生命史相遇的心靈起伏〉,《應用心理研究》,第12期 (臺中,2001),頁107-131。
顧瑜君,〈生命史研究運用在教育研究的價值:對(窺、潰、餽:我與生命史相遇的心靈起伏)一文的回應〉,《應用心理研究》,第13期 (臺中,2002),頁7-16。
三、 學位論文
何惠妙,〈結與解-一個女兒對母親生命口述史的研究〉,宜蘭:佛光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余淑雲,〈孤鳥也有一片天-由口述歷史看女性長者獨居經驗〉,臺北: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林宛臻,〈圓夢求學路-一位養女的生命故事〉,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許佩瑜,〈一位童養媳阿嬤的生命故事-從自卑中淬煉堅毅〉,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黃登宇,〈跨越海峽的紀錄-一位粵籍陸軍軍官的生命史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系,2011。
四、 網路資料
BBC NEWS中文報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https://scweb.cwb.gov.tw
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https://www.mac.gov.tw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https://www.cma.edu.tw
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s://nrch.culture.tw
花蓮縣吉安鄉吉安國民小學https://www.gaps.hlc.edu.tw
花蓮縣資訊協會https://hia99.wordpress.com
健行科技大學空間資訊與防災研究中心https://tec.earth.sinica.edu.tw
國立花蓮高級商業職業學校http://www.hlbh.hlc.edu.tw
國立東華大學https://www.ndhu.edu.tw
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dict.revised.moe.edu.tw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https://www.archives.gov.tw
國語日報社https://www.facebook.com/mdnkids
魅力廣西http://www.famousguangxi.com/news
臺灣失智症協會http://www.tada2002.org.tw
翰林雲端學院https://www.ehanlin.com.tw
五、 王毓秀個人私文書
戶籍簿4份 (原生家庭、養母、配偶吳慶壽、龐景盛等4個家族)。
王毓秀,〈王毓秀自傳一〉,花蓮,1969。
王毓秀,〈王毓秀自傳二〉,花蓮,2020。
王毓秀各項學習結業證書7張。
王毓秀服務證明書等相關資料44張。
王毓秀畢業證書2張。
王毓秀生活老照片31張。
王毓秀、龐景盛入出國日期證明書各1份。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