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5.48.3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沐美珍
作者(英文):Mei-Chen Mu
論文名稱:回眸與自觀-藝術創作學習之路
論文名稱(英文):A Self-Reflection and Retrospection on the Path of Art Learning and Creation
指導教授:萬煜瑤
指導教授(英文):Yuh-Yao Wan
口試委員:劉得劭
李崗
口試委員(英文):De-Shao Liu
Kang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學號:610975503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1
關鍵詞:藝術學習與創作敘事書寫自我覺察自我認同
關鍵詞(英文):Art learning and creationnarrative writingself-consciousnessself-identit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3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旨在探討筆者於研究所就讀的歷程中,透過藝術學習與創作,藉由生命故事的敘說,回顧與建構自我認同的轉化歷程,並且運用藝術創意的發想,實踐並創作彰顯個人理念且融入生活的作品,除了分析內在感受和需求,也企圖重新找回自我價值。
本論文的執行路徑包括四項,第一,藝術學習歷程的啟發路徑:經由藝術學習的過程,開拓思考的多面向;第二,生命故事的敘事與圖像對話路徑,針對筆者記憶中的圖像、生活中的事件、日誌筆記等敘事書寫,以看待生命事件對心理需求所產生的狀態;第三,繪畫與創作的路徑,藉由繪畫創作的自我對話,探究生命經驗所產生的回饋作用;第四, 回眸與自觀的路徑,學習自我覺察,理解心理狀態及認知面向的相關關聯。
本論文經由自觀、創作實踐與回眸的這些路徑,以進一步分析自我認同之意義與價值;而對於個人內在與外在相互作用的分析及反思,也企圖展現出身為一個創作者對於自我意義的檢視與自省之創作研究路徑與實踐作用。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author's self-identity through learning and creation in the field of art. The narration of life stories was an inspiration for the author’s construction and reflection on self-identity during graduate studies. Moreover, the ideas for artistic creation were used to realize and create artworks that highlight personal philosophy and life. The purpose of analyzing inner feelings and needs is to rediscover self-worth.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thesis includes four steps. First,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knowledge were collected and read to cultivate multi-faceted thinking. Second, the images, life events, diaries, and notes were used as sources for narrative writing. Third, with the inspiration of aesthetic perception training, painting creation functioned as a tool for self-conversation, which looks back to life experience. Fourth, organizing a solo exhibition and discovering self-consciousness during this process helped to acknowledge a connec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cognitive orientation.
This paper further probes into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self-identity through the paths of self-observation, creative practice, and retrospection. Finally, the intera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extends to an attempt and examination of self-worth as an art creator.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範疇 5
第二章 文獻分析 17
第一節 藝術創作與藝術學習 18
第二節 敘事與自由書寫 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5
第一節 研究路徑與研究限制 26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28
第四章 研究實施及成果 31
第一節 生命故事的敘事與書寫 31
第二節 藝術創作學習之路 42
第三節 結論與反思 68
後記 77
引用文獻 78
中譯部分
Alfred,Adler(1971)。自卑與超越(黃光國譯)。臺北市:志文。原著出版於1932。
Aluce,Morgan(2008)。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陳阿月譯)。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Boris,Grundl(2018)。沒有一種幸福,是說好的(張綱麟譯)。台北市:遠流。
Cyrulnik,Boris(2016)。心理韌性的力量:從創傷中自我超越(謝幸芬、林德祐譯)。新北市:心靈工坊。
Dian,Janet(1996)。揭開自我之謎(黃春華譯)。臺北市:生命潛能文化。原著出版於1990。
Dalley,Tessa等(1995)。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務(陳鳴譯)。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於1987。
Gross,Ronald(2005)。受用一生的蘇格拉底7大智慧(蔡信行譯)。新北市:世潮。
Hesse,Hermann(2015)。德米安:徬徨少年時(丁君君、謝瑩瑩譯)。臺北市:漫遊者文化。原著出版於1919。
Malchiodi,Cathy A.(2013)。藝術治療自我工作手冊(朱慧瓊譯)。臺北市:心理。
PsyD,Michelle,Skeen(2020)。猜疑、掌控、緊黏,為何你總是缺乏安全感?療癒關係中五大負面信念,終結「被遺棄」的恐懼(王冠中譯)。臺北市:橡實文化。
Nicole,Martin(2021)。自閉症兒童早期藝術育療(吳明富、黃千千譯)。臺北市:洪葉文化。原著出版於2009。
Osho,Rajneesh(2011)。奧修談情緒:釋放你的憤怒、恐懼與忌妒(沈文玉譯)。臺北市:生命潛能文化。
Pat,Allen B.(2013)。療癒從創作開始:藝術治療的內在旅程(江孟蓉譯)。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Tolle,Eckhart(2008)。當下的力量:找回每時每刻的自己(梁永安譯)。臺北市:大雁文化。
White,Michael 與Epston,David(2001)。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廖世德譯)。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向後千春(2015)。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葉小燕譯)。臺北市:究竟。
阿朗,賽赫(2011)。看!畢卡索畫格爾尼卡(謝蕙心譯)。臺北市:典藏藝術家。
朴讚國(2021)。尼采:比讀書更重要的是思考(王寧譯)。新北市:新視野。

中文部分
丁淑卿(2010)。我窩曰我在:透過家屋象徵物看自我內在狀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碩士班。
王奕分(2020)。紙上花園:開啟自我覺察的藝術教育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
王素峰(1995)。中國系列:廖繼春,中國巨匠美術週刊, 23:1。臺北市:錦繡。
吳佩嬅(2022)。自我概念清晰度、尋求再保證與憂鬱之關聯。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吳明富、黃傳永(2013)。藝術園丁:失落與悲傷藝術治療。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吳姵瑩(2020)。走出關係焦慮:擺脫負面自我的18堂內在和解課。臺北市:三采文化。
邢豔(2011)。有關物理的一百個常識。臺北市:驛站文化。
林宥妘(2022)。愛自己的勇氣:一位躁鬱患者自我認同轉化歷程之自我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班。
林國芳(1999)。世紀末的氣息-真實、我、我自己:藝術創作過程之藝術理論研究。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林開忠等(2019)。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新北市:遠足文化。
卓世宏(1998)。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的鄉土知覺與鄉土認同:以台東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縣: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新北市:心靈工坊。
徐宏杰(2017)。三位獨生子女實習諮商師原生家庭自我覺察歷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班。
高行健(2001)。墨與光:高行健近作展。水墨畫作品集。臺北市:文建會。
張正觀(2018)。透過藝術與書寫的自我探索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
張巧純(2121)。瑜伽、身心學與自我覺察。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佛光大學樂活產業學院碩士班。
崔光宙等(2008)。情緒轉化:美學與正向心理學的饗宴。臺北市:五南。
傅佩榮(2007)。傅佩榮莊子經典50 講。新北市:立緒文化。
黃慈(2022)。藝術繪畫課程對於中年婦女自我覺察的啟發:以榮格理論為基礎。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教育社會學碩士班。
黃錦敦(2014)。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敘事治療與旅行相遇。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黃鳳英(2007)。你就是自己的心理醫生。臺北市:紅橘子文化。
潘采儀(2017)。成為自己- 以求學階段內在自我社會互動歷程之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班。
蔣勳(2006)。美的覺醒:蔣勳和你談眼、耳、鼻、舌、身。臺北市:遠流。
蔣勳(2008)。孤獨六講。臺北市:聯合文學。
劉如方(2022)。女性獨旅者自我認同與生命意義轉變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劉佳茵(2013)。人之自我內在特質插畫創作。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
謝宜潔(2015)。成人癌症病友攝影藝術育療團體經驗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碩士班。
冀劍制(2017)。非物質實體存在的可能性之分析與探究。15:3。新北市:新世紀宗教研究。
蘇絢慧(2016)。你過的,是誰的人生?如實長出生命力量的5種鍛鍊。臺北市:究竟。
釋證嚴(1989)。證嚴法師靜思語。臺北市:九歌。
(此全文20280128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