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5.167.15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孫翠蓮
作者(英文):Tsui-Lian Sun
論文名稱:幼兒園教師運用種植區實施食農教育之實作與反思
論文名稱(英文):Reflect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Education by Preschool Teachers Using Planting Areas on Campus
指導教授:陳慧華
指導教授(英文):Hui-Hua Chen
口試委員:施淑娟
張素貞
口試委員(英文):Shu-Chuan Shih
Su-Chen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
學號:610985512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4
關鍵詞:食農教育種植區生態環境
關鍵詞(英文):Food a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Planting areaEcological environmen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5
  • 收藏收藏:0
近年來「食安」問題層見迭出,影響民眾的健康,有關「食農」、「食育」、「食安」等相關議題逐漸受到政府及社會大眾重視。有鑒於此,政府研擬制定「食農教育法」,希望運用教育方式,培養幼兒健康飲食習慣及提供豐富農業知識,關心食物來源、生產方式及環境,進而重視食用安全,珍惜資源。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兒園教師運用種植區實施食農教育之實作與反思,採質性研究,參與觀察法來蒐集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經資料分析後,獲得下列研究結論:一、食農教育之教學歷程循序漸進,具脈絡性,在課程中,讓幼兒親自種植與觀察植物生長過程,同時引導幼兒思考不同面向之相關議題。與幼兒一起參與共學體驗,獲得食農教育的精神與實踐。二、透過感官觀察、種植、遊戲、創作與烹調等一系列的課程,引導幼兒進行戶外種植區進行種植體驗、體驗種植的樂趣,觀察植物生長情形,學習如何照顧農作物,體會在種植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不同或是照顧上的問題,進而與同儕解決問題。而在農業與生態環境,幼兒以廚餘作為有機肥、辣椒水作為天然除蟲劑等,避免造成環境汙染等。這樣的過程逐漸讓幼兒體驗到植物生長的自然環境是可以幫助其生長,並能建構幼兒環境保護概念。三、食農教育的課程中,會遭遇不同的困境,例如:天氣因素、教保服務人員對農務知識有限、人力缺乏、經驗不足等,此時教保服務人員除了將課程設計遊戲方式融入教學,可請教有關食農教育專業人士、進修相關課程等方式,活化教學場域、提供充足資源。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的建議,以供未來幼教人員與相關研究做參考。
In recent years, “food safety” has been a repetitive issue that would affect the public health, for such as “agriculture”, “education” and “safety” of related issues to food are gradually attracting the general public’s attention, as well as the government.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e government formulated the “Food a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ct”, in hope of cultivating healthy eating habits and educating agricultural knowledge to the public to become more aware of the food sources, the production methods, and the environment, so as to place importance to food safety and encourage people to cherish resourc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reflect upon the use of planting areas on school campus as a practi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to kindergartners through a qualitative approach and analysis on collected data. The data analysis show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The food a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must follow a gradual curriculum of courses and be implemented within context. Children would plant and observe the growth of vegetations in person, while teachers should assist them to think about the related issues in different aspects. By participating and co-learning with the children, both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ould certainly pick up the essence of our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in the practi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2) The series of courses, including sensory observation, planting, game playing, creating and cooking, would supposedly lead the children to experience the fun in outdoor gardening, as they would learn to observe the growth and learn to take care of crops when they are realistically facing different agricultural problems. They might also seek out assistance or brainstorm with peers for solutions. As a protection to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hildren learned to use organic fertilizer and chili water as natural insecticide to avoi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is process allowed children to learn tha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crucial to the growth of plants, seeding their mind with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3) The children might face difficulties during the food a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uch as the weather factor, limited knowledge of agriculture by the preschool educator, lack of manpower, lack of experience, etc., that in addition to integrating games into teaching, these professional educators should also partake in further training, make the courses more interesting and provide other additional resources for access to these children. In the end, this research would provid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results,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preschool educators and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食農教育之定義與內涵 7
第二節 台灣食農教育之發展與幼兒園推動之現況 14
第三節 學習區理論基礎 2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7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28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31
第四節 食農教育融入課程教學設計 37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2
第六節 研究信實度與研究倫理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7
第一節 運用種植區實施食農教育之教學歷程 47
第二節 實施食農教育幼兒之學習成效 91
第三節 食農教育實施之困境與因應策略 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3

參考文獻 115
中文部分 115
英文部分 124

附錄一 活動觀察紀錄 125
附錄二 主題教學紀實 126
附錄三 協同教學者訪談大綱 127
附錄四 教保服務人員參與研究同意函 128
附錄五 幼兒訪談大綱 129
附錄六 幼兒觀察紀錄表 130
附錄七 太陽菜園種植紀錄學習單 133
附錄八 太陽主題課程「種菜趣」活動回饋單 134
附錄九 家長同意函 135





壹、中文部分
王瑄茹(2015)。食農教育進校園,找回酸甜苦辣真滋味。康健雜誌,197,48-54。
方冠婷、詹羽辰(2016)。淺談食農教育–以起點農坊為例。多元文化交流,8,123-130。
王懋勳(2019)。以國小自然科學特色教學推動食農教育。台灣教育評論月刊,8(3),283-289。
江俊儀(2021)。綠色方舟:國中校園推動食農教育之策略。臺灣教育,10(1),198-203
何賢璽(2009)。幼兒主題課程學習成效之探討–以中部某大學附設幼稚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
李育琴(2014)。懶人包:2013年順丁烯二酸(毒澱粉)事件(上)。環境資訊中心。https://e-info.org.tw/node/97156
李毓聖(2016)。小田園教育。http://dahuprincipal.blogspot.com/2016/10/blog-post_36.html
李之瑜(2019)。幼兒園實施食農教育之方式及歷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李宜真(2021)。體驗學習運用於幼兒園食農教育之研究–以臺東縣種子國小附設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
宋玉安(2020)。食農教育向下紮根:在地化課程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小港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保良(2015)。食育在官田國小的實踐旅程。臺灣教育,694,7-12。
林如萍(2017)。食農教育之推展策略(一):學校教育實施之概念架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產學合作計畫研究報告。
林玉純(2019)。桃園市食農教育課程的願景管理探析–以桃園市龍安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
林靜莉(2020)。接觸大自然,體驗15種戶外活動。嬰兒與母親。
柯貴雪(2021)。原住民族傳統食物融入食農教育之探究–以一所排灣族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
林佩蓉(2020)。幼兒園課程與教學評估表-2020版。教育部。
林佩蓉(2021)。幼兒園課程與教學評估表-2021版。教育部。
吳澤霖譯(1991)。人類學辭典。上海辭書。
吳樎椒、張宇樑、江立珍、陳雅慈、張富棠、洪巽盈(2004)。課程統整Follow Me從美國經驗談起。學富文化。
吳樎椒、張宇樑(2006)。統整課程中的主題教學對幼兒教育的啟示。As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Humanity Sciences,1(1),131-146。
吳貞儀、李承嘉(2012)。農業多功能性的實踐:行動者導向路徑與社會學習。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
吳菁菁、蕭堯瑄、蘇炳鐸(2018)。臺東食農教育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大王國小中年級學童為例。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28,69-84。
吳念庭(2018)。幼兒園融合情境中師生互動之教師情緒規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吳俐儀(2021)。鄉土主題課程融入美感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研究–以苗栗縣國小附設幼兒園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清華大學。
吳美靜(2021)。幼兒園混齡班推動學習區教學之困境與因應方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呂秋雲、顏建賢(2018)。高職餐旅群教師食農教育的認知與投入意願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63,91-108。
胡忠一(2016)。日本校園的食農教育。農業推廣文彙,61,1-28。
胡美智、鄭雅莉(2017)。鄉立幼兒園太魯閣在地文化課程融入學習區的歷程。教育學報,45(1),157-179。
周純如(2020)。幼兒園戶外教學實施歷程之行動研究–以關子嶺溫泉風景區主題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南藥理大學。
侯侑廷(2019)。公立幼兒園體能主題課程對促進幼兒身體動作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幸曼玲、楊金寶、柯華葳、邱嘉慧、蔡敏玲、金瑞芝、簡淑真、郭李宗文、林玫君、倪鳴香、廖鳳瑞(2018)。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莫聞(2012)。2011台灣回顧:塑化劑風暴食品安全亮紅燈。環境資訊中心。https://e-info.org.tw/node/73210
施宛宜(2020)。幼兒園主題課程融入科學區活動對幼兒學習表現之影響:「以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徐沛然(2011)營養午餐也可以有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孫扶志、鄧慕詩(2019)。幼兒園輔導計畫中學習區規劃與主題課程實施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7(1),115-140。
郭集晶(2012)。幼兒園主題課程中學習環境規劃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許文媛(2009)。日本食育基本法全文雙語。http://www.huf.org.tw/sites/ default/files/content/日本食育法全文雙語(許文媛版本)。
黃文鍠、洪素卿、吳明忠(2014)。泡工業漂白劑 黑心豆芽菜 萬噸恐落肚。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54176
梁祺佳(2020)。以麵包樹為主題之食農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以花蓮光復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縣環球科技大學。
張春興、林清山(1992)。教育心理學。東華。
張春興(2005)。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二版)。東華。
張雅淳(2001)。台北市公立幼稚園學習區規劃及運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張瑋琦、顏建賢(2011)。鄉村綠色飲食指標建構之研究。鄉村旅遊研究,5(2):51-70。
張瑋琦(編)(2013)。食農教育手冊。臺北市產業發展局。
張瑋琦(2014)。食農教育扎根重建良食產業。聚焦臺北。17-23。
張惠真、曾康綺(2017)。學校支援型食農教育推動模式之研究—以臺中地區為例。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137,73-87。
張育森(2017)。推動食農教育重新省思人與自然的關係。科技大觀園。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f0i.htm
張淑娟(2020)。幼兒園教師進行同儕主題課程教學歷程之行動研究–以南投縣某國小附幼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張婷婷(2020)。幼兒園教師發展在地文化課程融入主題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新科技大學。
彭作奎(2021)。誰偷走了農地?時報出版。
楊惠喻(2017)。澎湖縣國小食農教育推動之現況、困境及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
楊文仁、許雅惠(2019)。小小農夫趣市集–幼兒園有機食農教育操作手冊。台灣有機農夫市集發展協會。
楊德權(2020)。花蓮縣光復國小野菜食農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環球科技大學。
陳美芬(2005)。農業資源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的重要性。走訪鄉村–戶外農業體驗教學與九年一貫課程設計,7-1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陳建志(2015)。全球環境變遷下臺灣的食農教育。臺北市立大學舉辦之2015全球環境變遷與環境教育研討會。台北市立大學公誠樓第一會議室 。
陳伯璋(2015)。教育改革從食育開始。台灣教育,694,2-6。
陳美芬、曾宇良(2016)。日本農協在推動食農教育的角色與策略。農業推廣文彙,61,47-55。
陳玉婷(2017)。幼兒美感課程教學實踐之協同行動研究。教科書研究。
陳芷妍(2017)。幼兒園主題課程融入學習區活動對幼兒學習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陳惠貞、陳美芬、林柏霖、楊文仁(2018)。幼兒園教師參與食農教育之行動研究。農業推廣文彙,63,75-90
陳靜毅(2019)。老化教育融入幼兒園教保活動之主題課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
陳文億(2020)。環境食農教育對環境倫理價值觀影響之研究–台北市永安國小學童案例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法鼓文理學院。
陳雅芳(2020)。溪州鄉農會辦芭樂農業體驗 紮根食農教育。今日新聞。https://tw.news.yahoo.com/影-溪州鄉農會辦芭樂農業體驗-紮根食農教育-113731054.html
陳雅芳(2020)。地震防災知能融入幼兒園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曾宇良、顏建賢(2011)食育之食農體驗活動對大學生研究之影響–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學生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曾宇良、顏建賢、莊翰華、吳璚(2012)。食育之農業體驗活動對大學生影響之探究—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學生為例。農業推廣文彙,57,121-136。
傑米‧奧利佛飲食基金會(2015)。名廚出任務!翻轉餐桌的飲食革命。果力文化。
湯志民(2004)。幼兒學習環境設計。五南文化。
黃瑞琴(1998)。幼稚園的遊戲、課程。心理。
黃世鈺(2000)。評量工具與教學方案–對幼小銜接教育的助益。幼教資訊,113,12-17。
黃瑞琴(2002)。幼兒的語文經驗。五南文化。
黃政傑(2011)。教學原理。師大。
葉秋香(2014)。食育在東華大學的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黃美香(2019)。幼兒園身體活動主題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
黃新怡(2019)。幼兒園進行在地化自然主題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黃秋華、李逸菁(2019)。幼兒園教保專業品質:系統化運作的觀點。國教新知,66(1),33-49。
黃文瑞、梁忠銘(2020)。食農教育合作方案之研究:舊城國小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3),136-160。
馮羿萍(2018)。彩虹幼兒園推行食農教育的過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廖小婷(2020)。農會四健推廣人員食農教育專業發展需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蕭嘉琦(2020)。教師運用課程調整策略引導發展遲緩幼兒參與學習區活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賴嘉思(2020)。應用CIPP模式於幼兒園食農教育課程評鑑之研究–以臺中市陽光附幼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戴怡君(2020)。東東幼兒園客語教學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戴介三,李宗樺、賴信忠(2019)。北部地區學校支援型食農教育種子師資培訓需求之研究。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85,63-86。
臧瑩卓(2006)。嬰幼兒學習環境:理論與實務。群英。
劉曉欣(2017)。芬普尼殘留超標 彰化3蛋雞場雞蛋將全數銷毀。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170405
劉姍佩(2019)。國民小學推動食農教育協力夥伴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埔里鎮藍天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劉文瑛(2021)。客庄食農教育-以桃園市新屋國小食農教育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蔡春美(1994)。幼稚園學習區的本質與實施原則。國民教育,34,2-5。
蔡語安(2020)。幼兒園語文區規畫與實踐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蔡秋伶(2021)。食農教育融入主題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雲林縣某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鄭博真(2008)。幼兒園主題課程與教學–融入多元智能設計與實施。華立圖書。
鄭月娥(2015)。認識幼兒角落教學。師友月刊,580,88-92。
鄭宜庭(2019)。以多元智能融入幼兒華語教學之課程設計與實施–以印尼慈濟幼兒園4~5歲幼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鄭雅式(2019)。運用鷹架策略於幼兒園主題課程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建國科技大學。
鄭博維、張瓊方、邱芷湲(2020)。大學生對食農教育認知之初探–以明新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新科技大學。
晏文娟(2017)。公立幼兒園大班教師進行在地文化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曹錦鳳(2015)。都市型小學推行食農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康以琳、張瑋琪(2016)。人與食物的距離鄉–村小學食農教育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9(1),1-34。
曾葆賢(2004)。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學習區之同儕互動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曾瓊慧(2017)。茶鄉文化在地化主題課程幼兒園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心理。
臺灣農業推廣學會(2016)。食與農之間:什麼是食農教育。http://www.extension.org.tw/WebMaster/?section=48
臺灣農業故事館(2008)。農村就像一幅畫。https://theme.coa.gov.tw/theme_list.php?theme=storyboard&pid=13
董時叡、蔡嫦娟(2013)日本食農教育對台灣農業推廣工作的啟示。興大農業,85,2-4。
董時叡、蔡嫦娟 (2016)。當筷子遇上鋤頭:食農教育做伙來。台灣農業發展協會。
董時叡(2017)。當老師遇上食農教育。臺中市教育電子報。
董信宏(2018)。食農教育教案研究–家家有盆菜在斗六幼兒園食農教育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環球科技大學。
盧美貴(1991)。幼兒活動設計。心理。
盧素碧(1994)。幼兒教育課程理論與單元活動設計。文景。
盧美貴(2012)。幼兒教保概論。五南。
盧美貴、黃月美、黃秋華(2021)。幼兒園課程設計。五南。
駱淑真(2019)。食農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之學習成效探究–以苗栗縣啟明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戴文青(2006)。學習環境的規劃與應用。心理。
謝為任、謝文英(2019)。以食農教育串起社區產業認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128-135。
簡楚瑛(1988)。學前教育環境之研究與應用。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初等教育學報,1,193-202。
簡淑真(1988)。建構論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1(3),61–80
簡楚瑛(2003)。幼兒教育與保育之行政與政策(歐美澳篇)。心理。
簡青儀(2012)。幼兒園輔導方案之研究–以彰化一所幼稚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顏建賢、曾宇良、莊翰華(2011)。以農村節慶活動促進城鄉交流與振興鄉村發展之探討:日本的個案分析。農業推廣文彙,56,13-30。
顏建賢、曾干惠(2014)。食育內涵指標建構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彚,59,27-50。
顏建賢、曾宇良、張瑋琦、陳美芬、謝亞庭(2015)。我國食農教育推動策略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60,69-86。
顏建賢(2018)。都市中的食農教育。科學教育,552,45-50。
蘇愛秋(1999)。學習角與大學習區。載於簡楚瑛(編),幼教課程模式(49-119頁)。心理。
蘇寅珊(2018)。幼兒園種植區不是花瓶是教育場域。中國教育報http://edu.people.com.cn/BIG5/n1/2018/0902/c1053-30266721.html

貳、英文部分
Beane, J. 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Burton, A. W. & Mil ler, D. E. (1998). Movement skill assessment. Human Kinetics.
Graves, S. B., Gargiulo, R. M., & Sluder, L. C. (1996). Young children :An introduction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Reyes, C. L. (2010). A teacher's case for learning center extensions in kindergarten.Young Children, 65(5),94-98.
Pattillo, J. & Vaughan, E.(1992). Learning centers for child-centered classrooms. Washington, DC: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White, C. S. & Coleman, M.(2000).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Building a philosophy for teaching. Merrill/Prentice-Hal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