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5.205.23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徐孟𡟯
作者(英文):Meng-En Hsu
論文名稱:高中國文教師轉變為學思達教學法與關鍵成功因素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 case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er to ShareStart teaching method and key success factors
指導教授:蘇鈺楠
指導教授(英文):Yu-Nan Su
口試委員:林清達
陳成宏
口試委員(英文):Ching-Da Lin
Cheng-Hong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學號:610987006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9
關鍵詞:學思達教學法成功關鍵因素教師轉變歷程
關鍵詞(英文):Share-Start teaching methodkey factors of successteacher transformation proces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6
  • 收藏收藏:0
近年來翻轉教學興起,國內許多教師為了改善臺灣傳統填鴨式教育,開始投入各項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教學,目標在於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其中「學思達」教學法較為盛行。本研究主要是透過研究者與個案教師的合作與探討,瞭解該個案教師將「學思達」教學法運用在高中國文課堂當中,實際可行方式、轉變為「學思達」教學法的歷程,以及該教師在學思達教學法的關鍵成功因素,做為日後推行「學思達」教學法的參考。本研究之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法,研究對象以已經具備長達多年學思達教學法經驗的教師為個案教師,此教師亦為研究者的高中國文科老師,本研究運用深入訪談此教師的教學歷程,了解此教師由傳統填鴨式教學轉變為學思達教學法的轉化歷程,並分析實施學思達教材法的成功關鍵因素。本研究所得之結論如後。一、「觀課」後的啟示成為轉變動機;二、學思達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生之多元能力;三、「師生溝通、善用社群」為解決困境的關鍵;四、「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成為順水行舟;五、學思達教學法的關鍵成功因素為「觀課、信念、溝通、能力培養」;六、教育是人與人互動的歷程。
In recent years, flipped teaching method has gradually emerg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many teachers in Taiwan began to implement the flipped teaching method. The goal of teacher flipped teaching method is to improv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The Share-Start teaching method has been widely implemented by many Taiwanese teachers.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and discussion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case teacher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how the teacher in this case used the Share-Start teaching method in her curriculum and the key success factor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ther teachers and schools to implement the Share-Start teaching method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study adopt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he study participants were case teachers who had practiced the Share-Start pedagogy for many years. This research uses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and key factors of the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cramming teaching method to Share-Start teaching method.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
1. The revelation after the "class observation" becomes the motivation for change;
2. The Share-Start teaching method helps to improve students' diverse abilities;
3.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making good use of the community" is the key to solving the predicament;
4. "Twelve years of basic national education" is a helpful factor in promoting Share-Start method;
5. The key success factors of Share-Start teaching method are "class observation, belief, communication, ability development"
6. Education is the process of human interac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學思達教學法 9
第二節 學思達之教學轉變與困境解決 25
第三節 關鍵成功因素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策略 45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45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架構 47
第四節 資料分析 51
第五節 資料信效度 51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個案教師之學思達教學法的理念及轉變歷程 55
第二節 該教師轉變學思達教學法後與傳統教學法之差異 61
第三節 該教師遭遇之內外部問題及解決策略 69
第四節 該教師轉變學思達教學法之關鍵成功因素 79
第五節 該教師轉變學思達教學法之教育意義與反思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5
第二節 建議 95
參考文獻 103
中文部分 103
英文部分 107
附 錄 109
附錄一:研究參與同意書 109

中文部分
王政忠(2017)。一片好評的翻轉教育,為什麼翻轉不了孩子的人生?一個偏鄉老師的現場觀察。2017年3月31日,取自: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19390
丘愛鈴、黃寶億(2019)。學思並行、精彩表達:學思達教學法運用於國中公民課程之個案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類,13(3),53-73。
白雲霞(2014)。翻轉教學之探究─以實踐翻轉教室與學思達教學教師為例。國民教育日報,11,1-48。
吳勇宏(2015)。可以說話的國文課─學思達教學法的操作與應用。中等教育月刊,2,16-29。
吳政彥(2015)。一位國小教師教學信念變遷之研究─華德福教學信念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台南市。
吳振鋒、洪麗芬(2020)。學思達融入國小教育關鍵因素之研究。中華管理發展評論,9(1),59-72。
吳紫菱(2016)。學校行政支援對翻轉教育教學影響之研究:以新竹市國中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碩士論文,新竹市。
李佩玲(2002)。教師分級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專業學習社群教師的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花蓮縣。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文卿(2003)。一位國中數學教師的教學改變與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彰化縣。
林慧卿(2021)。學思達教學法應用於國文科教學的實施困擾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9),121-125。
茅雅媛(2015)。真正需要「翻轉」的是什麼。取自https://flipedu. parenting.com.tw/article/1652

施文玲(2006)。質性取向研究理論派典之探析。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2,21。
施婷婷(2014)。國民小學學校行政支持與教師專業發展成效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新北市。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涂嘉原(2013)。國小教師面對教學困境時增權賦能的轉化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嘉義縣。
張杏如(2010)。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台東縣。
張輝誠(2014)。學思達推廣方式。2014年6月,取自http://lte-taiwan.weebly.com/23416246053694825512242912604124335.html
張輝誠(2015)。學思達:張輝誠的翻轉實踐。臺北市:五南。
張輝誠(2018)。學思達增能:張輝誠的創新教學心法。臺北市:親子天下。
張輝誠(2019)。2019學思達推廣計畫。2019年8月,取自https://www.thealliance.org.tw/story/1153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佩瑜、龔心怡(2016)。翻轉吧,國文!學思達教學法對國中學生國文學習之行動研究。教育脈動,8(21),42-56。
陳依彤(2017)。學思達教學法應用於高職進修部學生國文科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新北市。
曾偉苙(2020)。高雄市國民中小學教師參與創客教育聯盟學校行政支持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碩士論文,屏東市。
曾清旗(2018)。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學思達翻轉教學聯結及線上發表課程(Moocs)發展之可能性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8),21-30。
游詩薇(2015)。國中國文教師使用學思達教學法之教師角色知覺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碩士論文,新竹市。
黃政傑(2011)。教學原理。師大書苑,3(4),33-34。
黃政傑(2014)。翻轉教室的理念、問題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2),161-186。
黃政傑、張嘉育(2010)。讓學生成功學習:適性課程與教學之理念與策略。課程與教學季刊,13(60),1-22。
黃惠卿(2016)。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觀課之現況及影響觀課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台中市。
葉丙成(2014)。「無界學校」教創新。台北市:天下雜誌。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劉文哲(2015)。臺中市國民小學同儕觀課與教師專業成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嘉義市。
劉世雄(2017)。臺灣國中教師對共同備課、公開觀課與集體議課的實施目的、關注內容以及專業成長知覺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5(2),43-76。
歐用生(1997)。教學理論─學習心理學的取向。台北市:心理。
潘世尊(2002)。教學上的鷹架如何搭。屏東師院學報,16(3),263-294。
潘淑滿(2002)。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宗陽(2001)。租書業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嘉義縣。
蔡雨龍(2020)。學思達教學法之限制:臺灣的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碩士論文,嘉義縣。
蔡淑錚(2012)。翻轉教育。2012年12月,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5312
鄭晉昌(1996)。建構主義與合作學習─CYBERSPACE中的合作學習。教育研究雙月刊,49,13-15。
鄭詩釧(2005)。國民中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蕭雅卉(2014)。一位國小教師教學信念變遷之研究─華德福教學信念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碩士論文,臺中市。
謝文全(2000)。比較教育行政。台北市:五南文化。
謝州恩(2012)。鷹架發展的理論、模式、類型與科學教學的啟示。科學教育月刊,364,2-16。
謝傳崇(2014)。翻轉領導的興起與意義。師友月刊,570,78-80。
藍志東(2018)。學思達教學法在獨中推廣的經驗。馬來西亞教育評論,3,29-36。
魏志雄(2018)。學思達與傳統講述式教學法在高職國文科的創新應用—以〈燭之武退秦師〉、〈赤壁賦〉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高雄市。
羅慧君(2020)。施行學思達教學法於高中職關鍵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碩士論文,苗栗縣。

英文部分
Acedo, M.(2013). 10 Pros and Cons of a Flipped Classroom. Teachthought. http://www.teachthought.com/learning/blended-flipped-learning/10-pros-cons-flippedclassroom/
Berstein, B.(1971).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framing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 In M. F. D. Young (Ed), Knowledge and control. London: Collier-Macmillan.
Chassels, C. & Melville, W.(2009). Collaborative, reflective and iterative Japanese lesson study in an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2(4), 734-763.
Daniel, D.R.(1961).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risi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9, 111-121.
Fernandez, C., & Yoshida, M.(2004). Lesson study: A Japanese approach to improv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NJ: Lawrence Erlbaum.
Commons, J. R.(1974). The Economics of Collective.NY:Macmillan.
Kagan, D. M.(1992). Professional growth among pre-service and beginning teacher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2), 129-169.
Rockart, J. F.(1979). Chief executives define their own data need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81-93.
Schunk, D. H., Hanson, A. R. & Cox, P. D. (1987). Peer model attributes and children’s achievement behavio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 431-434.
Slavin, R., Saran, S., Kagan, S., Hertz-Lazarowitz, R., Webb, C., & Schmck, R. (1985).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 NY: Plenum.
Strayer, J.(2012). How learning in an inverted classroom influences cooperation, innovation and task orientation.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 15, 171-193.
Vygotsky, L. S.(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ood, D. J., Bruner, J. S., & Ross, G.(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7, 89-100.
Young, M. F. D.(1971). Knowledge and control: New directions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London: Collier-Macmilla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