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7.238.9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鄭睦宣
作者(英文):Mu-Hsuan Cheng
論文名稱:圍牆內外的天空─一位出身在家教育的國中教師自我敘說
論文名稱(英文):The sky inside and outside the wall: self-narrative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from homeschooling
指導教授:蘇鈺楠
指導教授(英文):Yu-Nan Su
口試委員:范熾文
許宏儒
口試委員(英文):Chih-Wen Fan
Hung-Ju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學號:610987503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9
關鍵詞:實驗教育在家教育學校教育自我敘說
關鍵詞(英文):experimental educationhome-schoolingschool educationself-narrativ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7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位國中教師回溯自身在家教育的生命經歷。研究採自我敘說生命傳記研究,以研究者自身作為研究對象,透過個人的生命口述自傳,探究研究者生命歷程的意義。研究者以國中教師的視角為出發點,回溯自身在家教育的學習經驗。省思學生與教師、在家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連結,以及相互的影響與啟示。本研究根據研究者的生命歷程,可分為在家教育、學校教育、國中執教等三項敘事階段。研究目的如下:一、反思在家教育階段的學習經驗及生涯探索歷程。二、探究學校教育階段對教育信念的調適及專業能力的建構。三、覺察國中執教階段的衝突、轉變與啟發。研究章節分為三部分:一、在家教育的學習經驗、家庭信仰與生活教育,及其對於生涯探索的影響。二、高中教育的調適歷程,以及師資培育過程所建立的教育信念及專業能力。三、國中執教階段所遭遇的困境與轉機,從而促動教師專業成長,並啟發學校教育的另一種思維。研究結果如下:一、用創新教學給予學生一片沒有圍牆的天空。二、每一次的教學,都是過去學習的延伸。三、教育的真諦,惟愛而已。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提供實驗教育、學校教育的教育者,並後續研究作為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looking back on his homeschool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self-narrative research method. Taking the researcher himself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hrough personal narrative autobiography, 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researcher’s life experience.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or, retracing and reflecting upon the researcher’s learning experiences from homeschool student to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relationship, and enlightenment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homeschool and public school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divided the subject’s life into three stages: homeschool, school education,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Reflect on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career exploration in homeschool education. (2)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in school education. (3) Be aware of the conflicts, transformations, and inspirations in 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There are three main sections of the research: (1) Homeschool learning experiences, family beliefs and life education, and their impact on career exploration. (2) The adaptation process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educational beliefs and professional abilities established by the teacher training process. (3) The difficulties and turning points encountered in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promoted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he teacher and inspired another way of thinking in school educ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Give students a sky without walls with innovative teaching. (2) Every teaching is an extension of past learning. (3) The truth of education is lov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providing the reference points for the teacher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國內不同教育體制之相關研究 5
 第二節 教師專業發展與省思 15
 第三節 公費師資培育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方法之選擇與流程 27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2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1
 第四節 研究倫理 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7
 第一節 圍牆之外 38
 第二節 跨越 66
 第三節 牆內的天空 10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省思 13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7
 第二節 研究省思 140
參考文獻 142
附錄:訪談大綱 148
壹、中文文獻
丁莉杰(2002)。國民教育階段在家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以新竹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丁興祥、倪鳴香(2008)。生命史及心理傳記:接續與開展。應用心理研究,39,13-16。
王如哲(2017)從國際觀點剖析實驗教育的發展趨勢。台灣教育,704,12-18。
王志菁(2009)。美國與台灣在家教育制度之比較研究──從家長教育權的觀點分析。比較教育,66,45-80。
王延煌、張明文(201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理念與規劃。教育研究月刊,205,47-56。
王俊斌(2015)。師資培育開放二十年: 理想的許諾與失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 8-12。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原作者:Riessman, C. K.)。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王財貴(2012)。經典、儒家與讀經(下)─二零零六年北京人民大學孔子文化月講座。鵝湖月刊,441,50-57。
中華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協會(2000)。協會宗旨。http://www.mujen.org.tw/index.php/about/vision-history
呂金玲(2016)。我國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吳明清(2004)。知變、應變、求變:課程改革能力與教師專業化的初步架構。台灣教育,630,41-49。
李盈穎(2005)。在家教狀元。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Archive/MagindexContent?issueNumber=942
李真文(2012)。 三種公費師資培育管道之優劣評析。臺中教育大學教師教育電子報,6。http://home.ntcu.edu.tw/~TEC/e_paper/e_paper_c.php?SID=49。
吳清山(2012)。在家教育與自主學習。師友月刊,544,41-46。
吳清山(2003)。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挑戰與策略。北縣教育,45,17-26。
吳清山、林天佑(2003)。教育小辭書。五南。
吳崇旗、謝智謀(2006)。探討戶外冒險教育的效益。中華體育季刊,20(3),43-53。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邱維誠(2013)。臺灣師資培育政策的政治分析。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6(2),1-20。
林秀珍(2001)。「教育即生活」抑「生活即教育」?--杜威觀點的詮釋。教育研究集刊,47,1-16。
林秀卿、吳崇旗、王國安(2013)。冒險教育課程對國中體育班學生團隊凝聚力之成效。臺灣運動教育學報,8(1),45-65。
林俊成(2015)。實驗教育相關法規對當前教育之影響及公立學校經營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72-178。
林純真(2018)。實驗教育三法鬆綁教育體制後,在家自學的趨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96-102。
林海清(2007)。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省思與展望。台灣教育,645,14-25。
胡世澤(2012年9月4日)。新生始業式開啟大學生活,公費生嚮往當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新聞稿。https://pr.ntnu.edu.tw/ntnunews/index.php?mode=data&id=12129&type_id=71
施忠男(2021)。從消費者導向評鑑觀點論實驗教育學校與主流教育學校之選擇。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9),78-83。
范信賢(2003)。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轉變:敘事探究的取向(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洪詠善(2019)。台灣課程改革脈絡中教師專業發展的回顧與展望。教育學刊,47(1), 49-69。
洪詠善、范信賢(2015)。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國家教育研究院。
陳相如、潘裕豐、賴翠媛(2015)。在家自行教育資優生的生命故事敘說。資優教育季刊,134,11-22。
陳俐淇、王子華、孫魚秝(2020)。台灣家長選擇在家自行教育之省思──以兩個家庭為例。教育學報,48(2),1-20。
涂淳益、簡名卉、葉霖蓉(2010)。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課程領導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8,192-207。
陳瑞桂(2004)。我國在家教育制度之法律地位與實施現況之探討——以台北縣市國中生在家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倪鳴香(2004)。童年的蛻變:以生命史觀看幼師角色的形成。教育研究集刊,50(4),17-44。
秦夢群、溫子欣、莊俊儒(2017)。實驗教育之特色及對現行教育之啟示。台灣教育,704,2-11。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
張德銳、郭淑芳(2011)。我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實務與研究的問題與展望。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4(2),21-43。
許素梅(2003)。平常心看待在家教育。師友月刊,429,21-22。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Q&A。國家教育研究院。
許籐繼(2019)。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架構的探究:規範與自主交織的觀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2),1-6。
教育部(2020a)。108學年各級教育統計概況分析。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8_all_level.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https://www.naer.edu.tw/upload/1/16/doc/288/%E5%8D%81%E4%BA%8C%E5%B9%B4%E5%9C%8B%E6%95%99%E8%AA%B2%E7%A8%8B%E7%B6%B1%E8%A6%81%E7%B8%BD%E7%B6%B1.pdf
教育部(2020b)。中華民國教育現況簡介。https://depart.moe.edu.tw/ED2100/Content_List.aspx?n=09E8A4EDA021E1E5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https://depart.moe.edu.tw/ED2600/cp.aspx?n=37734BA79B67A89A&s=AF04D533FC93AA8D
教育部(2016)。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一○五年)。國家教育研究院,264。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教育部。
教育部(2013)。師資培育公費助學金及分發服務辦法。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OldVer.aspx?pcode=H0050008&lnndate=20131105&lser=001
教育部(2018b)。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382
教育部(2018a)。師資培育公費助學金及分發服務辦法。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OldVer.aspx?pcode=H0050008&lnndate=20180503&lser=001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2017年11月10日)。教育部就師培公費生名額變化之說明。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新聞稿。
教育部(2015)。教育發展新契機──實驗教育三法。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C5AC6858C0DC65F3
教育部(2007)。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說帖。https://nclfile.ncl.edu.tw/nclhistory/upload/P0960608001/cats/06.pdf
教育部(2021)。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學生概況。https://data.gov.tw/dataset/46719
黃建翔、吳清山(201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發展,專業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 TEPS 資料庫為例。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6,117-140。
湯家偉、王俐淳(2020)。臺灣師資培育公費制度(乙案)之利害關係人取向政策評估。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6(2),1-30。
黃淑苓(2014)。我國要回復公費師資培育制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4),65-70。
馮朝霖(2005)。另類是教育的出路。師友雙月刊,454,6-12。
馮朝霖(譯)(2001)。質性方法中的參照推論分析:傳記研究之案例分析(原作者:Kokemohr, R.)。應用心理研究,12,25-48。
黃嘉莉(2019)。師資養成公費制度之歷史探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4(2),99-129。
葉安華、李佩怡、陳秉華(2017)自我敘說研究取向在臺灣的發展趨勢及研究面向:1994-2014 年文獻回顧分析。臺灣諮商心理學報,5(1),65-91。
楊思偉(2006)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2(2),1-31。
楊思偉、高新建、陳木金、魯先華、何金針、張淑姬(2006)。建構臺灣教師在職進修體系之研究。邁向卓越教育國際研討會。
楊俊鴻(2018)。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理論與實踐。高等教育。
楊盛安(2020年8月5日)。玉里國中師生參訪玉里警分局,認識、體驗警察工作。東台灣新聞網。https://easttaiwan.news/2020/08/05/%E7%8E%89%E9%87%8C%E5%9C%8B%E4%B8%AD%E5%B8%AB%E7%94%9F%E5%8F%83%E8%A8%AA%E7%8E%89%E9%87%8C%E8%AD%A6%E5%88%86%E5%B1%80-%E8%AA%8D%E8%AD%98%E3%80%81%E9%AB%94%E9%A9%97%E8%AD%A6%E5%AF%9F%E5%B7%A5%E4%BD%9C/
楊朝祥(2010)。預應十二年國教,後期中等教育何去何從。教育資料集刊,46,1-26。
熊川武(2007)。論反思性教育實踐。教師教育研究,19(3),46-50。
鄭圓鈴(2013)。國中國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的課堂實踐-建構式學習單的製作與使用。中等教育,64(3),92-108。
蔡培村(1996)。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麗文文化。
蔡禎雄(1998)。日據時代臺灣師範學校體育發展史。師大書苑。
賴玲玲、蔡至欣(2009)。在家自學者網路論壇資訊行爲初探:以讀經教育論壇爲例。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6(3),403-436。
謝智謀(2004)。另類體育教學─冒險教育(Adventure Education)課程。學校體育,81, 22-37。
蘇文榮(2011)。在家自行教育的想像與真實—一位在家自行教育媽媽的心路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五南。

貳、英文文獻
Alexander, K. T. (1996). 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commitment to high school teaching.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9(5), 295-304.
Dewey, J. (1933). How we think. Courier Corporation.
Duke, D. L. (1993). Removing barriers to professional growth. Phi Delta Kappan, 74(9), 702-712.
Gnawali, L. (2008). Teacher development through reflective practice.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1(1), 69-71.
Lines, E. (1991). Home instruction: The size and growth of the movement. In H. Van Galen & M. A. Pitman (Eds.), Home schooling: Political historical and pedagogical perspective (pp. 9-42). Ablex.
Marcia, J. E. (196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identity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5), 551–558.
McQuiggan, M., & Megra, M. (2017). Parent and family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Household Education Surveys Program of 2016.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16(3), 282-298.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 OECD Education Working Papers.
Osterman, K. F., & Kottkamp, R. B. (2004). Reflective practice for educato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Corwin Press.
Priest, S. (1999). The semantic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 In J. C. Miles & S. Priest (Eds.), Adventure programming (pp.111-114). State College.
Princiotta, D. & Bielick, S. (2006). Homeschoo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3.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Ray, B. D. (2016). Research facts on homeschooling. http://www.nheri.org/ResearchFacts.pdf
Riessman, C. A.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Sage Publications.
Super, D. E.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An introduction to vocat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Harper.
Super, D. E. (198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6(3), 282-298.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2000). Education for all: Dakar framework for action. 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efa/ed_for_all/framework.s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