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0.86.4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陳采利
作者(英文):Tsai-Li Chen
論文名稱:幼兒園實施融合教育之個案研究-以宜蘭縣一所公立附幼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A Study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n Preschool -A Case of a Public Kindergarten in Yilan County
指導教授:陳成宏
指導教授(英文):Cheng-Hung Chen
口試委員:吳新傑
張文權
口試委員(英文):Hsin-Chieh Wu
Win-Chen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學號:610987507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8
關鍵詞:學前融合教育教育困境因應策略
關鍵詞(英文):PreschoolInclusive educationEducational dilemmaCoping strategie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3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4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以宜蘭縣一所公立附幼為背景場域,了解個案學校實施融合教育的現況、教育困境及因應策略。研究者採用質性的半結構式訪談,針對個案學校及其相關人員共12人進行資料的蒐集,並整理文件檔案加以對照分析探究。本研究根據個案分析結果如下:
一、個案學校實施融合教育之現況
個案學校師資穩定其專業知能進修上皆達每年18+3規定;對於融合教育的態度皆是正向且友善,溫暖而包容的;除了學前巡迴相關團隊的專業諮詢,課室間還有教助員陪伴及國小特教組長的行政支援;課程模式採用開放性的學習區,讓不同能力的幼兒皆能被滿足。
二、個案學校進行融合教育之困境
個案學校特殊需求幼兒狀況多,鐘點教助員不穩定,造成人力分散影響班級流暢度;專業知能進修有限制,理論無法與實務結合;家長對於成長資訊不理解,導致親師溝通受阻礙;相關團隊時數少,上下溝通有落差。
三、個案學校面臨困境時之因應策略
個案學校透過事前後討論、陪養幼兒同理心互相搭配消除干擾;尋求外部人力協助;多元管道吸收新知並無私分享;與家長建立良好溝通橋梁,陪伴走過漫長的心路歷程;相關團隊多元彈性服務讓諮詢獲得滿足;期望增加駐點專業團隊與月薪教助員,並落實職場多元溝通,接納不同的聲音。

This study took a public kindergarten in Yilan County as the research ground to understand the corrent status, problems and coping status of implementing inclusive education in the case school.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o collect qualitative data from 12 personnel of the case school, which would be carefully documented and comparatively analyzed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on the subject. The analytic results of the case school were as follows:
A. The corrent status of Implementing Inclusive Education in the Case School
The teachers at the case school remain strongly updated on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compliance with the 18+3 regulation on an annual basis. They were positively optimistic and tolerant with the inclusive educ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professional pre-school team for consultation, there are also teaching assistants and administrative support from the head of the special education workgroup from elementary school. The curriculum adopted an open learning corner approach to accommodate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ability.
B. Difficulties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n the Case School
The case school facing following difficulties: There are many special needs children in the case school, as there is a shortage of part-time teaching staff, resulting in inadequate coverage of children in classes and consequently affecting teaching.; there are limitations in further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some stuff member, and the conten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usually is out of touch with the practice; parents are unfamiliar with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about special education, which often hinders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The team of support is not readily available to provide a continuous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that further widening the gap of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administrators and teachers.
C. Coping Strategies in the Case School
The case school adopts following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the difficulties: Cultivating empathy among children through pre and post discussions, seeking external human resources to help, establishing multiple channels to absorb new knowledge and share it selflessly, establishing good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 and accompanying them through the long journey of mental tediousness, providing diversified and flexible services to satisfy the consultation,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resident professional teams and monthly paid assistants, and implementing diversified communication in the workplace to accept different voic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融合教育之理念 11
第二節 融合教育之歷史 21
第三節 學前融合教育之發展與現況 30
第四節 學前融合教育之相關研究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3
第一節 研究策略 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5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法 58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60
第五節 研究結果之信實度 62
第六節 研究倫理 64
第七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7
第一節 個案學校實施融合教育之現況 67
第二節 個案學校進行融合教育之困境 82
第三節 個案學校面臨困境之因應策略 9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3
參考文獻 117
中文文獻 117
英文文獻 126
附錄 129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129
附錄二 訪談大綱(教保服務人員) 130
附錄三 訪談大綱(主管) 131
附錄四 訪談大綱(家長) 132
附錄五 訪談大綱(特教學生助理員) 133
附錄六 訪談大綱(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 134
壹、中文部分
方婉真(2008)。學前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毛連塭、許素彬(1995)。情緒/行為異常學生的融合教育。特教季刊,57,18-21。
王天苗(2002)。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環境裏的學習。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1-23。
王天苗、王淑紋、孟令夫、柯雅齡、孫淑柔、張千惠、陳佩君、廖鳳瑞、蔡昆瀛、簡淑娥、魏春桃(2000)。學前特教課程指引手冊。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王文科、王智弘(2013)。教育研究法。五南。
王振德(1985):回歸主流其發展、涵意及相關的問題。特殊教育季刊,17,1-7。
王振德、蕭金土(2000)。回歸主流。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637/
王國羽、林昭吟、張恒豪(2019)。障礙研究與社會政策。巨流。
何華國(2003)。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五南。
吳昆壽(1998)。融合教育的省思。特教新知通訊,5(7),1-4。
吳昆壽(2014)。從法令與學理基礎看融合教育的回顧與展望。全國特殊教育資訊網電子報。取自https://special.moe.gov.tw/
吳武典(1995)。特殊教育的發展趨勢。載於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系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吳武典(2013)。臺灣特殊教育綜論(一)發展脈絡與特色。特殊教育季刊,129,11-18。
吳武典(2014)。臺灣特殊教育綜論(三):挑戰與展望。特殊教育季刊,132,1-8。
吳美姝、曹純瓊、張嘉紓、蔡淑桂、蘇錫全(2001)。特殊幼兒教育。永大。
吳淑美(1992)。發展遲緩幼兒在回歸主流教育安置下社會互動、社會地位及發展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7,45-83。
吳淑美(1998)。學齡融合班教學理念篇。心理。
吳淑美(2019)。學前融合教育:理論與實務。心理。
呂佩玲(2018)。幼兒園普通教師實施融合教育困境及解決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呂依蓉(2016)。《薩拉曼卡宣言與特殊需求教育行動綱領翻譯》:融合教育檢視與反思(一)。特殊教育季刊,138,21-28。
宋慧娟(2008)。學前融合班普通教師教學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李育珊(2019)。從臺中市教保服務人員學前融合教育專業知能談工作壓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李幸娟(2015)。幼兒園實施融合教育的教保服務人員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李玟玲(2014)。談幼托整合後融合班教保服務人員的工作壓力。桃竹區特殊教育,23,6-9。
李博信(2018)。曙光-木村謹吾醫師點亮的一盞燈。臺灣扶輪社月刊,9,85-86。
李翠玲(2006)。學前階段合作模式融合教育之探討-以新竹市融合班為例。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5,1-19。
汪三禾(2011)。幼稚園融合班教師融合教學信念與自我調適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汪翠琴、郭翠霞(2015)。懲罰與獎勵的尺度。元華文創。
周文麗、鄭麗珍、林惠芳(2000)。臺灣早期療育的發展與未來展望。文教新潮,5,7-12。
周月清、朱貽莊(2011)。檢視臺灣身心障礙福利政策與法案之歷史進程與變革。社會福利模式-從傳承到創新研討會。北京。
周俊良(2006)。幼兒特殊教育導論。偉華。
周宣辰(2017)。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之多元文化教育意涵評析。教科書研究,10(3),133-158。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臺灣教改? 心理。
周麗玉、丁振豐(2000)。社會學習論。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與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841/
宜蘭縣政府(2016)。宜蘭縣政府身心障礙學生鑑定安置作業原則。取自https://glrslaw.e-land.gov.tw/NewsContent.aspx?id=1263
宜蘭縣政府(2022)。宜蘭縣111學年度公立學校附設幼兒園招生簡章。取自https://www.ilc.edu.tw/
林少雀(2005)。實施融合教育教師態度、教學困擾與教師需求之研究~以臺北縣國中小附設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林佩蓉(2020)。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品質評估表2021版。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林清章(2012)。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幼兒教保研究期刊,8,53-79。
林鈺涵(2004)。宜蘭地區學前教師對融合教育中發展遲緩幼兒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林寶貴(2000)。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心理。
邱上真(1999)。融合教育問與答。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特殊教育年刊-迎千禧談特教。191-207。
侯郁慧(2018)。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合作諮詢模式之策略運用及困難因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
姚佩如(2003)。國中融合教育實施現況與問題之研究-以花蓮地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宣崇慧、曹純瓊(2019)。特殊幼兒教育導論。五南。
施玉權(2010)。臺中縣學前教師對特殊需求幼兒早期療育服務的認知與執行情形及支援服務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施宜煌、趙孟婕(2015)。從師生互動探思幼兒園班級經營的策略。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5,101-117。
洪馨徽(2000)。幼稚園融合班中幼兒社會互動之探討-一個學前融合班的觀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洪儷瑜(2001)。英國的融合教育。學富。
洪儷瑜(2014)。〔特殊教育法立法三十年專文〕邁向融合教育之路-回顧特殊教育法立法三十年。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21-31。
胡心慈(2014)。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說明手冊(張正芬主編),13-2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胡珍瑜(2006)。一位幼教師親師溝通觀點與經驗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徐玉琴(2019)。特教助理員對教學現場助益之探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3),217-223。
馬敬涵(2019)。臺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學前融合教育專業知能與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高宜芝、王欣宜(2005)。當前我國融合教育實施成敗相關因素之探討。特殊教育教學與趨勢,55-68。
張正芬(2010)。日本特殊教育的改革。教育資料集刊,46,101-118。
張恆豪(2000)。特殊教育與障礙社會學:一個理論的反省。教育與社會研究,13,71-94。
張琴音(1999)。發展遲緩兒童轉銜服務之探討。臺東特教簡訊,9,31-49。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
教育部(2016)。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教育部。
教育部(2018)。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
教育部(2019a)。特殊教育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
教育部(2019b)。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
教育部(2019c)。學前特殊教育推動計畫(第四期五年計畫108-112學年)。取自https://www.ece.moe.edu.tw/
教育部(2020)。特殊教育統計年報。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取自https://www.set.edu.tw/actclass/fileshare/default.asp
教育部(2021a)。融合。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2021b)。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
畢恆達(202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小畢空間。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2004)。嬰幼兒早期療育課程綱要:評估手冊。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
莊嘉文(2020)。 臺中市教保服務人員在學前融合課程調整策略應用現況與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許怡芬(2017)。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工作滿意度及支援需求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許素彬(2006)。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保育機構於融合教育實施過程之困境。特殊教育學報,23,85-104。
許碧勳(2003)。幼兒融合教育。五南。
郭又方、林坤燦、曾米嵐(2016)。臺灣融合教育的實施與展望。東華特教,56,1-9。
郭俊廷(2010)。教室中的小小建築師-以角落情境探討維高斯基之同儕互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郭為藩(1984)。人文主義的教育信念。五南。
郭美滿(2012)。解析特殊教育法。國小特殊教育,53,13-23。
陳仕佑(2001)。維高斯基鷹架學習在提昇特殊學生潛能上的應用。臺東特教簡訊,13,47-49。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
陳良青(2004)。幼稚園教師實施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陳享連(2010)。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對於學前融合教育支援服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陳孟秦、鄭雅婷、陳采伶(2020)。鷹架作用對幼兒利社會行為之助益。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0,9(10),145-149。
陳怡融(2021)。學前教師實施融合教育現況與教學困擾之研究-以臺中市一所公立附幼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陳長益(2000)。啟蒙方案。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既辭書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0417/
陳奕宇(2012)。中部地區公立幼稚園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工作現況與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陳美月(2010)。學前教師實施融合教育困境及其因應方式之探討-以東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陳益民、陳怜佑(2009)。融合教育中的團隊合作。桃竹區特殊教育,14,8-14。
陳清溪(1997)。校長的領導特質、權力基礎與啟智班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2,153-177。
陳雅姿(2020)。宜蘭縣學前融合班教師發展實施個別化教育計畫之現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
陳新宜(2010)。身心障礙幼兒安置於融合教育環境下之問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陸怡君(2017)。我國學前融合教育文獻回顧與探討。幼兒教保研究,18,47-69。
傅秀媚(2000)。特殊教育導論。五南。
游翠芬(2013)。幼兒園普通教師實施融合教育困境及解決策略之研究–以南投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游翠芬,黃榮真(2014)。幼兒園教師如何迎刃而解融合教育困境中的難題。東華特教,52,1-6。
鈕文英(2003)。融合教育的理念與作法-課程與教學規畫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鈕文英、施安琪(2014)。我國特殊教育助理員聘任培訓及服務內涵的現況與建議。南屏特殊教育,5,31-44。
黃幸悉(2019)。學前融合教育困境與對策-以三星鄉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
黃郁庭(2021)。發展遲緩幼兒家長的困境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9),198-202。
黃莉雯(2018)。臺北市教保服務人員對特殊幼兒融合之態度、面對困境及其採取之因應方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
黃源河、陳瑋婷(2016)。談融合教育思潮下的特殊教育師資培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3),147-152。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心理。
黃靜怡(2010)。教師助理員協助一位多重障礙學生參與融合教育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黃繹佳(2020)。臺中市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與公立幼兒園教師之教學合作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楊宜珊(2014)。嘉義縣學前教育人員實施融合教育專業知能與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楊欣文(2021)。苗栗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推動融合教育的困境與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楊芳美(2006)。學前教師實施融合教育態度與教學困擾之研究-以臺北縣雙和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楊麗娟(2018)。彰化縣學前普通班教師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葉重新(2012)。教育研究法。心理。
葉肅科(2012)。臺灣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回顧與展望。內政部社區發展季刊,139,31-41。
詹文宏(2000)。Vygotsky的特殊教育理論對廿一世紀特殊教育開創新的願景。特教園丁,16(2),45-47。
廖又儀(2006)。淺談幼教新趨勢-學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文集(八),63-88。
廖信達(2002)。建構主義及其對幼教課程的啓示---從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理論談起。德育學報,18,93-109。
劉芳廷(2019)。南投縣公立幼兒園較保服務人員實施融合教育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劉姿佳(2014)。從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及學前普教教師之觀點探討學前巡迴輔導服務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劉威德(2000)。鷹架理論。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5766/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
蔡昆瀛(2000)。融合教育理念的剖析與省思。國教新知,47(1),50-57。
蔡昆瀛(2017)。學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實務參考手冊(上冊)。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蔡春美、張翠娥、陳素珍(2017)。幼兒教育體系與運作:幼兒教保行政管理與實務。心理。
蔡雅芬(2017)。幼兒園教師進行融合教育的壓力困擾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蔡碧玲(2018)。學前巡迴輔導教師的困境及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鄭雅莉、何東墀(2010)。特殊幼兒融合教育的社會互動、教師課程及教學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2,25-44。
鄭雅馨(2020)。金門地區幼兒園普通班教師實施融合教育之教學信念與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鄭曉琪(2019)。澎湖縣學前教師參與融合教育現況與需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黎慧欣(1996)。國民教育階段教師與學生家長對融合教育的認知與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蕭金土(2000)。最少限制的環境。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1002/
蕭莉雯(2017)。臺、日特殊教育教師資格與任用制度之比較。比較教育,82,1-37。
戴曉雯、郭葉珍(2020)。幼兒接受評估前的親師溝通。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7),155-159。
謝州恩(2013)。鷹架理論的發展、類型、模式與對科學教學的啟示。科學教育月刊,364,2-16。
鍾潔瑤(2014)。學前融合班普通教師教學困境及因應作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
顏美桂(2008)臺北縣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融合教育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
羅珮綺(2015)。桃園縣融合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專業知能與教學困擾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蘇鈺楠(2020)。論文架構全解析-分段精解。自行印刷。
蘇麗華(2012)。學前巡迴輔導教師的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
鐘梅菁(1999)。學前融合教育之實施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2,381-395。
鐘梅菁(2000)。學前教師實施融合教育之專業知能與困擾問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顧能莉(2008)。托育機構家長對幼兒發展認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貳、英文部分
Clarissa Willis(2010)。營造幼兒融合教育學習環境(陳英進、吳美姝譯)。華騰。(原著出版年:2002)
Davis, W.E.(1989).The regular education initiative debate: Its promises and problem. Exceptional Children, 55, 440-447.
Dowdy, C.A.(2000).Collaboration in an inclusive classroom: A passion for action research.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43(2), 26-34.
Dyson, A., & Millward, A.(1997). The reform of special education 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instream,schools? In S. J. Pijl, C.W. Meijer, & S. Hegarty (Eds.), Inclusive education: A global agenda (pp. 51-67).
Friend, M., & Bursuck,W.(1996). Includ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A practical guide for classroom teachers. Allyn and Bacon.
Fuchs, D., & Fuchs, L. S.(1994). Inclusive schools movement and the radicaliz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reform. Exceptional Children, 60 (4), 294-309.
Hunt, J. McV.(1961). Intelligence and experience.Ronald Press.
Kathleen A.G.& Douglas F.(1999) Entrepreneurs of Meaning: Parents and the Process of Inclusive Education.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0(4), 208-215.
Kraska, J., & Boyle, C. (2014). Attitudes of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hool pre-service teachers towards inclusive education.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2(3), 228 - 246.
M.Q.Patton(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吳芝儀、李奉儒譯)。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2002)
Mishler, E.G.(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ittler, P.(2000).Working Towards Inclusive Education:Social Context.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Phyllis A.Chandler(1998)。學前特殊教育:成功的融合式教育(吳美姝譯)。華騰。
Reynolds,M.C., & Birch,J.W.(1977).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in all America’s schools.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Robert K. Yin(2021)。質性研究-從開始到完成(李政賢譯)。五南。
Sailor, W., Gee, K. & Karasoff, P. (1996). School restructuring and full inclusion. In M. Snell (Ed.), Systematic instruction of students with severe handicaps(4th ed.) (pp.1-82). Charles Merrill.
Shonkoff, J. P., & Meisels, S. J. (1990).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The evolution of a concept.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3-3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onkoff, J. P., & Meisels, S. J.(2004)。早期療育:一個持續性的革新(鍾莉娟、白亦方、呂金燮、李乙明、林玉霞、林玟秀、侯育銘、盧明譯)。早期療育手冊(頁3-35)。心理。(原著出版年:2000)
Stainback,W., & Stainback, S. (1992).Curriculum considerations in inclusive classrooms: Facilitating learning for all students. Paul H. Brookes.
Susan R. Sandall., & Ilene S.Schwartz(2008)。學前融合教育課程建構模式(盧明、魏淑華、翁巧玲譯)。心理。
Will, M. (1986). Educating children with learning problems:A shared responsibility. Exceptional Children,52, 415-422.
Wolery, M. & Gast, D. L. (2000). Classroom research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ssumptions that guided the conduct of research.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0(1), 49-55.
York, J., & Tundidor, M. (1995). Issues raised in the name of inclusion: Perspectives of educators, parents, and student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Handicaps, 20(1), 31–44.
(此全文20240724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