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3.133.7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陳宣卉
作者(英文):Hsuan-Hui Chen
論文名稱:幼兒園推動沉浸式客語之個案研究-以花蓮縣桐花國小附設幼兒園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A Case Study of Promoting Hakka Language Immersion Program-Take an Elementary School Affiliated Preschool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范熾文
指導教授(英文):Chi-Wen Fan
口試委員:張文權
吳新傑
口試委員(英文):Wen-Quan Zhang
Xin-Jie 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學號:610987513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關鍵詞:幼兒園幼兒園教師沉浸式客語關鍵成功因素
關鍵詞(英文):preschoolpreschool teachersHakka language immersionkey success factor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園推動沉浸式客語所秉持之信念、分析面臨之困境及因應之策略,更歸結出推動之關鍵成功因素;並以花蓮縣桐花國小幼兒園參與沉浸式客語計畫之教學團隊以及推動、輔助計畫進行之相關人物為研究對象,進行採用半結構式訪談為主,參與觀察法、文件收集為輔之質性研究。研究結果發現:1.在信念方面,幼兒園必須把握特色優勢,以無痛學習接觸多元文化逆轉客語消音頹勢;在2.困境方面,由於欠缺資源助力,仍面臨訪視負擔及自身條件不足之推動阻力;3.在因應策略方面,園方適時營造多方投入,善用現有資源以正向情感期盼專責人力注入;4.在關鍵成功因素方面,教學與行政皆秉持教學用心,強調課堂互動獲取多方支持動力以展現決心。最後根據結論,分別針對參與沉浸式教學計畫之教師、學校行政、相關主管機關以及未來研究給予具體建議。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a preschool’s beliefs for promoting Hakka Immersion and analyze the difficulti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so as to conclude the key factors to its success.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are the related personnel who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teaching, promoting, and supporting of the Hakka Immersion Program at the affiliated preschool of Tung Flower Elementary School (pseudonym) in Hualien. Qualitative methods, mainl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long wit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 collection, are used.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In terms of beliefs, a preschool must hold on to its advantages and features with effortless learning to contact muilticulture and reverse the declining of the Hakka language. 2.In terms of difficulties, due to a lack of resources and supports, a preschool still facing the burden of visiting or such a lack and other obstacles to promoting the Program. 3.In terms of coping strategies, a preschool should carry out timely multiple engagement and make good use of current resources to expect the engagement of specified staff with positive emotions. 4.As for key factors to success, both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members show great diligence and determination by emphasiz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s and endeavoring to win supporting momentum. Finally,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practical suggestions are given respectively to teachers, administrative staff, competent authorities as well as future researchers of the Hakka Immersion Program.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臺灣客語教學現況與政策推動歷程 9
第二節 幼兒園推動沉浸式客語之信念與相關研究 12
第三節 幼兒園教師實施語言教學之困境與因應策略及相關研究 20
第四節 幼兒園教師實施沉浸式客語之關鍵成功因素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5
第一節 研究策略 3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36
第三節 資料收集方法 38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42
第五節 研究結果之信實度 44
第六節 研究倫理 45
第七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9
第一節 桐花國小附設幼兒園推動沉浸式客語秉持之信念 49
第二節 桐花國小附設幼兒園推動沉浸式客語面臨之困境 56
第三節 桐花國小附設幼兒園推動沉浸式客語困境之因應策略 65
第四節 桐花國小附設幼兒園推動沉浸式客語之關鍵成功因素 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結論 83
第二節 建議 86
參考文獻 89
中文部分 89
英文部分 101
附錄 105
附錄一:訪談同意書 105
附錄二:訪談大網 106
附錄二:訪談大網 107
附錄三:課堂觀察紀錄 108
中文部分
丁一顧、丁儒徵(2002)。學校層級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社會-情緒」支持系統建構初探。教育資料與研究,114,203-228。https://doi.org/10.6724/ERR.201408_(114).0007
卜耀宗(2009)。精進教學方法與效能之研究-以國防大學教官為例。國防雜誌,24(3),74-85。https://doi.org/10.6326/NDJ.2009.24(3).7
王 珩(2009)。影響學生英語能力之內部因素探討。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3(1),69-81。https://doi.org/10.7037/JNTUHA.200906.0069
王力勤(2017)。企業如何制度化。憲業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王文科、王智弘(2020)。教育研究法。五南。
王怡又、黃義良(2020)。一所科技大學競賽團隊學生學習歷程之探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42,1-27。https://doi.org/10.7038/JETP.202012_(42).0001
王保鍵(2016)。論桃園客庄型態與客家政策。臺灣民主季刊,13(4),93-125。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王淑滿(2017)。中等教育階段本土語文師資培育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4),133-138。
白華枝、張麗君、蕭佳純(2015)。影響幼兒語言能力之語文環境之跨層次分析-以家庭及教室語文環境為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3(1),1-35。
石苑均(2016)。幼兒園家長參與的影響、困境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7),79-81。
朱芸萱(2017)。國小客語教師客語教學經驗之研究-以臺東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江惠如(2008)。多元文化下臺灣客語之保存與展現:以行政院客委會推廣之客語生活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
吳秀笑(2017)。「關懷合作」或「競爭猜忌」的教育?探討「臺灣學生很會寫題目,學習信心和興趣倒數」的教育困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7),157-163。
吳佳芬(2020)。學語言也學文化。科學與人文研究,7(4),38-47。https://doi.org/10.6535/JSH.202008_7(4).0003
吳明清(2008)。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五南。
吳俊憲、吳錦惠(2014)。本土語言教學成效-問題分析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7),92-96。
吳美瑤(2016)。發展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本土與新住民語文教學模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9),57-61。
吳培源(2005)。教學視導-觀念、知能與實務。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2000)。教育基本法重要內涵及評析。初等教育學刊,8,241-278。
吳煥烘、林志丞(2011)。國中教師社會支持、教師自我效能與工作倦怠相關研究以角色壓力為中介變項。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6 ,25-56。https://doi.org/10.6474/NCUJER.201103.0025
呂木琳(2002)。教學視導-理論與實務(二版)。五南。
宋文琳(2012)。幼兒園運用客語沉浸式教學之探討-以屏東縣內埔鄉一所全客語幼兒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李平譯、Thomas Armstrong(1997)。經營多元智慧。遠流。
李育嘉(2016)。體驗學習賦予美感教育的力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8),122-128。
李宜蓁(2000)。錯誤的體制,讓卓越的老師變平庸;3大困境破口,能否逆轉危機? 親子天下。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4716
李勇輝(2017)。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數位學習為例。經營管理學刊,14,68-86。
李淑惠(2017)。偏鄉學校之創新與社區永續發展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28-133。
李淑菁(2021)。多元文化素養。教科書研究,14(2),127-137。https://doi.org/ 10.6481/JTR.202108_14(2).05
周士傑、梁淑坤(2007)。遊戲融入小學六年級數與計算教學的設計及反思。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11,12-32。https://doi.org/10.6610/ETJMT.20070901.02
周宣辰(2016)。沈浸式族語教學幼兒園計畫之回顧與前瞻。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9),25-30。
周梅雀(2015)。沈浸式排灣族語教學幼兒園實驗班之初探。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8(3),1-39。https://doi.org/10.29910/TJIS
林可欣(2020)。臺中市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實施客語沉浸式教學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心理。
林作逸(2017)。臺灣客語政策之研究:1945-2017(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林含諭(2017)。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關鍵因素與策略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187-190。
林佳慧、劉惠美、張鑑如(2019)。家庭脈絡下的親子共讀與幼兒發展關係-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的應用與分析。教育心理學報,51(1),135-159。
林政菁(2017)。從客語表達到文化認同—以屏東縣好客國小客語沉浸式教學案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
林梅琴(2012)。教師熱情與教育使命感對師資培育的意義。台灣教育,676,2-9。https://doi.org/10.6395/TER.201208.0002
林清財(1990)。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林慧君(2015)。高雄市美濃區幼兒園客語沉浸教學現況及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班。
林曉專(2018)。幼兒園運用客語沉浸式教學融入教保活動現況之探討-以臺中市客語示範幼兒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
邱玉香(2016)。屏東縣國民小學中年級客語沉浸教學之歷程與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班。
邱皓政(2000)。工作動機的內生性與外生性:臺灣與美國大學生動機內涵之計量研究。應用心理研究,7,221-251。
邱榮舉(2019)。臺灣客家運動的標誌:「還我母語運動」啟動「臺灣母語運動」。 中大客家學院電子報, 339。
姚季沁(2009)。國小班級經營中教師權威展現之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2(14)。
姚麗英(2019)。高中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114,109-134。https://doi.org/10.6423/HHHC.201803_(114).0006
客家委員會(2013)。101 至 102 年度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研究。
客家委員會(2017a)。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
客家委員會(2017b)。行政院中程施政計畫(106至109年度)。
客家委員會(2020)。國家客家發展計畫(民國109年至112年)。
客家基本法(2018)。
施又瑀、施喻琁(2019)。務實的教師專業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2),37-45。
施正鋒、張學謙(2002)。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段淑琴(2007)。探討客家籍學生家長對客語與客語教學的態度-以新竹縣北埔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洪幼齡、曾靜榕、吳俊憲(2018)。核心素養教學活動設計的可行途徑—以國中英語領域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6),74-82。
洪素蘋(2003)。重要他人回饋、創意自我效能、內、外在動機對創意行為的影響:社會認知理論為基礎的結構方程模式檢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
洪麗卿、劉美慧(2018)。美國華盛頓州國小階段跨國移民學生之學習安置和語言支援制度。教育研究集刊,64(2),85-123。https://doi.org/10.3966/102887082018066402003
范熾文、張文權(2016)。當代學校經營與管理新興議題:個人、團體與組織的連結。高等教育。
孫志麟(2000)。教育資源的規劃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36,69-74。
孫良誠(2014)。教保服務人員工作壓力與教學表現因素結構及其影響研究。健康科技期刊,2(1),38-59。https://doi.org/ 10.6979/TJHS.201406_2(1).0003
徐秀菊、黃秀雯(2005)。通識教育藝術領域教師教學信念研究。在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林怡倩、林敬堯(主編)。教師的教育信念與專業標準(頁22-54)。心理。
徐美玲(2017)。苗栗地區幼兒園客語沉浸式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徐貴榮(2008)。台灣饒平客話音韻的源與變(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徐超聖、李佳芬(2012)。國小高年級客家學童客家語學習與族群認同之相關研究—以新竹縣關西地區為例。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8,73-100。
秦夢群、高延玉(2008)。偏遠學校經營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68,95-104。
翁如慧(2020)。客語沉浸式教學融入幼兒園主題活動之行動研究以桃園市某一幼兒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翁暄睿(2019)。國民小學校長翻轉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122,20-36。https://doi.org/10.6423/HHHC.201907_(122).0002
翁瑞鴻(2018)。臺南市本土教育推廣計畫融入十二年國政策之初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8),165-173。
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輯刊,34,85-112。https://doi.org/10.6910/BER.199206_(34).0004
高翠鴻(2016)。瀟洒露風姿,層層出雲霄:本土語言師資培育的發展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9),50-56。
張本文(2011)。教師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東海教育評論,6,62-82。
張玉茹(1997)。台灣省各縣市國民中學教育資源分配公平性之研究。教育研究,5,249-259。
張芬芬(2012)。導讀─教師實踐智慧:理論意涵與實踐故事。在張芬芬、張德銳(主編)。滙知成識,化智為慧─臺北市教學輔導教師的實踐智慧故事集(頁1-7)。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芳全(2018)。國民中小學實施新住民語的可能問題與解決策略。學校行政,113,153-173。https://doi.org/10.3966/160683002018010113010
張春興(200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東華。
張純子(2018)。「客家文化」融入技職院校「童玩課程」之個案研究。幼兒教育年刊,29, 1-17。
張瑞菊(2018)。國小四年級客語沉浸教學對學童客語聽說能力的影響。全球客家研究,10, 59-89。
張滿娘(2019)。美濃地區幼教實施客語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張碧如(2010)。第二章 幼兒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47-92。https://doi.org/10.6483/RCEY.201012.0047
張德銳(2015)。研習不等於教學實踐-關鍵五堂課的評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1-4。
張德銳、李文富、丁一顧(2010)。中央及縣市課程與教學輔導人才核心能力指標與培訓課程內涵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張潤書(1990)。組織行為與管理。五南。
張學謙(2011)。語言復振的理念與實務:家庭、社區與學校的協作。瀚蘆圖書。
張蕙伊、周淑惠(2011)。幼兒創造性教學之個案研究。幼兒教育年刊,22,97-123。https://doi.org/10.6475/JECE.201110.0098
張麗君(2008)。國臺雙語兒童其雙語能力與智力、創造力之相關探討。師大學報,53,79-106。https://doi.org/10.29882/JTNUE.200804.0004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梁有章(2018)。臺灣原住民族語言復振之實施-以春天國小幼兒園沉浸式族語教學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5),193-201。
許晏榕(2019)。非客籍幼教師實施客語沉浸教學所遭遇之困境及因應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許誌庭(2014)。偏遠地區教育困境:空間、社會與文化。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1),33-42。
郭奕龍、曾敬梅、吳武典(2011)。「教師工作偏好量表」修訂之研究。測驗學刊,58(2),317-341。https://doi.org/10.7108/PT.201106.0317
陳木金(1999)。班級經營。揚智。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麗文文化公司。
陳伯璋、許添明(2002)。學校本位經營的理念與實務。高等教育。
陳延興(2010)。為了誰的教育?學生作為教育主體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6,71-94。
陳延興(2012)。「績效」是否會讓教育辦得更好?從哲學角度看待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5),71-73。
陳欣渝、賴冠諭(2014年2月21日)。客家二次移民 創造花東獨有文化特色。客家電視台。 http://www.hakkatv.org.tw/news/107342
陳美玉(2008)。教師學習-有效教學的關鍵動力。課程與教學,11(1),173-191。https://doi.org/10.6384/CIQ.200801.0173
陳啟濃(2019年12月7日)。國中校長觀點:台灣2019年教育的三亂──混亂、作亂與迷亂。蘋果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1219000643-260114?chdtv
陳淑琴、張淑敏(2020)。幼兒園閩南語沉浸式的教與學。幼兒教育,330,6-17。
陳甯(2017年6月14日)。《台灣教育困境》沒娛樂、課外活動才考出滿級分,其實連「很會讀書」都稱不上。商業週刊。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20009
陳雅鈴(2013)。客語沉浸教學幼兒之客語使用情形。幼兒保育學刊,10,101-118。
陳雅鈴(2020)。幼兒園客語沉浸教學實施方式及成效。幼兒教育,300,29-38。
陳雅鈴(2021)。客語家庭培力計畫之實施歷程與成果。臺灣語文研究,16(1),93-128。https://doi.org/10.6710/JTLL.202104_16(1).0003
陳雅鈴、李家滿、陳仁富、蔡典龍(2014)。國小一年級客語沉浸教學之成效及挑戰。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5(2), 1-29。
陳雅鈴、陳仁富(2011)。客語復振從屏東出發:屏東縣幼兒園客語沉浸教學。屏東市:屏東縣政府。
陳雅鈴、陳仁富、蔡典龍(2009)。客語沈浸教學對提昇幼兒客語聽說能力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1(2), 345-360。https://doi.org/10.6251/BEP.20081120
陳瑋婷(2011)。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相關性之後設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3(2),439-456。https://doi.org/10.6251/BEP.20100618.2
陳靜美(2015)。幼兒園推動本土語言的歷程探究~與閩南語邂逅(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傅吉田(2013)。探討客籍家長對幼兒客語教學的態度-以台北市幼兒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研究所。
傅學海(2002)。創意教學與模組。科學教育月刊,249,57-60。https://doi.org/10.6216/SEM.200205_(249).0009
曾昌發(2011 年 8 月)。母語與文化、認同及信仰。新使者雜誌,125,4-8。取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
曾盈琇(2018)。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之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9),138-142。
曾端真(2011年4月13日)。培養勇氣,學習跨越困境的能力。天下雜誌,400,
程晏鈴(2016年11月)。國際調查:臺灣學生很會寫題目,學習信心和興趣倒數。天下雜誌網路版。取自: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9674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雙葉書廊。
馮莉雅、蘇雅慧(2019)。十二年國教國小本土語課程師資供需與實施之研究:以閩客語為例。教師專業研究期刊,17,21-46。
黃乃熒、陳玉娟(2005)。從相信學生能學觀點建構教師專業。在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林怡倩、林敬堯(主編)。教師的教育信念與專業標準(頁4-20)。心理。
黃文斌(2010)。客家人島內二次移民故事。中大客家學院電子報, 122。
黃文樹(2008)。幼兒母語教學理論與實務。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黃冠翰、吳典龍(2010)。焦點三百學校教師之教學困境與因應。東海教育評論,4,127-146。
黃建銘(2011)。本土語言政策發展與復振的網絡分析。公共行政學報,39, 71-104。https://doi.org/10.30409/JPA.201106_(39).0003
黃美金(2014)。台灣原住民族語復振工作之回顧與展望。臺灣語文研究,9(2),67-88。https://doi.org/10.6710/JTLL.201409_9(2).0003
黃迺毓(2001)。閱讀四季-親子閱讀手冊。教育部。
黃添丁(2015)。數位學習融入課程之學習動機及學習行為對學習成效的影響。慈濟科技大學學報,1,35-52。
黃琇屏(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現況、困境與因應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89,71-88。
黃儒傑(2008)。教師教學思考的負荷、社會支持及其教學表現:以台中縣市幼稚園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0(1),85-106。https://doi.org/10.6251/BEP.20080107
詹秀雯、張芳全(2014)。影響國中生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 28 (1),49-76。
廖士魁(2017)。幼兒園導入客語教學之創新擴散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廖舜右(2018)。多元數位工具的教學應用:通識課程之案例分析。教育科學期刊,17(2),55-88。
蒯光武、陳浚卿(2002)。影音部落格於網路教學應用之關鍵成功因素初探。教學科技與媒體 ,94,40-59。
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管理。師大書院。
劉秋玲(2018)。我國語言政策下的幼兒園沉浸式族語教學:以口語互動之比較分析為例。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4,71-92。
劉致演(2016年11月25日)。教育是為了讓孩子受益,還是讓他考試得高分?天下雜誌網路版。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504312
劉鎮寧(2014)。高屏地區國小教師專業發展學習動機與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42,111-150。
歐慧敏(2002)。國小學生歸因方式、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283-312。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
編輯中心(2018年 10 月 14 日)。韓國瑜主張母語回家學 李永得批:外省獨尊的殖民心態!。今日新聞。https://www.nownews.com/news/2996916
蔡奇芳、邱淑惠(2020)。不同地區是否有差異?國民教育幼兒班實施在地文化課程之現況。幼兒教育年刊,31,37-58。
蔡宜貞(2004)。組織創新氛圍、教師工作內外在動機對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行為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
蔡明昌、許孟琪(2009)。國小教師教育信念及其生命態度關係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 41(1), 91-110。https://doi.org/10.6251/BEP.20081114
蔡金田(2013)。國民中學教育公平實施現況探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7, 173-218。https://doi.org/10.7038/JETP.201306_(27).0006
蕭佳純(2017)。學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聯之研究:教師創意教學的多層次調節式中介效果。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2(1),79-110。https://doi.org/10.6172/BSE.2017.03.4201004
戴怡君(2020)。東東幼兒園客語教學歷程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
謝傳崇、王妍蘇(2019)。幼兒園園長/園主任課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122,82-105。https://doi.org/10.6423/HHHC.201907_(122).0005
鍾乙豪(2017)。體驗教育意涵深化-以小學農作植栽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98-202。
鍾榮富(2020)。新加坡華語的特色與文化在教學上的角色。華語文教學研究,5(1),1-28。https://doi.org/10.6393/JCLT.200806.0001
鍾鳳嬌、宋文琳、王國川(2014)。一所全客語沉浸式教學幼兒園的探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8(1), 27-56。https://doi.org/10.6284/NPUSTHSSR.2013.8(1)2
簡正鎰(2005)。進行質性訪談研究有關倫理議題之探討。輔導季刊,1,47-57。https://doi.org/10.29742/GQ.200503.0006
簡紫玲(2018)。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轉型之初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200-205。
藍偉瑩(2019)。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親子天下。
藍偉瑩(2020)。教育,我相信你。天下文化。
顏銘志(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1,263-294。
魏俊陽(2020)。國中推動閩南語文教學之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2),109-114。
羅肇錦(2007)。客家母語教學的幾個思維。台灣教育,647,2-11。https://doi.org/10.6395/TER.200710.0002
譚克平(2006)。阿格西教授與觀察法。科學教育,288,35-39。https://doi.org/10.6216/SEM.200605_(288).0005
蘇育仁(1993)。課程與教學-漫談遊戲教學導向的教學設計。國教輔導,33(2),4-6。

英文部分
Aaker, D. A. (1979).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John Wiley & Sons, Inc.
Barker, C. (1998). Encyclopedia of 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Bauer, M. W., & Gaskell, G. (2000). Qualitative researching with text, image and sound. Sage Publications.
Billing, A. G., & Moos, R. H. (1981). The role of coping responses and social resources in attenuating the stress of life events. Journal of Behavior Medicine, 4, 139-157. https://doi.org/10.1007/BF00844267
Boynton, A. C., & Zmud, R. W. (1984). An assessment of critical success factor. Sloan
Brophy, J. E. (1979). Teacher behavior and its effec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 733-750.
Carlisle, C., & Phillips, D. A. (1984). The effects of enthusiasm training on selected eacher and student behaviors in preservi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4, 64-75.
Crabtree, B. D., & Miller, W. L. (1992).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s.
Cummins, J. (1984). Bilingualism and special education: Issues in assessment and pedagogy. Multilingual Matters.
Daniel, D. R. (1961).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risi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9(5), 111-121。
David, C. (2002). Language dea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mmer, E. T., Evertson, C. M., & Anderson, L. M. (1980).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at beginning of the school year.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0(5), 219-231. https://doi.org/10.1086/461192
Federico, M. A.; Herrold, B.; Venn, J. (2000). Programs in practice. Inclusion reaches beyond the classroom. Kappa Delta Pi Record, 36(4), 178-180. https://doi.org/10.1080/00228958.2000.10518781
Gardner, H. (1983). Fram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Basic books.
Genesee, F. (1987). Learning through two languages: Studies in immersion and bilingual education.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Guba, E. G. (1990). The alternative paradigm dialog. In E. G. Guba (Ed.), The paradigm dialog (pp. 17-27). Sage Publications.
Herzberg, F.I. (1966). Work and the nature of man. World.
Hinton, & K. Hale (Eds.), The green book of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in practice
Hitt, M. A., Middlemist, R. D., & Mathis, R. L. (1986).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effective practice. Saint Paul:West.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Addison-Wesley.
Howard, G. (1993). 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Basic Books.
Huberman, A. M., & Miles, M. B. (1994).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methods.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428–444). Sage Publications.
Jiang, W. (2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language. ELT Journal, 54(4), 328-334. https://doi.org/10.1093/elt/54.4.328
Jordan, G.E., Snow, C.E. & Porche, M.V. (2000). Project EASE: The effect of a family literacy project on kindergarten students' early literacy skill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5(4) , 524-546. https://doi.org/ 10.1598/RRQ.35.4.5
Kolb, D. A. (201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Pearson FT Press.
Kramsch, C. (1988). The cultural discourse of foreign language textbook. In A. Singerman (Ed.), Towards a new integration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pp. 63-68). Northeast Conference.
Kvale, S. (1996). Inter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Sage Publications.
Lazarus, R. S. (2006). Emotion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oward a person-centered conceptualization of emotions and cop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4(1), 9-46. https://doi.org/10.1111/j.1467-6494.2005.00368.x
Levin, T., & Wadmany, R. (2007).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in technology-based classrooms: A developmental view. 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39(2), 157-181. https://doi.org/10.1080/15391523.2006.10782478
Management Review, 54(8), 17-27.
Margolis, J. (2009). Start with the passion that fuels a teacher's soul.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31(1), 80.
Maslow, A. H. (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Harper and Row.
McCormick, J. (1997). Occupational stress of teachers: Biographical differences in large school syste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5(1), 18-38. https://doi.org/10.1108/09578239710156962
Neuman, W.L. (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Allyn and Bacon.
Pajares, M. F. (1992). 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3), 307-332. https://doi.org/10.3102/00346543062003307
Pawan, F. (2008). Content-area teachers and scaffolded instruction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4, 1450-1462.
Sachau, D. A. (2007). Resurrecting the motivation-hygiene theory: Herzberg and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movement.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 6(4), 377–393. https://doi.org/10.1177/1534484307307546
Sigel , I. E. (1985).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beliefs. Parental belief systems: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wain, M., & Johnson, R. K. (1996). Immersion education: A category within bilingual education. In R.K. Johnson & M. Swain (Eds.), Immersio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pp. 1-1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omas, J. G. (1988). Strategic management: Concepts, practice, and cases. Harper & Row.
Toppelberg, C. O., & Collins, B. A. (2010). Language, culture, and adaptation in immigrant childre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19(4), 697-717. https://doi.org/10.1016/j.chc.2010.07.003
toward a sustainable world (pp. 133-146). Academic Press.
Vandenberghe, R., & Huberman, A. M. (1999). 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ng teacher burnout: a sourcebook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rner, S. N. (2001). The movement to revitalize hawai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L.
Whitehurst, G., Falco, F., Lonigan. C., Fischel, J., DeBaryshe, B., Valdez-Menchaca, M., & Caulfield, M. (1988). 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picture book read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4(4), 552-559.
Widdicombe, S. (1993). Autobiography and change: Rhetoric and authenticity of “gothic style.” In E. Burman & I. Parker (Eds.), Discourse analytic research: Repertoires and readings of texts in action (pp. 94-113). Routledge.
Yang, S., Yang, H., & Lust, B. (2011). Early childhood bilingualism leads to advances in executive attention: Dissociating culture and language.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14(3), 412-422. https://doi.org/10.1017/S1366728910000611
Yin, R. K. (1993). Applications of case study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s.
(此全文20270802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