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8.227.9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陳宥瑄
作者(英文):Yu-Hsuan Chen
論文名稱:花蓮縣稻香村居民與福德祠信仰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dents of Daoxiang Village in Hualien County and the beliefs of Fude Temple
指導教授:王鴻濬
指導教授(英文):Hurng-Jyuhn Wang
口試委員:劉家榛
羅晉
王鴻濬
口試委員(英文):Jia-Jhen Liu
Jin Lo
Hurng-Jyuhn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學系
學號:61104C503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4
關鍵詞:聚落稻香村祭祀圈福德祠
關鍵詞(英文):SettlementDaoxiang Villagesacrificial circleFude Templ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3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聚落的信仰包含了不同歷史時期與不同族群,因應著不同環境所共同建構的家園,以及人們所共同活出的生活空間。
土地公廟為民間信仰與文化之間的表徵,廟宇是地方信仰與居民互動的重要文化空間,不同社群在共同生活環境下,是生活的共同體,也是發展祭祀圈的重要結果。隨著社會變遷,不同年齡層的原有生活價值,因外在生活條件而形成疏離感及認同感,然而,如何藉由社區活動來重整地方及重新凝聚社區居民共識,是聚落在未來的重要課題。
本研究以稻香村不同年齡分層之居民為研究對象,分析居民對福德祠之差異性認知,以及不同世代的年齡層對於期許的寄託在未來有何不同。本研究以立意取向為研究設計,依三種不同年齡層進行訪談,分析結果宗教活動參與和個人生活習慣及生活成長環境有明顯相關,個人主觀判斷對於信仰與否,年紀愈大愈認為重要,不論是什麼事情產生這樣的結果,現階段的年輕人較不在意信仰這件事情,加上信仰文化愈來愈多元,不見得每個年輕人都會想碰觸與自已最接近的傳統祭儀,年長者則是因為他們的出生背景及成長的時代比較重視信仰,也就是世代的效果差異
The belief in the settlement includes the homes built together by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nd the living space that people live together.
Digong Temple is a symbo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beliefs and culture. Temples are an important cultural space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ocal beliefs and residents. Different communities live together in a common living environment. They are a community of life and an important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crificial circle. With social changes, the original life values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form a sense of alienation and identity due to external living conditions. However, how to reorganize the place and re-condense the consensu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through community activities is the future of settlement.
This study takes residents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in Daoxiang Vill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in residents' cognition of Fude Temple,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expectation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of age groups in the future.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design of conception orientation, and interviews ar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ree different age groups.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participation in religious activities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personal living habit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Personal subjective judgment is more important for belief or not, regardless of age. What caused such a result? At this stage, young people are less concerned about beliefs. In addition, belief cultur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e. Not every young person will want to touch the traditional rituals that are closest to them. The elderly It is because their birth background and the era when they grew up paid more attention to faith, that is, the effect difference between generati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福德神的來源 4
第二節 祭祀神 5
第三節 祭祀圈與聚落的關係 1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7
第一節 研究方法途徑 1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0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21
第四章 稻香村的聚落形成 23
第一節 自然環境 23
第二節 吉安鄉早期的拓墾 26
第五章 訪談分析 30
第一節 稻香土地廟的祀神信仰 31
第二節 伯公福祭典活動 33
第三節 祭祀的改變 42
第四節 小結 4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48
第一節 結論 48
第二節 建議 49
Ranjit Kumar,〈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潘中道、胡龍騰、蘇文賢譯,《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
王甫昌,〈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社》(2003.12)。
王健旺,〈田頭田尾土地公-臺灣土地公信仰的特色〉,《歷史月刊》151期(2000.08),頁4-14。
王健旺,〈台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191頁。
李建明,〈論五條港民間信仰之凝聚力現象〉《馬來西亞人文與社會科學學報》7期第1卷(2018.06),頁47-53。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2005.06),頁122-138。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期(1987.12),頁53-114。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第三屆中國海洋發展史研究會論文集》(1988),頁95-125。
林淑娟,〈右堆客家聚落祭祀圈的空間性〉《白沙歷史地理學報》16期(2015.09),頁69-95。
林榮淑,〈土地公傳說〉,《海翁台語文學》187期(2017.05),頁120-127。
邱宜文,〈平鎮地區伯公傳說調查研究〉,《北商學報》18期(2010.07),頁109-129。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期(1973)。
范綱華,〈宗教信仰對臺灣年輕成人主觀福祉的影響:貫時性資料的反事實分析〉《人口學刊》(2021.06),頁1-40。
許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期(1973.09),頁165-190。
許嘉茵,〈土地公傳說及其形象〉,《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26期(2014.06),頁97-116。
張泗福、王維元、林銘聰,〈台中市西屯區惠來里福德祠歷史與文物分析〉《田野紀要》24期(2021.10),頁66-91。
張珣,〈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國立台灣大學牙古人類學刊》第58期(2002.04),頁78-111頁。
張震鐘,〈花蓮縣吉安鄉水圳開發與客家聚落發展關係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11)。
郭肇立,〈聚落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公司》(1998.06)。
舒奎翰,〈神聖與凡俗的交錯-臺中市東、西區土地公廟的研究〉《民俗曲藝》152期(2006.06),頁85-137。
鄭月秀;李美慧,〈從聚落發展與永續條件探究嘉義地區工藝產業推廣〉,《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第7卷第4期(2017.12),頁129-138。
蔡明月;邱琦茹,〈人文學引用文獻分析研究〉,《國家圖書館館刊》,第2期(2013.12),頁111-138。
羅永昌,〈「一方福蔭」-苗栗公館客家伯公信仰之研究〉《聯大學報》7卷2期(2010.12),頁195-209。
羅公昌,〈中壢客家伯公信仰探徽〉《臺灣源流》60&61期(2012.10),頁165-178。
邱瀅儒,〈鹽水武廟與社群互動形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2013)。
林冠吟,〈宗教信仰對銀髮族之生活-以高雄地區為例〉(碩士論文,私立高苑科技大學,2018)。
紀秀足,〈台灣土地公信仰探究-以嘉義市土地公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9)。
范家豪,〈長治火燒庄伯公信仰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2019)。
張二文,〈美濃土地伯公信仰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2002)。
彭松英,〈吉安鄉居民土地公識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2012)。
文化部 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986
吉安鄉公所網站
https://www.ji-an.gov.tw/
吉安戶政事務所網站
https://jahr.hl.gov.tw/News.aspx?n=455&sms=9233
李志夫,現代臺灣宗教與社會變遷之因果關係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projects/Leezhifu/html/journal/j068.htm
李豐楙、劉怡君,全國宗教資訊網,繞境
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224
林美容 ,〈解析民間信仰的香火觀〉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2867/fullpage
花蓮縣客家產業館
https://csa.hl.gov.tw/hakkaIndus/News_Content.aspx?n=17786&sms=19129&s=100149
胡瑞芝,論壇報.亞洲影響論壇力
https://ct.org.tw/html/news/3-3.php?cat=14&article=1388614
花蓮縣吉安鄉網站稻香村簡介
https://www.ji-an.gov.tw/service/villageprofile?id=22
國家圖書館地方概況
https://twinfo.ncl.edu.tw/tiqry/hypage.cgi?HYPAGE=search/search_res.hpg&dtd_id=4&g=0&sysid=00000160
(此全文20260730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