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0.73.13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張世璁
作者(英文):Shih-Thung Chang
論文名稱:「感物知哀」-張世璁創作自述
論文名稱(英文):"Sensing Objects, Knowing Grief" - Chang Shih-Thung's artistic creation .
指導教授:湯運添
指導教授(英文):Yun-Tian Tang
口試委員:胡朝景
林永利
口試委員(英文):Chao-Jing Hu
Yong-Li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設計學系
學號:611074002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0
關鍵詞:感知寄情觀看物哀
關鍵詞(英文):perceptionempathywatchingmonoawar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3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7
  • 收藏收藏:0
創作是一種感知的具現行為,藉由提煉外在的物象與內在的情感,將之轉化為可被認知的實體,並賦予它一種可被描述的形象,而這種抽象意義延續至具體概念的過程,卻是充滿了幻覺與迷離,且每個創作者,都一定會具有屬於個人的、獨有的轉換形式,而本創作研究,系以筆者自身為研究起點,將己身何以創作的現象作為本研究的探究主題,希冀藉由不同面向的剖析,深入理解自我的創作行為是如何進行,乃至完成。

筆者藉由探索感知學說的領域以及對於創作形式的自我探問,逐漸將知覺感受的焦點,自雙眼的聚焦延展至肉身整體的觀看,並以此更為深入地洞澈游離於內外物象相互交融的關係之中,在不停創作的路途中,曾經不可言喻的感性也隨著次次的創作過程,變得清晰可見,並在物哀精神的縮影中,筆者找尋到了自身獨有的美感意識,亦開展出屬於己身的自我視象。

本論文以「感物知哀」為題,表明了筆者感知物象的一種觀物態度,且以此為出發點,將靜觀心性下所留存的豐富感性,寄情於己身之所見所聞,並借鑑本文所提及的「知物哀」之意,開拓更多因觀物有感而寄託情懷的可能性,以傳達出筆者自身於創作中所斬獲的,對於世間萬象的洞察及體會。
Creation is an act of manifesting perception, transforming external objects and internal emotions into tangible entities that can be recognized, and endowing them with describable imagery. The process of abstract meaning evolving into concrete concepts is filled with illusions and ambiguity. Each creator undoubtedly possesses their own unique forms of transformation. This research, starting from the author's own experiences, explores the phenomenon of personal creation as the main topic of investigation. Through analyzing various perspectives, the aim is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ow one's creative process unfolds and reaches completion.

By exploring the field of perceptual theory and engaging in self-exploration of creative forms, the author gradually shifts the focus of sensory perception from mere visual concentration to encompass the observation of the entire physical body. Through this process, a profound comprehension arises from the interplay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objects. In the journey of continuous creation, the once inexpressible sensibilities become clear and visible with each creative endeavor. Within the embodiment of melancholic spirit, the author discovers their unique sense of beauty and unfolds their own self-image.

This thesis titled "Sensing Objects, Knowing Grief" signifie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perceiving objects. Starting from the stillness of contemplative mind, the rich sensibilities stored within are dedicated to personal observations and experiences.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the notion of "knowing grief," the aim is to explore further possibilities of infusing emotions through observing objects, conveying the author's insight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diverse phenomena in the world.
謝誌 I
摘要 V
Abstract VII
目錄 IX
圖目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3
一、研究目的 3
二、研究方法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創作流程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一、研究範圍 6
二、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感知論 7
一、視覺感知中的圖像 7
二、現象學詮釋的內在感知意念 11
第二節 肖像形式的緣起與流變 15
一、肖像畫的緣起 15
二、個體內涵的流變 19
第三節 物哀美學的探究 23
一、物哀的意涵 23
二、藝術中的物哀精神 26
第三章 學理基礎與創作技巧 29
第一節 學理基礎 29
一、從視覺到身體的感知生成 29
二、肖像的具現到個體的表述 30
三、觀物思維下的物哀之情 30
第二節 創作理念 31
一、當代肖像的詮釋問題 32
二、感知的遞進:靜觀物像的本質 34
第三節 創作形式 36
一、具象面容下的本質意識 36
二、援引寂靜的灰 37
第四節 創作技法 38
一、繪畫基底材的使用分析 39
二、複合式打底劑的用途 40
三、間接畫法的實踐 40
四、薄染與堆疊:混合畫法的運用 42
第四章 創作實踐與解析 45
第一節 創作脈絡 45
一、詮釋個體的精神性:「喚靈系列」 45
二、觀照空間與個體的共融:「溫室系列」 45
三、感知的身體:「安樂窩系列」 46
四、靜觀「物」的繪畫:「知物系列」 46
第二節 作品解析 48
第五章 結論 83
參考文獻 85

一、專書
1.加西亞 著,陳本全 譯,《當代藝術家.安東尼奧.洛佩茲.加西亞》,濟南:
山東美術出版社,2011 年
2.高宣揚著,《後現代:思想與藝術的悖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年
3.Jonathan Fineberg 著,陳穎、姚嵐、鄭念緹 譯,《藝術史:1940年至今》,上
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 年
4.Linda Nochlin 著,刁筱華 譯,《寫實主義》,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 年
5.Muntsa Calbó Angrill 著,鍾肇恒 譯,《肖像畫》,台北:三民出版社,1995 年
6.Tzvetan Todorov 著,苗馨 譯,《個體的頌歌-論文藝復興時期的佛拉芒繪畫》,
中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年
7.大西克禮 著,王向遠 譯,《日本美學1:物哀-櫻花落下後》,新北:不二家出
版社,2018 年
8.子安宣邦 著,丁國旗 譯,《江戶思想史講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書店,2017.7,P237
9.米歇羅.帕斯圖羅 著,關麗峽 譯,《色彩列傳:綠色》,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16.8,p206
10.米歇羅.帕斯圖羅 著,關麗峽 譯,《色彩列傳:藍色》,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16.8,p206
11.艾倫.迪波頓 著,陳信宏 譯,《藝術的慰藉》,台北:聯經出版社,2014 年
12.余碧平 著,《梅洛-龐蒂歷史現象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13.約
翰.伯格 著,何佩樺 譯,《另類的出口》,台北:麥田出版社,2011 年
14.約翰.伯格 著,吳莉君 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 年
15.貢布里希 著,林夕、李本正、范景中 譯,《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
究》,中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16.高行健 著,《論創作》,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17.梅洛 龐蒂 著,姜志輝 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18.梅洛 龐蒂 著,龔卓軍 譯,《眼與心》,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年
20.郭中人 著,《空間視覺感知》,台北:曉園出版社,2007年
21.葉渭渠、唐月梅 著,《物哀與憂玄-日本人的美意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出版社,2002 年
22.諾曼.布列遜 著,谷李 譯,《視閥與繪畫:凝視的邏輯》,重慶:重慶大學
出版社,2019年
23.蘇珊.朗格 著,滕守堯 譯,《藝術問題》,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年
24.何政廣 著,《大陸美術選集3-何多苓》,台灣:藝術家出版社,1994年

二、期刊:
胡朝景撰寫,〈肖像畫的另一種可能--論雨果.波納敏的幽魂肖像系列:Another Possibility of Portrait--HugoBonamin's Portraits Fantômes〉,《慈濟通識教育學刊》,卷期11 2017.03,頁165-198

三、網路引用資料:
1. Arttime藝術網:
https://www.arttime.com.tw/md=index&cl=artArea&at=artAreaCont&id=15309
2.〈採石工〉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Gustave_Courbet__The_Stonebreakers_
3.〈黃色扶手椅中的塞尚夫人〉
https://www.artic.edu/artworks/62371/madame-cezanne-in-a-yellow-chair
4.〈執法官與他的妻子肖像〉https://it.wikipedia.org/wiki/Ritratto_di_Paquio_Proculo#/media/File:Pompeii-couple.jpg
5.〈阿爾諾非尼夫婦〉
https://www.nationalgallery.org.uk/paintings/jan-van-eyck-the-arnolfini-portrait
6.〈魂靈〉
https://www.reddit.com
7.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hk/
8.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https://www.artic.edu/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