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2.197.10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練千睿
作者(英文):Chian-Ruei Lian
論文名稱:一所偏鄉小校執行健康促進計劃政策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 Case Study of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s in a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范熾文
指導教授(英文):Chi-Wen Fan
口試委員:林清達
梁金盛
口試委員(英文):Ching-Dar Lin
Chin-Shen Li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學號:611087006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4
關鍵詞:政策執行偏鄉小校健康促進計劃質化研究
關鍵詞(英文):policy implementationrural elementary schoolhealth promotion programqualitative research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1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所偏鄉小校執行健康促進計劃政策時,所秉持理念、採取的具體作法、遭逢的困境,以及統整出成效結果究竟是為何的,因此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好好國小中當的校長、教導主任等七名成員作為本次研究對象,並透過半結構訪談、文件資料蒐集,進一步一窺究竟之。
重要研究結果與發現,分別有以下幾點:1.理念部分:以跨域結合方式為原則,將計劃之下所欲推廣課題之效益發揮至最大化;2.具體作法方面:以多元策略、多方角度加以去省思並強化教師健康促進創新教學的新技能;3.困境部分:重偏鄉小校與社區結盟關係並投入所欠缺的教育資源,藉此彌補不足之處;4.成效結果影響方面:借力使力,把握優勢之項並以鼓勵之形式勉勵孩子們適性揚才、多元發展。最後則提出幾點具體實用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教學及後續更進一步研究建議參考之用。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concepts, measures,difficulties, and theeffectiveness and impact of the results when implementing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s in a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Seven staff members from Haohao elementary school were thus chosen as research objects using the purposive sampling approach, including the principal and the directors of academic and student affairs. They were then further investigated through qualitativ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pertinent document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Concepts: Maximize the benefits of the topics to be promoted through the programs
based o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2) Measures: Reflect on and strengthen teachers’ innovative teaching techniques for the purpose of health promotion.
(3) Difficultie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ural elementary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and invest in the dearth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so as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4) The effectiveness and impact: Take advantage of leverage, seize advantages, and inspire children to develop their talents in various ways.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of the results to provide concrete advice 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s, schools, teacher teaching and future researcher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我國健康促進學校計劃的議題種類與內涵 9
第二節 教育政策執行的理論與影響因素18
第三節 花蓮縣國民小學執行健康促進計劃的現況分析29
第四節 健康促進計劃執行之相關研究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47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51
第三節 資料的蒐集、處理與分析53
第四節 研究的信效度58
第五節 研究倫理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1
第一節 偏鄉小校執行健康促進計劃政策之理念61
第二節 偏鄉小校推動健康促進計劃之具體作法67
第三節 偏鄉小校實施健康促進計劃時哀愁之處78
第四節 偏鄉小校推行健康促進計劃之成效結果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1
第一節 結論91
第二節 建議94

參考文獻97
中文部分97
西文部分110

附錄113
附錄一:訪談同意書113
附錄二:訪談大綱114


中文部分

Dye, Thomas R. (2006)。理解公共政策(謝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05年)https://health99.hpa.gov.tw/news/8450?tab=3&keyword=實證&page=3
于健、張喬和(2015)。跑走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以雲林縣立仁國小為例。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3(1), 90-102。
取自:http://dx.doi.org/ 10.6510/JTLM.3(1).08
戈伯元(2001)。臺北縣市完全中學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王玉麟(2004)。研究倫理與相關議題。教育資料與研究,56,82-88。
王竹梅、丁一顧(2022)。中小學跨領域教學的困境與反思。台灣教育評論月刊,11(4),http://dx.doi.org/ 10.6791/TER
王彩緞(2009)。重新框視家庭作業。師友月刊,499,34-37。
取自:http://dx.doi.org/10.6437/EM.200901.0034
王榮德、江東亮、陳為堅、詹長權(2015)。公共衛生學中冊(修訂第五版)。臺北市:財團法人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
世界衛生組織(2019)。世衛組織發布第一份《世界視力報告》。世界衛生組織。線上檢索日期:2019年10月8日。
取自:https://www-who-int.translate.goog/zh/news/item/08-10-2019-who-launches-first-world-report-on-vision?_x_tr_sl=zh-CN&_x_tr_tl=zh-TW&_x_tr_hl=zh-TW&_x_tr_pto=sc
古蕙蘭、沙部魯比、林家瑩(2018)。台灣原住民族身體活動、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綜論。中華體育季刊,32(1),33-42。
取自:http://dx.doi.org/10.3966/102473002018033201004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2)。精神衛生法。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23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ParaDeatil.aspx?pcode=L0020030&bp=1
朱素鑾(2004)。規律運動與學業成績的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505,460。
取自:http://dx.doi.org/ 10.6695/AUES.200405_93.0089
行政院內政部衛福勞動處(2016)。健康促進 從小扎根─全場域推動健康促進之現況與展望。臺北市:行政院。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23日。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448DE008087A1971/7a0fe943-80d3-45c3-931e-cd213e3a16f0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20)。行政院會通過「公共衛生師法」草案。臺北市:行政院。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23日。
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deb3a73c-09b6-47e1-849d-7f527e385011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健康促進學校輔導手冊─學校行動篇。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
何忠鋒(2011)。健走運動健康促進計畫對大學生睡眠品質改善之效果研究-以某國立大學一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余依靜(2002)。花東地區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牙科醫療利用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原住民健康所。
余慧容、黃純德、陳弘森、蕭思郁、劉秀月、林妤珊、王乃亭(2008)。台灣口腔醫學科學雜誌,24(1),37-48。取自:http://dx.doi.org/10.7059/TJOMS.200804.0037
吳佳珊(2006)。以踢毽身體活動為策略之健康促進學校成效評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
吳佳綺(2007)。質性資料的分析。新北市:韋伯。
吳佳蓉、張德勝(2003)。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花蓮師院學報,16,109-133。取自:http://dx.doi.org/ 10.7073/JNHTCA.200306.0109
吳定(2003)。公共政策。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吳武典、林繼盛(1982)。家庭與學校聯繫程度與兒童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5,127-137。取自:http://dx.doi.org/ 10.6251/BEP.19820601.9
吳勇龍(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健康促進學校」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
吳清山(2009)。教育111的理念。臺北市98學年度第1學期校長會議手冊,7-16。
吳雅萍(2020)。淺談偏鄉教育之現況與問題。教育研究與實踐學刊,67(2),41 -50。取自:http://dx.doi.org/10.6701/JEPR.202012_67(2).0003
吳雯菁(2009)。彰化縣國民中小學衛生組長對健康促進學校的認知、態度及執行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吳麗珍、黃惠滿、李浩銑(2014)。方便取樣和立意取樣之比較。護理雜誌,61(3),105-111。http://dx.doi.org/10.6224/JN.61.3.105
李允傑、丘昌泰(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臺北市:元照。
李秀鈴(2019)。以RE-AIM模式評價大專院校健康促進計畫執行之情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李佩嬛、黃毅志(2011)。原漢族群、家庭背景與高中職入學考試基測成績、教育分流:以臺東縣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1),193-226。取自:http://dx.doi.org/ 10.6209/JORIES
李明亮(2001)。健康促進年,衛生署開出全民運動處方。臺北:行政院衛生署報導雜誌社。
李麗麗(2017)。桃園市國民小學正確用藥教育協力學校執行現況之研究(未出本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李蘭、晏涵文、高松景(2005)。營造無菸校園:一個健康促進學校計畫。醫學教育,9(4),37-47。
沈滿華、張玉婷、羅淑芬(2004)。原漢國中生性知識、態度、行為及性教育需求之探討。慈濟醫學雜誌,16(5),325-334。
取自:http://dx.doi.org/10.6440/TZUCMJ.200410.0325
谷鳳琳(2015)。國小班級導師對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認知、態度與執行情形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
周昕蓓(2014)。以夥伴關係為基礎之輔導系統對健康促進學校推動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周金玉、吳佳霖、曾耀漳(2007)。教師評鑑制度之現況分析與建議。商業職業教育,104,58-64。取自:http://dx.doi.org/ 10.6380/BEQ.200702.0058
周惠賢(2016)。南投縣國民小學健康促進學校認知程度與執行情形之研究(未出本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生物資訊與醫學工程學系。
東華大學(2021)。東華大學三度通過國民健康署「健康職場認證-健康促進標章」。中央通訊社。線上檢索日期:2021年5月1日。取自:https://www.ndhu.edu.tw/p/406-1000-179993,r5152.php?Lang=zh-tw
林子正(2020)。南台灣都會區常見市售炸雞排便當營養成份分析及符合國健署「我的餐盤」需求之食譜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國際健康產業經營管理學系研究所。
林水波、張世賢(2006)。公共政策。臺北市:五南。
林立寧、李蘭(2012)。青少年之睡眠問題與物質使用的關係。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1(5),412-424。取自:http://dx.doi.org/ 10.6288/TJPH2012-31-05-02
林安乙、黃育萱、吳岱穎、郭冠良、賴鴻毅、李孟澤(2020)。青少年與檳榔。醫學與健康期刊,9(2),13-22。取自:http://dx.doi.org/ 10.29585/YYWYLL
林含諭(2017)。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關鍵因素與策略探討。台灣教育評論月刊,6(3),187-190。
林志興(2022)。探究親師互動的有效途徑之行動研究。教育行政論壇,12(1),69-94。
林芝筠(2015)。新竹縣各縣學校核心人員實施健康促進學校計畫認知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縣教學大學體育系。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22-136。
林冠雯(2019)。新北市高中職綜合職能科教師實施適應體育教學需求與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林家妃、張晏蓉(2022)。關於智慧型手機的班級使用規範、學生使用態度與成癮風險之相關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55,33-54。
取自:http://dx.doi.org/10.53106/207010632022060055002
林梅香、黃松元(2000)。從整體性學校健康促進計畫談原住民學生酗酒問題之預防。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0,57-66。
林凱胤(2014)。即時回饋機制對學生學習專注力影響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2(1),87-107。取自:http://dx.doi.org/ 10.6173/CJSE.2014.2201.04
林嘉琦(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覺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影響因素及執行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邱美文(2010)。創造課堂學習新驚喜:互動討論教學在專題討論課程上之應用。幼兒教保研究,5,155-175。取自:http://dx.doi.org/ 10.6471/JECEC.201010.0155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金忠勇(2019)。臺東縣原住民重點學校五年級學生健康體位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教育行政碩士班。
施怡鈴(2018)。國中衛生組長對落實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各因素重要性及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所。
施嫈瑜(2005)。睡眠與成長。中醫兒科醫學雜誌,7(1),1-5。
取自:http://dx.doi.org/10.30033/JTCDM.200508.0001
洪欣慈(2020)。臺灣教改為什麼總失敗?。聯合報。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23日。取自:https://udn.com/newmedia/2020/12-years-education/
洪義筌(2021)。以教育政策執模式探討SH150政策與青少年健康體位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唐貺怡、黄松元、陳政友(2004)。美國小學學校衛生指標。學校衛生,45,91 -119。取自:http://dx.doi.org/ 10.30026/CJSH.200412.0006
徐仁輝、郭昱瑩(2014)。政策分析。臺北市:智勝。
徐旭亮、張丞賢、賴昱宏、溫美紅、鄭凱駿、何啟功(2008)。南臺灣山地原住民區學童之屈光狀態。高雄醫學科學雜誌,24(3),120 -125。
徐瑞蘭(2021)。我國製造業「缺工就業獎勵」政策執行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
晏涵文、李蘭、林燕卿、秦玉梅(1994)。國中性教育效果研究。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3(6)。取自:http://dx.doi.org/ 10.6288/CJPH1994-13-06-06
晏涵文、劉潔心、牛玉珍、邱詩揚(2009)。國民小學健康促進學校推動團隊推動現況及團體效能影響因素之探討。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1,101-127。取自:http://dx.doi.org/10.7022/JHPHE.200906.0101
紐文英(2021)。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馬懿慈(2004)。潔牙保健計畫推廣成效之探討--以嘉義縣某國小為例。學校衛生,44,http://dx.doi.org/ 10.30026/CJSH.200406.0006
健康促進學校國際網絡推廣中心(2020)。點亮健康的未來-臺灣健康促進學校。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23日。取自:https://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s-BwZApK-X8J:https://www.hpsinc.tw/+&cd=1&hl=zh-TW&ct=clnk&gl=tw&client=safari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23日。取自:https://www.naer.edu.tw/PageSyllabus?fid=52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2)。高齡化時程。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23日。
取自: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D527207EEEF59B9B
張木榮(2005)。國小認輔教師的輔導困境與因應策略。
取自:http://dropout.heart.net.tw/paper/index.php?action=view_detail&pa_no=440
張作為(2007)。論著作於學術倫理之實踐與省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
張宏亮(1996)。運動績優保送生學習困擾及求助對象現況調查。大專體育,28,91-96。取自:http://dx.doi.org/ 10.6162/SRR.1996.28.20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23日。取自: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bitstream/987654321/4686/1/35-4.pdf
張芳全(1998)。教育政策-理念與實務。臺北市:元照。
張芳全(2001)。教育政策導論。臺北市:五南。
張芳全(2023)。國中生放學後看電視時間對學習成就長遠的影響。學校行政,143,261-285。取自:http://dx.doi.org/ 10.6423/HHHC.202301_(143).0010
張鳳琴(2019)。107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計畫簡介。載於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107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計畫。
張鳳琴、顏銓成、劉潔心(2013)。二代健康促進學校菸害防制行動研究計畫評價。中等教育,64(1),26-43。取自:http://dx.doi.org/ 10.6249/SE.2013.64.1.02
張德銳、丁一顧(2000)。美國中小學校長評鑑制度及校長專業發展。 教育資料與研究,37,52-60。
張露娜、余坤煌、陳淑娟、曹宜穎(2014)。健康促進學校學童視力保健推動模式之探討。學校衛生,64,93-107。取自:http://dx.doi.org/ 10.30026/CJSH.201406_(64).0005
教育部(2005)。學校衛生工作指引-健康促進學校〈理論篇、實務篇〉。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2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曹以好(2008)。臺北縣國民中小學健康促進學校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學系。
曹俊漢(1992)。公共政策。臺北市:三民。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臺北市:學富。
章志昇(2009)。學校運動社團之經營理念與具體策略。國北教大體育,3,119-125。取自:http://dx.doi.org/ 10.6659/NTUEPE.2009.3.119
莊宗嚴、林勝介(2011)。導入數位遊戲於學童創造力之培育。數位學習科技期刊,3(2),45-59。
許加芳(2012)。嘉義縣國民中學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
許宸嫚(2021)。衛生行政與管理重點暨題型解析。臺北市:高點。
許雅惠(2017)。臺灣國民小學閱讀教育政策執行現況、 影響因素及評估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研究所。
陳介宇,王沐嵐(2017)。臺灣桌上遊戲研究與文獻之回顧分析。取自: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4080391_taiwanzhuoshangyouxiyanjiuyu wenxianzhihuigufenxi_A_Review_of_Board_Games_Studies_in_Taiwan
陳玉霞(2008)。宜蘭縣先驅性健康促進學校執行成效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欣怡、王美惠、陳曉靚、滕常辰(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休閒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之研究。輔仁民生學誌,19(2),117-131。取自:http://dx.doi.org/10.29440/FJJHE
陳勇祥(2009)。向遲到說再見。師友月刊,505,88-89。取自:http://dx.doi.org/ 10.6437/EM.200907.0088
陳奕曄、陳怡君、詹曉勻、朱原慶田野(2020年04月7日)。《新冠面面觀》COVID-19疫情下台灣原住民健康不平等處境。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23日。取自:https://phlib.org.tw/最新消息/2021040701/
陳政友(2013)。我國學幼童近視問題與對策。學校衛生,63,103-110。http://dx.doi.org/10.30026/CJSH.201312(63).0006
陳政友、黃松元、林隆光、王國川、劉婉柔(2002)。學童視力保健效果實驗研究。學校衛生,41,1-20。取自:http://dx.doi.org/ 10.30026/CJSH
陳盈宏(2015)。質性取徑的教育政策研究品質規準及其促進策略。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106期。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23日。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5&edm_no=106&content_no=2470
陳益民、陳怜佑(2011)。運動介入對智能障礙者之助益。桃竹區特殊教育,14, 1-7。取自:http://dx.doi.org/10.6359/JSE.200912.0001
陳婉倩、陳政友(2011)。臺北市高中學生危害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學校衛生,59,1-26。取自:http://dx.doi.org/10.30026/CJSH.201112.0001
陳富莉、邱詩揚、陸玓玲、王英偉(2020)。探討健康促進學校國際認證成效:從學生健康行為表現之觀點。臺灣公共衛生雜誌,39(1),27-40。http://dx.doi.org/10.6288/TJPH.202002_39(1).108094
陳慈立(2014)。台灣原住民飲酒相關健康問題的政治經濟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7,247-282。
陳萱萁(2021)。探討我國政府推動兒童口腔保健制度之成效 —以新竹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陳嘉祺(2007)。校長角色的實踐與超越—王可非的辦學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陳翠臻(2009)。原鄉地區之隔代教養分析─以花蓮縣光復鄉為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2(2),137-161。取自:http://dx.doi.org/10.29910/TJIS.200906.0006
勞動部勞工安全衛生處(2021)。勞委會重視勞工身心健康 明年訂為「職場健康促進年」。臺北:勞動部。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23日。取自:https://www.mol.gov.tw/1607/1632/1640/15398/
彭楨樺(2005)。漢民族與原住民兒童齲齒狀況、飲食狀況與生長發育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
曾如敏(2005)。臺灣地區國民小學護理人員對健康促進學校的看法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曾盈琇(2018)。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之策略。台灣教育評論月刊,7(9),138-142。
曾素靜(2013)。臺中市國小教師對健康促進學校計畫的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醫療暨健康產業管理學系。
曾麗華、林健明、王懋雯、高崇彰、鄭其嘉(2015)。學校性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新竹縣尖石國民中學學生為例。台灣性學學刊,21(1),75 -98。取自:http://dx.doi.org/10.3966/160857872015052101004
游若篍、李啟豪、吳瑞碧(2004)。酒的釀造與飲酒對健康的影響。科學發展月刊,384,6-11。
鈕文英(2021)。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黃仲偉(2014)。花蓮縣國小教師對小校整合發展政策看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
黃松元(2000)。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黃松元(2009)。健康促進學校計畫的實施及其應努力的方向。學校衛生,55,107-122。http://dx.doi.org/10.30026/CJSH.200912.0006
黃松元、陳政友、賴香如(2004)。學校衛生工作新模式-健康促進學校。學校衛生,45,59-71。
黃珍(2013)。健康促進學校策略對國中生健康體位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黃曼瑩(2021年6月29日)。2020年國人十大死因出爐:癌症蟬連39年十大死因第一名。臺北報導。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23日。取自: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85940
黃淑貞、徐美玲、莊苹、姜逸群、陳曉雯、邱雅莉(2005)。臺灣地區國小實施健康促進學校現況之研究。學校衛生,46,1-23。
楊幸真(1992)。專注力與學習之相關探討。教師之友,33,28-30。
楊振昇(2000)。新世紀學校經營的理念。學校行政,5,72-86。
取自:http://dx.doi.org/ 10.6423/HHHC.200001.0072
楊惠芳、劉薇君(2014)。學校健康促進議題飛盤教學之視力保健推展對國小特殊學童視力影響研究。惠明特殊教育學刊,1(1),79-90。取自:http://dx.doi.org/10.6297/JHMSE.2014.1(1).4
楊賀凱(2009)。父母社經地位對父母管教價值與方式的影響-檢證Kohn的理論在臺東國中生父母之適用性。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2),145-179。取自:http://dx.doi.org/ 10.6336/JUTe/2009.40(2)5
楊雅棠(2021年11月13日)。院長講堂/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立志把癌症病人照顧到最好,降低癌症發生率。聯合報。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23日。取自: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2460/5887176
葉乃靜(2012)。紮根理論。圖書管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23日。取自:http://terms.near.edu.tw/detail/1678711/
葉芷嫻(2001)。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研究-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觀點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葉連祺(2017)。國中小校長續任評鑑議題、評鑑正義觀點與指標。學校行政,109,188-217。取自:http://dx.doi.org/ 10.3966/160683002017050109011
詹孟傑(2020)。桌遊融入教學之省思。台灣教育評論月刊,9(5),118-124。
詹芝貽(2012)。健康促進教學對提昇國小低年級學童瞭解預防腸病毒傳染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護理研究所。
廖文峯(2011)。自然科學發展處處長致全體自然科學界的一封信-研究的基石重視學術倫理。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23日。取自: http://esrpc.ncu.edu.tw/public/tw/news/detail/58/1?search=&date_start=&date_end=
廖長荷(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實施健康促進學校認知與執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劉玉媖(2009)。運動、健康新校園─彰化縣國小執行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比較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
劉柔妙、張欣怡、廖繼洲、陳嘉芬(2002)。青春期學童身高、體重、BMI值與初經發生年齡相關性之研究。華岡理科學報,19,157-167。取自:http://dx.doi.org/ 10.6364/HKJS
劉潔心(2013)。臺灣推動健康促進學校之現況與展望。中等教育,64(1),6-25。
劉潔心、晏涵文(2005)。臺灣健康促進學校整體行動方案芻義-專業支持輔導機制之建構。臺灣教育,634,2-13。
歐憶陵(2012)。從生態系統觀詮釋認輔志工參與學校輔導工作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新北市:心理。
潘湘樺、艾之琳、廖羿媫、陳美燕(2022)。偏鄉民眾攝取我的餐盤政策之概況與影響因素。長庚護理,33(1),15-26。取自:http://dx.doi.org/ 10.6386/CGN.202203_33(1).0002
練千睿、范熾文(2022年05月14日)。國民小學健康促進學校政策執行之個案研究〔互動式海報發表〕。2022第九屆華山論見教育研討會,花蓮縣,台灣。
練千睿、范熾文(2022年10月28日)。新常態教育時代下-以smiling quotient觀點論校長於健康促進學校的領導與實踐可能性之研究〔口頭發表〕。2022教與領導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新北市,台灣。
練千睿、范熾文(2023)。我國健康促進學校政策之主要內容、相關研究與未來展望。載於吳清基(主編),教育政策與永續發展(頁120-139)。台北市:五南。
練千睿、范熾文、張紜禎、陳姿吟、王姿燕(2022年12月10日)。原住民重點學校健康促進之重藥議題分析〔口頭發表〕。2022偏鄉教育論壇,台北市,台灣。
蔡清田(2020)。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五南。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a)。107年第四屆健康促進學校國際認證獲獎學校名單。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23日。
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4394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b)。健康促進學校國際認證-金質校園 健康飛揚。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23日。
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405&pid=1007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c)。國健署首度公布國人「我的餐盤」聰明吃營養跟著來。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23日。
取自:https://www.mohw.gov.tw/cp-3794-41108-1.html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0)。慢性病防治。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23日。
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46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1a)。視力保健。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23日。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45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1b)。熱量來源。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23日。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44&pid=726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2a)。到底怎麼吃營養才均衡呢?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23日。
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622&pid=11677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2b)。國人糖攝取量上限。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23日。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661&pid=9709
鄧雅仁(1999)。政府再造政策執行之分析:間論中央與地方政府政策執行互動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鄭佾琪(2022)。我的防齲齒餐盤-吃對好食物,防齲有撇步!。消費者報導雜誌,493,52-57。
黎龍珠(2011)。苗栗縣國小實施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教師健康狀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
蕭美惠(2020)。健康促進學校推動團隊執行現況與推行滿意度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中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運動學系。
賴世芬(2013)。以Q方法探討桃園縣國民中小學校長對健康促進學校國際認證指標看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賴呈茂(1989)。運動學習—探討時間對記憶力的影響。體育學報,11,89 -95。取自:http://dx.doi.org/ 10.6222/pej.0011.198912.1209
錢韋帆(2019)。Health Matters健康促進計畫對特殊學校高職部學生飲食認知、飲食態度、飲食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
聯合國(1948)。世界人權宣言。聯合國。線上檢索日期:2017年12月11日。取自:http://www.un.org/zh/universal-declaration-human-rights/index.html
謝美慧(2013)。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政策之個案研究:以花蓮一所小學實施環境教育特色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顏國樑(1997)。教育政策執行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顏國樑、宋美瑤(2013)。教育政策制定的價值分析。教育行政,3(2),113-143。取自:http://dx.doi.org/ 10.3966/222350002013120302005
魏珮嘉(2008)。臺北縣市國中衛生組長健康促進學校執行情形及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
羅沁芳(2002)。台北市某國中學生同儕支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
譚燕婉(2007)。彰化縣國民中小學校長對健康促進學校工作認知及執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蘇昭文(2009)。國民小學護理人員對推動健康促進學校看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
蘇鈺楠(2020)。論文架構全解析─分段精解。臺北市:自行出版。
饒僖真、呂書佩、林純智、黃瑋仁、王怡惠(2016)。國小學生視力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志清國小。


西文部分

Agar, M. (1980). Getting better quality stuff: Methodological competition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niche. Urban Life, 9(1), 34-50. https://doi.org/10.1177/089124168000900102
Anderson, J. E. (1975). Public policy-making. New York: Praeger.
Anfara, V. A. Jr., Brown, K. M., & Mangione, T. L. (2002). Qualitative analysis on stage: Mak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more public.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1(7), 28-38.
Bardach, E. (1977). The implementation game. Cambridge: MIT Press.
Bass, Bernard M.,& Riggio, Ronald E.(2006).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2nd ed.),Mahwah,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Inc.
Baumrind, D. (1996). The Discipline Controversy Revisited. Family Relations, 45, 405.
Berg, B. L., & Lune, H. (2012).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
Brinkmann, S., & Kvale, S. (2005). Confronting the eth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Journal of Constructivist Psychology, 18, 157-181.
Creswell, J. W. (1997).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from five tradi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Denzin, D. & Lincoln, Y. S. (1994). Methods of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empirical materials. In K. D.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353-360). Londons: Sage.
Easton, D. (1953). The political system: 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Edmonds, R. (1979). Effectiveness schools for the urban po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7, 15-24.
Elmore, R. F. (1978). Organization on model of social program imolementation. Public Policy, 26(2), 129.
Elmore, R. F.(1985). Forward and backward mapping in K. Hanf &T. Toonen (eds.),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federal and unitary systems (pp.33-70). Dordrecht, Netherlands: Martinu Nijhoff.
Erickson, E. (1973). What makes school ethnograpy “ethnographic?” Ant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 9. 58-69.
Goggin, M. L. (1990). Implemen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oward a third generation. Glenview, I. L: Scott, Foressman/Lettle, Brown Higher Education.
Guba, E. G. (1981). Criteria for assessing the trustworthiness of naturalistic inquiries.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29(2), 75-91.
Hanekom, S. X. (1987). Public policy: Framework and instrument for action. Johannesburg: International Thomson.
Hjern, B. (1982). Implementation reasearch: The link gone missing.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2(2), 301-308.
Hoyle, Tena B., Samek, Beverly B., Valois, Robert F Valois (2008). Building capacity for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health-promoting school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Volume,78(1), 1-8. doi:10.1111/j.1746- 1561.2007.00259.x.
Jones. C. O. (1977).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2nd. Ed). North Scituate: Duxbury Press.
Kaufman, H. (1973). Administrative feedback,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2-4.
Lasswell, H. D., & Kaplan, A. (1950). Power and society: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Inqui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eavell, H. R., & Clark, E. G. (1965). Preventive medicine for the doctor in his community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Lee, A., Wong, M. C., Keung, V. M., Yuen, H. S., Cheng, F., & Moke, J. S. (2008). Can the concept of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help to improve students’ health knowledge and practice to combat the challenge of communicable disease: Case study in Hong Kong? BMC Public Health, 8, 42. doi:10.1186/1471-2458-8-42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acdonald, H., & Ziglio, E. (1994). Europen schools in achanging Environment:Health promotion opportunity not to be lost.The Ecological.Public Health from Vision to Practice,151-157.http://www.monash.edu.au/health/course-manual/health.html
Mc Laughlin, Milbrey Wallin (1976). Implementation as mutual adaptation: chang in classroom organization.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77(3), 339-343.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webury Park. CA: Sage. Practice, 151-157.
Pressman, J. L., & Wildavsky, A. (1973). Implement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abatier, P. A., & Mazmanian, D. A. (1989). Implementation and public polic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n.
Samdal, O., & Nuteam, D. (1998). Achieving health and education goals school: A study of the importance of school climate and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13(3), 383-397.
Schofield, M. J., Lynagh, M., & Mishra, G. (2003). Evaluation of a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program to reduce smoking in Australian secondary schools.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18(6), 678-692.
Simons, R. L., Beaman, J., Conger, R. D., & Chao, W. (1992).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arenting belief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4, 826-836.
Smith, T. B. (1973).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olicy Sciences, 4(2), 203.
Stipek, D.(1995).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t , 66 (1), 209-223.
Taylor et al. (2017). Promoting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through school-based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Meta-analysis of follow-up effects. Child Development, 88(4), 1156– 1171.
Turunen, H., Tossavainen, K., Jakonen, S., Salomäki, U., & Vertio, H. (1999). Initial results from the European network of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program on develop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in Finland,69(10),387-391. doi:10.1111/j.1746-1561.1999.tb06353.x.
Winter S (1990) Integrating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In: Palumbo DJ and Calista DJ (eds) Implementation and the Policy Process: Opening Up the Black Box.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pp.19–38.
Yin, R. K. (2016). Qualitative Research from Start to Finish,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Applied social research and methods seri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此全文20280702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