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17.243.18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卓威
作者(英文):Wei Zhuo
論文名稱:寂寞叢結:男同志的寂寞敘事
論文名稱(英文):A lonely narrative research of gay
指導教授:林素珍
指導教授(英文):Su-Chen Lin
口試委員:洪凌
王增勇
口試委員(英文):Ling Hong
Zeng-Yong Ww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學號:611096005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關鍵詞:寂寞男同志情感研究生命經驗親密關係
關鍵詞(英文):lonelinessgayaffect studieslife experienceintimac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2
  • 收藏收藏:0
男同志的性別身份不只讓其體驗獨屬於他們的關係挫折,在性別認同、身體意象與親密關等層面都有可能產生寂寞感。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結果顯現社會對性別平權的關懷與進步,同時也確立了「忠貞愛情」的核心地位,這不只是人們希望能夠擁有受到國家社會認可,一段忠誠、專一的親密關係,也鼓舞在情場中競逐的男同志們,它諭示了忠誠關係與幸福快樂之間的等式。而在注意到社會轉變的同時,不能忽略那些無法成為王子或不願成為王子的生命經驗,那是關於寂寞的生命敘事,透過探究現代社會中男同志的寂寞情感,尋找實現寂寞成為正面驅動力的可能,而不再只將它視為一種需要預防、治療與矯正改善的情緒感受。因為寂寞不只是指涉關係的失落,亦包含正向的可能性,能夠擴張出一個緩衝空間,讓人能夠進行自我療癒、省思與覺察的喘息契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研究想透過書寫男同志的生命經驗,尋找寂寞在社會朝向性別平權趨勢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成為個體與世界的緩衝帶,開啟自我覺察的契機。
The gender identity of gay not only makes them experience the setbacks of relationships that are unique to them, but also may lead to loneliness in terms of gender identity, body image, and intimacy. The result of the legalization of same-sex marriage shows the society’s concern and progress for gender equal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establishes the core position of "faithful love". It spells out the equation between committed relationships and bliss. While paying attention to social changes, we should not ignore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cannot become princes or do not want to become princes. It is a life narrative about loneliness. By exploring the lonely emotions of gay men in modern society, finding the loneliness becomes a positive driving force. Rather than just seeing it as an emotional feeling that requires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correction. Because loneliness is not only the loss of referential relationship, but also includes positive possibilities, which can expand a buffer space and allow people to take a breather for self-healing, reflection, and awareness. The importance of loneliness is self-evident.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wants to find out the role of loneliness in the trend of gender equality by writing about the life experience of gay men, and how it becomes a buffer zone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world, opening up an opportunity for self-awareness.
謝 誌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錄 IV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1. 一個大環境的變遷與同志樣貌的演變 2
2. 從感情劇開拓對世界的新想像 6
3. 從感情漫溢出來的寂寞 11
4. 述說與書寫的力量,同志研究的寂寞同盟 15
5. 千禧世代下男同志的寂寞世界 1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25
第二章 這個人、那個他──倚楠與蔚藍 30
第一節 倚楠與異男忘 30
第二節 孤立處境,自我與被出櫃的思量 35
第三節 談愛,現代男同志的困境 40
第四節 另類胴體,這樣也很好 46
第三章 允許自己不想家 51
第一節 童年記憶建構,豐足下的匱乏 51
第二節 無措,當家與身分都轉變時 52
第三節 從逝去中洞見,生者關係的死亡 56
第四節 家的位移:誰人、何處能成家 60
第四章 幸福為何,生病的人 66
第一節 病的是身還是心?對疾病身分的探問 66
第二節 一場寂寞的戰爭,自我與病癥的拉扯 70
第三節 病與社會,在兩者間的自我 74
第四節 康復的不該只有病 77
第五章 寂寞的身體 84
第一節 男同志的身體初探 84
第二節 貧窮的身體資本 86
第三節 那些互動、碰觸與相擁 91
第四節 高漲的身體與後退的情感 94
第六章 結 語 96
尾章 補遺與後續 102
參考書目 109

方嘉琦,2014,〈從敘事取向探討同志生涯諮商〉。《諮商與輔導月刊》(340):16-18。
王增勇,2011,〈跨越世代相遇:看見「老年男同志」〉。《生命教育研究》3(1):169-230。
王詩婷,2018,《臺灣報紙再現同性戀形象之研究》。新北: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王宏仁,2021,〈愛情,像極了投資:同志家族企業的親密關係與經濟〉。《臺灣社會學刊》(70):77-125。
王淑涵,2022,《探究大學生親密關係歷程對情感教育之啟示》。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沈俊翔,2004,《九0年代臺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何燕美,2011,《凝視獨居老人的失親衝擊和寂寞》。臺中: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呂藂乂,2018,《屬於80世代的小確幸》。新竹: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翠松,1998,《報紙中的同志──十五年來同志議題報導的解析》。臺北: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吳逸驊,2018,〈「同志教育」教了變同志?下一代值得什麼樣的性別觀?〉。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homosexual-education-gender-values,取用日期:2022年11月17日。
吳柏翰,2019,《年輕男同志之存在孤獨與親密關係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
吳旻諼、夏荷婷,2020,〈同婚運動的側錄-從1986年,祁家威出櫃那刻說起〉。聯合新聞網,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117/4970632,取用日期:2022年11月17日。
李建霆,2018,〈男同志的身體展演──以同志友善機構空間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18):171-200。
李修慧,2019,〈教育部修法將同志教育「換個名字」,反同團體批評「官逼民反」〉。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6403,取用日期:2022年11月17日。
李宇文,2020,《從具陰柔特質的男同志之生命故事探討台灣男同志圈的陽剛霸權意識》。臺北: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佳霖,2020,《台灣愛滋治理與「治療作為預防」之生命政治的考察》。新竹: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奇紘,2021,〈男同志的網路交友文化及其潛在的數位性暴力〉。《性別平等教育季刊》(93):31-37。
李秉芳,2022,〈同婚合法化3週年,已有7906對同性伴侶結婚,民調:6成民眾認同、7成同意領養權〉。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724,取用日期:2022年12月22日。
李柏漢,2022,《男同志性病焦慮之探究-以使用交友軟體進行性接觸者為例》。臺南: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李王瀚,2023,〈認識自己:我就是我,跟你不一樣,又怎樣?〉。頁:119-148,陳維平編,《愛情必修學分:Z世代的情感和性別關鍵字》。新竹:交通大學。
邱子珉,2016,《解構幸福:從「小確幸」現象看台灣八〇後世代的失權》。新竹: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芳嵐萱,2022,〈推動臺灣同婚合法,祁家威是如何辦到的?〉。觀點同不同,https://issues.ptsplus.tv/?p=2610,取用日期:2022年12月24日。
林千立,2008,《老年人寂寞之相關因素的模式探討》。臺北: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韶怡、蔡敦浩,2013,〈自我敘說的再回觀:經驗、書寫與批判中〉。《應用心理研究》(57):1-4。
林亞駿、蔣明翰,2016,〈如何成為男同志?——從「熊/豬」之爭與「C/娘」〉。臺大意識報,http://cpaper-blog.blogspot.com/2016/09/c.html,取用日期:2023年1月10日。
林育生,2021,〈歪的力量:泰國BL文化的跨境留步與政治動能〉。頁:204-213,趙恩潔、林浩立編,《芭樂人類學2:異溫層迷航記》。新北:左岸文化。
林詠清,2022,〈同婚合法將滿3週年民眾支持度較法案通過前增23.5個百分點〉。Yahoo新聞,https://ssur.cc/Wzjyinwsp,取用日期:2022年12月22日。
施懿真,2009,《喪偶老人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關係即其調節變項之研究》。嘉義: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范綱皓,2015,〈同志的「厭女」情節:交友軟體上的拒C文化〉。性別力,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8910,取用日期:2023年1月5日。
胡紹嘉,2005,〈于秘密之所探光:遭遇的書寫與描繪的自我〉。《應用心理研究》(25):29-54。
胡哲瑋,2022,《同志兒子照顧者如何不/可能?男同志與照顧者交織之生命經驗》。臺北: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瑞彬、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原理:兼論自我敘說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洪凌,2011,〈惑亂生養處,魍魎滋長式:閱讀《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的不連續罔兩親密組模與旁若家居結構〉。《文化研究》(13):338-342。
洪立軍,2017,《豆莢男孩發聲記:一位肥胖男同志者的逆襲》。花蓮: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
高穎超,2020,〈陽剛氣質新觀點(上):「粉紅口罩共識」與霸權/王道陽剛氣質〉。《性別平等教育季刊》(91):30-39。
-,2021,〈陽剛氣質新觀點(下):包容性與雜衝性陽剛氣質〉。《性別平等教育季刊》。(92):140-151。
郭娉如,2008,《大學生社交焦慮傾向、反芻思考、寂寞感及網路使用時間之相關研究》。新竹: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正瑩,2008,《男女大學生網路自我揭露、網路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差異研究—以即時通訊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藝陵,2011,《機構老人家庭功能、寂寞感與憂鬱程度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天麗等人,2016,〈男同志向父母現身之心路歷程〉。《弘光學報》(77):61-79。
張銘峰,2002,《彩虹國度之情慾研究─以中年男同志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本文,2015,〈父職親職壓力面面觀〉。《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2):76-81。
張淳萱,2018,《未婚青年人際關係需求、愛情風格與交友軟體使用狀態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尹銣,2021,《使用交友軟體的性別政治:性/別、科技與風險》。高雄: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佩虹,2011,《科技大學學生網路霸凌受害經驗、情緒智力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臺南:南臺科大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亭潔,2011,《大學生依附風格、愛情關係品質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陳婓柔,2012,《大學生人際親密能力、寂寞感與憂鬱之關係》。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佩璟,2013,〈跨越性別的界線:十八至十九世紀英國女性和男性的變裝行為〉。《東吳歷史學報》(29):148-271。
陳映辰,2016,《婚姻之解構與重構─兼評《多元成家》草案》。新竹: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昱璟,2019,《從軍對社會工作實務反思軍隊社工專業教育發展與契機》。桃園:國防大學社會工作碩士論文。
陳筠鵬,2020,《回家的同志─不是很激進的同志情愛路徑》。桃園:國防大學心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芝庭,2021,《客家女同志出櫃談:性別與族群間》。桃園: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碩士論文。
陳姵如,2022,《交友軟體使用者之人際依附風格、愛情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臺北: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馮玉兒,2011,〈男同志愛戀健美體魄與健身文化之初探〉。《休閒與社會研究》(3):143-154。
曾秀萍,2016,〈驕傲現身下的負面情感:陳俊志「同志三部曲」紀錄片的幸福政治及其反思〉。《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3):69-103。
游美惠、蕭昭君,2018,〈當代大學生的浪漫愛想像與經驗:兼論情感教育的開展方向〉。《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2):35-48。
甯應斌,2018,〈揚棄同性戀、返開新男色〉。《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11):165-229。
温涴鈞,2019,《臺灣BL劇文本分析與同志情再現──以《HIStory》系列為例》。嘉義:中正大學。
溫祐君,2020,《同志諮商師的出櫃與自我接露:同志諮商經驗與策略》。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黃玉妮,2012,《彰化縣沿海地區老年人社會支持、人格特質、休閒參與宇寂寞感相關之研究》。彰化: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驛淵,2016,〈【獨家】男同志也可挽袖救人! 26年捐血禁令可望放寬〉。上報,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1&SerialNo=9088,取用日期:2022年11月17日。
黃富新,2017,《大學生自我分化、社會興趣與寂寞感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衍方,2018,〈支持婚姻平權也能享好康!全臺32店家串連推出同婚公投特別優惠〉。上報,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5&SerialNo=51535,取用日期:2022年12月15日。
黃郁婷,2018,《中年人即時通訊使用行為、友誼支持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
黃鼎益,2019,《男同志青少年時期單戀異男經驗之探究》。臺南: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黃莉凌,2020,《聽覺障礙同性戀者對障礙及性傾向認同之歷程與困境》。嘉義: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瑜娟,2016,〈從1個人到25萬人,祁家威的同志運動長跑〉。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lgbt-rights-activist-qi-jia-wei,取用日期:2022年12月25日。
葉沛煦,2017,《青少年同志交友軟體使用及其性認同建構》。臺中: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瑪達拉.達努巴克,2004,《是原住民,也是同志:排灣男同志Dakanow的生命之歌》。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4,《找路‧回家:不再靠「勢」的原住民同志教師》。花蓮: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博士論文。
鄭至均,2012,《社區高齡者參與懷舊課程對寂寞感及生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士煜,2021,《如果可以,請容許我原本的樣子:男同志運動員的性取向認同發展歷程之探究》。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蔡鳳薇,2006,《大學生親子互動模式與其寂寞感之相關研究》。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蔡佳玲,2007,《私領域中的男性─臺灣社會核心家庭的父職文化與父職實踐》。臺北: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燕婷,2004,《同志青少年人際互動的主觀知覺與因應》。臺北: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盧睿亭,2018,《異性婚男同志向其所組家庭出櫃歷程之敘事研究》。臺北: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盧省言,2021,《有毒的男子氣概:從希臘英雄到現代新好男人,歷史如何層層建構「男人」的形象》。臺灣:網路與書。
韓炳哲著,莊雅慈、管中琪譯,2015,《倦怠社會》。臺北:大塊文化。謝坤霖、楊幸真,〈愛情躲避球:四位男同志面對異女追求之經驗探究〉。《性學研究》1(1):1-20。
謝明均,2015,《大學生寂寞感、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臺北: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謝文宜,2016,〈臺灣同志伴侶的分手調適─生命歷程的觀點〉。《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7):113-144。
謝沛旻,2020,《約炮、戀愛、玩遊戲-交友軟體中介下的現代情愛》。新竹:交通大學客家學院傳播與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簡美玲,2015,〈人類學與民族誌書寫裡的情緒、情感與身體感〉。頁:129-163,余舜德編,《身體感的轉向》。臺北:臺灣大學。
簡妤珊,2021,《現代男性如何「做」爸爸─以「育嬰留停」的父職參與為例》。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蘇偉閔,2016,《大學生社交性、公眾自我意識及寂寞感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嚴寄鎬,黃子玲譯,2019,《痛苦可以分享嗎?:不以愛與正義知名消費傷痛,讓創傷者與陪伴者真正互助共好的痛苦社會學》。臺北:麥田。
鐘巧庭,2021,〈【國際新聞】同性性行為不會增加捐血風險!英國全面解除男同志捐血限制〉。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3759400,取用日期:2022年12月15日。
Alberti, Fay Bound著,涂瑋瑛譯,2020,《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臺北:商周。
Connerton, Paul著,納日碧力戈譯,2000,《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上海人民。
Ehrenreich, Barbara著,高紫文譯,2020,《失控的正向思考:我們是否失去悲觀的權利?》。新北:左岸文化。
Halbwachs, Maurice著,畢然、郭金華譯,2002,《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
Hanh, Robert著,禾木譯,2010,《疾病與治療:人類學怎麼看》。上海:東方。
Headlee Celeste著,林金源譯,2021《失控的努力文化:為什麼我們的社會讓人無法好好休息》。新北:木馬文化。
Illouz, Eva著,黃宛瑜譯,2019,《為什麼愛讓人受傷?迷惘、煎熬、躁鬱、驗世……愛情的痛,社會學也懂!》。新北:聯經。
-著,翁尚均譯,2021,《為什麼不愛了:更多自由卻更少承諾,社會學家的消極關係報告》。新北:聯經。
Jain, Shaili著,吳妍儀譯,2020,《讓心裡的傷不倒帶》。臺北:臉譜出版。
Kindle, Danand and Thompson,Micaek著,吳書瑜譯,2009,《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酷文化》。臺北:商周。
Petersen,Anne Helen著,陳莉淋譯,2021,《集體倦怠:沒有熱情、沒有夢想、沒有未來,這就是千禧世代》。臺北:高寶。
Paulsen, Roland著,溫澤元譯,2022《焦慮世代: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臺北:大塊文化。
Teyra, Ciwang、黃炤愷、謝宛蓉,2021,〈只想好好地生活:原住民同志之交織處境與因應策略〉。《臺大社會工作學刊》(43):1-53。
Yalom, Irvin D 著,易之新譯,2003,《存在心理治療》。臺北:張老師。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