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4.17.12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林宛萱
作者(英文):Wan-Syuan Lin
論文名稱:偏鄉國小推行資訊教育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 case study on promoting information education in a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紀惠英
指導教授(英文):Huei-Ying Chi
口試委員:曾若玫
范熾文
口試委員(英文):Jo-Mei Tseng
Chi-win Fu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學號:611187002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4
關鍵詞:偏鄉國小資訊教育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關鍵詞(英文):rural elementary schoolinformation educ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instruc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5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以花蓮縣一所推行資訊教育多年之偏鄉國小作為研究對象,採用個案研究法,共計訪談五位教師,探究個案學校在資訊教育上的規劃與實施、成效、影響因素、困境以及因應策略。研究結果如下:
一、個案學校資訊教育之規劃與實施
  個案學校資訊教育包含彈性學習課程中的資訊課、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和校內教師的資訊增能。資訊課的主軸為程式設計、創客教育、影音製作和資訊倫理與安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則依據教學前、教學中和教學後,搭配不同目的使用;在校內教師的資訊增能上,分為正式與非正式兩種管道實施。
二、個案學校推行資訊教育之成效
  在資訊課中,學生的學習狀況大致良好,部分學生能夠於課後繼續探索,對資訊倫理與安全的觀念能認同並遵循,唯在邏輯能力和創造力上需較多時間來培養。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效,須回歸到教師的教育專業本身,有技巧的使用科技,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最後,在教師的資訊增能上,校內教師皆能利用不同途徑,加強自己的資訊能力,在疫情期間,成長更加明顯。
三、個案學校推行資訊教育之影響因素、困境與因應策略
  在實施資訊教育中,個案學校受到教師資訊能力、資訊科技的應用方式、家長的協助及網路與硬體設備所影響。困境包含使用資訊科技帶來的影響、家庭支持不足、和網路及硬體設備。解決的方式有加強學生資訊操作能力,降低課堂變數;依據教師需求,開辦資訊研習增能;以及主動向外求援,解決網路問題。在家庭支持和大環境網路上,是個案學校較有心無力,無法處理的困境。
  根據本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供學校、政府主管機關、及未來研究作參考。
Taking a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promoting information education for years in Hualien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ase study is applied to interview 5 teachers to explore the planning & practice, effectiveness, factors, dilemma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case school on information educ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below.
I.Planning and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in the case school
Information education in the case school contains information course in the alternative curriculu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instruction, and school teachers’ information empowerment. Programming, maker education, video production, and information ethics & safety are the core of information cour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instruction is used with different objectives before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and after teaching. School teachers’ information empowerment is practiced with formal and informal channels.
II.Effectiveness of the case school promoting information education
Students generally appear good learning conditions in information course, and some students would continuously explore after class as well as agree with and follow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ethics and safety; however, the logic skills and creativity require more time for the cultiva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instruction should be returned to a teacher’s education profession and the skill to use technology in order to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Regarding teachers’ information empowerment, school teachers could reinforce the information ability through different routes for more obvious growth during the epidemic.
III.Factors, dilemma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case school promoting information educ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the case school is affected by teachers’ information ability,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arents’ assistance, and network & hardware equipment. The dilemmas include effects from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adequate family support, and network & hardware equipment. The solutions cover the reinforcement of students’ information operation ability, reduction of class variables, running information study for teachers’ empowerment, and active outward support for solving network problems. The case school shows powerlessness on family support and environmental network which could not be handle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relevant suggestions as the reference for schools,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future research.
摘要 I
目次 V
表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資訊科技與資訊教育 7
第二節 資訊科技與教學 13
第三節 國小推行資訊教育之影響因素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9
第一節 研究場域 21
第二節 資料蒐集方法 21
第三節 資料整理及分析 23
第四節 研究者角色 25
第五節 研究結果信實度 25
第六節 研究倫理 2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29
第一節 個案學校資訊教育的規劃與實施 29
第二節 個案學校推行資訊教育之成效 44
第三節 個案學校推行資訊教育之影響因素、困境與因應策略 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9
第一節 結論 69
第二節 建議 71
參考文獻 73
壹、中文部分 73
貳、英文文獻 80
附錄 83
附錄一、訪談大綱 83
附錄二、知情同意書 84






王天生(2012)國民小學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王筱涵(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丘愛鈴(2022)。二十一世紀學習的新趨勢:自主學習與深度學習的理論與教學策略。臺灣教育研究期刊, 3(2),147-170。
何榮桂(2015)。試論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科技」課程綱要規劃草案。教育研究月刊,250,48-64。
何榮桂、吳正己、賴錦緣、籃玉如(1999)。各國資訊教育課程實施概況及其對九年一貫資訊課程的啟示。課程與教學季刊,2(4),43-60。
余政賢、梁雲霞(2008)。轉化與再生:資訊科技融入課程設計之實踐省思。課程與教學,11(3),129-154。
吳璧純(2017)。素養導向教學之學習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30-34。
宋曜廷、張國恩、侯惠澤(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借鏡美國經驗,反思臺灣發展。教育研究集刊,51(1),31-62。
李玉蕙、黃莉雯(2017)。兒童使用3C產品合理時間之研究。學校行政,112,28-58。
李珮瑜、連采宜(201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契機及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7),13-16。
李豐展(2006)。臺北市國小教師教學信念、學校環境因素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沈中偉(2001)。國小資訊教育理念與實踐:臨床教學之探究與省思。教育研究資訊,9(4),122-144。
沈中偉(2004)。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心理。
岳修平、王郁青(2000)。電子化學習歷程檔案實施之態度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1(2),65-83。
林玉織(2022)。以遊戲式程式設計教學提升國小學生程式學習動機與運算思維能力[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林育慈、吳正己(2016)。運算思維與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動脈電子期刊,6。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2&edm_no=139&content_no=2700
林昀樺(2022)。台中市海線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與執行功能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
林美如(2022)。一所偏鄉小學因應遠距教學之問題與對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5),178-181。
林美娟(2008)。國中小實施程式設計教學之適切性探究。中等教育,59(4),58-77。
施文玲(2006)。教師導入數位化教學之理論模式。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6),30-36。
施百珊(2021)。創客教育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創造力與空間能力影響之探討-以3D列印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洪祥偉(2018)。資訊科技結合後設認知策略融入國小桌球教學之成效研究。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9,33-45。
洪詠善、林佳慧、楊惠娥(2018)。十二年國教課綱自主學習之實踐探究。教育脈動,15,1-9。
洪碧霞、林素微(2017)。認知本位電腦化學習評量系統的應用效益與拓展方向:以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科技化評量系統為例。測驗學刊,64(4),313-339。
紀秋雲、蔡明貴(2016)。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103,34-60。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
范惠宇(2005)。國中資源班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孫培真、周至宏(2011)。教師嘗試使用先進資訊科技創新教學之研究。中央管理評論,19(2),423-465。
高嘉晙、蔡銘修(2018)。淺談十二年國教在國民中小學推行科技領域課綱資訊科技學習之障礙與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2),80-84。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1)。國家數位發展研究報告。https://www.ndc.gov.tw/cp.aspx?n=55c8164714dfd9e9
康惠閔(2012)。運用電子書包與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張千卉(2005)。影響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因素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玉山(2018)。STEAM Maker 跨域整合,實踐12年國教。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2),1-5。
張高賓(2009)。父母教養態度、家庭心理環境與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6,93-117。
張景媛(2002)。從認知心理學談學生為學習的主體。翰林文教雜誌,26,34-37。
張舒婷(2022)。新冠疫情對教育的衝擊-國小教師面對緊急遠距教學之態度與教學創新表現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雅芳、朱鎮宇、徐加玲(2007)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4(4),413-434。
張臺隆(2012)。我國中小學資訊教育政策形成、執行與成效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扈航(2013)。資訊安全、資訊素養、資訊倫理之關聯性研究─以行動裝置使用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教育基本法(民國102年12月11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5
教育部(1999)。臺灣學術網路管理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紀錄。https://depart.moe.edu.tw/ED2700/News_Content.aspx?n=81CE747F240B539C&sms=6CBA5BE986AB8C5C&s=E2D6238106C874DA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http://ws.moe.edu.tw/001/Upload/userfiles/guideline(9006).pdf
教育部(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https://jweb.kl.edu.tw/userfiles/879/document/12001_%E6%95%99%E8%82%B2%E9%83%A8%E4%B8%AD%E5%B0%8F%E5%AD%B8%E8%B3%87%E8%A8%8A%E6%95%99%E8%82%B2%E7%99%BD%E7%9A%AE%E6%9B%B8.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https://www.naer.edu.tw/upload/1/16/doc/288/%E5%8D%81%E4%BA%8C%E5%B9%B4%E5%9C%8B%E6%95%99%E8%AA%B2%E7%A8%8B%E7%B6%B1%E8%A6%81%E7%B8%BD%E7%B6%B1.pdf
教育部(2016)。資訊教育總藍圖。https://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46563/65ebb64a-683c-4f7a-bcf0-325113ddb436.pdf
教育部(2019)。偏鄉數位應用精進計畫。https://www.edu.tw/News_Plan_Content.aspx?n=D33B55D537402BAA&sms=954974C68391B710&s=46E6E9298ABB2C75
教育部(2022)。運算思維推動計畫。https://compthinking.csie.ntnu.edu.tw/index.php/plan-start/
莊承儒(2023)桃李滿天上-新冠疫情間臺南市國小教師線上教學實施歷程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許文潮(2022)。國小學生線上學習之問題與解決策略-個人經驗與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1),132-136。
郭吉模(2003)。現行資訊融入教學推展的問題及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28,86-95。
陳玉婷、蔡立元。(2009)從科技接受模式觀點探討資訊科技融入學習。臺南科大學報,28,217-235。
陳立祥(1999)。我國資訊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1999 臺灣區網際網路研討 會],高雄市。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洪葉文化。
陳奉吟(2022)。從疫情下的線上學習淺談國小資訊教育之現況與問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1),126-131。
陳孟君(2020)。缺了一角的圓:論國小資訊科技課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 (4),196-206。
陳芳哲、簡志成(2009)。資訊教育發展。資訊社會研究,17,53-126。
陳奎憙(1996)。如何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彰化文教,37,4-6
陳昱宏(2018)。主角或配角?程式設計入課綱之定位。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9),14-19。
陳英正、陳英豪(2017)。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資源班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願。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1(2),17-37。
湯梓辰(2010)。我國資訊教育政策之發展與省思-以歷史軌跡探討我國資訊教育史。教育發展論壇,2,57-76。
黃世雄(1995)。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0720/
黃如惠(2022)。新北市偏遠地區小學在數位學習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黃春滿(2011)。澎湖縣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黃國將(2021)。偏鄉小學COVID-19疫情期間透過遠距教學實踐SDG4的挑戰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9),153-158。
黃瑞琴(2021)。質性教育研究方法。心理。
楊肅健、 郭伯臣、林秋斌(2021)。知識結構的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數位平臺應用於國小數學補教教學成效之研究。數位學習科技期刊,13(1),23-48。
葉子明、周君芳(2020)。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小教師專業成長及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全球科技管理與教育期刊,9(1),20-41。
詹慧慈(2020)。PaGamO遊戲式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星象迷思概念改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劉明洲(2017)。創客教育、運算思維、程式設計-幾個從「想」到「做」的課程與教學設計觀念。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138-140。
潘淑滿(2019)。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
蔡政道(2004)。臺灣、香港與新加坡資訊教育之比較研究。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0(1),114-131。
蔡進雄(2019)。未來教育新趨勢—各國程式設計教育的動態。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181。https://epaper.naer.edu.tw/upfiles/edm_181_3188_pdf_0.pdf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五南。
鄭麗雅(2014)。資訊科技在教學上的應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7),48-51。
賴阿福(2014)。資訊科技融入創新教學之教學策略與模式。國教新知,61(4),28-45。
賴奕佐(2009)。資訊科技融入之教學策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閻自安(1998)。教育優先區的基本精神與選擇指標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6(2),71-86。
薛雅純(2019)。以均一教育平臺實施差異化教學之實務見解。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245-248。
謝宜真(2021)。因材網輔助自主學習課堂模式對國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自然科學習成效之影響-以電腦自我效能為調節變項[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謝婉瑛(2018)。運用「均一教育平臺」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數學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顏春煌(2012)。數位學習-觀念、方法、實務、設計與實作。碁峯資訊。
顏寧(譯)(2011)。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原作者: Sharan B. Merriam)。五南。
羅仁權(2005)。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時代中大學與社會的互動。載於黃俊傑(主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285-298頁)。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饒世妙(2013)。國小教師 ICT 融入教學現況之研究-從Larry Cuban 對科技的教育觀點。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04,55-83。
Bąk, I., Wawrzyniak, K., & Oesterreich, M. (2022).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s of the European Union in a Sustainabl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Sustainability, 14(7), 3788.
Birren, J. E., Woods, A. M., & Williams, M. V. (1980). Behavioral slowing with age: Causes, organization, and consequences. In L. W. Poon (Ed.), Aging in the 1980s: Psychological issues, 293–308. https://doi.org/10.1037/10050-02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18 (1), 32-42.
Cuban, L. (2001). Oversold and underused: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MA: Harvard University
Driscoll, M. P. (2000). 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2nd ed.). Allyn and Bacon.
Gagné, R. M.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4th ed.).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Gredler, M. E. (2001).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4th ed.).Merrill/Prentice Hall.
Hernandez, R. M. (2017). Impact of ICT on Education: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Propositosy Representaciones, 5(1), 337-347.
Jha, A. K. (2020). Understanding Generation Alpha.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haragpur.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42347030_Understanding_Generation_Alpha.
Lincoln, Y. S., & Guba, E.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CA: Sage.  
Minamatov, Y. E. O. G. L., & Nasirdinova, M. H. Q. (2022). Application of ICT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echnologies. Scientific progress, 3(4), 738-740.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10). 21st century skills: how can you prepare students for the new global economy?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519336.pdf 
Ormrod, J. E. (1990). Human learning: Theories, principles ,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Merrill Publish Company.
Pivec, M. (2007). Play and learn: potentials of game‐based learning.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8(3), 387-393.
Sarawagi, N. (2014). Let's start flipping (the classroom). Journal of Computing Sciences in Colleges, 29 (6) , 155-157.
Skinner, B. F. (1954).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and the art of teaching.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24, 86-97.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 viewed from the disciplines - Google 圖書
Tomlinson, C. A. (1999).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 Alexandria, VA: ASCD. https://files.ascd.org/staticfiles/ascd/pdf/siteASCD/publications/books/differentiated-classroom2nd-sample-chapters.pdf
Wing, J. M. (2006). Computational think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9(3), 33-3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