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6.50.17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李百中
作者(英文):Bai-Zhong Li
論文名稱:《世說新語》之編者觀點與歷史記憶 ──以〈棲逸〉、〈方正〉、〈任誕〉三篇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Perspectives from Editors and historical memory of “Shishuo Xinyu”: case analysis of “Qi-Yi”, ”Fang-Zhen” and “Red-Dan”.
指導教授:吳冠宏
指導教授(英文):Kaun Hong Wu
口試委員:吳冠宏
林郁迢
朱錦雄
陳慶元
蕭裕民
口試委員(英文):Kaun Hong Wu
Yu-Tiao Lin
Chin-Hsiung Chu
ching-yuan chen
Yu-Min Shiau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學號:810201006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7
關鍵詞:歷史記憶編者觀點《世說新語》兩晉文化圖像劉義慶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4
  • 收藏收藏:0
史籍是吾人了解「過去」之重要媒介,而《世說新語》三十六門所選輯的軼聞、舊事,便是今日觀察兩晉歷史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典籍。然史家撰史,抑是讀者觀史,無法解開「現時」與「他者」之牽制,使得「過去」即使真實存在,但在史料選輯,進而開展歷史文化圖像的過程中,難以避免滲入編撰者對「歷史」之「觀點」與「記憶」,令「歷史」因編撰者「本位」,存在特定的觀點。
「編者觀點」並非獨立發生,它與「歷史記憶」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由是本文參酌《世說》之編篡取向,與今日專論中存在門類、條文意涵解讀的分歧,嘗以微觀之方式,依序以「世路艱難」為《世說新語》成書動機發端,連結描述魏晉隱逸現象的〈棲逸〉、以寒門政權,肯認魏晉門第社會之〈方正〉,與省察深具魏晉玄風的〈任誕〉三門,為舊說、例解進行視角補充。經諸篇探討,能發現《世說新語》的「編者觀點」,除接受劉宋統治集團之社會文化與族群認同,亦同時顯現編者隨著自己身份、處境,後起的「歷史記憶」。而〈棲逸〉──「保身之道」與「不二法門」、〈方正〉──「敦化率民」與「鎮息頹競」、〈任誕〉──「縱弛無度」與「失節無禮」三組歷史文化圖像之連繫,即形成劉義慶循「人倫禮教」、「王官治世」之立場,選輯名士言行、軼聞趣事的「編者觀點」。
史家「觀察點」之確定,是企及「過去」一條可行的進路,唯吾人理解,並承認史家撰史之「內心意向」為史籍的客觀因素,便能藉由一代「歷史」,不同「觀察點」之總合,落實「過去」能趨近「完整」的可能性。本文藉由關懷《世說新語》「觀察點」之座標,盼能以此視野的加入,一則定位此書於兩晉文化史研究的價值,另則填補過去《世說新語》研究中之空缺。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概況回顧................................................10
一、 與《世說》編者因素相關者........................................10
(一)以成書背景為討論面向...........................................10
(二)以類目意涵為討論面向...........................................13
二、 研究者對其他著作「編者觀點」之討論...............................16
第三節 研究視域之開啟:《世說新語》之編者觀點與歷史記憶...............1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篇章概要..........................................24
一、 研究方法......................................................24
二、 篇章概要......................................................28

第二章 從「超然獨達」到「不二法門」──《世說新語.棲逸》的編者觀點......35
第一節 前言:將〈棲逸〉視為魏晉「隱逸」觀所遇上的一些困難.............35
第二節 從「棲逸」到〈棲逸〉:劉宋初期對兩晉觀點之接受問題.............39
一、 魏晉「棲逸」:以「超然獨達」為一種對話體例......................39
二、 《世說.棲逸》:劉宋初期「棲逸」的認同轉向......................46
第三節 「人倫情懷」與「因順為通」:劉宋初期「棲逸」視域的發展.........52
一、 「棲逸」與「任誕」:往「人倫情懷」回歸的趨向....................53
二、 從「離群」到「合群」:以「因順為通」為詮釋關鍵...................62
第四節 「保身之道」與「不二法門」:兼容編者時代意識與生命實踐的〈棲逸〉圖像...69
小結...............................................................81

第三章 從「理想人格」到「理想政治」──《世說新語.方正》的編者觀點......85
第一節 前言:今日〈方正〉意涵解讀之省思..............................85
第二節 從「賢良方正」到《世說.方正》:晉、宋「方正」觀點分歧..........89
一、 「賢良方正」:從《晉書.劉毅》談起...............................89
二、 《世說.方正》:從「阮宣子伐社樹」談起..........................100
第三節 「士族門閥」與「廊廟失職」:以政治意識發端的〈方正〉選輯.......108
一、 「華閥」與「宗室」:優待高門鞏固王權的合作模式...................108
二、 「迂誕浮華,不涉世務」:寒門掌權柄迎來的政治問題.................118
第四節 「敦化率民」與「鎭息頽競」:《世說》以「仁義」為核心意識的兩晉「方正」圖像....131
小結..............................................................141

第四章 從「縱情任性」到「縱弛失禮」──《世說新語.任誕》「謝安始出西戲」的編者觀點..145
第一節 前言:從「謝安始出西戲」條開展的〈任誕〉選輯想像...............145
第二節 「地域」與「觀點」──今人意見的釐清與補充......................146
一、「西郊」與「建康」──此則所赴地域之釐清............................147
二、「徒行」與「賭博」──「任誕」觀點的相互補充........................150
第三節 從「任情」到「任誕」──魏晉至劉宋時風的繼承與轉化...............156
一、 魏晉時風對「任誕」命題之回應....................................157
二、 劉宋以來對「任誕」命題之斟酌....................................162
第四節 「縱弛賭戲」與「徒行失禮」──王官視域下的「任誕」圖像...........171
小結...............................................................179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181
一、 結論:從「編者本位」到「歷史真相」...............................181
二、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191

參引文獻...........................................................195

一、古籍(依作者朝代排列)
【漢】孔安國撰,【唐】孔穎達正義,李學勤主編:《尚書正義》,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漢】司馬遷著:《史記》,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
【漢】王充著:《論衡》,上海:大中書局,1933年。
【漢】班固著:《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劉向著:《說苑》,臺北巿: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漢】韓嬰著.賴炎元注譯:《韓詩外傳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72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漢】王肅注:《孔子家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魏】何晏注,【劉宋】邢昺疏:《論語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2年。
【晉】嵇康著,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晉】葛洪著,李中華注譯:《新譯抱朴子》,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
【晉】干寶著,黃滌明注譯:《搜神記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後秦】僧肇:《注維摩詰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劉宋】范曄:《後漢書》,吉林:延邊人民出版社,1995年。
【劉宋】劉義慶主編,【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劉宋】劉義慶主編,劉正浩等人注譯:《新譯世說新語》,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北齊】顏之推著,程小銘譯注:《顏氏家訓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
【北齊】魏收撰:《魏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梁】蕭統編撰,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
【梁】劉勰著,戚良德注:《文心雕龍》,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梁】僧祐撰,李小榮校箋:《弘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梁】蕭統撰,王友懷、魏全瑞主編:《昭明文選注析》,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唐】杜佑:《通典.職官三》,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年。
【唐】劉知幾撰:《史通》,長沙:岳華書社出版,1993年。
【唐】姚思廉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姚思廉撰:《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魏徵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房玄齡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上海:古藉出版社,1965年。
【唐】唐玄宗注、【宋】刑昺疏:《孝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李延壽撰:《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北宋】李昉撰:《太平御覽》,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北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湖南:北岳文藝出版社,1995年。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紀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清】嚴可均編:《全晉文》,臺北: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湯球編:《九家晉書輯本》,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易宗夔著:《新世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清】劉寶楠正義:《論語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清】董誥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趙翼撰:《二十二史劄記》,臺北:世界書局,1997年。
【清】彭際清:《居士傳》,江蘇:廣陵古籍刻印出版社,1991年。

二、近人論著(依姓氏筆劃排列)
《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1983年。
王能憲著:《世說新語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伊同著:《五朝門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王雲五主編,王夢鷗注譯:《禮記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尤雅姿著:《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
江建俊著:《魏晉「神超形越」的文化底蘊》之問題架構,臺北:新文豐出版,2014年。
余英時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1980年。
何金蘭著:《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沈志佳編:《余英時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吳冠宏著:《魏晉玄義與聲論新探》,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吳冠宏著:《從儒理到玄義──《論語》與《世說新語》之詮釋理路的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2017年。
李學勤主編:《論語注疏》,台灣古藉出版,2001年。
李建中著:《玄學與魏晉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金河著:《魏晉隋唐婚姻形態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
李修建著:《風尚──魏晉名士的生活美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杜維運著:《史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克羅齊著,傅仁敢譯:《歷史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
林郁迢著:《禪讓與貳臣:南朝四史的政治論述與道德價值》,新北巿:輔仁大學出版社,2022年。
周一良著:《魏晉南北朝史扎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周一良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周一良著:《魏晉南北朝史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周紀彬著:《世說新語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2年。
林富士著:《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2008年6月。
紀志昌著:《兩晉佛教居士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7年。
紀志昌著:《南朝清談──論辯文化與三教交涉在南朝的發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年。
范子燁著:《世說新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唐翼明著:《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徐聖心著:《莊子「三言」的創用及其後設意義》,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馬宗霍著:《中國經學史》,北京:教育出版社,1937年。
許尤娜著:《魏晉隱逸思想及其美學涵義》,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陸費逵總勘:《四部備要》,上海:中華書局,1921-1936年。
張蓓蓓著:《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張爾田撰:《玉谿生年譜會箋》,臺北:中華書局,1984年。
許聖和著:《王官與正統──《昭明文選》與蕭梁帝國圖像》,臺北:元華文創,2017年。
崔高維點校:《周禮.儀禮》,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陳俊偉著:《敘事觀點與歷史建構──兩晉史家的「三國」前期想像》,臺北:秀威經典,2015年。
陳戌國著:《魏晉南北朝禮制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喬伊絲.艾坡比、琳.亨特、瑪格麗特.傑考著、劉北成、薛絢譯:《歷史的真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
湯一介著:《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湯用彤著:《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楊勇著,《世說新語校箋論文集》,臺北:正文書局,2003年。
萬繩楠著:《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
寧稼雨著:《中國志人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寧稼雨著:《劉義慶與〈世說新語〉》,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
寧稼雨著:《魏晉士人人格精神──〈世說新語〉的士人精神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魯迅著,周錫山評注:《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書局,2009年。
劉咸炘著:《劉咸炘學術論集.史學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強著:《世說新語會評》,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劉強著:《世說學引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劉強著:《〈世說新語〉研究史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
閻步克著:《察舉制度變遷史稿》,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年。
錢穆著,《中國史學名著》,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年。
錢穆著,《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
錢穆著,《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17年。
錢志熙著:《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謝大寧著:《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從玄學史看嵇康思想的兩個側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瞿林東、葛志毅主編,羅炳良,郝振楠副主編:《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羅香林著:《中國通史》,臺北:正中書局,1962年。
藏經書院編:《新編卍續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1994年。

三、研討會或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丁豫龍著:〈《世說新語》劉辰翁點評研究──中國小說評點之祖的商榷〉,《成大中文學報》第四十四期(2014年3月),頁207-254。
王文進:〈習鑿齒與諸葛亮神話之建構〉,《臺大中文學報》第三十八期(2012年9月),頁71-120。
王明珂著:〈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第五期(2001年),頁136-147。
王妙純著:〈《世說新語.方正篇》析探〉,《國文學報》(2011年12月),頁143-176。
王妙純著:〈從《世說新語》看名士飲酒之風貌〉,《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2011年9月),頁97-117。
王鏗著:〈論南朝宋齊時期的「寒人典掌機要」〉,《北京大學學報》第一期(1995年1月),頁100-107。
王欣慧:〈世說新語.賢媛篇〉女性敘寫研究〉,《鵝湖月刊》第三二卷第五期(2006年11月),頁40-48。
毛漢光著:〈從中正評品與官職之關係論魏晉南朝之社會架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六期第四卷(1972年10月),頁595-611。
尤雅姿著:〈論《世說新語》的敘事規模及其與「簡單形式」的關係〉,《第四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3月),頁45-63。
尤雅姿著:〈《世說新語》之篇章結構與敘事話語研究〉,《成大中文學報》第四十八期(2015年3月),頁1-34。
朱琳著:〈「方正」內涵的演變與魏晉門閥政治的關係研究〉,《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第三十六卷第十二期(2016年12月),頁10-15。
朱錦雄著:〈論嵇康《聖賢高士傳贊》中的「高士」範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二十四期(2013年9月),頁233-260。
吳冠宏著:〈「玄解」《世說》:以「桓公入峽」、「孫、禇論南北之學」學示例〉,《中正漢學研究》第三十四期(2019年12月),頁41-64。
吳冠宏著:〈嵇康《明膽論》之明膽關係試探〉,《東華漢學》創刊號(2003年2月),頁261-282。
吳冠宏著:〈玄解以探新──《世說新語》中「時論」之示例的考察與延展〉,《文與哲》第十九期(2011年12月),頁61-86。
吳慧蓮著:〈六朝時期的君權與政制演變〉,《漢學研究》第二十一卷第一期(2003年6月),頁133-161。
李隆獻著:〈兩漢魏晉南北朝復仇與法律互涉〉,《台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八期(2008年5月),頁39-78。
李貴生著:〈《論語》編篡對孔子學說的形成及詮釋的影響〉,《中正漢學研究》第三十四期(2019年12月),頁1-40。
李玲珠:〈語境中建構的道德思維──《世說新語.德行》抉微〉,《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二十七期(2018年2月),頁1-33。
余新忠、王雨濛:〈微觀史與中國醫療史研究〉,《西方新文化史與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心,2016年,頁7-23。
何維剛著:〈孫權冊封蔣子文的歷史意義──從南朝封神現象談起〉,《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四期(2015年3月),頁1-27。
何維剛著:〈六朝季子廟祠祀的雅俗交涉〉,《中國學術年刊》第四十期(2018年3月),頁53-74。
何維剛著:〈論六朝薦表的書寫實踐與人倫品鑑〉,《漢學研究》第三十八卷第二期(2020年6月),頁49-89。
呂春盛著:〈「寒人掌機要」的實情與南朝政治的特質──以中書舍人為中心之考察〉,《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四十四期(2010年12月),頁1-36。
周大興:〈王坦之《廢莊論》的反莊思想:從玄學與反玄、莊學與反莊學的互動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八期(2001年3月),頁269-326。
金志淵:〈論《世說新語.賢媛篇》中女性的「才」與「德」〉,《鵝湖月刊》第四十一卷第八期(2016年2月),頁11-25
林淑媛著:〈論觀音感應故事敘事結構模式化的原因──一個文學類型的觀察〉,《圓光佛學學報》第六期(2001年12月),頁175-201。
林顯庭著:〈魏晉時代的才性四本論〉,《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一期(1991年10月),頁117-146。
林瑞翰著:〈南朝世族寒門政權之轉移〉,《臺大歷史學報》(1988年7月),頁217-243。
紀志昌著:〈東晉居士謝敷考〉,《漢學研究》第二十卷第一期(2002年6月),頁55-83。
紀志昌著:〈辨名析理與儒佛交涉──以南朝「達性」論諍為例〉,《文與哲》第十六期(2010年6月),頁99-138。
洪子惠著:〈《世說新語》〈德行〉論析〉,《崑山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學報》第三期(2011年9月),頁227-246。
唐訓聚著:〈宋武帝劉裕開創篡弑惡例之研究〉,《史學彙刊》第三十期(2012年12月),頁27-56。
姚蕭鶇著:〈蔣子文信仰與六朝政治〉,《學術研究》第十一期(2009年),頁111-116。
徐沖著:〈兩晉南朝「白衣領職」補論〉,《早期中國史研究》第二卷第一期,(2010年6月),頁135-156。
徐芬著:〈再論魏晉南朝的門閥制度──以《世說新語.方正》為切入點〉,《河南師范大學學報》第三十六卷第六期(2009年11月),頁100-104。
陳啟能:〈略論微觀史學〉,《史學理論研究》(2002年第一期),頁21-29。
張蓓蓓著:〈世說新語別解──任誕篇〉,《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三十八期(1990年12月),頁18-45。
曾文梁:〈《世說新語》編撰指向初探〉,《輔仁國文學報》第八集(1992年6月),頁217-235。
曾文梁:〈《世說新語.賢媛》試析〉,《輔仁國文學報》第三十七期(2013年10月),頁57-74
梅家玲:〈依違於婦德與才性之間:《世說新語.賢媛篇》的女性風貌〉,《婦女與兩性月刊》第八期(1997年4月),頁1-28。
張海燕著:〈試析南朝玄學向禮教的回歸〉,《河北學刊》(1996年1月),頁43-48。
張鴻愷著:〈從「才性四本」到「無累於情」──由《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生活態度之轉變〉,《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四期(2006年5月),頁151-166。
張榮明:〈歷史真實與歷史記憶〉,《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2009年3月),頁354-361。
許尤娜著:〈魏晉人物品鑑的一個新尺度:隱逸──以《世說新語》〈棲逸〉篇為例〉,《鵝湖月刊》第二百八十期(1998年10月),頁1-14。
楊勇著:〈劉裕與晉宋之際的寒門士族〉,《歷史研究》第六期(1984),頁31-40。
楊穎著:〈《世說新語.方正》及「方正」觀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1年1月),頁90-93。
曾文樑:〈《世說新語》編撰指向初探〉,《輔仁國文學報》第八期(1992年6月),頁217-235。
楊婉璇:〈《世說新語》「任誕」與魏晉新酒德觀〉,《馬來西亞漢學刊》第三期(2019年8月),頁129-144。
寧稼雨:〈從「物我兩冥」到「不二法門」──魏晉士人思維方式和處世態度的嬗變〉,《佛學研究》第十四期(2005年),頁76-87。
寧稼雨著:〈《世說新語》中的門閥士族門第觀念〉,《中國文學學報》第四期(2013年12月),頁205-221。
鄧志文著:〈從《世說新語》棲逸篇看魏晉名士的歸隱風流〉,《咸寧學院學報》第三十二卷第五期(2012年5月),頁61-65。
蕭裕民著:〈《世說新語》〈方正〉〈雅量〉篇名意涵探析〉,《成大中文學報》第六十九期(2020年6月),頁1-36。
羅獨修著:《才性四本論之內容擬測、思想淵源及其影響》,《史學彙刊》第三十一期(2013年6月),頁1-14。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麗敏撰:《劉宋統治集團內部主要矛盾變化述論》,河南: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尤雅姿撰:《劉義慶及其世說新語之散文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朱錦雄撰:《魏晉「會通」思潮下之「通隱」現象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何維剛撰:《六朝上表的書寫與閱讀》,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9年。
林育信:《製作隱士:六朝隱逸史傳之歷史敘事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林飛飛撰:《劉宋帝王與宗教關係研究》,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論文,2013年。
唐訓聚撰:《劉宋篡弒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
秦蓁撰:《六朝之史學與世風──以劉注〈世說新語〉為中心》,上海:復旦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許尤娜撰:《魏晉隱逸的內涵──道德與審美側面之探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陳盈君撰:《〈世說新語〉研究──立言及其儒家經世內涵探析》,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陳逸如撰:《〈世說新語〉呈現之隱逸風氣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5年。
陳俊偉撰:《兩晉史家之敘述觀點與三國前期歷史建構》,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陶玉樸撰:《謝學史論──試論歷史如何安頓謝靈運》,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曾敬宗撰:《〈世說新語〉的溯源與評詮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8年。
傅杰撰:《蔣子文信仰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楊俊峰撰:《唐宋之間的國家與祠祀──兼論祠祀的「中心化」》,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趙直撰:《南朝皇權與士族》,成都: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碩士論文,2016年。
趙立新撰:《南朝宗室政治與仕宦結構:以皇弟皇子府參軍為中心》,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劉宏毅撰:《南朝前期的「姓族」政治》,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劉聰撰:《蔣子文信仰流行考》,北京:北京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3年。

五、網路資料
CBETA中華電子佛典: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 ,(2023年1月12日作者讀取)。
《世說新語(白話註譯)》,谷月社電子出版,2015年,網址: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XyTBCQ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source=gbs_ge_summary_r&cad=0#v=onepage&q&f=false。(2023年1月12日作者讀取)。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址:http://ctext.org/zh。(2023年1月12日作者讀取)。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