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5.186.25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傅鳳琴
作者(英文):Fun-Chin Fu
論文名稱:真實與想像:卑南王的「說」與「再說」
論文名稱(英文):Fact and Imagination: Narrative and Renarrative of Pinadray the King of Puyuma
指導教授:劉惠萍
指導教授(英文):Hui-ping Liu
口試委員:謝世忠
康培德
鹿憶鹿
劉秀美
劉惠萍
口試委員(英文):Shi-Zhong Xie
Pei-te Kang
Yi-Lu Lu
Hsiu-mei Liu
Hui-ping Liu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學號:810201106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66
關鍵詞:民間文學卑南王卑南族傳說敘事
關鍵詞(英文):Folk LiteraturePinadray the King of PuyumaPuyumaLegendNarrativ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1
  • 收藏收藏:0
分佈於臺灣東南部的卑南族,傳說有位「卑南王」,流傳至今仍被官方與族人津津樂道。「卑南王」不論是文獻、傳說,或是文學改寫,呈現過往的臺東平原,俗稱卑南覓的地方,存在著卑南王。筆者以歷史分期探討「卑南王」的特性以及觸發的變遷,卑南社最具勢力的「領袖」,在過去歷史發展上均扮演了重要且具影響力的角色。不論文獻紀錄中的稱謂如何的不同,如:荷蘭人眼中的「king」,清領時期稱「酋長」、「大土官」、「頭目」、「總通事」等,日治時期稱「頭目」,在民間傳說中卻都是以一個最直接的稱謂—「卑南王」。民間傳說的卑南王,因龍袍的獲得,具有非凡的力量,不論是與天具有,或是統治者賜予。兩者都描述卑南王權高、力大,民間傳說將卑南王傳奇化、藝術化,融入現實生活中,具有推動傳說發展的作用。
關於「卑南王Pinadray」是不是清朝所封者的議題,有學者認為這並不重要。「卑南王」是一段歷史記憶的層積。卑南社在荷蘭人離開後,反而得到特殊的發展機緣,他們接續成為清朝的「大土官」,協助大清帝國平定朱一貴、林爽文等事件。後來更得到「入京」接受官方賞賜的機緣,從此「卑南王」封號不脛而走。卑南社在每一次的政權更替,都成功的轉換被征服者的弱勢角色,並逐漸成為東部區域最強盛社群,也因而「順勢成王」。卑南王的傳說回應民間在進入國家治理之前,對東臺灣的政治想像。從傳說中可觀察到民間對「卑南王」各別的解釋與感受等,有更清淅的真相浮現。真實的「卑南王」是卑南社的傳統領導人之一,在不同的人群間,建立起跨越族群的統治,形式接近邦聯社會的型態,或是稱為部落聯盟更為貼切。「他」不僅成為卑南族內部新事務新知識的仲介者,也成為積極尋求「文明」力量的推動者,形成卑南社或卑南族內部文明化的趨力之源。「他」實際上不是「王」,卻成為民間傳說中的王,在「時勢造王」下促生了卑南王傳說的動能。
Legend has it that the indigenous tribe of Puyuma distributed in southeastern Taiwan once had a “King”, and this legend has been dwelled upon with great relish by not only its own people, but also official records. Whether it is literature, legend or literary rewriting, there is only one narrative, i.e. Pinadray the King was ruling Puyuma (“Beinanmi” in Mandarin Chinese), a place in Taitung Plain, long time ago. Having probed into not on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inadray the King of Puyuma”, but also the changes such narrative might triggered throughout different historical phases, the author (of this doctoral thesis) found that those powerful “Leaders” of Puyuma had all played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roles regard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in the past. Although a variety of titles have appeared in literature and documents, such as “King” by Dutchmen, “Chief”, “Chief Native Officer”, “Yawan” and “Chief Liaison Officer” in Qing Dynasty, or “Tomok” under Japanese rule, there has been only one, and the most direct, title in folklore, and that is the “King of Puyuma”. Legend says that the King possessed extraordinary power due to the acquisition of the imperial robe of dragon. Whether the imperial symbol is a gift from Heaven or the Qianlong Emperor of the Qing Dynasty, it simply indicates how high the position and how great the power of the King. Furthermore, the folklore has made the King not only legendary and artistic, but also a part of people’s real life, and that definitely creates huge impacts upon promoting the legend.

As far as some scholars are concerned, whether or not Pinadray the King of Puyuma was conferred by the Emperor of Qing Dynasty is not an important issue; the entire narrative of the King presents the accumulation of historical memories. After Dutchmen left, Puyuma came across a series of special opportunities, i.e. the tribe leaders served as the Chief Native Officers, they helped the Qing Empire with the suppression of both the Zhu Yigui rebellion and the Lin Shuangwen rebellion and were later summoned by the Emperor to visit the Capital. That was said to be the beginning of the title, “Pinadray the King of Puyuma”, which then spread like wildfire. In fact, Puyuma was able to survive each and every regime change – not only successfully changed its role as the conquered, but also gradually became the strongest tribe in eastern Taiwan – not to mention the conferment. This legend of Pinadray the King of Puyuma responds to the political imaginations among the people in eastern Taiwan before receiving state governance. Having combed through a great number of explanations of and feelings about the legend of Pinadray the King of Puyuma, the Author was able to identify a clearer truth: the actual “King of Puyuma” wa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Puyuma leaders, who managed to establish some cross-tribe rule among indigenous peoples – like a confederate society, or calling it “Tribal Alliance” is even more appropriate. Thus, “He” was not only an intermediary for his own people in terms of new affairs and new knowledge, but also a promotor taking the initiative in seeking the power of “civilization”. In other words, “He” became the source that drove the internal civilization of Puyuma. “He” was not an actual “King” but became one in folklore; “Times make Heroes” had given birth to the momentum that later created the legend of Pinadray the King of Puyuma.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2
第二節、前賢研究成果評述 6
一、關於卑南族歷史文化及影響的研究 6
二、關於「卑南王」的研究 17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方法材料 22
一、研究範圍 22
二、研究方法與材料 24
第二章、關於「卑南王」的記載與說法 29
第一節、荷治-明鄭時期文獻中的「卑南王」 29
一、金銀島的「卑南王」 29
二、設卑南地方會議區 38
三、阻鄭成功入後山 43
第二節、清初至清代中期文獻中的「卑南王」 46
一、任清代大土官 46
二、受清廷封賞 49
三、封山設界為「番頭」 54
第三節、清代晚期至日治時期文獻中的「卑南王」 58
一、開山撫番的通事卑南王:陳安生 58
二、大庄事件的總通事:張新才 65
三、臺灣割讓日本後的女王:姑仔老 72
第三章、一方霸主:卑南王與「卑南覓」 79
第一節、「七十二社」與「卑南覓」的形成 79
一、荷蘭時期的Pinamba 79
二、清治時期的「後山七十二社」 83
三、後山七十二社統領:「卑南王」的形成 90
第二節、關於「卑南覓」與「卑南八社」 95
一、「卑南八社」的形成 95
二、暨聯合又對抗的「卑南八社」 107
三、「卑南八社」與「卑南王」 112
第三節、「卑南王」與周遭的族群關係 121
一、馬蘭阿美與「卑南王」的關係 121
二、排灣社群與「卑南王」的關係 126
三、其他族群與「卑南王」的互動關係 130
第四章、當代族群意識形塑下的「卑南族」與「卑南王」 139
第一節、近代「卑南族」的形成 139
一、卑南族與”Puyuma” 139
二、普悠瑪(Puyuma)社與近代「卑南族」的形成 147
三、共同起源的想像:關於起源地Panapanayan的建構 151
第二節、「卑南王」在近代的傳說:協助清廷平亂與獲贈龍袍 157
一、「卑南王」的出身與名號 157
二、協助平亂 166
三、獲龍袍的傳說 172
第三節、卑南王傳說在近代的異化:龍袍被盜與帶來農業 178
一、象徵權力的龍袍 178
二、龍袍被盜與勢力沒落 183
三、帶來農業—以卑南社為中心的聯合建構 194
第五章、真實與想像:歷史流變中的「卑南王」 205
第一節、清治時期 206
一、清初的「卑南王」敘事:大土官 206
二、封山劃界時期的「卑南王」敘事:女土官 211
三、開山撫蕃時期的「卑南王」敘事:自稱卑南王 216
四、「大土官」與「卑南王」 219
第二節、日治時期 224
一、陳英記載的「有一番,稱為卑南王」 224
二、伊能嘉矩田野調查的「卑南王」 229
三、幣原坦觀點的「卑南大王」 233
四、卑南有個卑南王?真實與想像的爭議 237
第三節、國民政府時期:學術論述 242
一、《臺灣省通志》中的「卑南王」 242
二、《臺灣原住民史》中的「卑南王」 247
三、《臺東縣史》中的「卑南王」 254
四、一九九〇年代學術論述中的「卑南王」 260
第四節、現當代:共同體的想像 265
一、卑南社的「卑南大王」 265
二、卑南族的「卑南王」 272
三、跨族群的「卑南王」 275
第六章、誰的卑南王?從歷史傳說到權力話語 281
第一節、歷史與傳說交織中的卑南王 283
一、從傳說人物到歷史人物 283
二、從小傳統到大傳統的「歷史」記載 287
三、傳說「英雄」的誕生 293
第二節、當代言說中的卑南王 299
一、卑南女王:陳達達(Ta?ta?) 300
二、和平使者:馬智禮頭目(Matreli) 303
三、突破族群藩離:縣長陳建年 309
四、當代族人認同的卑南王 313
第三節、族群意識形塑下的卑南王 318
一、各自表述的「卑南王」 318
二、部落觀光復振與「卑南王」 329
三、「非王之王」:新視角下的理解 331
第四節:文明凝視下的「卑南王」 340
一、為什麼有「王」?文明化的渴望 340
二、驅動文明的力量:接受外來文化 342
三、「卑南王」造就的文明:農業王國的建立 346
第七章、結論 351
一、「卑南王」的出現 351
二、現實世界中的卑南王 352
三、傳說想像中的卑南王 354
四、真實與想像之間 355
參考書目 359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作(編)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之春:《清朝柔遠記選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王元穉輯:《甲戌公牘鈔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川口長孺:《台灣割據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沈有容:《閩海贈言》(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汪榮寶:《清史講義選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
李鴻章:《李文忠公選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周璽:《彰化縣志》(台北:文建會,2006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吳贊誠:《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連雅堂:《台灣通史》(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年)。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黃逢昶:《臺灣生熟番紀事》(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鄧傳安:《新竹縣志初稿》(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蔣毓英:《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7年)。
藍鼎元:
《平臺紀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東征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羅大春:《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年)。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清代臺灣關係諭旨檔案彙編》第二冊(臺北:文建會、遠流,200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同治甲戌日兵侵臺始末》(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清高宗實錄選輯》(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
《海濱大事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年)。
《雍正硃批奏摺選輯》(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年)。
二、專著(依作(編)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河盛等纂修:《臺東縣史‧人物篇》(臺東:臺東縣政府,2001年)。
王學新譯著:《日據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總督府檔案專題翻譯(一)原住民系列之一,(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中村校志:《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臺北:稻鄉出版社,1997年)。
甘為霖英譯/翁佳音校訂:《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17年)。
巴代:《最後的女王》(新北市:刻印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15年)。
古野清人(葉婉奇譯):《臺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台北:原民文化,2000年)。
田代安定:《臺東殖民地豫察報文》(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1900年)
伊能嘉矩 粟野傳之丞著:《臺灣蕃人事情》(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7年)。
宋龍生《臺灣原住民史‧卑南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吳密察:《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年)。
杜福安:《漫畫臺灣歷史》(臺北市:玉山出版社,2002)。
村上直次郎(原譯)、程大學(中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三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年)。
孟祥瀚纂修:《臺東縣史‧開拓篇》(臺東:臺東縣政府,1997年)。
林美容等纂修:《臺東縣史‧漢族篇》(臺東:臺東縣政府,2001年)。
林玉茹《殖民地的邊區:東臺灣的政治經濟發展》(臺北:遠流出版,2007)。
姜祝山、孫民英、林娜鈴撰文:《臺東南王社區發展史》(臺東:臺東縣臺東市南王社區發展協會,2016年)。
洪敏麟整修:《臺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篇)(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年)。
洪文傑:《大航海時代瑯嶠地區的開發與社會變遷1624-1895》(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01年)。
康培德:《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康培德著:《臺灣原住民史 政策篇(一)(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年)。
翁佳音、黃驗:《解碼臺灣史1550-1720》(臺北:遠流出版,2017年)。
夏黎明、王存立、胡文青著《你不知道的臺灣古地圖》(新北市:遠足文化,2014年)。
陳奇祿:《台灣土著文化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陳文德編纂:《臺東縣史卑南族史》(臺東:臺東縣政府,2001年)。
鹿子木小五郎編:《臺東廳管內視察復命書》(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12年)。
郭輝譯:《巴達維亞城日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
森丑之助著,楊南郡譯註:《生蕃行腳》(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程紹剛:《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葉志杰等撰、財團法人臺灣史研究會編:《太麻里鄉志》(臺東:臺東縣太麻里鄉公所,2013年)。
趙川明:《臺灣地名辭書‧卷三‧臺東縣》(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1年)。
鄭全玄:《台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臺北縣中和市:知書房出版,1995年)。
衛惠林、余錦泉、林衡立(原修):《台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篇)(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年)。
謝世忠、李莎莉合著:《卑南族的物質生活:傳統與現代要素的整合過程研究》(臺北:內政部,1985年)。
潘繼道:《清代臺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板橋:稻鄉出版社,2001年)。
潘繼道:《國家、區域與族群—臺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變遷(1874-1945)》(臺東:東臺灣研究會,2008年)。
歐陽泰:《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
施雅軒:《台灣的行政區變遷》(台北,遠足文化公司2003年)。
施添福等纂修:《臺東縣史‧大事篇》(臺東:臺東縣政府,2001年)。
歐陽泰:《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
陳文德:《卑南族》(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許文雄:《臺灣歷史與文化(四)》(台北:稻鄉出版社,2000年)。
戴寶村:《臺灣政治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6年)。
臺灣省文獻會:《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六輯》(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95年)。
三、 期刊論文(依作(編)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勁之〈誰是「卑南族」?試論Pinuyumayan的身分認定〉,收錄於《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市:山海文化雜誌,2014年),頁77-108。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第44卷1期(1994),頁197-234。
吳聰敏:〈贌社制度之演變及其影響1644-1737〉,《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3期(2009年9月),頁P1-38。孟祥瀚:〈東台灣國家與族群之歷史研究的回顧〉,《東台灣研究》第21期(2014年),頁55-74。
林志興:〈重探「卑南王」在花東歷史中的角色:乾隆皇帝與「卑南王」的邂逅談起〉,收錄於《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市:山海文化雜誌,2014年),頁63-76。
林志興:〈重探「卑南王」在花東歷史中的角色:從乾隆皇帝與「卑南王」的邂逅談起〉,收錄於林志興主編《卑南學資料彙編:卑南族族群研究與部落調查資料彙編》(臺北:山海文化雜誌,2014),頁63-76。
林志興:〈東臺灣傳奇:乾隆皇帝與「卑南王」的邂逅談起〉,收錄於《百年觀點特展史料中的臺灣原住民及臺東》(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2007年),頁68-72。施添福:〈臺灣東部的區域性〉收錄於夏黎明、呂理政主編:《族群、歷史與空間東臺灣社會與文化的區域研究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頁2-5。
康培德:〈卑南人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後山統治〉,《臺灣文獻》第57卷第2期(2006年6月),頁1-43。
〈荷蘭東印度公司治下的原住民頭人、村社整合與地域勢力變遷〉,《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卷3期(2012年6月),頁82-87。
施添福:〈開山與築路:晚清臺灣東西部越嶺道路的歷史地理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30卷(1999年5月),頁65-100。
翁佳音:〈地方會議‧𤆤社與王田─臺灣近代初期史研究筆記(一)〉,《臺灣文獻》第51卷3期(2000年),頁263-281。
孫大川〈學,效也 「卑南學」的根源及其展開〉,收錄於《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市:山海文化雜誌,2014年),頁1-9。
陳文德:〈東台灣「族群」的研究〉,夏黎明主編:《戰後東台灣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工作實錄》(台東:東台灣研究社,2005年),頁55-57。
〈卑南族的傳統社會與人權現狀—一個聚落的分析〉,載於劉斌雄編:《台灣土著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狀》(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85年),頁77-109。
〈南王卑南族『人的觀念』:生命過程的觀點分析〉,載於黃應貴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南港:中央研究民族學研究所,1993年),頁477-502。
〈「族群」與歷史:以一個卑南族「部落」的形成為例(1929- ),《東臺灣研究 》第4期(1999年),頁:123-158。
〈「親屬」到底是什麼?一個卑南族聚落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7期(1999年),頁:1-39。
〈老人、起源和歷史:以一個卑南族聚落對發祥地的爭議為例〉,載於黃應貴主編:《時間、歷史與記憶》(南港:中央研究民族學研究所,1999年),頁343-379。
陳鴻圖:〈東臺灣研究專輯導讀〉,《臺灣文獻季刊》69卷4期,頁2-4。
曾俊得:《卑南族民間文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黃應貴:<時間、歷史與記憶>,載於黃應貴主編:《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年),頁p1-30。
幣原垣:〈卑南大王〉,《南方土俗》第一期卷1(1931年),頁1-10。
鄭螢憶:〈仰沾聖化、願附編氓?康雍朝「生番」歸化與番人分類體制的形構〉《臺灣史研究》第24卷第2期(2017年6月),頁1-32。
蔡可欣:《卑南族群的起源敘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衛惠林、陳奇棧、與何廷瑞:<台東縣卑南鄉南王村民族學調查簡報>,《考古人類學刊》第3期(1954年),14-26。
衛惠林:〈臺灣土著社會的二部組織〉,《中央研究院民發學研究所集刊》第2期(1956年),頁1-30。
四、數位網頁資料(依作(編)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佳涵:〈原住民樂舞產業新前景-以普悠瑪號首航祈福系列活動為例〉,臺北:中國生產力中心網站,(2015/06/18),https://mymkc.com/article/content/22140。
王勁之:〈碰撞與對話:記第二屆「卑南學」學術研討會〉,《史前館電子報》第310期(2015/11/1),https://beta.nmp.gov.tw/enews/no310/page_02.html。
王勁之:〈卑南族研究的多音聲軌:記第三屆「卑南學」學術研討會〉,《史前館電子報》第359期(2017/11/15),https://beta.nmp.gov.tw/enews/no359/page_01.html。
未著撰人:《臺東史誌》,引自《臺東縣政府官網》,搜尋日期109/04-16,https://www.taitung.gov.tw/cp.aspx?n=3ED4E35C4A97DEAF&s=BD3B450373053909。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I-I/1636-12-14〉,臺灣日記知識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https://mymkc.com/article/content/22140。
林建成:《Pinadray (卑南王)》定目劇的嘗試與詮釋,發現史前館電子報史前館電子報第350期,2017.7.1https://beta.nmp.gov.tw/enews/no350/page_02.html。
林志興撰稿:〈張新才〉,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2009年。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5614。
原住民族委員會:〈卑南族〉,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2015年,www.tipp.org.tw/aborigines_info.asp?A_ID=6&AC_No=2。搜尋日期2019/6/3。
康培德:〈荷蘭時期涉外事件〉,《原住民族文獻》2015年6月21期。https://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28&id=858。
翁佳音:〈像女王的排灣族好婦人〉,《原住民民族文獻》2012年2月1期。https://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06&id=624。
陳政三:〈清代初期原住民大清帝國考察記-兼論清廷的原住民政策〉,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原住民族文獻》,2014年10月17期,https://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24&id=816。
郝時遠,〈清代臺灣原住民赴大陸賀壽參訪的歷史意義〉,引傅恒等編《皇清職貢圖》卷三,(瀋陽:遼沈書社,1991年影印本),第306頁。
https://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24&id=816。
張素玢撰稿:〈理番〉,文化部:《臺灣大百科》,2009年09月24日。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576。
張素岎撰稿:〈開山撫番〉,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2009年9月24日。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561。
張素玢撰稿:〈通事〉,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2001年9月24日。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579
鄒明華:〈鍾敬文先生的傳說研究:在真實與真實性之間的複雜性思維〉,《民間文化論壇》2006年第2期,https://www.chinafolklore.org/web/index.php?NewsID=4129。
臺東縣卑南族民族自治事務促進發展協會:〈卑南族主題故事~非王之王〉(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19),https://www.dmtip.gov.tw/web/page/detail?l1=4&l2=118&l3=328。
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
http://www.knowlegde.ipc.gov.taipei/ct.asp?xItem=1001726&CtNode=17289&mp=cb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