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中文部分 于承平、羅清水、林俞均、王菊生(2013)。我國實施融合教育政策之探討。教 育政策論壇,16(2),115-146。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增訂第15版)。臺北市:五南。 王育清(2014)。新移民母親對特殊需求子女的教育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欣宜、蘇昱蓁、過修齊(2014)。臺中市國民中小學試辦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 育課程大綱遭遇困難之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7,1-21。 王振德(2002)。教育改革、九年一貫課程與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季刊,82,1-8。 王淑惠(2008)。普通班教師如何因應介入反應效果模式。國教新知,55,57-63。 王淑惠(2010)。融合教育下的課程調整。東華特教,44,20-24。 王淑惠(2013)。淺談個別化教育計畫的內容與規範。東華特教,49,27-32。 朱仲謀(譯)(2006)。行動研究導論(原作者:A. P. Johnson)。臺北市: 五南。 朱坤昱(2010)。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身障生實施課程與教學調整之調查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朱淑芬(2004)。多元智能融入國語科教學在資源班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江婉如(2017)。故事結構教學對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成效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余民寧(2015)。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三版)。臺北市:心 理。 吳采蓁、粘薽云(2016)。融合教育趨勢下教學調整之原則與實務分享。臺東特 教,44,6-10。 吳武典(2018)。兩岸融合教育的發展-從理念到實踐。兩岸融合教育的發展。 2018海峽兩岸特殊教育-融合教育與科技研討會,國立臺東大學。 吳佩芬(2002)。注音符號遊戲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 義大學,嘉義縣。 吳明隆(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第四版)。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12)。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38。取自 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38&content_no=1011 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何素華(2013)。新修訂特殊教育課程綱要實施之挑戰與因應措施。特殊教育季 刊,126,1-8。 何惠琳(2015)。國語教學歷程的省思。語文教育論壇,3,14-18。 李英甄(2009)。以故事教學提升智能障礙學生閱讀表現與口語表達能力之行動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李惠藺、蔡昆瀛(2009)。融合教育下特殊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國小特殊教育, 47,39-50。 李翠玲(2007)。個別化教育計畫(IEP)理念與實施。臺北市:心理。 呂美娟、施青豐、李玉錦(譯)(2002)。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原作者:Bigge & Stump)。臺北市:學富。 邱上真(2002)。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臺北市:心理。 沈麗慧(2002)。普通班教師改善學習障礙兒童學習適應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日新(2013)。看圖說話教學提升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令雯(2008)。鷹架策略說故事教學提升輕度智能障礙兒童口語敘事能力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本炫(2007)。不同質性研究方法的資料分析比較。載於周平、楊弘任(主編), 質性研究方法的眾聲喧嘩。高雄市:復文。 林志成(2007)。教育行動研究的迷思與省思。載於元智大學第二屆倫理與身體 思維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54-70頁)。桃園市:元智大學。 林坤燦(2002)。九年一貫課程革新對國民中小學不同安置型態特殊教育課程與 教學之影響。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九十學年度師生論文發表會。花蓮縣: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林坤燦、郭又方(2004)。因應個別障礙學生普通教育課程與教學調整方案之試 探研究--以宜蘭縣國小輕度障礙學生為例。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6, 33-64。 林坤燦(2008)。融合教育普通班特殊教育服務方案。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 林坤燦(2012)。融合教育現場教師行動方案。花蓮縣:花蓮縣政府,。 林怡秀(2008)。中部地區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數學課程與教學調整之調查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佳儀(2011)。應用不同教學媒材之圖像化識字策略對國小識字困難兒童識字 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宛萱(2013)。國中小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實施課程與教學調整之現況與困境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昭吟(2010)。四格圖畫教學對智能障礙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信言(2013)。新修訂特殊教育課程綱要推動經驗之分享-以一所國 小為例。國小特殊教育,55,42-54。 林育薰(2014)。融合教育之省思。惠明特殊教育學刊,1(1),191-195。 林俐君(2013)。高雄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身障生實施課程與教學調整之現況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林素貞(2013)。差異化教學與成功學習。教育研究學刊,233,49-60。 林寶貴(2000)。語言學與語言障礙教育。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與 實務(115-147頁)。臺北市:心理。 林寶貴(2016)。特殊教育理與實務(第五版)。臺北市:心理。 姚藺方(2015)。臺南市國中小特教教師實施新修訂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現況與 問題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臺北市:巨流。 胡永崇(2002)。啟智班IEP實施狀況及啟智班教師對IEP態度之研究。屏東師 院學報,16,135-174。 胡永崇(2003)。個別化教育計畫的困境與檢討。屏東師院學報,18,81-120。 胡永崇(2005)。學習障礙學生的評量調整措施。屏師特殊教育,10,1-9。 胡翠珊(2013)。屏東縣國小普通班導師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的現況與困難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胡嘉容、侯禎塘(2015)。臺灣IEP相關研究論文之回顧與分析。特殊教育與輔助 科技,12,9-14。 洪清一(2001)。原住民身心障礙兒童特殊需求之調查研究。臺北市:五南。 洪清一(2019)。特殊需求學童之課程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洪淑卿(2009)。以故事結構指標探討國小智能障礙兒童口語敘事能力表現(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儷瑜(2001)。英國的融合教育。臺北市:學富。 洪儷瑜(2006)。特殊需求學生轉介資料表-100R【工具性質】。已出版之工具。 取自http://boe.tn.edu.tw/boe/wSite/public/Attachment/f1542352856399.pdf 洪儷瑜(2014)。邁向融合教育之路-回顧特殊教育法立法三十周年。載於特殊 教育學會年刊,融合教育的回顧與展望(21-29頁)。臺北市:中華民國特 殊教育學會年刊。 柯懿真(2016)。個別化教育計畫評鑑檢核表之建構及其在國小身心障礙學生之 應用成效(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秦麗花(2004)普教與特教老師以課程為核心的合作模式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 研究學刊,27,59-75。 徐美惠(2011)。CAI搭配電子白板融入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注音符號教學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教育部(2011)。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科技化評量系統【工具性質】。未 出版之工具。取自https://exam.tcte.edu.tw/tbt_html/index.php?mod=download 教育部(2019a)。國小各類身障生人數【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取自 https://www.set.edu.tw 教育部(2019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身心障礙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 臺北市:教育部。 張正芬(2014)。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說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 35,87-120。 張英鵬(2004)。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對身心障礙資源班經營之影響與因應策略 (下)。屏師特殊教育,8,28-34。 張家瑜(2015)。運用線上口說系統於國小中年級口語表達能力之行動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張博舜(2016)。臺北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實施課程調整現況及困 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萬烽(2008)。如何實施考試調整。臺東特教,27,40-44。 張蓓莉(2009)。臺灣的融合教育。中等教育,60(4),8-18。 曹嘉華(2014)。心智繪圖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敘事類記敘文寫作表現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仁慧、陳明聰(2003)。全方位課程設計理論及其在融合教育情境的應用。屏 師特殊教育,7,63-70。 陳玉軒(2015)。臺東縣國民小學特教教師對新修訂特殊教育課程綱要認知與意 見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秀芬、洪儷瑜(2017)。運用反應結果作為國中閱讀障礙學生鑑定研判標準之試探性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2(1),1-26。 陳佳楓(2017)。高雄市國小集中式特殊教育班教師實施課程調整之現況與需求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明聰(2017)。評估報告:連接身心障礙學生鑑定安置與個別化教育計畫擬定的橋樑。雲嘉特教,26,12-16。 陳姿諭(2012)。從介入反應模式(RTI)談普通班教師與特教教師之協同合作。 桃竹區特殊教育,20,19-25。 陳政見(2000)。特殊兒童鑑定與評量。臺北市:師苑。 陳郁伶(2015)。國小特教班教師以協同教學進行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調整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郁敏(2015)。國小特教班教師課程調整之歷程研究—以分站式協同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美玲(2010)。電腦多媒體融入故事結構教學對提升智能障礙兒童口語敘事之 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家榆(2015),宜花地區國小資源班教師實施特殊教育新課程大綱之現況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淑惠(2002)。電腦輔助教學對國中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認識社區環境教學成 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愛治(2007)。電腦輔助教學對增進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之成效研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維屏(2013)。融合教育政策對臺中市國小普通班導師教學影響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臺中市。 陳曉屏(2015)。資訊科技融入注音符號教學對國小低年級低成就學生學習成 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麗如(2007)。身心障礙學生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許佩儀(2008)。國小一年級注音符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 大學,臺東縣。 許惠菁(2016)。國小自然科教師為身心障礙學生進行課程與教學調整之知能與 行動力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郭又方、陳建州、黃冠穎、曾鴻家(2018)。國小普通班融合教育現場課程調整 檢核指標發展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20,1-38。 梁藍如(2017)。多媒體寫字教學法對書寫障礙兒童之 寫字成效(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建國科技大學,彰化縣。 黃米琪(2013)。臺中市國小資源班教師對閱讀困難學習障礙學生實施課程與教 學調整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建智(2011)。身障生課程的調整。雲嘉特教,13,55-60。 黃冠穎、陳建州、林坤燦、郭又方(2017)。國小融合教育評估指標建構之 初探。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9,57-85。 黃雪娥(2015)。臺東縣國小教師對身障生實施課程與教學調整現況與困境之調
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黃富廷(2014)。2011年版特教新課程之可行配套:多軸化的教學新型態。特殊 教育季刊,133,17-25。 黃雅貴(2011)。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注音符號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生學習成效 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壽南(1991)。國民小學啟智教育之理論與實際。高雄市:復文。 黃麗珠(2008)。鷹架式語言教學結合多媒體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口語表達 能力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馨誼(2014)。國小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課程與教學調整及同儕接納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曾于真(2002)。國小資源教師和普通班教師實施合作諮詢模式之行動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彥翰、蕭素禎(2008)。全人評量。載於黃瑞珍(主編),優質IEP:以特教學 生需求為本位的設計與目標管理。臺北市:心理。 曾惠怡、唐榮昌(2014)。從新課綱看融合教育課程調整:以國小特教班自然與 生活科技領域為例之分享。特教園丁,29(4),19-30。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18(2), 1-18。 鈕文英(2003)。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06a)。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鈕文英(2006b)。國小普通班認知障礙學生課程與教學調整方案之發展與成效研 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5,21-58。 鈕文英(2006c)。國小融合班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究。特殊教育學報,23, 147-184。 鈕文英(2013)。邁向優質、個別化的特殊教育服務。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15)。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第2版)。臺北市:心理。 單文經(1999)。析論抗拒課程改革的原因及其對策:以九年一貫課程為例,載 於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集(317- 338頁)。高雄市:麗文。 葉芷吟(2011)。故事地圖策略對提升國小智能障礙兒童口語敘事表現之探討(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楊坤堂(1998)。身心障礙資源班課程模式的類別與內涵。國小特殊教育,24, 6-13。 廖子瑩(2013)。中部地區國民中學特教教師對實施新特殊教育新課程綱要意見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廖淑戎(民93)。時間延宕教學策略對教導中度智能障礙學生連鎖工作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玉秋(2017)。資訊科技融入注音符號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科技大學,臺北市。 劉明松(2009)。台東地區國中小融合教育實施成效及問題之研究。東臺灣特殊 教育學報,11,31-52。 劉明松(2018)。國民教育階段特教教師實施2011年特殊教育新修訂課程大綱現 況及困境之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9(1),97-125。 劉嘉怡(2010)。資源教室使用協同教學在高職職業課程的困境與對策。雲嘉特 教,12,18-24。 鄭如婷(2007)。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國語文教學學習效能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鄭如婷(2014)。臺中市國小資源班教師對寫字困難學習障礙學生實施課程與教 學調整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鄭津妃(2011)。普通班中障礙學生的同儕關係:融合與隔離的差異觀。特殊 教育季刊,120,19-26。 鄭津妃(2012)。特殊教育從無到有:談障礙學生在普通班的邊緣化現象。特殊 教育季刊,122,45-52。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蔣明珊(2002)。普通班身障生課程調整之探討及其在國語科應用成效之研究(未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蔣明珊(2004)。普通班教師參與身心障礙學生課程調整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 學刊,27,39-58。 蔡明富(1998)。融合教育及其對班級經營的啟示。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 349-380。 蔡宜儒、王明泉(2015)。臺東縣國小融合班教師教學困擾與教學效能之研究。 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7,1-30。 蔡昆瀛(2000)。融合教育理念的剖析與省思。國教新知,47(1),50-57。 蔡清田(2003)。教育行動研究(第5版)。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五南。 盧台華(1985)。直接教學法在智能不足數學課程實施之探討。教與學,4,16-17。 盧台華(2003)。由全方位課程設計談普通教育課程在特殊教育上之應用–以九 年一貫課程為例。載於2003 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29-36頁)。臺 北市:臺灣師大特教系。 盧台華(2013)。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大綱 (102.1修訂草案)。臺北市:教育部。 蕭詩凡(2014)。中部地區國小階段特殊教育教師對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之認知與 意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簡秀姬(2010)。心智繪圖在國小說話教學上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簡莉蓉(2014)。臺中市國民小學特教教師面對新特殊教育課綱實施的工作壓力 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羅丰苓、盧台華(2015)。國中融合教育中身心障礙受凌學生遭受普通班同儕霸 凌現況及原因之研究-以一所國中為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2,1-34。 貳、西文部分 Acrey, C., Johnstone, C., & Milligan, C.(2005). Using universal design to unlock the potential for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at- risk learner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8(2), 22-31. Adewumi, T. M., Rembe, S., Shumba, J., & Akinyemi, A.(2017). Adap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for the inclusion of learners with special education needs in selected primary schools in the Fort Beaufort District. African Journal of Disability, , 6(0). 2226-2231. Agran, M., Alper, S., & Wehmeyer, M.(2002). Access to the general curriculum for students with significant disabilities: What it means to teache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7, 123-133. Anderson, P. L.(2000). Using literature to teach social skills to adolescents with LD.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35(5), 271-279. Andrews, A., & Clementson, J. J. (1997). Active learning's effect upon preservice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inclus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10 217). Bigge, J. L., & Stump, C. S. (1999).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Belmont, CA:Wadsworth. Bryant, D. P., Bryant, B. R., & Smith, D. D. (2016).Teach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classrooms. SAGE Publications, Inc. Cheng, M. C., Chou, P. I., Wang, Y. T., Lin, C. H..(2015). Learning effects of a science textbook designed with adapted cognitive process principles on grade 5 stude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13(3),467-488. Chuck, H., Anne, M., David R., & Richard, J.(2002). Providing new access to thegeneral curriculum-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5(2), 8-17. Cole, K.B., & Leyser, Y.(1999). Curricular and instructional adaptations: Views of special and general education student teachers and their cooperating teachers. The Teacher Educator, 34, 157-172. Dimitrova-Radojichich, D., & Chichevska-Jovanova, N.(2014).Parents attitude: inclusive education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gnitive Research i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Education, 2(1), 13-17. Falvey,M.A.(1989).Community-based curriculum-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with severe handicaps(2nded). Baltimore, MD: Paul H.Brookes Publishing Co. Farrell, P.(2016). Promoting inclusive education in India: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the Indian Academy of Applied Psychology, 42(1), 18-29. Feiler, A. (2010). The UK 14-19 education reforms: perspectives from a specialschool. Support For Learning, 25(4), 172-178. Fisher, D., Frey, N., & Thousand, J.(2003). What do special educators need to know and be prepared to do for inclusive schooling to work? 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26(1), 42-50. Florian, L.(2008). Special or inclusive education:future trends. British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5(4), 202-208. Furney, K. S., Hasazi, S. B., Keefe, K. C., & Hartnett. J.(2003).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shifting policy landscapes in special and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Exceptional Children, 70(1), 81-94. Garcia, B. M., & Fernández, M. T. (2016). The educational legislation in inclusive education in Europe. The importance of transmitting intercultural values. SHS Web of Conferences, 26, 1-8. Gargiulo, R. M. (2009). Special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Haager D,&Vaughn S.(2013). 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and reading: Interp -ret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28(1), 5-16. Hallahan, D.P. & Kauffman, J.M.(1994). Exceptional children: Introduca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6th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Hitchcock, C., Meyer, A., Rose, D., & Jackson, R.(2002). Providing new assess to the general curriculum-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5(2), 8-17. Holden, M. C., & Wedman, J. F.(1993). Future issues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The results of a delphi stud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1(4), 5-24. Hoover, J. J. & Patton, J. R. (1997). Curriculum adaptation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2nd ed). Austin, Texas: PRO-ED Jackson, L.(2014). What legitimizes segregation? The context of special education discourse: a response to ryndak et 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39(2), 156-160. Jacob, U. S., & Olisaemeka, A. N.(2016). Inclusive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Parameters and p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with special needs. European Scientific Journal, 12(10), 188- 196. Janney, R., & Snell,M. E.(2013). Teachers’ guide to inclusive practice: modifying schoolwork (3rd ed.).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Jiménez, T. C., Graf, V. L.,& Rose, E.(2007). Gaining access to general education:The promise of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Issues in Teacher Education, 16(2), 41-54. Kam, C. M., Greenberg, M. T., & Kusché, C. A.(2004). Sustained effects of the PATHS curriculum on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children in speci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motional & Behavioral Disorders, 12(2), 66-78. Kirk, S.A., Gallagher, J.J., & Anastasiow, N.T.(2003).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 10th ed. ).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Lerner, J. (2003).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McGuire, J.M., Scott, S. S., & Shaw, S. F. (2006). Universal design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7(3), 166-175. McLeskey, J., & Waldron, N. L.(2002). Inclusion and school change: Teacher perceptions regarding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al adaptations. 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25(1), 41-54. Mock, D. R., & Kauffman, J. M.(2002). Preparing teachers for full inclusion: Is it possible? The Teacher Educator, 37(3), 202- 214.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al Restructuring and Inclusion(NCERI) (1995).National study on inclusion:Overview and summary report. New York: Author. Nevin, A. I., Cramer, E., Voigt, J., & Salazar, L.(2008). Instructional modifications, adaptations, and accommodations of coteachers who loop: A descriptive case study. 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31(4), 283-297. Nolet, V., & McLaughlin, M. J. (2000). Accessing the general curriculum: Including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standards- based reform.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Nowacek, E. J.(1992). Professionals talk about teaching together: Interviews with five collaborating teachers.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27, 262-276. Orkwis, R. (1999). Curriculum access and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ricdigests.org/2000-4/access.htm Otukile-Mongwaketse, M., Mangope, B., & Kuyini, A. B.(2016). Teachers' understandings of curriculum adaptations for learner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primary schools in Botswana: Issues and challenges of inclusive edu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16(3), 169- 177. Parsons, S. A., & Vaughn, M.(2016). One teacher's instructional adaptations and her students' reflections on the adaptations. Journal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51(1), 4-17. Pierangelo, R., & Giuliani, G. (2007). Understanding, developing, and writing effective IEPs : a step-by-step guide for educators.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 Corwin Press. Plessis, J. D., & Ewing, B.(2017). Reasonable adjustments in learning programs: Teaching length, mass and capacity to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Univers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10), 1795-1805. Rea, P. J., McLaughlin, V. L., & Walther-Thomas. C.(2002). Outcome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inclusive and pullout programs. Exceptional Children, 68 (2), 203-222. Renzaglia, A., Karvonen, M., Drasgow, E., Stoxen, C. C.(2003). Promoting a lifetime of inclusion.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8(3),140-149。 Salend, S. J. (2000). Strategies and resource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inclusion programs on students.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35(5), 264-270, 289. Salvia, J., Ysseldyke, J.(1995). Assessment(6th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Snell, M. E., Brown, F.(2011). Instruction of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Staples, A., & Edmister, E.(2014). The re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s a func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Cases of two teachers. Research & Practice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39(2), 136-153. Stough, L. M., & Palmer, D. J.(2003). Special thinking in special settings: A qualitative study of expert special educators.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6(4), 206-222. Udvari-Solner, A.(1996). Examining teacher thinking: Constructing a process to design curriculum adaptation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7, 245-254. Vaughn, M.(2015). Adaptive teaching: Reflective practice of two elementary teachers’ visions and adaptations during literacy instruction. Reflective Practice, 16(1), 43-60. Vaughn, S., Schumm, J. S., & Arguelles, M. E.(1997). The ABCDES of Co-teaching.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0, 4-10. Wehmeyer, M.L.,Lance, G.D., & Bashinski, S.(2002).Promoting access to the general curriculum for stud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A multi-level mode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7(3), 223- 234. Wehmeyer, M. L.(2003). Defining mental metardation and ensuring access to the general 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8(3), 271-282. Weiss, M. P., & Lloyd, J.(2003). Conditions for co-teaching: Lessons from a case study. 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26(1), 27-41. Xu, S., Wang, J., Lee, G. T. & Luke, N.(2017). Using self- monitoring with guided goal setting to increase academic engagement for a student with autism in an inclusive classroom in China.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51(2), 106-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