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8.121.5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徐鴻模
作者(英文):Andrew Hsu
論文名稱:以《春秋繁露》「天、祭」窔義屬綴華夏民族「天觀」、 並論「祭」~天人際遇
論文名稱(英文):The Insights of「Heaven and Offering」in the Book of《Chun-Qiu Fan Lu》 and its Connection and Accordance with regards to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指導教授:吳冠宏
指導教授(英文):Kuan-Hung Wu
口試委員:林建德
林素芬
吳冠宏
劉慧珍
魏慈德
口試委員(英文):Jian-De Lin
Su-Fen Lin
Kuan-Hung Wu
Hui-Zhen Liu
Ci-De Wei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學號:810401007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9
關鍵詞:春秋繁露董仲舒
關鍵詞(英文):Heaven《Chun Qiu Fan Lu》OfferingSacrific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3
  • 收藏收藏:0
本文依託於《春秋繁露》、「天有十端」為樞軸,架構申述董仲舒天觀思想,以「十端之天」立論「本體天」、以「十端其九」(天地、陰陽、木火土金水)闡發「自然天」;並就「天端第十~人」論人之所由與人性。另據董仲舒「祭、際也」之洞見和其對「天子」的冀求,聯綴以《聖經》相關啟示,申論祭義、闡發依歸天道並天人之際、天人合一。約言之、本文概分為兩部分,先論「天」、次論「祭」~依歸天道。

董仲舒為群儒首,本「宗經」、「徵聖」之用心,撰著《春秋繁露》,其所論天必相屬於中國古典經籍諸多關乎「天」的論述。本文遂掘發、綴集「詩、書、易」、儒、道、墨」等攸關「天、帝」~「本體」之記述以玆觀照對映於董子之見;本文概稱其為「舊章」天觀(第二章)。

「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為一端,地為一端,陰為一端,陽為一端,火為一端,金為一端,木為一端,水為一端,土為一端,人為一端,凡十端而畢,天之數也」、董仲舒從其對天地萬象的觀察中體悟「天」蘊涵著十個可資探究之端緒(天地、陰陽、五行、人)。是則其所欲探究之「天」、蓋可稱其為「十端之天」、本文定稱其為「本體天」(第三章)。

而十個端緒中其九(天、地、陰、陽、木、火、土、金、水)本文則概稱其為「自然天」(第四章)。「天有十端」遂為本文第一部分論「天」之樞機。

第二部分論「祭」~「依歸天道」:
首先從「天端第十」~「人、天之副」論起,述及人之本源並人性(第五章)。
「祭之為言際也歟」、「郊禮者、聖人所最甚重也」、「聖人者、見人之所不見者也」董仲舒明確體悟「祭祀」乃為人與天對遇、依歸於天的路徑。本文梳理《春秋繁露》闡述之祭義(第六章)。

其後、掘發董仲舒對「天子」之期待亟盼,因由於此、本文以之類比於聖經「彌賽亞」觀,並綰合以聖經啟示,論述「天人之際」的實現(第七章)。

王國維肯認治學之道可「取外來之觀念與故有之材料相參證;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聯結補綴」,本文嘗試以源自「希伯來民族之故書」~《聖經》的「啟示」聯綴中國經典古籍。
From a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there is a saying that "Dong
Zhongshu's philosophy is on a subject regards to the“Heaven”. As a
matter of fact Dong’s thought about the “Heaven” couldn’t be regarded as a
philosophical thinking merely. Dong Zhongshu (Dong) was a person who comprehended and experienced the “Heaven” and the “Offering”~ the path heading for the Heaven well and profoundly.

Basically 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two major topics, firstly on the "Heaven" and the other on the "Offering" ~a way heading to the “Heaven” is following.

Dong adores the “Classical Writings "deeply and he discerns the Saints with respect sincerely. Therefore, the understandings and insights of the Heaven and the Sacrifices which explored in "Chun Qiu Fan Lu《春秋繁露》" tied tightly into the Chinese classical classics (詩書易) and the thoughts of many ancient philosophers(儒道墨諸子)prior to the Qin dynasty in that regards.(Chapter 2)

Dong thought that the “Heaven” could be comprehended by ten
“initials”(端)which are the heaven、earth、yin、yang、fire、gold、wood、water、soil and human being. Therefore, the “Heaven” that Dong would like to master by these ten “cut-ins” (端、切入點) ought to be different from the heaven (sky) which can be seen above. And“it”has to be somewhat much superior to all things. Thus, the“Heaven”is differentiated as the “Supreme One”(das Ding an sich、the thing-in-itself、主體天). Chapter 3).

Nine out of the ten initials (heaven、earth、yin、yang、fire、gold、
wood、water、soil, nine prime elements/implicants) is being referred as the“natural heaven”collec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自然天、Chapter 4)

The second part in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Sacrifice” ~a path heading to the “Heaven”~the utmost One.

To Dong, the “human being” is one of the initials (the tenth one) to comprehend the “Heaven” as well. Dong thought that the man is a deputy of the “Heaven”. Moreover he believed that the “Heaven” is the origin of human beings. The humanity is an interesting topic in “Chun-Qiu Fan Lu” and it’s been well discussed in Chapter 5.

Dong clearly understands that the sacrificial offering is the path to meet the “Heaven”. This article sorts out the meaning of sacrifice in the book of Chun Qiu Fan Lu". (Chapter 6)

Dong thought that the emperor is the “son of the Heaven”. Therefore the emperor has the responsibility to be a priest, a prophet, and a ruler as well. Thus, the expectation of the “Son of Heaven” is analogous to the "Messiah" in the biblical view. (Chapter 7)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立論的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侷限 2
一. 研究方法 2
二. 研究範圍與侷限 4
(一)界定華夏民族 4
(二)以《春秋繁露》的「天、祭」作為論述樞機軸線 4
(三)視閾侷限 5
第三節 論述理路與論文結構 5
一. 論述理路 6
二. 確立「天」、「祭」基調 8
(一)「自然天」與「本體天」的釐清 8
(二)「祭祀」、「祭」、「祀」之辨 8
三. 論文結構 9
第四節 預期結果與後續研究課題 11
一. 預期結果 11
二. 後續研究 12

第二章 「舊章」天觀 13

前言 13
第一節「詩、書」天觀 14
壹、 本體天 14
一. 六合之外的存有 14
二.「天」、「帝」並稱 16
貳、創生天 18
參、主宰天 18

一. 生命之主 18
二. 王權天命 19
肆、 位格天 23
一. 其有知 23
二. 其有情 24
三. 其有意 28
伍、救贖之恩~祭祀支取 28
第二節 易經參天 31
第三節「孔、孟、荀」論天 33
壹、孔子 34
貳、孟子 35
一. 孟子切身體驗與天際遇 35
二. 清晰了悟「位格天」 35
三. 其他天觀:天下、天命、天子、天啟 37
參、荀子 38
一. 引述「詩、書」言「天」 38
二. 荀子師承「倚天俟命」的孔子 39
三.「天」是「本體」天 39
第四節 道家天觀 41
壹、《老子》論道 42
一. 道與名、非常道與非常名、太初有道 42
二.「道」之展現於「恍」於「惚」 44
三. 以理性探究「道成肉身」並論其所以然 46
四. 第四十二章與「三位一體」的連綴 47
貳、《莊子》「天、帝」之見 49
一.「養生主」論「帝」 50
二.「天地」論「帝鄉」 50
三.「大宗師」論「天父」 50
四.「大宗師」論「造物者」 51
五.「知北遊」論「物物者」 51
六.「知北遊」論天光,天民,天子 52
第五節《墨子》言天 54
一.「本體天」、「位格天」其有知、有意、有情 54

二. 救贖者 56
結語 57

第三章《春秋繁露》論「天」~十端之天、本體天 59

第一節「本體」概說 59
第二節《春秋繁露》天學串綴於「舊章」天道 61
第三節《春秋繁露》論「本體天」 64
壹、「本體天」印記(天啟) 66
貳、其為「創造者」 69
一. 天地者、萬物之本 70
二. 天地者、先祖之所出 71
參、其為「主宰者」 71
肆、其為「位格天」 72
一. 其知~明辨 72
二. 其情 ~護守 73
三. 其意 ~命定 74
伍、救贖者~祭、際也 75
第四節 與聖經啟示之聯綴 75
壹、啟示者 76
貳、造物主 77
一. 「仁、天心」 77
二. 萬物受造的目的 78
參、救贖主 79
結語 80

第四章《春秋繁露》論「天」~天端其九、自然天 81

前言 81
第一節 天地 83
一. 為人君者 84
二 .為人臣者 85
第二節 陰陽 86

一. 陰陽~天道之大者 87
二. 天數為十、陽尊陰卑 89
三. 四季與性情 89
四. 致用於人倫 90
第三節 五行 90
一. 五行相生 91
二. 五行相勝 92
三. 依託五行論天經、地義~君臣、父子倫常 92
四. 五行與寰宇(四時、四方) 93
五. 五行與四季、感官意識之對應 95
六. 五行相干 96
第四節 天譴、災異~天啓昭彰 96
第五節 自然天」與人君施政 98
一. 基本信念:上奉天施,而下正人 98
二. 具體施政 100
結語 101

第五章《春秋繁露》論「人」~天端之十(天之副)並論「天人睽違」 103

前言 103
第一節《春秋繁露》論人 104
壹、生命源起、「人~天之副」(受造的人) 105
一. 人生於天 105
二. 受造目的 107
貳、人性探究 107
一. 深察名號 108
二. 仁貪之氣、兩在於身 110
三. 自由意志~抉擇 111
四.「禾米、性善」說 111
五. 人性對治:「心、任,栣、袵」 112
第二節《聖經》論人 114
壹、生命源起 114
一. 上帝創造 114

二. 受造目的 114
貳、人性探究 115
一. 「性者生之質 」 116
二. 「命者天之令」 117
三. 「情者人之欲」 118
四. 人性對治:上帝的挽回 120
第三節 人本思想、天人睽違 122
壹、魏晉玄學時代 124
貳、隋唐佛學發展 125
參 宋明理學、心學~人本哲學導向的「易學」 127
結語 128

第六章《春秋繁露》論「祭」、際也~天人際遇 129
前言 129
第一節 殷商初民祭祀以際天 130
第二節「舊章」闡發之祭義 133
壹、《禮記》闡發的祭義 133
一. 祭「天」 134
二. 祭、祀祖靈 134
三. 祭、祀神祇、鬼神 136
貳、《周禮》闡發的祭義 137
參、《墨子》對祭祀的知見 138
第三節《春秋繁露》詮釋「祭義」 138
壹、「祭、際也」 139
貳、「祭義」闡述 140
一. 郊祭~祭天(上帝)、天子專職 140
二. 其他「祭祀」論述~天子、王者持守 141
三. 祭祀的基本態度~敬畏上天 144
四. 天子怠忽「祭祀」職守 146
第四節《聖經》啟示祭祀要義 148
壹 舊約祭義 148

貳 新約成全 148
參 支取救贖 149
一. 屹立不搖的信心、順從 149
二. 聖餐的執守 149
肆 終極意義:「祭」有分於更美的家鄉 150
結語 151

第七章 天人之際 153

前言 153
第一節 天人感應之印記及其生發於人之所當然 155
壹、董仲舒的意會~人、天之副 156
一.「人生於天」 156
二.「人、天之副」 156
貳、《聖經》啟示~按著上帝的樣式與形象受造的人 157
一.「人生於天」 158
二.「生命之氣」 158
第二節 董仲舒所亟盼的「天子」~窈映於《春秋繁露》的「彌賽亞」觀 160
壹、天子的位分 161
貳、天子的職分 161
一. 祭司 162
二. 先知 164
三. 君王 165
第三節《聖經》所啟示的「天子」 169
壹、天~本體上帝、「我是」 169
貳、神的兒子、真命天子 171
參、耶穌(基督、彌賽亞) 171
一.「道成肉身」以「見其不見」(其為先知) 171
二.「接待「神的羔羊」以「依歸天道」(其為祭司) 172
三.「名為耶穌」為「屬絕之別」(其為君王) 173
肆. 小結:「彌賽亞」的臨在 173
第四節 天人合一 174
壹、靈覺再現~恢復心竅功能 174

一. 靈覺源起 174
二. 靈覺困限情境~心地昏昧 174
三. 智慧重啟~心竅復原 175
貳、「祭、天人際遇」~上帝的「挽回」 176
一. 天人乖隔~世人都如羊走迷 176
二. 挽回祭~上帝的羔羊 178
參、信心~飛越的理性、成為神的兒女 179
肆、「天人合一」的生命與生活 179
一. 仁以愛人、義以正己 179
二.「就近祭壇、支取救贖」~「聖餐禮」的意義 180
結語 181

第八章 結論 183
壹、本體確立、依歸天道 184
貳、當代關懷、幾許懸念 186
參、殷殷亟盼、進階研究 190
末了的話 192

參考書目

附錄 一
附錄 二
一. 古籍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
【漢】:劉安《淮南子》、何寧 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
【漢】班固:《漢書》、【唐】顏師古 注、楊家駱 編:《新校本漢書》;(台灣:鼎
文書局,1999 年)
【漢】許慎:《說文解⫿》、【清】段玉裁:《說文解⫿注》;(新北:頂洲文化事業
2003 年)
【漢】孔安國 傳、【唐】孔穎達:《尚書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南朝、宋】劉勰:《文心雕龍》、 羅立乾:《新譯文心雕龍》;(台北:三民書局,
2014 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清】阮元 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15 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 年)
【清】陳立:《公羊義疏》;(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 年)
【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晉】郭象 注、【唐】陸德明 釋文、【唐】成
玄英 疏);(台北:世界書局,1955 年)
【清】孫詒讓:《定本墨子閒詁》;(台北:世界書局,2018 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注》;(台北:世界,2016 年)
【清】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

《聖經、和合本》(啟導本);(香港:海天書樓,2015 年)
《聖經、和合本》(串珠、註釋本);(香港:證道出版社,1988 年)
《聖經、和合本》(NASB、中英本、舊約:新標點版;新約:修訂版)(美國:
CODRA Enterprise,2008 年)
《新約聖經》王正中:《中希英逐⫿對照本》;(九龍:浸宣出版社,1984 年)
《舊約聖經》王正中:《中希英逐⫿對照本》;(台灣:浸宣出版社,1988 年)
《聖經、現代中文本》;(九龍:香港聖經公會,1979 年)


二. 近人著作

專書
【董子思想】
阮芝生:《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台北:精華印書館,1969 年)
韋政通:《董仲舒》;(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年)
賴炎元:《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2010 年)
王孺松:《董仲舒的天道觀》;(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1985 年)
李奎良、宋慶喜、魏彥紅::《董學新論》;(長春:長春出版社,2018 年)
余治平:《唯天為大、建基於信念本體的董仲舒哲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 年)
劉國民:《董仲舒的經學詮釋及天的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年)
黃樸民:《天人合一》~董仲舒與兩漢儒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13 年)
陳明恩:《詮釋與建構、董仲舒春秋學的形成與開展》;(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2011 年)
馮樹勳:《陰陽五行的階位順序~董仲舒的儒學思想》;(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 年)
魏彥紅:《董仲舒研究文庫》第一集;(成都:巴蜀書社,2013 年)
魏彥紅:《董仲舒研究文庫》第二集;(成都:巴蜀書社,2014 年)
魏彥紅:《董仲舒與儒學研究》第三集;(成都:巴蜀書社,2015 年)
魏彥紅:《董仲舒與儒學研究》第四集;(成都:巴蜀書社,2016 年)
魏彥紅:《董仲舒與儒學研究》第五集;(成都:巴蜀書社,2017 年)
魏彥紅:《董仲舒與儒學研究》第六集;(成都:巴蜀書社,2018 年)

【經書注釋】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樂天出版社影印,1972 年)
樓宇烈:《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3 年)
郭建勳:《新譯易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13 年)
許紹龍:《易經的奧秘》;(台北:培琳,2001)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年)
韓崢嶸:《詩經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2002 年)
周秉鈞:《尚書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1999 年)
姜義華:《新譯禮記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14 年)
許嘉璐:《周禮》:(台北:建安書局;2002 年)
許嘉璐:《儀禮》;(台北:建安書局;2002 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南:復文出版翻印,1986 年)
陳克炯:《左傳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1992 年)
李維琦:《春秋公羊傳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2002 年)
李維琦:《春秋穀梁傳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2002 年)
徐朝華:《爾雅校注》:(台北:建安出版社,2002 年)
張有池:《四書讀本》;(台北:智揚出版社,1992 年)
李佐豐:《荀子譯著》;(台北:建安出版社,1998 年)
【子書注釋】
樓宇烈:《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3 年)
胡汝章:《老子哲學》;(台北:博元出版社,1981 年)
水渭松:《新譯莊子本義》;(台北:三民書局,2012 年)
李生龍:《墨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14 年)
賴炎元、傅武光:《新譯韓非子》(台北:三民書局,2013 年)
【歷史、傳記、雜書】
郝志達、楊忠賢《史記譯注本》;(台北:建宏出版社,1995 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1991 年)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年)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台北:允
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與人類學的透視》;(台北:台灣商務,2013 年)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書局,1995 年)
陳榮捷:《朱熹》;(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年)
鄭曉江:《楊簡》;(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年)
李日章:《程顥、程頤》;(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 年)
景海峰:《熊十力》;(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年)
熊禮匯:《新譯淮南子》;(台北:三民書局,2018 年)
【哲學】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 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 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弎》;(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 年)
唐君毅:《生命⬀在與心靈境界、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 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 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2015 年)
徐崑生:《中國哲學思想要論》;(台北:台灣商務,1976 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年)
【金甲古文】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81 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蔡哲茂:《甲骨綴合集》;(台北:樂學書局,1999 年)
趙誠:《甲骨文與商代文化》;(瀋陽:遼寧出版社,2000 年)
【日】、島邦男 撰、溫天河、李壽林 譯:《殷墟卜辭研究》;(台北:鼎文書局,
1975 年)
【日】、白川靜 著、蔡哲茂、溫天河 譯:《金文的世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
公司,1989 年)
【其他著作】
朱伯崑:《易學漫步》;(台北:台灣學生,1996 年)
余英時:《天人之際》;(台北:聯經,2015 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聯經,2010 年)
齊益壽:《黃菊東籬耀古今》;(台北:台大發行,2016 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台北:麥田出版,2005 年)
林安梧:《⬀有、意識與實踐》;(台北:東大發行,1993 年)
江建俊:《魏晉「神超形越」的文化底蘊》;(台北:新文本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年)
李豐楙:《山海經圖鑒》;(台北:大塊文化,2017 年)
何儒育:《知天者》;(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8 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社,2011 年)
于凌波:《釋迦牟尼與原始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15 年)
【德】伽達默 著;洪漢鼎 譯:《真理與方法》;(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 年)

【宗教、信仰】
楊惠南:《印度哲學史》;(台北:東大,2012 年)
【日】白取春彥、林煌洲 譯《佛陀入門》;(台北:牛頓出版,1993 年)
【日】白取春彥、林煌洲 譯《佛教入門》;(台北:牛頓出版,1993 年)
【日】鐮田茂雄、關世謙 譯《中國佛教通史》;(高雄:佛光出版社,1985 年)
林道亮:《靈命知多少》;(台北:華神出版社,1981 年)
榮鳳、保羅:《讀經輔輯》;(香港;天道書樓,2000 年)
成世光:《太初有道》;(台南:聞到出版社,1985 年)
亨利提森 著、廖加恩 譯:《系統神學四十七講》(出版資訊、闕)
Brown-Driver-Briggs:《The new Brown-Driver-Briggs-Gesenius: Hebrew –English
Lexicon》;(USA: Jay P.Green Sr. )
Henry Carl Ferdinand Howard:《God、Revelation and Authority》,康來昌 譯:《神、
啟示、權威》;(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80 年)
James Legge :《Notions of the Chinese Concerning God and Spirits》、 理雅各:《中國
人對上帝與神靈的看法》
James Legge:《The Religion of China》、 理雅各:《中國的信仰》;(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 Sons,1881)
James Legge: 《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1880)
James Legge: 《Christianity and Confucianism Compared in Their Teaching of the Whole
Duty of Man》;(London: 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1883)
Karen Armstrong:《A case for God》、朱怡康 譯:《為神而辯》;(新北:八旗文化,
2019 年)
Louis Dupre 著、傅佩榮譯:《人的宗教向度》;(台北:立緒文化,2006 年)
Thomas Bien:《The Buddha,s way of Happiness》、盧郁心 譯:《佛陀的幸福課》;(台北:臉譜出版,2011 年)

論文及期刊
周桂鈿:「董仲舒天人感應論的真理性」、《河北學刊》 2001 年,第三期
牛秋實:「董仲舒獨尊儒術罷黜百家說的形成及時人、後人之批判」;(河北:《衡
水學院學報》2010 年第 6 期)
賀廣如:「魏默深思想探究~以傳統經典的詮說為討論中心」;(台北:台灣大學,
1997 年)
徐復觀:「西漢政治與董仲舒」;《民主評論》,六卷二十、二十一、二十二期
林麗雪:「董仲舒的人性論」;《孔孟月刊》,十四卷四期
戴君仁:「不說五行考」;《中央圖書館館刊》,新二卷二期
賀凌虛:「董仲舒的治道與政策」;《大陸雜誌》,四十二卷六期
陳夢家:「古文⫿中之商周祭祀」;(北京:燕京學報 第 19 期(1936 年)
賴炎元:「董仲舒生平考略」;《南大學報》,第八、九期
張亨:「天人合一的原始及其轉化」;(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2 年)
吳冠宏:「魏晉玄理與感文化之關係初探、從慧遠『易以感為體』論起」;(台灣:
《成大中文學報》,第 48 期;2015 年、3 月)
游斌:「論比較經學作為漢語基督教經學的展開途徑:以朱子之讀經法為例」
魏彥紅:《衡水學院學報》、「董仲舒與儒學研究專欄」,(河北:衡水市、2018 第 1 期)
魏彥紅:《衡水學院學報》、「董仲舒與儒學研究專欄」;(河北:衡水市、2018 第 4 期)
魏彥紅:《衡水學院學報》、「董仲舒與儒學研究專欄」;(河北:衡水市、2018 第 5 期)
魏彥紅:《衡水學院學報》、「董仲舒與儒學研究專欄」;(河北:衡水市、2018 第 6 期)
魏彥紅:《董仲舒研究文庫》第一集;(成都:巴蜀書社,2013 年)
魏彥紅:《董仲舒研究文庫》第二集;(成都:巴蜀書社,2014 年)
魏彥紅:《董仲舒與儒學研究》第三集;(成都:巴蜀書社,2015 年)
魏彥紅:《董仲舒與儒學研究》第四集;(成都:巴蜀書社,2016 年)
魏彥紅:《董仲舒與儒學研究》第五集;(成都:巴蜀書社,2017 年)
魏彥紅:《董仲舒與儒學研究》第六集;(成都:巴蜀書社,2018 年)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董仲舒與儒學論叢:董仲舒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文集、河北省董仲舒研討會;(河
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年)
董仲舒哲學思想研究:全國首次董仲舒哲學思想討論會論文集;河北省社會科學
院、河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 彙編 (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