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9.236.21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黃冠穎
作者(英文):Kuan-Ying Huang
論文名稱:「特殊需求學生能力現況檢核評估量表」編製及其應用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urrent Ability Scale for the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指導教授:林坤燦
指導教授(英文):Kun-Tsan Lin
口試委員:藍瑋琛
陳明聰
楊熾康
廖永堃
林坤燦
口試委員(英文):Wei-Chen Lan
Ming-Chung Chen
Chih-Kang Yang
Yung-Kun Liao
Kun-Tsan Lin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810488106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4
關鍵詞:特殊需求學生能力評估能力檢核評估量表
關鍵詞(英文):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student’s ability assessmentcurrent ability scal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9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1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目的在編製一份具信效度及常模參照適用於教育現場的學生能力現況檢核評估量表。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所編製的「特殊需求學生能力現況檢核評估量表」運用文獻分析、調查等兩個方法建立架構與題庫,接著編製初稿、題目檢視和以三次德懷術調查方式經18名專家學者審題及適切性評分等程序編製出預試題本,再根據預試取得251位有效樣本之項目分析和因素分析結果修改成為正式題本,並經由正式施測取得678位有效樣本,建立國小一至三年級和四至六年級兩個階段的常模。再將教師量表評估結果分別與9位國小接受特教鑑定和15位資源班之受評對象的鑑定報告及個別化教育計畫進行個別比較,以瞭解本量表的應用成效。主要之研究發現如下:
一、本研究所編製的「特殊需求學生能力現況檢核評估量表」內容分為「基本資料」和「十項能力評估檢核項目」。其中健康狀況(9題)、感官功能(10題)、知覺動作(17題)、生活自理(16題)、認知能力(19題)、溝通能力(19題)、情緒行為(18題)、社會行為能力(20題)、語文學習能力(29題)及數學學習能力(25題)。在健康狀況和感官功能向度中的填答為勾選或簡答,其他八個向度有163個題項則四點量表方式檢核。
二、所編製的「特殊需求學生能力現況檢核評估量表」具有好的內容效度、建構效度和區別效度,以及內部一致性和評分者間信度,可做為學生能力現況檢核的工具。
三、建置「特殊需求學生能力現況檢核評估量表」之常模包含有八個依據行為發生頻率檢核的能力向度和26個次項能力,評估者可選擇進行較全面性的能力檢核,或是依學生需求進行部分能力檢核,兩種方式皆可對照常模。
四、教師量表評估結果在自閉症、學習障礙和情緒行為障礙受評對象之研判障礙類別的主要相關能力之T分數均呈現低於一個標準差的現象。
五、教師量表評估結果與鑑定報告中特殊需求研判的符合度皆有八成左右,表示本量表的初步檢核結果可提供教師一個清楚的觀察架構,有助於教師能快速檢視學生在學習與適應能力上的問題。
六、教師量表評估結果與IEP內容比較中,兩者在大部分的能力向度之特殊需求評估結果的符合百分比達80%成以上,26個次項能力中有20個次項之符合百分比在73%~100%之間。故本量表應用在優弱勢能力分析上具有好的應用成效。
本研究亦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提出後續應用與未來進一步研究之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mpile a check and assessment scale that is reliable, valid, and norm-referenced to students’ current abilities in the education field.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the “Current Ability Assessment Scale for the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 compiled by this research institute uses two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discussion and survey to establish a framework and question bank, and then edits the first draft, the question review, and runs the three times of Delphi technique. After reviewing questions and appropriate scoring procedures by 18 experts and scholars, the pre-examination question book was compiled, and then based on the project and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of 251 valid samples obtained in the pre-examination, it was modified into a formal question book. In addition, 678 valid samples were obtained through formal testing to establish two-stage norms for the first to third grades and fourth to sixth grad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Then compare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teacher scale with the evaluation reports and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lans of 9 elementary schools who receive special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and 15 classes with special need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assessment scale. .
The main findings are below:
1."The Current Ability Assessment Scale for the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 is divided into "Basic Information" and "Ten Ability Assessment Items". Among them, health status (9 questions), sensory function (10 questions), perceptual movement (17 questions), self-care (16 questions), cognitive ability (19 questions), communication skills (19 questions), emotional behavior (18 questions), Social behavior ability (20 questions), language learning ability (29 questions)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 ability (25 questions). The types of answers in the health status and sensory function dimensions are tick or short answers. The other eight dimensions have 163 items that are checked by a four-point scale.
2."The Current Ability Assessment Scale for the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has good content validity, structure validity, and discriminative validity, as well as internal consistency and inter-rater reliability, which can be used as a tool to check for students' current ability.
3.The norm of “The Current Ability Assessment Scale for the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cludes eight ability dimensions and 26 sub-items that are checked based on the frequency of behavior. Assessors can choose to conduct a more comprehensive ability check, or Part of the ability check i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both methods can be compared with the norm.
4.The teacher's scale assess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scores of the main related abilities of the subject of autism, learning disability, and emotional behavior disorder were all lower than one standard deviation.
5.Both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f the teacher scale and the assessment of the special needs in the appraisal report are in agreement with about 80%, indicating that the preliminary check results of this scale can provide teachers with a clear observation structure and help teachers to quickly review students’ problems in learning and adapting Ability.
6.Comparing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f the teacher scale with the content of the IEP, the conformance percentage of the two special needs evaluation results in most of the ability dimensions is more than 80%, and the conformity percentage of 20 sub-items out of 26 sub-items is 73%~ Between 100%. Ther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scale has good application results in the analysis of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This research also proposes follow-up applications and further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findings.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9
第三節 名詞釋義…………………………………………………..11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學生能力現況評估與特殊教育 …………………………15
第二節 學生能力現況評估內容之探討 …………………………24
第三節 評量的運用與現有評量工具之探討 ……………………5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6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7
第四節 研究步驟 …………………………………………………7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87
第一節 學生能力現況檢核評估量表之建構 …………..……. …87
第二節 學生能力現況檢核評估量表信效度分析………………..95
第三節 學生能力現況檢核評估量表正式問卷分析與常模建立166
第四節 特殊需求學生能力現況檢核評估量表之應用…………17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205
第一節 研究結論…………………………………………………205
第二節 研究建議…………………………………………………208
參考文獻…………………………………………………………………213
中文部分……………………………………………………………213
西文部分 …………………………………………………………221
附錄一 個別化教育計畫(IEP)中學生能力現況評估的項目及內涵
調查表…………………………………………………………225
附錄二 特殊需求學生能力現況評估檢核表~第一次專家效度審查
問卷……………………………………………………………228
附錄三 第一次德懷術專家問卷「學生基本資料」向度之專家意見
彙整、題項修正對照表………………………………………244
附錄四 第一次德懷術專家問卷「健康狀況」向度之專家意見彙整
、題項修正對照表 ..…………………………………………246
附錄五 第一次德懷術專家問卷「感官功能」向度之專家意見彙整
、題項修正對照表 ..…………………………………………247
附錄六 第一次德懷術專家問卷「知覺動作」向度之專家意見彙整
、題項修正對照表 ..…………………………………………249
附錄七 第一次德懷術專家問卷「生活自理」向度之專家意見彙整
、題項修正對照表 ..…………………………………………253
附錄八 第一次德懷術專家問卷「認知能力」向度之專家意見彙整
、題項修正對照表……………………………………………257
附錄九 第一次德懷術專家問卷「溝通能力」向度之專家意見彙整
、題項修正對照表……………………………………………260

附錄十 第一次德懷術專家問卷「情緒行為」向度之專家意見彙整
、題項修正對照表 ..…………………………………………263
附錄十一 第一次德懷術專家問卷「社會行為能力」向度之專家意
見彙整、題項修正對照表 …………………………………267
附錄十二 第一次德懷術專家問卷「語文學業能力」向度之專家意
見彙整、題項修正對照表 …………………………………270
附錄十三 第一次德懷術專家問卷「數學學業能力」向度之專家意
見彙整、題項修正對照表 …………………………………274
附錄十四 第二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專家意見彙整 …………………277
附錄十五 第三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專家意見彙整 …………………298
附錄十六 第二次問卷、第三次德懷術專家問卷與預試版中「學生
基本資料」題項之比較……………………………………..316
附錄十七 第二次問卷、第三次德懷術專家問卷與預試版中「健康
狀況」題項之比較………………………………..…………317
附錄十八 第二次問卷、第三次德懷術專家問卷與預試版中「感官
功能」題項之比較………………………………..…………318
附錄十九 第二次問卷、第三次德懷術專家問卷與預試版中「知覺
動作」題項之比較…………………………………………..320
附錄二十 第二次問卷、第三次德懷術專家問卷與預試版中「生活
自理」題項之比較…………………………………………..322
附錄二十一 第二次問卷、第三次德懷術專家問卷與預試版中「認知
能力」題項之比較………………………………………..324

附錄二十二 第二次問卷、第三次德懷術專家問卷與預試版中「溝通
能力」題項之比較………………………………………..326
附錄二十三 第二次問卷、第三次德懷術專家問卷與預試版中「情緒
行為」題項之比較………………………………………..328
附錄二十四 第二次問卷、第三次德懷術專家問卷與預試版中「社會
行為能力」題項之比較…………………………………..330
附錄二十五 第二次問卷、第三次德懷術專家問卷與預試版中「語文
學習能力」題項之比較…………………………………..332
附錄二十六 第二次問卷、第三次德懷術專家問卷與預試版中「數學
學習能力」題項之比較…………………………………..335
附錄二十七 常模資料 …………………………………………………339
附錄二十八 三位評分者在IEP各項能力描述之優弱勢研判彙整表…341
附錄二十九 IEP受評對象之量表評估與IEP內容比較摘要表 ………346
中文部分
王天苗、范德鑫(1998)。智障學生學校適應能力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6,131-150。
王育清(2014)。新移民母親對特殊需求子女的教育歷程(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馨怡(2008)。台灣北區國民中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執行個別化教育計畫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
朱登燕(2009)。個別化教育計劃(IEP)在孤殘兒童教學中的實踐初探。社會福利,6,54-55。
朱陳淑媛(2012)。桃竹苗地區學前教育階段個別化教育計畫(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余民寧(2015)。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三版)。臺北市
:心理。
余德政(2015)。特殊教育法第一條「適性教育之權利」之教育面向與權利面向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李宜融(2014)。自閉症類疾患兒童的診斷穩定度、自閉症狀變化與認知及適應功能關係之縱貫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翠玲(2000)。「個別化教育計劃」納入特教法強制項目後實施現況調查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3,65-100。
李翠玲(2006)。啟智班個別化教育計畫內容偵錯與修正分析研究。發表於九十五年度東台灣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臺東縣: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李翠玲(2007)。個別化教育計畫(IEP)理念與實施。臺北市:心理。

李翠玲(2014)。我國新頒特殊教育法之個別化教育計畫內容變革與特殊教育實務之因應。桃竹區特殊教育,23,18-23。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民國102年9月2日)修正公布。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5
吳明隆、涂金堂(2012)。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四版)。臺北市:五南。
吳武典、張正芬、盧台華、邱紹春(2008)。文蘭適應行為量表。臺北市:心理。
吳武典(2012.10.13)。教育發展的「大問題」與「大決策」。王立昇(主持人),十二年國教與教育決策程序論壇壇(II),國立臺灣大學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
吳雅萍、陳明聰(2015)。發展個別化教育計畫的問與答。特殊教育季刊,135, 9-16。
吳雅萍(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下特殊教育課程運作之建議。雲嘉特教,28,8-14。
林千惠(1996)。國民中小學啟智班實施個別化教育方案內容分析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5-2413-H018-003)。
林清山(2019)。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
林幸台、吳武典、王振德、蔡崇建、郭靜姿、胡心慈(2000)。綜合心理能力測驗(CMAS)。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林坤燦(2012)。融合教育現場教師行動方案。花蓮縣政府教育處印行。
林晨華(2015)。從臺中市特殊教育評鑑探討 IEP 之運作。特殊教育季刊,136,
19-26。
林素貞(2007)。個別化教育計畫之實施。臺北市:五南。
林素貞(2021)。如何擬訂個別化教育計畫:從特殊教育課程導入。臺北市:心
理。
林寶貴(2016)。特殊教育學生的鑑定評量與安置。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第五版)。臺北市:心理。
孟瑛如、陳志平(2021)。特殊教育的發展與趨勢。載於孟瑛如主編,特殊教育概論:現況與趨勢(第二版),1-45。新北市:心理。
孟瑛如、胡瑀(2021)。個別化教育計畫(IEP)。載於孟瑛如主編,特殊教育概論:現況與趨勢(第二版),125-151。新北市:心理。
邱浩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柯懿真(2016)。個別化教育計畫評鑑檢核表之建構及其在國小身心障礙學生之應用成效(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胡心慈(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與特殊教育。2019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迎接素養導向的特殊教育,1-7。
胡永崇(2003)。個別化教育計畫的困境與檢討。屏東師院學報,18,81-120。
胡永崇(2018)。個別化教育計畫的理念與實施。新北市:心理。
胡翠珊(2013)。屏東縣國小普通班導師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的現況與困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洪清一(2001)。原住民身心障礙兒童特殊需求之調查研究。臺北市:五南。
洪榮照、湯均穎(2010)。國民小學普通班教師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之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1,81-115。
洪儷瑜、張郁雯、丘彥南、孟瑛如、蔡明富(2004)。問題行為篩選量表。臺灣師範大學特教中心。
洪儷瑜、張郁雯、丘彥南、孟瑛如、蔡明富(2004)。學生行為評量表。臺灣師範大學特教中心。
洪儷瑜、張郁雯、陳秀芬、李瑩玓、陳慶順(2003)。基本讀寫字綜合測驗。。臺北市:心理。
洪儷瑜(2006)。特殊需求學生轉介資料表-100R。2019年4月4日。取自http:// https://www.ycvs.tn.edu.tw/df_ufiles/sub1/100R.pdf
特殊教育法(民國108年4月24日)修正公布。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27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民國87年5月29日)教育部(87)台參字第 87057266 號令修正發布。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民國101年11月26日)修正公布。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OldVer.aspx?pcode=H0080032&lnndate=20121126&lser=001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 (民國109年7月17日) 修正公布。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H0080032
唐榮昌、李淑惠(2011)。從特殊教育鑑定看家長參與的重要性。雲嘉特教,14,2-5。
教育部(2011)。九年一貫特殊需求課程大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特殊教育課程實施規範。臺北市:教育
部。
郭又方(2020)。國小融合教育現場特殊需求學生課程調整方案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郭靜姿、許慧如、劉貞宜、張馨仁、范成芳(2001)。數學學習障礙之鑑定工具發展與應用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35-163。
張世彗、藍瑋琛(2018)。特殊教育學生評量(第八版)。新北市:心理。
張正芬主編(2014)。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說明手冊。臺北市:教
育部。取自 http://www.ntnu.edu.tw/spe/identify2014/
張如杏、林幸台(2009)。特教醫療化現象之探討。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1,
1-17。
張英鵬(2010)。個別化教育計畫設計的趨勢與互動之實務建議。南屏特殊教育,1,35-43。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蓓莉、蔡明富(2001)。量生訂做-IEP的理念與落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陳心怡(2018)。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五版(中文版)指導手冊。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陳明聰、張靖卿、詹孟琦(2011)。嘉義縣國中小身心障礙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內容評鑑之研究。2019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ncyu.edu.tw/files/site_content/special/%E5%B8%AB%E5%9F%B9%E9%A0%85%E7%9B%AE%E5%9B%9B.pdf
陳明聰(2013)。個別化教育計畫。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第四版,347-379頁)。臺北市:心理。
陳明聰、吳亭芳、王華沛(2013)。新特殊教育法中「服務」用詞內涵之探討。雲嘉特教,17,6-13。
陳明聰(2017)。評估報告:連接身心障礙學生鑑定安置與個別化教育計畫擬定的橋樑。雲嘉特教。26,12-16。
陳政見(2000)。特殊兒童鑑定與評量。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韋良、侯禎塘、吳柱龍(2010)。個別化教育計畫與個別化藝術治療方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特殊教育叢書-特殊教育現在與未來,75-88。
陳瑋婷(2011)。身心障礙者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聯性之後設分析。特教論壇,11,19-28。
陳傳枝(2003)。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執行個別化教育計畫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麗如(2004)。特殊教育論題與趨勢。臺北市:心理。
黃己娥(2011)。小一學生學習障礙檢核表之編製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志雄(2011)。親師共同參與重度障礙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4,27-56。
黃志雄、蔡佩芬、黃齡瑩(2017)。學前個別化教育計畫規劃與實施歷程之個案研究。幼兒教育年刊,28,87-105。
黃瑞珍、楊孟珠、徐淑芬、黃彩霞、曾彥翰、蕭素禎、鄭詠嘉(2007)。優質IEP-以特教學生需求為本位的設計與目標管理。臺北市:心理。
黃冠穎、郭舒文(2016年4月)。探討發現特殊需求學生的第一步—篩選與教師轉介之比較。「2016年特殊教育國際學術研究會暨海峽兩岸特殊教育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黃冠穎、林坤燦、陳建州、郭又方、曾鴻家(2018)。學習障礙、情緒行為障礙及自閉症學生轉介與篩選現況調查研究-以新北市為例。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20,39-67。
黃淑苓(2012)。臺北市國小身心障礙黄源班實施現況與教師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彥翰、蕭素禎(2008)。全人評量。載於黃瑞珍(主編),優質IEP:以特教學
生需求為本位的設計與目標管理。臺北市:心理。
曾妙容、張仁家(2019)。談普通班級中特殊需求學生的適應與教師因應之道。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9),66-70。
鈕文英(2013)。邁向優質、個別化的特殊教育服務。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15)。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第三版)。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總校閱,何美慧、張萬烽、程鈺菁、陳麗圓、王亦玲、程鈺雄、詹孟琦
、李淑玲(譯)(2017)。融合教育課程與教學實務。Marilyn, F. 和William,
D. B.著。Includ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A Practical Guide for Classroom
Teachers(7ed)。臺北市:華藤文化。
楊宗仁(2002)。行為與情緒量表(BERS)。臺北市:心理。
趙本強(2011)。學齡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自我決策量表之編製。特殊教育學報
,34,101-134。
劉錦昌(2019)。國小資源班教師IEP個案管理實施現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鄭麗月(2003)。情緒障礙量表(SAED)。臺北市:心理。
蔡彤寧(2009)。臺灣亞斯柏格症與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兒童的臨床特徵之比較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新北市。
蔡明富(2016)。ADHD、ASD 與 ADHD 共病 ASD 疾患臨床特徵之探究。中
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2016,193-208。
蔡清田(2003)。教育行動研究(第五版)。臺北市:五南。
盧台華、鄭雪珠、史習樂、林燕玲(2006)。社會適應表現檢核表。臺北市:心
理。
盧台華、陳心怡(2013)。適應行為評量系統第二版。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盧台華、黃彥融、洪瑞成(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特色及其在特
殊教育之應用建議。特殊教育季刊,139,1-7。
蕭朱亮(2003)。高雄市國小啟智班個別化教育計畫實施現況調查及內容檢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賴錫安(1996)。國民中學啟智班個別化教育方案內容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龔盈涵(2008)。學前融合班個別化教育計畫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西文部分
Arlene Wright & Kathy Laffin. (2001). A Guide for writing IEPs. Wisconsin
Departm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esa10.k12.wi.us/upload/document/58/iep_guide.pdf
Bateman, B. D., & Linden, M. A.(2006). Better IEPs: How to develop legally correct and educationally useful programs. Verona, Wisconsin : Attainment Company.
Capizzi, A. M.(2008). From assessment to annual goal : Engaging a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writing measurable IEP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41(1), 18-25.
Farrell, P. (2016). Promoting inclusive education in India: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the Indian Academy of Applied Psychology, 42(1), 18-29.
Florian, L.(2008). Special or inclusive education:Future trends. British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5(4), 202-208.
George, D., & Mallery, P. (2003). SPSS for Windows step by step: Asimple guide and reference. 11.0 update (4th ed.). Boston: Allyn &Bacon.
Gibb, G. S., & Dyches, T. T. (2000). Guide to writing quality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s. Boston, MA: Allyn & Bacon.
Craig, F., Lamanna, L., Margari, F., Matera, E., Simone, M., & Margari, L. (2015).
Overlap betwee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n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Searching for distinctive/common clinical features. Autism Research, 8,
328-337.
Hallahan, D.P. & Kauffman, J.M.(1994). Exceptional children: introduca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6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eward, W. L. (2009). Exceptional children: A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9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rentice-Hall.

Holtmann, M., Bolte, S., & Poustka, F. (2005). ADHD, Asperger syndrome, andhigh-
function autis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44, 1101.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 20 U.S.C. §1400
(2004).
Jacob, U. S., & Olisaemeka, A. N.(2016). Inclusive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Parameters and o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with special needs. European
Scientific Journal, 12(10), 188-196.
Kirk, S.A., Gallagher, J.J., & Anastasiow, N.T.(2003).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 10th ed ).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Lynch, E. C., & Beare, P. L.(1990). The quality of IEP objective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RASE, 11(2), 48-55.
Massachusett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MARCH 2001). Is special education the
right service? A rechnical assistance guid. Retrieved from https://fcsn.org/rtsc/wp-content/uploads/sites/2/2013/11/Is-SPED-the-Right-Service.pdf
Mayes, S. D., Calhoun, S. L., Mayes, R. D., & Molitoris, S. (2012). Autism and ADHD: Overlapping and discriminating symptoms.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6(1), 277-285.
Overton, T. (2012). Assessing learners with special needs : An applied aapproach(7rd ed.). Boston :Pearson.
Pierangelo, R., & Giuliani, G. (2007). Understanding, developing, and writing effective IEPs : a step-by-step guide for educators.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 Corwin Press.
Rosas, C., Winterman, K. G., Kroeger, S., & Jones, M. M. (2009). Using a rubric to assess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ducational Studies, 4(1), 47-57.
Ruble, L. A., McGrew, J., Dalrymple, N., & Jung, L. A.(2010). Examining the quality of IEPs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40(12), 1459-1470.
Salvia, J., & Ysseldyke, J.(1995). Assessment(6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Smith, D. D. (2007).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Making a difference (6th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Smith, S. W., Slattery. W. J., & Knopp. T. Y. (1993). Beyond the mandate: Developing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s that work for students with autism. Focus on Autistic Behavior, 8(3), 1-15.
Souroulla, A. V., &; Kokkinos, C. M. (2009).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in identifying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42(6), 483-493.
South Dakot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eptember 2017). Individual Education
Program (IEP) A Technical Assistance Guide. Retrieved from https://sdlegislature.gov/docs/interim/2018/documents/DECF07262018-E.pdf
Wisconsin.gov.(2010). Guide for Writing IEPs - The Special Education Team.
Retrieved from https://www.yumpu.com/en/document/view/6883910/guide-for-writing-ieps-the-special-education-team-wisconsingov
Yell, M., Conroy ,T. ,Katsiyannis, A., Conroy ,T.(2013).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s and special education programming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urban schools. Fordham Urban Law Journal, 41(2), 669-714.
Ysseldyke, J.E. & Algozzine, B., Eds. (1995). Special education: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teachers(3rd ed.). Boston,MA: Houghton Muffli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