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中文部分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身心障礙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民國110年03月15日)修正公布。https://special.moe.gov.tw/articleInfo.php?guid=C18F9574-ACD6-1467-F556-1BE38C55F4F3&paid=141&token=293ac1d4d192f46a4e2d34f6932a22b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校集中式特殊教育班服務群科課程綱要(民國110年07月30日)公布。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2093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民國110年03月15日)修正公布。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2057 王乙婷、何美慧(2003)。自我教導策略增進ADHD兒童持續性注意力之效果。特殊教育學報,18,21-54。 王大延(2002)。介入與處遇自閉症者的自傷行為。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55-70。 王文科、王智弘(2020)。教育研究法(增訂第19版)。五南。 王明泉(2017)。工作樣本對中重度智障學生職涯能力評估。臺東特教,45,1-6。 王若權(2010)。高職特教班教師對職場實習輔導及相關人員角色與功能省思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王敏行(2007)。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與職業重建的關係。載於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工作手冊(修訂版,頁2-4)。 王淑萍(2011)。智能障礙學生就業能力出評表之編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王雲東(2007a)。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方案之成本效益與成本效能分析--以臺北市 92-94 年度就服方案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 14,123-166。 王雲東(2007b)。從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談職業輔導評量之發展方向。就業安全,6(2),4-8。 王雲東(2008)。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服務的成效分析─以臺北市90-94 年職業能力評估服務方案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8,89-142。 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轉銜輔導及服務辦法(民國99年07月15日)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74 江欣庭(2019)。技術型高中集中式特殊教育班教師對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知覺與需求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江美菊(2012)。相關係數面面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余民寧(2015)。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三版)。心理。 吳明宜(2007)。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方法。載於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工作手冊(修訂版,頁14-27)。 吳明宜、汪翠瀅(2005)。工作行為衡量表的研發與心理計量初探。職業能力治療學會雜誌,23,74-86。 吳明宜、黃國裕、莊巧玲(2013)。我國職業輔導評量工具的使用狀況。就業安全,12(1),93-100。 吳明隆(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第四版)。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11)。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五南。 吳武典、張正芬、盧台華、邱紹春(2008)。文蘭適應行為量表。心理。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濤石。 吳俞葳(2018)。職涯顧問師專業職業能力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吾樺幗(2008)。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第四版)。考用。 李玉錦(2010)。臺北市高職綜職科身心障礙學生就業轉銜現況探討。特殊教育季刊,117,33-40。 李孟芳(2015)。結合跳舞墊之自我教導訓練方案對智能障礙學生職業技能訓練成效之研究-以中式餐桌擺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李建興(2015)。一名接受支持性就業服務智能障礙青年的生涯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服務整合實施方案(民國95年07月27日)公布。https://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40061012100-0950727 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實施方式及補助準則(民國103年06月13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N0090014 林大衛(2005)。智障者上階梯動作特徵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宏旻(2005)。高職特教班職場實習及職業輔導現況與問題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林宏熾(2004)。美國身心障礙學生之轉銜評量。特殊教育季刊,92,1-14。 林宏熾、林巾凱(2003)。高中職階段身心障礙青年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7,63-94。 林沛伶(2007)。智能障礙者社區化支持性就業服務輸送系統之探討-以臺中縣市就業服務員觀點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林秀儀(2015)。圖卡提示教學對增進國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生活自理技能之成效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 林坤燦(1998)。智能障礙者職業教育與訓練。五南。 林坤燦(2012)。融合教育現場教師行動方案。花蓮縣政府。 林幸台(2019)。身心障礙者生涯輔導與轉銜服務(第二版)。心理。 林欣怡(2020)。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服務成果與應用-以新北市三重區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美慧(2014)。智能障礙類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教師職業教育之行政支援知覺與教學困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林香秀、張景然、劉郁玨(2013)。增進視覺障礙學生社會技巧的認知行為團體介入效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37,1-28。 林珮如(2014)。基本職業能力工作樣本編製及其融入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珮如、謝佳男、朱尹安、林幸台(2012)。建構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職能評估內涵與運作模式初探。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2012,257-280。 林敏慧、柯天路、張馨云、林欣怡、柯平順(2009)。新北市就業服務人員運用職業輔評量服務之探討研究成果報告。新北市政府勞工局補助專案報告。新北市:新北市身心障礙勞工職業輔導評量中心。 林淑玟(2012)。協助身心障礙學生做好就業轉銜準備。特殊教育季刊,125,1-8。 林清山(2019)。心理與教育統計學。東華。 林惠芬(2005)。智能障礙者之教育。載於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導論(133-158 頁)。五南。 林惠芬(2006)。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生涯成熟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187-205。 林德媛(2016)。苗栗縣國小普通班教師之支持系統對身心障礙學生態度與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林寶貴(2004)。溝通障礙:理論與實務。心理。 林寶貴、錡寶香(2006)。語言障礙學生輔導手冊。教育部。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五南。 施品禎(2012)。探討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就業轉銜服務理念與現況。南屏特殊教育,3,57-65。 洪清一(2019)。特殊需求學童之課程與教學:融合教育、多元文化特殊教育。五南。 洪榮照(2005年12月07日)。普通班學務系統資料在特教鑑定之運用。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九十四年度特殊教育個案小型研討會。臺中市,臺灣。 洪榮照、黃翠琴(2010)。國小普通班學生對自閉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4(1),177-194。 紀佳芬、張彧(2000)。身心障礙者職業傷害調查與工作環境評估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巨流。 胡汶佩(2018)。應用圖卡教學方案對提升無口語國小智能障礙學生語言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胡若瑩、陳靜江、李崇信、李基甸(2002)。案主/工作配對檢核表。身心障礙者就業轉銜之社區化就業服務理念與實務。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胡鈺曼(2013)。身心障礙勞工之工作能力及其可能之影響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范文昇(2010)。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人員標準化評量工具運用能力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范文昇、吳明宜(2011)。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人員運用標準化評量工具的能力分析。復健諮商,5,47-72。 孫淑柔(2016)。智能障礙者之身心特質與支持服務。華騰文化。 特殊教育法(民國108年04月24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27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民國109年07月17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32 特殊教育學校高中職教育階段智能障礙類課程綱要(2000年1月)。https://special.moe.gov.tw/book-info.php?guid=16F69C37-861A-3577-5127-C4F990F6BAA7&paid=39&token= 特殊教育學校高中職教育階段智能障礙類課程綱要(民國89年01月)公布。https://special.moe.gov.tw/book-info.php?guid=16F69C37-861A-3577-5127-C4F990F6BAA7&paid=39&token= 高珮芩(2014)。自我教導策略之工作樣本訓練課程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工作專注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高馨玲、任麗華(2005)。智能障礙者維持就業階段工作適應之探討-以三位中度智能障礙女性為例。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3,179-207。 張世慧、藍瑋琛(2018)。特殊教育學生評量(第八版)。心理。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心理。 張舒雯(2017)。以職業能力評估的角度規畫高職特教班深耕學習服務。臺灣教育評論,6(4),203-209。 張萃玲、王智弘、王智弘(2010)。高級職業學校特殊教育教師實施復健諮商服務現況、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復健諮商,4,111-134。 張萬烽、陳靜江(2004)。智能障礙者一般就業技能評量表之發展。特殊教育學報,20,103-140。 張蓓莉(2000)。聽覺障礙兒童輔導手冊。載於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主編,特殊教育學生輔導手冊 (七)(上冊),7-8。 張馨云(2011)。職業重建中心專業團隊合作模式建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部(2011)。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取自https://ucan.moe.edu.tw 教育部(2019)。特殊教育身心障礙學生人數統計。取自 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Default.aspx 教育部(2020)。特殊教育通報網:109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取自https://www.set.edu.tw/actclass/fileshare/default.asp 莊侑靜(2012)。國小學習障礙學生社交技巧表現與人際關係之探討。教育研究論壇,4(1),379-398。 陳心怡(2018)。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五版(中文版)指導手冊。中國行為科學社。 陳心怡、林坤燦、廖永堃(2005)。智能障礙兒童之 WISC-III 認知特性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8,97-122。 陳忠信(2020)。就讀科系與職業興趣之適配性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某科技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陳怡琇(2013)。高職綜合職業能力科學生職涯能力之研究-以便利商店職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明聰(2017)。評估報告:連接身心障礙學生鑑定安置與個別化教育計畫擬定的橋樑。雲嘉特教,26,12-16。 陳明顯(2004)。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之執行與應用結果分析-以高雄市勞工局博愛職業技能訓練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姿文(2011)。智能障礙青年就業歷程的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陳郁靜(2018)。國立臺東大學附屬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畢業生就業現況及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陳寬裕、王正華(2020)。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五南。 陳靜江(2002)。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轉銜評量現況與問題探討。特殊教育學報,10,157-182。 陳靜江(2005)。對國內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現況的省思與展望。就業安全,4(2),91-96。 陳靜江、王敏行、蘇純瑩(2002)。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轉銜評量模式之研究(II),行政院國科會,NSC90-2413-H-017-022。 陳靜江、吳裕益、王敏行、蘇純瑩、吳明宜(2011)。本土化身心障礙者工作樣本之研發。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勞動部(2019)。108年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取自https://statdb.mol.gov.tw/html/svy08/0841menu.htm 曾志明(2006)。智障者下階梯動作特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曾鴻家、林坤燦、郭又方、黃玉滿、李矞玫(2018)。具趣味性的自編教具對智能障礙學生手部精細動作學習之初探。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 ,2018,179-200。 曾鴻家、林坤燦、郭又方、謝麗蓉(2019年12月20日)。自我教導策略對增進重度自閉症學生拖把清洗技能成效之研究[論文發表]。2019融合教育暨原住民族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花蓮縣,臺灣。 曾鴻家、謝麗蓉、郭又方、林育辰、張麗媛(2020)。自我教導結合功能性動作訓練方案對增進高職智能障礙學生清潔技能成效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22,1-34。 程翊婷(2006)。高職特教班教師對職業輔導評量的看法與實施現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鈕文英(2006a)。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雙葉書廊。 黃怡臻(2018)。智能障礙學生動作能力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黃凱琳(2009)。身心動作教育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衝動行為與人際關係影響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黃湘如(2002)。發展-電腦輔助系統應用於評估智能障礙者之認知動作能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黃瑜惠(2007)。桃竹苗地區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職業興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楊元享、林兆忠、邱秀玉、李靜芬、林淑玟(1995)。智能障礙者職業適應能力檢核手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楊麗珍(2008)。臺北市高職特教班學生校外職場實習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劉秀之、林明慧、林建邦、謝依婕、陳瓊玲(2017)。臺中市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服務探討-101-103 年度職業能力評估報告分析。臺灣職業能力治療研究與實務,13(1),11-22。https://doi.org/10.6534/jtotrp.2017.13(1).11 劉怡君(2003)。動作技能教學評估系統—應用於智障學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劉家成(2020)。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使用意圖之研究:以H科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劉彩虹(2005)。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執行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劉雪蓉(2014)。資深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員職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歐安雅(2017)。學生系所選擇與職涯規劃推薦系統(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潘正宸、林珊如(2012)。智能障礙者體適能運動處方之擬定概念。特殊教育季刊,123,18-27。 蔡宛靜(2019)。 平板電腦應用自我教導策略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職業技能學習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鄭孝梅(2010)。學校系統應用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服務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教師與職業輔導員觀點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鄭昭明(2010)。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再修訂三版)。學富文化。 盧台華(2012)。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課程大綱輔導與運作模式建立與推廣工作計畫第一年期末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賴淑華(2007)。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的基本內容。載於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工作手冊(修訂版,頁 7-13)。 錡寶香(2009)。兒童語言與溝通發展。心理。 鍾旻樺(2008)。適應體育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生動作技能表現影響之研究-以操作性技能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蘇盈宇(2002)。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就業轉銜服務現況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黨謙光(2009)。影響智能障礙者就業因素初探。臺東特教,29,41-44。 貳、英文部分 Beirne-Smith, M., Patton, J., & Kim, S. H. (2005). Mental retard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7th ed.). Macmillan. Bolton, B. F. (2001). Handbook of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rehabilitation (3rd ed.). Aspen. Bond, T.G. & Fox, C.M. (2015). Applying the Rasch model: Fundamental measurement in the human sciences (3rd ed.). Routledge. Breeding, R. R. (2008). Empowerment as a function of contextual self-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work interest profiling on career decision self-efficacy and work locus of control.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51, 96-106. Brolin,D.E., & Kokaska, C.J.(1979). Career education for handicapped children and youth. A Bell & Howell Company. Capella, M. E., Roessler, R. T., & Hemmerla, K. M. (2002). Workrelated skills awareness in high-school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Applied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33(2), 17-23. Carmeli, E., Bar-Yossef, T., Ariav, C., Levy, R., & Liebermann, D.G. (2008). Perceptual-motor coordination in person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 30, 323-9.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Rehabilitation Facilities (2009). Employment and community services standards manual. CARF. Commission on Certification of Work Adjustment and Vocational Evaluation Specialists (2007). CCWAVES standards and procedure manual for certification in vocational evaluation. Copeland, S. R., & Hughes, C. (2002). Effects of goal se tting on task performance of person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7 (1), 40 - 54. Creative Reserch Systems (2012). Sample size calculator. https://www.surveysystem.com/sscalc.htm Eagar, K., Green, J., Gordon, R., & Owen, A. (2006). Functional assessment to predict capacity for work in a population of school-leavers with disabil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53, 331-349. Faubion C. W., & Andrew , J. A . (2000). Systems Analysis of the Case Coordinator Model and an Outcomes Analysis in Supported Employment.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43(3), 75+. Retrieved Sep.28,2003 from EBSCO database (Masterfile) on the Wordl Wide Web:http://www.EBSCO.com Hallahan, D. P., & Kauffman, J. M. (2005). Exceptional learners: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10th ed.). Prentice-Hall. Hamilton, M., & Shumate, S. (2005).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certified vocational evaluation specialists.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71, 5-19. Hellriegel, D., Jackson, S. E., & Slocum, J. W. (2002). Management: A competency-based approach (9th ed.). Thomson South-Western. Hitchcock, C., Meyer, A., Rose, D., & Jackson, R. (2002). Providing new access to the general curriculum: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5(2), 8-17. Hoffman, P. (2008). History of the vocational evaluation and work adjustment association. VEWAA Journal, 36, 9-16. Jackson, S.E. & Schuler, R.S. (2003).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through strategic partnerships (8th ed.). South-Western. Jones, C.J., Perkins, D.V., & Born, D.L. (2001) Predicting work outcomes and sevice use in supported employment service for persons with psychiatric disabilities.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Journal,25(1), 53+. Retrieved Sep.22, 2003 from EBSCO database (Masterfile) on the Wordl Wide Web: http://www.EBSCO.com. Joshi, G.S., Bouck, E.C., & Maeda, Y. (2012). Exploring employment preparation and postschool outcomes for student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Career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for Exceptional Individuals, 35, 97-107. https://doi.org/10.1177/0885728811433822 Levinson, E. M. (2002). Best practices in school-based vocational assessment. In A. Thomas & J. Grimes (Eds.), Best practices in school psychology IV (pp.1569 – 1584).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Miller, R. J., Lombard, R. C., & Corbey, S. A. (2007). Transition assessment: Planning transition and IEP development for youth with mild to moderate disabilities. Allyn & Bacon. Neubert , D . A . (2006). Legisl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secondary special education and transition services . In P. L. Sit1ington, & G. M. Clark, (Eds), Transition education and services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4th ed.), pp. 35-70. Pearson Allyn and bacon. O*NET Resource Center - O*NET-SOC Taxonomy. (2010). Power, P. W. (2013). A guide to vocational assessment (5th ed.). Pro-ed. Power. P. W. (2006). Operationalizing the concept of empowerment during the vocational assessment process. Journal of Applied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37, 21-25. Roser Bono, María J. Blanca, Jaume Arnau,and Juana Gómez-Benito (2017). Non-normal Distributions Commonly Used in Health,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 1-6.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7.01602 Sligar, S.R., & Betters, C.J. (2012). The state of state vocational evaluators: A n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78(4), 5-19. Spencer, L.M., & Spencer, S.M. (1993).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John Wiley & Sons, Inc. Summers, J., Larkin, D., & Dewey, D. (2008).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dressing, personal hygiene, and eating skills. Human Movement Science, 27, 215-29. Tansey, T.N.(2017). Trend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valuation and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experiences form USA. 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Prospect of Vocational Evaluation Services in Taiwan. The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Resources Center for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in Taichung-Changhua-Nantou, Changhua, ROC. VECAPA(2010). Levels of Assessment. https://vecap.org/levels-of-assessment/ Wadsworth, J. (2004). Career developmentfor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Journal, 8(2), 141-147. Wehman, P. (2006). Life beyond the classroom: Transition strategies for you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4th e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Wehman, P. (2013).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 : Where are we and where do we need to go? Career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for Exceptional Individuals, 36, 58-66. Willis, J. (2012). Vocational evaluation and employment outcom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Auburn Univers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