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3.170.6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陳俐君
論文名稱:一位初任教師在偏鄉幼兒園發展部落在地課程的經驗反思
論文名稱(英文):The Empirical Reflection on Developing Local Community Curriculum From a Beginning Teacher in Remote Preschool
指導教授:張志明
指導教授(英文):Chih-Ming Chang
口試委員:范熾文
林俊瑩
林清達
林清財
口試委員(英文):Chih-Wen Fan
Chunn-Ying Lin
Qing-Da Lin
Qing-Cai Lin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810688118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8
關鍵詞:初任教師部落偏鄉幼兒園在地課程經驗再現
關鍵詞(英文):beginning teachercommunityremote Preschoollocal curriculumexperience represent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
  • 收藏收藏:0
六年的時間,一位剛完成教育實習的幼兒園初任老師,通過甄試分發來到了臺東邊角的偏鄉小校。旋即兼任園主任職務,正式開始了教育生涯的起點,以來自臺北異鄉人的身分,在這片土地灑種、耕耘,最後終於含淚歡笑收成。
本研究係採取行動研究、民俗誌、生命敘說與經驗重再現的方式,探究這段歷程中的苦與難、美與喜。以下列四個問題進行探討:一、幼兒園新手主任如何融入學校團隊,有效進行課程發展?二、幼兒園教師如何透過反思在地文化課程促進社區意識?三、漢人教師如何將教育信念投入至原鄉文化進行教育傳承?四、研究者介入後,對幼兒、家長、社區的課程發展歷程為何?
研究結論亦以四個部分來說明:一、幼兒園新手主任可以依照以下步驟融入學校團隊,有效進行課程發展,二、幼兒園教師可以透過以下步驟反思在地文化課程促進社區意識,三、漢人教師將教育信念投入至原鄉文化進行教育傳承,四、研究者介入後,對幼兒、家長、社區的課程發展歷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希冀眼前的道路可以藉由重再現方式,成為未來初任教師、主任,或是走入偏鄉,希望逐步以幼兒園課程改變幼兒園、家庭甚至是社區、部落的每一位帶著夢想的教育工作者。成為,大家在教育汪洋中的一條小船。

關鍵字:初任教師、偏鄉幼兒園、部落、在地課程、經驗再現
A beginning teacher who just finished her practicum was distributed to the tiny remote preschool in the corner of Taitung. She officially began the teaching career and was also the director of Preschool. she sowed and cultivated in this land and had a plentiful harvest with tears and laughter as an outsider from Taipei after six years’ hard works.
The approach of this study adopted action research, ethnography, narrative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representation to investigate the beauty, joy, sufferings and difficulties during this journey.The following four questions will be discussed: 1.How does a Preschool novice director fit in the school faculty and develop the curriculum effectively ?2.How Preschool teachers promote community awareness through reflections on local cultural curriculum?3.How do Han teachers implant the educational beliefs in indigenous cultural for inheritance?4.What is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children, parents and community when the researchers was intervened?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elaborate in four parts:1.Preschool novice director can depend on the following steps to integrate into the school faculty and develop the curriculum effectively.2.Preschool teachers can reflection on the local cultural curriculum and promote the community awareness by the following steps.3.Han teachers implant the educational beliefs in indigenous cultural for educational inheritance.4.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children, parents and community when the researchers was intervened
The way ahead can be represented as the boat in the ocean to guide the beginning teachers and directors in the future, or into remote areas and gradually change Preschool, family, community and even every educators with dreams by Preschool curriculum.

Keyword: beginning teacher, remote Preschool, community, local curriculum, experience representation
謝辭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iv
圖次 vi
第一章 走入時間的流動-從都市走入原鄉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的緣起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的再現 23
第三節 研究設計 2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24
第五節 研究限制 24
第二章 走在過往的知識道路-研究回顧 27
第一節 成為課程領導者的道路-教師間協同合作 27
第二節 沒有必然的道路-幼兒教育教學模式的難關 31
第三節 走向融合的道路-跨越文化的再造與創新 33
第三章 六年田野歷程的探究-無法量化的生命故事 41
第一節 行動研究的現場 41
第二節 民俗誌研究的田野 45
第三節 探究生命經驗的反思 47
第四節 研究倫理 51
第四章 生命的故事-求生到強化 53
第一節 在山居的土地讓美好扎根向外拓展的歷程 53
第二節 初期的美麗與哀愁-從變動中綻放的美麗花朵 54
第三節 為了孩子而準備-課程翻轉的啟動 59
第四節 第三年的探索-以野菜踏入與社區的連結 62
第五節 用品嘗認識文化-逐漸熟悉的課程步調 65
第五章 站穩腳步-求新到成熟 67
第一節 漸進穩定-沉浸式母語的加入 67
第二節 成熟後走向未來未知的道路 97
第六章 為教育點一盞有溫度的燈-找到生命故事的意義 99
第一節 先求穩定在尋進步-教師的參與和變革 99
第二節 走入文化的課程-社區的團結與茁壯 103
第三節 看到自身的力量-教育工作者的信念 105
第四節 驀然回首探足跡-六年來的土質轉變 107
第七章 沒有止盡的道路-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6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21
英文文獻 127
附錄
附錄一 寫作計畫 129
附錄二 站穩腳步-求新到成熟課程照片成果 130
附錄三 六年課程與活動整理 138
附錄四 訪談大綱-幼兒園家長訪綱 147
附錄五 訪談大綱-幼兒園教職員訪綱 148
附錄六 訪談大綱-社區人員訪綱 149
一、中文文獻
中文文獻
內政部(1995)。從社區發展的觀點,看社區、社區意識與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1-4。
方文(1996)。跨文化研究的基礎-走向科學的文化比較。社會科學輯刊,102,35-40。
王文科、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7,29-50。
王光旭、黃怡臻(2018)。社區人際網路與社區亦是參與關聯性之研究:不同營造經驗社區的比較。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40,63-125。
王明珂(2004)。歷史記憶與族群關係-埃期溝羌族「歷史」的反思。歷史月刊,196,98-104。
王淑俐(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三民書局。
王薇蘋(2010)。幼稚園教師合班教學類型的課堂經驗與幼兒課程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韻茹、吳佳樺(2017)。幼兒園協同教師交融系統與合作類型的關係。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6),107-113。
王顗婷(2014)。幼兒園教師實施在地化課程之課程決定與專業成長(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王顗婷、陳淑芳(2013)。幼兒園教師實施在地化課程之課程決定與專業成。幼兒保育學刊,10,27-50。
向念華(2018)。國小附設幼兒園主任之壓力與困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6),136-138。
朱仲謀譯(2006a)。行動研究導論(J.P. Andrewy原著)。臺北市:五南。
朱仲謀譯(2006b)。行動研究導論(P.A.Johnson原著)。臺北:五南。
何立民(2006)。原住民回鄉的家經驗、情感與詮釋-以臺東地區25-35歲大專青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
何孟娟(2018)。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何欣姿(2007)。公立幼稚園教師在合作教學上之問題及其影響因素。致遠管理學院學報,2(1),29-56。
何俊青(2007)。偏鄉教育問題的迷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5-19。
何映紅(2008)。阿美族野菜文化融入幼稚園植物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何粵東(2010)。自我民族誌的課程研究初探。中正教育研究,9(1),1-29。
吳百祿(2002)。掌握學校願景理念,開創願景領導契機。學校行政,88,127-138。
吳百祿(2002)。願景領導的探討。學校行政,21,3-11。
吳佳綺譯(2010)。質性研究的分析(G.R.Graham原著)。臺北市:韋伯。
吳清山(1992)。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
吳雪月(2006)。臺灣新野菜主義。臺北:天下遠見。
吳雅玲(2009)。以社會階級為主題之幼兒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12(2),47-76。
吳雅惠(2000)。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其運作課程之個案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1,171-192。
李欣潔(2012)。初任幼教師知覺組織文化中困擾與因應策略─以三位初任幼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市。
李俊豪(2010)。臺灣居民之社區意識-系統模式之分析。都市與計劃,37(2),209-231。
李政賢譯(2011)。質性研究寫作(H.F.Wolcott原著)。臺北市:五南。
李健慧(2010)。學校組織創新管理、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李淳敬、石振國。(2018)。男性幼兒園教師職場情境與適應之研究。中華行政學報,23,113-124。
李晶(2004)。居民參與校園休閒活動社區意識之影響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體育學報,36,195-205。
李菁菁(2002)。公立國小附設幼稚園兼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花蓮。
李萍娜、林聖曦(2013)。當原住民與漢人在教室相遇:不同族群背景的教師與幼兒在教師之言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4),165-195。
李繡如(2009)。居民之社區意識、休閒參與與社區凝聚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沈育葶(2008)。原住民學校中之漢籍教師的教師腳色認同及角色期望(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周佩諭(2012)。幼稚園多元文化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以原住民主題為例。馬偕學報,10,63-93。
周國民(2013)。幼兒教師合做教學中情緒地理之敘說研究。教師專業研究期刊,6,1-29。
林天佑(2012)。偏鄉學校的師資課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3),25-26。
林怡滿、李美玲、周芸頻(2015)。幼兒園課程變革之行動研究:從傳統到學習區。長庚科技學刊,22,53-70。
林明禛(2013)。原鄉部落發展與照顧服務模式初探-以東部泰雅族為例。臺灣原住民族研究,6(2),189-213。
林映瑀(2019)。在地化課程從幼兒園做起。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5),55-58。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90,25-39。
林菁梅(2019)。初任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以新北市幼兒園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桃園市。
邱淑娟(2006)。幼兒園新手教師實施方案教學之歷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33(2),29-60。
邱婷瑜(2016)。幼兒園教師與教保員個案研究以新北市某公立幼兒園為例。健行科技大學,桃園市。
侯雅婷(2010)。幼教師進行在地化課程之歷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侯錦雄、宋念謙。(1998)。臺中市黎明住宅社區居民社區意識之研究。建築學報,24,51-65。
姜得勝(2008)。校園符號之探索—校園文化的另類思維。教育研究,174,75-89。
施宜煌、趙孟婕(2015)。從師生互動探思幼兒園班級經營的策略。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5,101-117。
柳喬馨(2020)。幼兒園教師知覺園長(園主任)教學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清華大學,新竹市。
紀惠英(2000)。山地國小數學教室裡的民族誌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7)。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簡報)。取自 http://ntcuiecrc103.ntcu.edu.tw8080/OriginExp/Detail?iid=b2495bbf-2354-486b-a7 a0-d6f2433eae49
夏鑄九,黃麗玲譯(2002)。認同的力量。(Castells原著)臺北市:唐山。
涂信智(2020)。學校組織文化、轉換型領導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翁小慧(2019)。原住民籍幼教師在一般地區公幼服務之職場困擾(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大學,屏東市。
崔家豪(2018)。組織氣候影響組織文化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苗栗縣。
張本文(2011)。校長服務領導、組織文化與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74,1-23。
張育綾(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人際溝通能力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育嫻、張蕙蘭、康瀚文、陳鏗任(2003)。民族誌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英熙(2013)。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張憲庭(2005)。多元文化教育與學校經營管理。學校行政,35,60-71。
教育部(2006)。補助公私立幼稚園推動鄉土語言教學實施計畫。取自http://www.Hakka.gov.tw/mp.asp?mp=1
許曼珊(2014)。教保員工作特性、組織氣氛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新北市、臺中市、高雄市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為例看來是能夠讓現場逐漸和諧的方法(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郭靜姿(2001)。潛藏的才能:原住民學生的學習特質及潛能評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玉桂(2006)。學校心中不可忽視的面向:談教師領導。學校行政,45,26-46。
陳幸仁、王雅玄(2007)。偏遠小校發展社區關係與組織文化之優勢:以一所國中為例。臺東大學學報,18(2),1-30。
陳枝烈(1994)。從多元文化教育分析小學社會科原住民文化的內涵。教師天地,70,67-73。
陳俐君、趙啟傑(2019)。偏鄉幼兒園教師兼任行政一職的困境-偏鄉教師的行動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7),100-105。
陳紀萍、吳毓瑩(2017)。幼兒教師在學習評量時見知識上之專業發展-個人主體與幼兒園願景交互可量。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8,1-13。
陳美如(1999)。多元文化課程理念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
陳羿(2017)。幼兒園開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困境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2),106-108。
陳娟娟(2019)。幼兒園課程轉型行動研究-以偏鄉公托改制之幼兒園為例。幼兒教育研究,8,89-120。
陳淑琴(2004)。公開教師的知識-行動研究。四季兒童教育專刊,16,68-70。
陳聖謨、簡至悅(2015)。從放手到放心的想望-偏鄉家長參與學校課程事務的個案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31,33-61。
陳慧娟(2019)。公立幼兒園教師與教保員同工不同酬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幼兒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桃園市。
陳麗華(1997)。族群意象與社群距離:都市小學班級裡的原漢族群關係探討。初等教育學刊,6,81-110。
陸靜塵、李子建(2011)。學校情境中的教師實踐知識—敘事探究漢民族誌研究方法的視角。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Journal,60,51-60。
黄玟玲(2006)。幼稚園課程轉型之研究-以臺中縣車籠埔國小附設幼稚園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傅麗玉(1999)。從世界觀探討臺灣原住民中小學科學教育。科學教育學刊,7(1),71-90。
曾明鳳(2015)。教師不得不重視的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173-175。
曾榮華(2006)。一位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實踐智慧之研究:課程美學探究取向(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曾榮華(2014)。偏鄉與翻轉教育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1),56。
湯仁燕(2002)。臺灣原住民的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重構。教育研究集刊,48(4),77-101。
黃玉娟(2004)。蘭嶼島上漢族教師的生命故事:一個教育民族誌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黃佩岑、邱珮滋(2018)。幼兒園師資應具備之素養能力-從生手至專家的觀點出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3),21-24。
黃彥超(2016)。偏鄉小校發展之思維:學校特色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5),38-42。
黃振隆。(2000)。教育大辭書。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富順。(1994)。加強社區意識,建立祥和社會的途徑-社區成人教育。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23-33。
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7)。社區意識及其影響因素之探索性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1(2),1-33。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儒傑(2007)。初任教師成就目標導向及其教學承諾之研究:以幼稚園教師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8(1),1-27。
黃儒傑(2010)。新手與資深幼稚園教師教學效能信念及其教學承諾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7(2),P1-36。
楊閎智(2008)。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工作滿足及壓力因應對組織承諾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興大學,臺中市。
葉乃靜(2012)。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712/
董力華(2002)。學校組織文化與設計。學校行政,21,12-20。
詹棟樑(1996)。教育倫理學。臺北市:明文。
詹棟樑(1997)。教育倫理學導論。臺北市:五南。
廖惠卿(2018)。改善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協同教學中的「相敬如冰」現象。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298-303。
甄曉蘭(1990)。批判民俗誌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高雄市:麗文。
齊力、林本炫。(2005)。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臺北市:南華。
劉乙儀(2018)。願景領導之初探研究。學校行政,117,73-88。
劉姿宏(2007)。學校組織文化與領導行為對教師工作滿足的影響-以臺中縣公立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科技大學,臺中市。
劉春榮(1996)。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承諾研究。教育資料集刊,22,1-11。
劉桂伶(2014)。私立幼兒園業者對幼教師及教保員專業能力及工作態度之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劉曉帆(2017)。從失語道說唱:文化融入拉阿魯哇族沉浸式族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歐宏志、邱周剛(2016)。幼兒園教師幸福感、組織承諾與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潘淑琦(2017)。初任校長從實踐經驗中開拓偏鄉教育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8,35-69。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文山(2004)。原住民回鄉的家經驗、情感與詮釋-以臺東地區25-35歲大專青年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109-144。
蔡宜恬(2012)。回應偏鄉教育的師資課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8),44-45。
蔡政道(2020a)。幼兒園管理者策略領導、組織文化與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蔡政道(2020b)。幼兒園管理者策略領導、組織文化與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蔣玉琳(2009)。偏鄉特色小校初任教師的教學感受。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3),117-119。
鄭玉玲、練雅婷(2003)。兩個女人的故事,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主編。來!說我們的故事:幼教師的專業成長。臺北市:心理。
鄭玉雲、潘裕豐(2010)。泰雅族編織知識與才能發展、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之研究。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7,209-242。
鄭青青(2013)。國小附設幼兒園教保員制度的爭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1),82-84。
鄭琦琰(2007)。托兒所協同合作教學模式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鄭耀男(2017)。偏鄉行政人才的銜接與危機。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55-58。
盧智敏(2002)。國中校園空間改造行動研究之方案教學計畫一以臺北縣立樹林高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蕭宜芳(2009)。學校辦學理念與校園空間規劃關聯之案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賴伸豪(2020)。男性幼兒園教師工作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賴志峰(2010)。學校領導新議題: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賴志峰(2011)。教師領導的理論、實踐與省思。臺北市: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賴秀智(1998)。我國多元文化教育之現況探討。課程與教學,1(2),95-179。
戴志璁、黃美瑤(2012)。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對福利社區化滿意之研究。 Journal of Data Analysis,7(5),33-54。
謝中中(2015)。嘉義市國民小學教師人際溝通能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市。
謝明昆(2107)。幼兒園課程之社區融合幸福教保模式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謝瑞儀(1998)。給他們一個工作?大臺北地區原住民就業現況與就業促進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顏致瑋(2019)。幼兒園教學團隊建立與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
魏美惠、謝濰潞(2015)。幼托整合下功力幼兒園教保員角色知覺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5,1-32。
魏家文(2018)。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
魏靖霖(2018)。沉浸式族語幼兒園協同教學之現況困境(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8)。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高等教育。

二、英文文獻
Avalos,B.(2011).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over ten year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7, 10-20。
Banks.(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Boston, BA: Allyn & Bacon.
Beatrice, A.(2011).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over
ten year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7, 10-20.
Benning,A.(n. d.). Ethik der Erziehung.Freiburg Herder Verlag.
Borg,M.G.,&Riding,R.J.(1993).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school administrato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31(1),4-21.
Giroux,H.A.(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learning.
Introduction by Paulo Freire.London:Bergin & Garvey.
Katz,G.L.(1972).Developmental stage of preschool teachers. Elmentary School Journal,50-
54.
Kolb(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Jersey, NJ: Upper Saddle River.
MacMillan,D.W., & Chavis,D.M.(1986).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6-23.
McMillan,D.W.&Chavis.(1986).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4(1),6-23.
Mowday,R.T.,&Porter,L.W.(1979).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4, 224-247.
Powers,A.L.(2004).An evaluation of four place-based education program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5(4),17-32.
Robbins(1998). Organization behavior: Concept,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New
Jersey, NJ: Prentice-Hall。
Schein(1992).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SF: Calif Jossey-Bass.
Sergiovamni, J.T.(2005). Strengthening the hearbeat:Leading and learning toghter in
school. San Francisco, SF: Jossey-Bass.
White,S., & Kline, J.(2012).Developing a rural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package. The
Rural, 33(2), 36-42.
Wiersma,W.(2000). Research method in education. Boston, BA: Allyn and bacon.
(此全文20261024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